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82篇文章
< 1 2 8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房颤动的治疗进展 被引量:15
1
作者 吴思婧 张敬林 +1 位作者 周玉杰 侯安存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8年第6期666-670,共5页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常见疾病,又称心房纤颤,简称房颤。当存在瓣膜性心脏病、特别是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时,房颤的发病率更高,应该给予关注。近年来,随着对房颤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药物治疗的发展、电学治疗的应...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常见疾病,又称心房纤颤,简称房颤。当存在瓣膜性心脏病、特别是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时,房颤的发病率更高,应该给予关注。近年来,随着对房颤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药物治疗的发展、电学治疗的应用和手术治疗的兴起,房颤的治疗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提供了许多循证医学的证据。本文就房颤的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瓣膜 治疗
下载PDF
心房颤动与左心耳堵闭技术 被引量:3
2
作者 杜昕 马长生 《中国医刊》 CAS 2005年第6期7-9,共3页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左心耳 大规模临床试验 堵闭 独立危险因素 房颤患者 年发生率 抗凝治疗 华法林 脑卒中 瓣膜 风湿
下载PDF
瓣膜性心脏恶液质综合征 被引量:3
3
作者 向迅捷 《现代医药卫生》 2005年第14期1838-1839,共2页
关键词 心脏恶液质综合征 瓣膜 充血心力衰竭 营养障碍综合征 凝血机制障碍 诊断标准 内分泌失调 营养不良 代谢障碍 极度消瘦 标准体重 血红蛋白 80年代 发病机制 低体重 低蛋白 低血脂
下载PDF
瓣膜性心脏病合并妊娠剖宫产的麻醉体会 被引量:1
4
作者 况雪峰 袁俊 《宜春学院学报》 2008年第6期110-111,共2页
目的:探讨瓣膜性心脏病合并妊娠剖宫产的麻醉处理及围术期的综合治疗。方法:对14例妊娠合并瓣膜性心脏病剖宫产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0例产妇选用硬膜外麻醉,4例因术前ASA评级Ⅲ级行全身麻醉,术前、术中积极防治心衰。结果:对合并... 目的:探讨瓣膜性心脏病合并妊娠剖宫产的麻醉处理及围术期的综合治疗。方法:对14例妊娠合并瓣膜性心脏病剖宫产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0例产妇选用硬膜外麻醉,4例因术前ASA评级Ⅲ级行全身麻醉,术前、术中积极防治心衰。结果:对合并瓣膜性心脏病的孕妇实施剖宫产手术14例,除1例因拔管时发生过度的应激反应致心力衰竭死亡外,其余均无麻醉并发症并安全出院。结论:对瓣膜性心脏病孕妇实施剖宫产术麻醉,术前要根据ASA评估选择麻醉方式并准备之,术中根据CVP进行补液、根据药理特性选择性使用麻醉药品、根据瓣膜病变的类型调整心率,加之术前、术中积极正确地防治心衰、改善心功能等综合治疗及围术期合理应用抗凝剂,可提高麻醉安全性和降低母婴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瓣膜 心脏病 孕妇 剖宫产 麻醉
下载PDF
心脏瓣膜病手术中左心声学造影初探
5
作者 于田 黎静 《中华物理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0年第3期136-138,共3页
关键词 瓣膜 心脏病 超声心动图
原文传递
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治疗建议 被引量:2414
6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7-23,共17页
关键词 收缩心力衰竭 疾病预防 瓣膜心脏病 治疗方法 心律失常
原文传递
中国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脑卒中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362
7
作者 胡大一 孙艺红 +5 位作者 周自强 李奎宝 倪永斌 杨光 孙淑红 李蕾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57-161,共5页
目的 本研究通过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中国人心房颤动 (房颤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 在全国 1 8家医院共登记房颤患者 4 51 1例 ,其中风湿瓣膜性房颤 1 0 86例 ,非瓣膜性房颤 342 5例。通过比较房颤合并脑卒中与房颤无脑卒中患者 ... 目的 本研究通过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中国人心房颤动 (房颤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 在全国 1 8家医院共登记房颤患者 4 51 1例 ,其中风湿瓣膜性房颤 1 0 86例 ,非瓣膜性房颤 342 5例。通过比较房颤合并脑卒中与房颤无脑卒中患者 ,筛选房颤发生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结果 中国人房颤脑卒中的患病率 2 4 81 % ,房颤合并脑卒中组年龄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0 1 ) ,且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明显增加。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 :年龄≥ 75岁 (OR 1 76 ,95 %CI 1 0 8~ 2 98) ,高血压病史 (OR 1 52 ;95 %CI 1 2 8~ 1 80 ) ,糖尿病史 (OR 1 39,95 %CI 1 1 1~ 1 76) ,动脉收缩压升高(OR 1 71 ,95 %CI1 2 1~ 2 2 8) ,左房血栓 (OR 2 77,95 %CI 1 2 5~ 6 1 3)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中国人非瓣膜性房颤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左房血栓、动脉收缩压升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人 瓣膜心房颤动 脑卒中 危险因素 病例-对照研究 抗凝治疗 诊断标准
