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疣状瓶霉引起皮肤暗色丝孢霉病一例 被引量:5
1
作者 胡素泉 李筱芳 +4 位作者 吕桂霞 沈永年 陈浩 张晓利 刘维达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564-566,共3页
患者男,19岁,耳后、面部红斑、结节6年。取皮屑10%KOH镜检,见有棕黄色分隔菌丝;沙堡弱培养基(SDA)培养出局限性、绒状、黑色菌落;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小培养,瓶梗生于菌丝顶端或侧生于菌丝上,领口结构清晰,顶端... 患者男,19岁,耳后、面部红斑、结节6年。取皮屑10%KOH镜检,见有棕黄色分隔菌丝;沙堡弱培养基(SDA)培养出局限性、绒状、黑色菌落;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小培养,瓶梗生于菌丝顶端或侧生于菌丝上,领口结构清晰,顶端喇叭状,瓶孢子半内生呈圆形或椭圆形,由黏液包裹聚集于瓶梗顶端如花朵状。体外药敏实验对伊曲康唑、特比萘芬和两性霉素B敏感,对氟康唑耐药。皮损组织病理检查,PAS染色及银染色均见真皮内棕色菌丝和芽生酵母孢子。分子生物学检查与疣状瓶霉的ITSl-ITS4片段序列比对,结果98%符合。诊断:疣状瓶霉所致的皮肤暗色丝孢霉病。治疗:口服伊曲康唑胶囊400mg/d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霉菌 着色真菌病 伊曲康唑
原文传递
申克孢子丝菌和暗色真菌的分离 被引量:3
2
作者 田亚萍 钟淑霞 +1 位作者 张朝英 金学洙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60-361,365,360,共4页
目的 :研究申克孢子丝菌和暗色真菌的分布情况及其生态学。方法 :从吉林地区自然环境中采集腐木、土壤、陈玉米秸、陈麦秸等标本 70份 ,用含放线菌酮的改良沙氏培养基分离菌株 ,沙氏培养基传代培养 ,通过观察菌落的外观形态、显微镜下... 目的 :研究申克孢子丝菌和暗色真菌的分布情况及其生态学。方法 :从吉林地区自然环境中采集腐木、土壤、陈玉米秸、陈麦秸等标本 70份 ,用含放线菌酮的改良沙氏培养基分离菌株 ,沙氏培养基传代培养 ,通过观察菌落的外观形态、显微镜下菌丝和孢子的生长形态等方法 ,鉴定申克孢子丝菌和暗色真菌。结果 :70份标本中鉴定出申克孢子丝菌和暗色真菌共 37株 ,分离阳性率为 5 2 .86 % ,其中申克孢子丝菌 6株 (8.5 7% ) ,外瓶霉属 1 4株 (2 0 % ) ,链格孢 3株 (4 .2 9% ) ,着色真菌 5株 (7.1 4 % ) ,疣状瓶霉 4株 (5 .71 % ) ,待定 5株 (7.1 4 % )。同时还分离出镰刀菌、念珠菌、曲霉、青霉菌等条件致病菌。结论 :研究申克孢子丝菌和暗色真菌、孢子丝菌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丝分裂孢子真菌 霉菌 链格孢 着色真菌病 皮肤真菌病
下载PDF
暗色丝孢霉病的治疗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桑红 邓德权 +1 位作者 谢其美 何威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9年第2期130-132,共3页
暗色丝孢霉病是由一大组条件致病性暗色真菌引起的浅表组织及皮肤、角膜、皮下组织甚至系统性感染,其病原菌在寄生组织内主要以暗色分隔菌丝为特征,还可见有发芽或不发芽的酵母样细胞。暗色丝孢霉病的病原真菌种类繁多,包含50余属10... 暗色丝孢霉病是由一大组条件致病性暗色真菌引起的浅表组织及皮肤、角膜、皮下组织甚至系统性感染,其病原菌在寄生组织内主要以暗色分隔菌丝为特征,还可见有发芽或不发芽的酵母样细胞。暗色丝孢霉病的病原真菌种类繁多,包含50余属100余种暗色真菌,较重要的致病性暗色真菌包括链格孢、离蠕孢、斑替枝孢霉、旁孢霉、外瓶霉、裴氏着色霉、马杜拉分支菌属、瓶霉菌属、足放线病菌属、柱霉属、皮炎瓶霉属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色丝孢霉病 条件致病性 治疗 暗色真菌 霉菌 浅表组织 系统性感染 裴氏着色霉
原文传递
光动力疗法单用或联合抗真菌药物对游离态及形成生物膜的皮炎外瓶霉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徐玉亭 郑文倩 +4 位作者 高露娟 孙毅 李琳芸 李明 曾同祥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515-518,共4页
目的 探讨光动力疗法单用或联合抗真菌药物对游离态及形成生物膜的皮炎外瓶霉凋亡的作用。方法 制备皮炎外瓶霉游离态孢子悬液,用改良的96孔板法构建皮炎外瓶霉生物膜。将皮炎外瓶霉游离态孢子和生物膜分别分为单药组(只用抗真菌药物... 目的 探讨光动力疗法单用或联合抗真菌药物对游离态及形成生物膜的皮炎外瓶霉凋亡的作用。方法 制备皮炎外瓶霉游离态孢子悬液,用改良的96孔板法构建皮炎外瓶霉生物膜。将皮炎外瓶霉游离态孢子和生物膜分别分为单药组(只用抗真菌药物处理)、光动力组(只用光动力处理)和光动力联合药物组(先用光动力处理,再用抗真菌药物处理),同时设立空白对照组(既不用抗真菌药物处理也不用光动力处理),抗真菌药物包括两性霉素B、泊沙康唑、伏立康唑和伊曲康唑,药物浓度均为1 mg/L,处理时间均为2 h。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 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进行凋亡检测。结果 抗真菌药及光动力疗法对游离态(均P 〈 0.001)及形成生物膜(均P 〈 0.05)的皮炎外瓶霉凋亡率均有影响。