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周围神经损伤后瓦勒氏变性及神经导管的研究与进展 被引量:6
1
作者 苌彪 全琦 +4 位作者 孙逊 刘若西 王玉 卢世璧 彭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596-1603,共8页
背景:如何促进损伤的周围神经再生尤其是大段神经缺损是一个棘手的临床难题,亟待解决。目的:回顾近些年瓦勒氏变性机制及神经导管的发展。方法:检索PubM ed数据库,检索词为"peripheral nerve regeneration;Wallerian degeneration;... 背景:如何促进损伤的周围神经再生尤其是大段神经缺损是一个棘手的临床难题,亟待解决。目的:回顾近些年瓦勒氏变性机制及神经导管的发展。方法:检索PubM ed数据库,检索词为"peripheral nerve regeneration;Wallerian degeneration;nerve guidance conduits。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选出有关瓦勒氏变性分子机制及神经修复的文献74篇进行探讨。结果与结论:研究发现大鼠SARM1和同源物果蝇d SARM在促进瓦勒氏变性中起关键作用,推断烟酰胺腺嘌呤单核苷酸/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比例的改变可能对SARM1的激活起一定的作用。对于延迟瓦勒氏变性到底是好是坏,目前还存在争议。周围神经损伤后短时间内抑制瓦勒氏变性并积极促进再生达到周围神经损伤及时修复是未来努力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材料 材料相容性 周围神经再生 瓦勒变性 神经导管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下载PDF
巨噬细胞在周围神经修复再生中的作用 被引量:4
2
作者 程佳 祁佐良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13年第1期53-55,共3页
周围神经在损伤后可以通过瓦勒氏变性反应实现神经的修复和再生,而受损神经发生瓦勒氏变性反应的过程中,巨噬细胞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此就周围神经损伤后修复和再生研究领域中,有关巨噬细胞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巨噬细胞 周围神经损伤 神经修复 瓦勒变性
下载PDF
周围神经再生早期过程中内源性和外源性巨噬细胞数量变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程佳 金羽青 +3 位作者 刘璋寅 杨晓楠 葛敏 祁佐良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3年第25期4805-4809,共5页
目的:周围神经再生过程中巨噬细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对于神经内内源性和外源性巨噬细胞的具体作用了解的却很少,因此本实验研究了小鼠坐骨神经损伤后早期再生过程中内源性和外源性巨噬细胞数量比例变化的情况,探索周围神经再生... 目的:周围神经再生过程中巨噬细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对于神经内内源性和外源性巨噬细胞的具体作用了解的却很少,因此本实验研究了小鼠坐骨神经损伤后早期再生过程中内源性和外源性巨噬细胞数量比例变化的情况,探索周围神经再生的规律。方法:移植CAG-EGFP转基因小鼠的全骨髓有核细胞到骨髓灭活野生型C57Bl/6小鼠体内建立嵌合体小鼠模型。待移植成功3个月后夹伤小鼠一侧坐骨神经,并在损伤后第2、7、14和28天取材、切片,使用巨噬细胞特异性抗体CD68进行免疫荧光染色,分析损伤神经段中内源性巨噬细胞(CD68+/EGFP-)、外源性巨噬细胞(CD68+/EGFP+)的数量及其比例变化情况。结果:①夹伤骨髓移植模型小鼠坐骨神经后,参与坐骨神经损伤修复的巨噬细胞可分为两类,即内源性巨噬细胞(CD68+/EGFP-)和外源性巨噬细胞(CD68+/EGFP+);②夹伤坐骨神经后,浸润的总巨噬细胞数量从第2天开始逐渐增加,到第14天达到高峰,约为正常情况下的60倍,随后逐渐减少;③起初外、内源性巨噬细胞间的比例是1:1,差值最大出现在损伤后第14天为4:1。结论:小鼠坐骨神经夹伤后,内外源性巨噬细胞共同参与了受损神经组织远心段的修复和再生过程,损伤初期发挥作用的主要是内源性巨噬细胞,随后大量浸润的外源性巨噬细胞占主导作用。本实验首次连续观察并定量分析了神经损伤后早期内源性和外源性巨噬细胞的数量改变,证实了瓦勒氏变性过程中内源性和外源性巨噬细胞在不同阶段对巨噬细胞总量的贡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再生 瓦勒变性 巨噬细胞 骨髓移植
原文传递
大鼠感觉、运动神经瓦勒氏变性前后蛋白分析
4
作者 苌彪 郭志远 +8 位作者 全琦 孙逊 刘若西 鲁长风 王玉 汪爱媛 郭全义 卢世璧 彭江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1期55-58,共4页
目的通过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isobaric tags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tation,iTRAQ)技术联合二维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2D LC-MS/MS)技术研究感觉、运动神经损伤7 d后蛋白... 目的通过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isobaric tags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tation,iTRAQ)技术联合二维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2D LC-MS/MS)技术研究感觉、运动神经损伤7 d后蛋白表达差异。方法成年雄性Wistar大鼠40只,体质量220~250 g,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0只。实验组大鼠脊髓横断,对照组不作处理。7 d后对两组大鼠脊神经前后根神经取材,运用iTRAQ技术标记(114标记正常运动神经;115标记损伤的运动神经;116标记正常的感觉神经;117标记代表损伤的感觉神经)并结合2D LC-MS/MS技术进行差异蛋白分析,并利用基因本体论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信号通路分析差异蛋白所在信号通路。结果共鉴定出4 312个蛋白:1)其中运动神经损伤后差异蛋白数量为637个,表达升高的有265个,表达降低的有372个;2)感觉神经损伤后差异蛋白数量为626个,表达升高的有258个,表达降低的有368个。结论成功筛选出大鼠运动神经与感觉神经损伤前后的差异蛋白,可为周围神经再生研究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损伤 瓦勒变性 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技术 二维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