原文传递
妊娠合并心脏病的诊治专家共识(2016) 被引量:219
8
作者 林建华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01-409,共9页
妊娠合并心脏病的发病率为0.5%~3.0%,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前3位死因之一。妊娠合并心脏病包括既往有心脏病病史的妇女合并妊娠,常见为先天性心脏病、瓣膜性心脏病和心肌病等结构异常性心脏病以及非结构异常性的心律失常等;也可以是... 妊娠合并心脏病的发病率为0.5%~3.0%,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前3位死因之一。妊娠合并心脏病包括既往有心脏病病史的妇女合并妊娠,常见为先天性心脏病、瓣膜性心脏病和心肌病等结构异常性心脏病以及非结构异常性的心律失常等;也可以是妇女妊娠期间新发生的心脏病,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性心脏病和围产期心肌病等。妊娠期和分娩期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将增加心脏负担,贫血、低蛋白血症和感染等不良因素可以导致心功能下降,双胎、羊水过多和子痫前期等产科因素可诱使心脏病加重,可出现心力衰竭(心衰)、恶性心律失常、肺动脉高压危象、心源性休克和栓塞等危及母儿生命的严重心脏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合并心脏病 围产期心肌病 心律失常 肺动脉高压危象 专家 诊治 先天心脏病 瓣膜心脏病
原文传递
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和华法林用于高龄非瓣膜性房颤病人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对比研究 被引量:78
9
作者 邢宇 栗印军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9年第3期411-413,共3页
目的研究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和华法林用于高龄非瓣膜性房颤病人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4年7月—2016年9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80例高龄非瓣膜性房颤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1组、研究2组和研究3组。研究1组给予利... 目的研究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和华法林用于高龄非瓣膜性房颤病人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4年7月—2016年9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80例高龄非瓣膜性房颤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1组、研究2组和研究3组。研究1组给予利伐沙班治疗;研究2组给予达比加群酯治疗;研究3组给予华法林治疗,所有病人均治疗12周。观察治疗前后3组血糖以及肝肾功能指标情况,同时观察3组病人出血事件和栓塞事件发生率,比较3组病人应用抗凝药物后凝血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3组血糖、肌酐、尿素氮、转氨酶、三酰甘油及总胆红素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1组与研究2组的出血事件和栓塞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研究3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1组及研究2组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水平均稍优于研究3组(P>0.05);研究1组及研究2组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水平均显著优于研究3组(P<0.05);3组病人的消化不良、失眠、呼吸困难、眩晕、恶心呕吐、头痛等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1组及研究2组皮疹发生率低于研究3组(P<0.05)。结论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和华法林用于治疗高龄非瓣膜性房颤病人,具有相近的临床疗效,而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治疗后病人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出血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华法林治疗病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龄非瓣膜房颤 利伐沙班 达比加群酯 华法林 抗凝 有效 安全
下载PDF
心内直视下射频消融术治疗心房纤颤 被引量:62
10
作者 孟旭 王坚刚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47-248,共2页
关键词 射频消融治疗 心房纤颤 射频消融术 直视下 心内 器质心脏病 瓣膜心脏病 先天心脏病 血流动力学
原文传递
左心耳干预预防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目前的认识和建议-2019 被引量:44