空白对照组和两性霉素B、泊沙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唑单药组游离态皮炎外瓶霉凋亡率分别为11.67% ± 0.21%、13.30% ± 1.78%、14.30% ± 3.61%、14.51% ± 1.91%、36.17% ± 4.00%,其中伊曲康唑单药组凋亡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 〈 0.05),其他3个单药组与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光动力组游离态孢子凋亡率(41.37% ± 7.80%)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 〈 0.05)。光动力联合两性霉素B、泊沙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唑组的游离态孢子凋亡率分别为29.23% ± 6.71%、37.23% ± 10.86%、43.57% ± 6.42%、69.87% ± 3.53%),其中联合伏立康唑、伊曲康唑组凋亡率显著高于相应单药组(均P 〈 0.05)。光动力组生物膜凋亡率(32.00% ± 0.43%)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25.30% ± 1.31%,P 〈 0.05),光动力联合两性霉素B组显著高于两性霉素B组(P 〈 0.05)。结论 光动力联合抗真菌药物能够明显促进游离态及形成生物膜的皮炎外瓶霉的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霉菌 细胞凋亡 光化学疗法 抗真菌药 生物膜 皮炎外
原文传递
疣状瓶霉致nu/nuBALB/c小鼠皮下慢性感染模型的建立
5
作者 陈瑶 董碧麟 +3 位作者 章旭 陈柳青 李东升 童中胜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724-728,共5页
目的 建立疣状瓶霉(Phialophora verrucosa,P. verrucosa)致无胸腺(nu/nu)BALB/c小鼠皮下慢性感染模型,探讨T淋巴细胞在抵御形成侵袭性感染中的作用。方法 经皮下接种100 μl P. verrucosa菌丝或孢子悬液(CFU = 5.0 × 108/m... 目的 建立疣状瓶霉(Phialophora verrucosa,P. verrucosa)致无胸腺(nu/nu)BALB/c小鼠皮下慢性感染模型,探讨T淋巴细胞在抵御形成侵袭性感染中的作用。方法 经皮下接种100 μl P. verrucosa菌丝或孢子悬液(CFU = 5.0 × 108/ml)至足垫,每3天测量其肿胀程度。分析BALB/c和nu/nu BALB/c小鼠感染灶的病理特征。通过组织真菌培养分析P. verrucosa在上述两类小鼠感染灶内的存活状态。结果 BALB/c小鼠接种菌丝或孢子12 d内足垫呈一过性肿胀,50 d后基本恢复正常;nu/nu BALB/c小鼠接种菌丝或孢子后足垫肿胀明显、伴反复破溃和结痂,迁延不愈。病理提示,BALB/c小鼠菌丝或孢子接种灶均表现为局限性感染特征,灶内P. verrucosa亦维持接种时形态;nu/nu BALB/c小鼠菌丝或孢子接种灶中,P. verrucosa以单一菌丝或伴硬壳细胞混合形态形成侵袭性感染。真菌培养提示,P. verrucosa在BALB/c小鼠足垫21 d后接种灶中不能生长;在nu/nu BALB/c小鼠接种灶中则可持续存活。结论 以nu/nu BALB/c小鼠成功建立P. verrucosa致皮下暗色丝孢霉病实验室模型;与BALB/c小鼠相比,nu/nu BALB/c小鼠更易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霉菌 模型 动物 黑霉病 小鼠 疣状 nu/nu BALB/C
原文传递
皮肤双重感染:1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伴发暗色丝孢霉病和诺卡菌病
6
作者 Takahara M. Imafuku S. +1 位作者 Matsuda T. 吴佳纹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皮肤病学分册)》 2006年第2期17-18,共2页
We describe a case of concurrent double infection with phaeohyphomycosis and lymphocutaneous nocardiosis in an immunocompromised host. The episode occurred almost simultaneously with an incident of insect bites. Exoph... We describe a case of concurrent double infection with phaeohyphomycosis and lymphocutaneous nocardiosis in an immunocompromised host. The episode occurred almost simultaneously with an incident of insect bites. Exophiala spinifera was isolated from lesions on the left arm and Nocardia asteroides was isolated from lesions on the right hand. Clinical resolution occurred within 5 months after initiation of antimicrobial treatment with oral itraconazole and minocycline. We believe that this case represents a novel episode of previously unreported concurrent infections with phaeohyphomycosis and lymphocutaneous nocardiosis in human being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色丝孢霉病 诺卡菌病 双重感染 依曲康唑 霉菌 诺卡菌 美满霉素 罕见病例 虫咬 免疫功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