11
作者 黄从新 张澍 +46 位作者 黄德嘉 华伟 曹克将 陈林 陈维 陈明龙 储慧民 樊友启 范洁 方丕华 付华 高连君 郭军 黄鹤 江洪 蒋晨阳 李莉 李毅刚 刘旭 刘育 刘启明 刘兴鹏 马长生 梅举 孟旭 邵永丰 宋治远 苏晞 唐闽 王群山 王玉堂 王祖禄 吴立群 夏云龙 徐亚伟 杨兵 杨新春 杨延宗 姚焰 于胜波 袁义强 张树龙 张勇华 曾秋棠 郑良荣 钟敬泉 周达新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9年第5期385-401,共17页
自2014年由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相关专家撰写的《左心耳干预预防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目前的认识和建议》[1]以来的近五年间,国内外有关左心耳(LAA)干预... 自2014年由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相关专家撰写的《左心耳干预预防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目前的认识和建议》[1]以来的近五年间,国内外有关左心耳(LAA)干预预防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成果不断问世,其研究结果进一步奠定了干预LAA预防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理论基础;进一步提升了干预LAA预防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重要性认识和临床实践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 残余漏 瓣膜房颤 封堵器 栓塞事件 左心耳
原文传递
利伐沙班与达比加群酯在高龄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长期抗凝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43
12
作者 陈艳梅 武云涛 刘立新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20年第9期1059-1061,1066,共4页
目的观察长期应用利伐沙班与达比加群酯在高龄非瓣膜病性房颤(NVAF)患者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入选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老年医学科住院和门诊就诊,年龄≥80岁的男性NVAF患者,根据口服不同抗凝药物... 目的观察长期应用利伐沙班与达比加群酯在高龄非瓣膜病性房颤(NVAF)患者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入选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老年医学科住院和门诊就诊,年龄≥80岁的男性NVAF患者,根据口服不同抗凝药物分为2组。利伐沙班组88例,年龄80~96岁,平均年龄(87.20±3.05)岁;达比加群酯组86例,年龄81~94岁,平均年龄(86.5±2.07)岁。比较2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服药后随访1年,达比加群酯组患者发生脑梗死1例,利伐沙班组无脑梗死病例,2组患者药物有效性无明显差异(P>0.05)。利伐沙班组出血15例,达比加群酯组13例,其中利伐沙班组发生气管内大出血1例,达比加群酯组无大出血发生,其他出血2组均为轻度非致命性出血,2组药物安全性方面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严密监测皮肤粘膜出血情况下,对于高龄老年NVAF患者应用适当剂量的利伐沙班和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瓣膜心房颤动 利伐沙班 达比加群酯 高龄
下载PDF
利伐沙班与华法林对高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D-二聚体、NT-proBNP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33
13
作者 哈斯高娃 曹中朝 +2 位作者 刘东华 张勇 乌吉斯古楞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7年第32期6291-6294,6349,共5页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与华法林对高龄非瓣膜性房颤(NVAF)患者血浆D-二聚体(D-D)、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 BNP)水平的影响及其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1月收治的146例高龄NVAF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华法林...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与华法林对高龄非瓣膜性房颤(NVAF)患者血浆D-二聚体(D-D)、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 BNP)水平的影响及其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1月收治的146例高龄NVAF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华法林组予以华法林抗栓治疗,利伐沙班组采取利伐沙班抗栓治疗。记录比较两组治疗期间栓塞、出血情况及不良反应,以及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D-D)、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 BNP)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栓塞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利伐沙班组出血发生率(4.1%)低于华法林组(15.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血浆D-D和NT-pro BNP水平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血浆D-D和NT-pro BN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华法林相比,高龄非瓣膜性房颤应用利伐沙班抗栓治疗在患者耐受性与预防血栓栓塞方面优势相当,但利伐沙班更能有效降低患者出血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瓣膜房颤 高龄患者 利伐沙班 华法林 D-二聚体 N末端B型利钠肽原
原文传递
胺碘酮联合瑞舒伐他汀对非瓣膜性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窦性心律的维持作用 被引量:32
14
作者 林桐梅 赵慧艳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0-43,共4页
目的:评价胺碘酮联合瑞舒伐他汀对非瓣膜性持续性心房颤动(NPAF)患者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方法:80例复律成功的NPAF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胺碘酮组40例单独口服胺碘酮;联合组40例在应用胺碘酮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口服。治疗前和治疗... 目的:评价胺碘酮联合瑞舒伐他汀对非瓣膜性持续性心房颤动(NPAF)患者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方法:80例复律成功的NPAF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胺碘酮组40例单独口服胺碘酮;联合组40例在应用胺碘酮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口服。治疗前和治疗1、6、12个月后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治疗1、3、6、12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窦性心律维持率。另选取同期住院的高血压和冠心病并窦性心律患者40例为非心房颤动组,于入院时检测其hs-CRP。结果:胺碘酮组37例患者和联合组35例患者完成研究。治疗前两组心房颤动患者(胺碘酮组及联合组)血清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非心房颤动组[胺碘酮组(12.75±5.33)mg/L;联合组(13.06±5.28)mg/L;非心房颤动组(4.27±1.59)mg/L。t=9.6149,10.052,P均<0.01],胺碘酮组与联合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478,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1、6、12个月后联合组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均显著低于胺碘酮组[联合组(7.92±4.05)mg/L,(5.44±2.80)mg/L,(3.27±1.35)mg/L;胺碘酮组(11.58±5.16)mg/L,(9.17±4.24)mg/L,(7.29±3.61)mg/L。t=3.3351,4.3783,6.1893,P均<0.01]。治疗3、6、12个月后联合组患者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均显著高于胺碘酮组(3个月:94.29%vs 75.68%,6个月:88.57%vs 67.57%,12个月:77.14%vs 51.35%,P均<0.05)。结论:胺碘酮联合瑞舒伐他汀对非瓣膜性持续性心房颤动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优于单用胺碘酮,瑞舒伐他汀抗炎作用可能为其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持续 瓣膜 瑞舒伐他汀 胺碘酮
下载PDF
左心耳结构复杂性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左心耳血栓形成的关系 被引量:32
15
作者 杨英 扶泽南 +6 位作者 杨龙 何炯红 刘微 田野 田龙海 黄勇淇 赵义冬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77-281,共5页
目的:探讨左心耳结构复杂性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左心耳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拟行射频消融术治疗的NVAF患者295例,记录病史资料和化验指标,进行CHA2DS2-VASc评分。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和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检... 目的:探讨左心耳结构复杂性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左心耳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拟行射频消融术治疗的NVAF患者295例,记录病史资料和化验指标,进行CHA2DS2-VASc评分。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和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检查了解左心耳有、无血栓形成,以此将患者分为血栓组(n=42)和无血栓组(n=253)。应用CT影像后处理系统对左心房CTA影像进行三维重建,获取每例患者的左心耳形态,将左心耳形态分为单纯型和复杂型两类。分析左心耳血栓形成与各项潜在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血栓组非阵发性心房颤动(76.2%vs 18.2%)、复杂型左心耳比例(66.7%vs 45.1%)显著高于无血栓组(P均<0.01)。此外,血栓组患者的年龄、心房颤动病程、左心房前后径、B型利钠肽、血尿酸、CHA2DS2-VASc评分均大于无血栓组(P均<0.05)。相对于无血栓组,血栓组患者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血栓栓塞以及血管疾病的患病率更高(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复杂型左心耳(OR=4.129,95%CI:1.413~12.069)、心房颤动病程(OR=1.021,95%CI:1.006~1.036)、非阵发性心房颤动(OR=13.910,95%CI:4.563~42.406)与CHA2DS2-VASc评分(OR=2.580,95%CI:1.115~5.966)均是左心耳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复杂型左心耳为NVAF患者左心耳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心耳 血栓形成 瓣膜房颤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2
16
作者 王建刚 席建堂 +1 位作者 李劲松 刘雅静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753-756,共4页
目的:分析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01至2014-12期间收入院的180例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和(或)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确诊缺血性脑卒中,分为房颤... 目的:分析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01至2014-12期间收入院的180例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和(或)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确诊缺血性脑卒中,分为房颤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组(n=120例)和单纯房颤组(n=60例),分别评估两组患者CHA2DS2-VASc评分、CHADS2评分、同型半胱氨酸(HCY)、纤维蛋白原(FIB)、左心房内径(LAD)、血脂水平和肾功能等之间的差异。结果:房颤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组和单纯房颤组患者在CHA2DS2-VASc评分、CHADS2评分、HCY、FIB、LAD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HA2DS2-VASc评分、CHADS2评分、HCY、FIB、LAD是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CHA2DS2-VASc评分用于卒中危险分层与CHADS2评分比较有差异。结论:影响老年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因素除CHA2DS2-VASc评分、CHADS2评分系统外,联合测定HCY、FIB和LAD预测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可使筛查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高危人群的工作操作更加方便、客观。CHA2DS2-VASc适宜筛查低危人群,CHADS2适宜筛查高危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瓣膜心房颤动 缺血脑卒中
下载PDF
循证指南更新: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卒中预防美国神经病学学会指南制定分委会的报告 被引量:30
17
作者 高丽 潘元美 +1 位作者 陈莺 林岩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4年第1期35-40,共6页
目的对美国神经病学学会在1998年发表的非瓣膜性房颤卒中(NVAF)预防策略的内容予以更新,包括对于不明原因的卒中,不同技术手段发现隐匿性NVAF如何?哪种治疗更能减少卒中风险且出血风险最小?方法系统文献回顾,改良的Delphi方法形成推荐... 目的对美国神经病学学会在1998年发表的非瓣膜性房颤卒中(NVAF)预防策略的内容予以更新,包括对于不明原因的卒中,不同技术手段发现隐匿性NVAF如何?哪种治疗更能减少卒中风险且出血风险最小?方法系统文献回顾,改良的Delphi方法形成推荐。结果对于近期的隐源性卒中,心脏节律监测很可能会检出到隐匿的NVAF。对于NVAF患者,达比加群、利伐沙班和阿哌沙班抗凝预防卒中的效果至少与华法林相当,且颅内出血的风险低。三氟柳联合醋硝香豆醇可能比单用醋硝香豆醇更能降低卒中风险。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预防卒中的效果不及华法林,但颅内出血的风险低。与单用阿司匹林相比,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更能降低卒中风险,但会增加严重出血的风险。阿哌沙班比阿司匹林更能减少卒中风险,而出血风险相似。结论临床医师可对隐源性卒中患者进行门诊心脏节律监测以发现隐匿性NVAF(C级),必须常规地对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卒中史的NVAF患者予以抗凝治疗(B级)。对于需要抗凝的NVAF患者应该慎重选择抗凝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风险 心脏节律 瓣膜房颤 临床医师 卒中史 达比 缺血卒中 加群 隐源 抗凝剂
原文传递
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华法林用药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被引量:29
18
作者 陈文文 党和勤 +2 位作者 耿涛 张秀珍 李元民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7期3763-3767,共5页
目的:为改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用药依从性,更好地保证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参考。方法:选取部分在我院住院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分别采用8条目Morisky用药依从性量表(MMAS-8)和华法林用药知识量表(WRKS)... 目的:为改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用药依从性,更好地保证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参考。方法:选取部分在我院住院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分别采用8条目Morisky用药依从性量表(MMAS-8)和华法林用药知识量表(WRKS)评估患者华法林用药依从性及抗凝治疗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并应用χ2检验、t检验及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探讨影响患者华法林用药依从性的相关因素。结果:共发放问卷129份,回收有效问卷112份,有效回收率为86.82%。受访患者MMAS-8平均得分为(6.54±1.61)分,用药依从性好者占42.86%。受访患者WRKS平均得分为(7.95±1.65)分,用药依从性好者平均得分为(9.31±0.83)分,用药依从性差者平均得分为(6.92±1.34)分。单因素分析发现,用药依从性好者与用药依从性差者在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合并症种数、WRKS得分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WRKS得分、性别、文化程度、合并症种数与受访患者用药依从性均显著相关(P<0.05)。结论: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华法林用药依从性较差,与多种影响因素相关,其中华法林抗凝治疗相关知识知晓情况是一个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瓣膜房颤 华法林 用药依从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新型抗凝药与华法林用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卒中防治的成本效果分析 被引量:29
19
作者 吴玥 冯静 +3 位作者 彭燕 戎佩佩 李萌 周本宏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003-1007,共5页
目的:评估中国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使用新型抗凝药预防卒中的成本效果,为中国房颤患者抗凝治疗药物的合理选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全球性临床试验ARISTOTLE、RE-LY及ROCKET-AF的研究数据及我国目前医疗成本,建立一年期决策树及长期外... 目的:评估中国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使用新型抗凝药预防卒中的成本效果,为中国房颤患者抗凝治疗药物的合理选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全球性临床试验ARISTOTLE、RE-LY及ROCKET-AF的研究数据及我国目前医疗成本,建立一年期决策树及长期外推Markov模型的方法,通过分别计算3种新型口服抗凝药物阿哌沙班(5 mg bid)、达比加群(150 mg bid、110 mg bid)、利伐沙班(20 mg qd)和华法林的调整质量生命年(QLAYs)及治疗成本,对新型抗凝药物用于中国房颤患者卒中预防的成本效果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NOACs治疗的总成本为163 586-582 710元,使用NOACs患者可获得的质量调整生命年为6.812-7.010。以华法林为参考的增效成本效果分析显示,成本效果比(ICER)为177 271-739 480元/QLAY,ICER利伐沙班〉ICER阿哌沙班〉ICER达比加群150 mg〉ICER达比加群110 mg。3种抗凝药物与华法林比较的ICER均大于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DP)的3倍,但小于部分城市人均GDP的3倍。一维敏感度分析显示该成本效果分析结果稳定可靠。结论:目前在我国,与华法林相比,使用新型抗凝药物预防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卒中不具备成本效果优势。目前仅在我国经济发达的某些城市,可推荐阿哌沙班或达比加群用于房颤卒中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口服抗凝药 华法林 瓣膜房颤 抗凝 药物经济学
原文传递
2014年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心脏病学会《成人瓣膜性心脏病患者管理指南及执行摘要》解读 被引量:29
20
作者 李晓 张海澄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667-669,共3页
2014-03-03,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心脏病学会(AHA/ACC)发布了《2014年心脏瓣膜病患者管理指南及执行摘要》,该指南正式刊登于《美国心脏病学杂志》和《循环》杂志[1]。这是自2008年来该指南的首次更新。该指南有诸多亮点:1新建四级疾病分... 2014-03-03,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心脏病学会(AHA/ACC)发布了《2014年心脏瓣膜病患者管理指南及执行摘要》,该指南正式刊登于《美国心脏病学杂志》和《循环》杂志[1]。这是自2008年来该指南的首次更新。该指南有诸多亮点:1新建四级疾病分期系统;2更新风险评估工具;3降低介入治疗门槛;4纳入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TAVR);5强调多学科综合治疗。另外,新指南对于人工心脏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诊断和治疗以及妊娠、心脏和非心脏外科手术等特殊情况也有详细推荐,内容全面、实用,更贴近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瓣膜心脏病 指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