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28年国民党理论与主义之争——以陈公博、吴稚晖笔战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2
1
作者 韦夏玲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年第3期62-66,共5页
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统治理论与主义之争空前激烈。改组派的陈公博与国民党元老吴稚晖围绕"国民党的改组"、"中国革命的性质"、"国民党的阶级基础"、"民众运动的存废"等问题展开一场笔墨官司... 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统治理论与主义之争空前激烈。改组派的陈公博与国民党元老吴稚晖围绕"国民党的改组"、"中国革命的性质"、"国民党的阶级基础"、"民众运动的存废"等问题展开一场笔墨官司。陈公博提倡以农工小资产阶级为基础,恢复民众运动,继续进行打倒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国民革命。吴稚晖则要求再度清党,进行全民革命。事实证明,此次笔战是改组派借助舆论的力量来打造自身政治立场的手段,是汪、蒋集团争夺"党权"的一次理论交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公博 吴稚晖 笔战 理论
下载PDF
政治与美学之间:20世纪美国黑人戏剧理论之争 被引量:1
2
作者 陈洪江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04-114,共11页
20世纪美国黑人戏剧发展史上的三次重大理论之争实质上是坚持黑人戏剧的美学至上,还是坚持黑人戏剧的政治功用的问题。然而,这些理论之争最终没有分出胜负,充分说明美国黑人戏剧的政治性、美学性之间相互影响、密切交织,都是美国黑人戏... 20世纪美国黑人戏剧发展史上的三次重大理论之争实质上是坚持黑人戏剧的美学至上,还是坚持黑人戏剧的政治功用的问题。然而,这些理论之争最终没有分出胜负,充分说明美国黑人戏剧的政治性、美学性之间相互影响、密切交织,都是美国黑人戏剧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理论之争也反映了美国黑人戏剧创作背后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分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黑人戏剧 美学 政治 理论
原文传递
反致制度反思与展望
3
作者 于飞 《中国国际私法与比较法年刊》 2001年第1期-,共21页
反致制度产生100多年以来,理论之争一直不断,然而此争论并没有阻碍其在实践中的发展。采纳反致制度是国际私法历史发展的要求,更是国际私法发展现实的需要,并且完全符合国际私法的目的与宗旨。反致的发展趋势表现为:接受国家增多,适用... 反致制度产生100多年以来,理论之争一直不断,然而此争论并没有阻碍其在实践中的发展。采纳反致制度是国际私法历史发展的要求,更是国际私法发展现实的需要,并且完全符合国际私法的目的与宗旨。反致的发展趋势表现为:接受国家增多,适用范围趋同,各国并通过一些具体措施克服反致弊端,使之更具可适用性。我国立法也应规定反致制度,以便顺利解决国际及区际法律冲突,更好地维护涉外民事法律关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际法律冲突 反致制度 国际私法 可适用性 涉外民事法律关系 反思与展望 适用范围 理论
下载PDF
论刑法第269条“当场”的认定
4
作者 张继峰 《天津检察》 2015年第4期35-37,共3页
内容对于如何理解刑法第269条规定的“当场”,历来存在着四种理论之争。而这些理论之争的实质包含两点:一方面,如何从文义解释、目的解释的角度对该条进行比较合理的阐释;另一方面,考虑的是纯客观因素还是在客观因素之上加入其它... 内容对于如何理解刑法第269条规定的“当场”,历来存在着四种理论之争。而这些理论之争的实质包含两点:一方面,如何从文义解释、目的解释的角度对该条进行比较合理的阐释;另一方面,考虑的是纯客观因素还是在客观因素之上加入其它条件。本文认为,正确的解决途径应当是在考虑转化型抢劫与抢劫罪实质一致性的基础上,从客观的角度出发,按照犯罪行为现场或者紧接在犯罪行为发生之后来看待的紧迫的对立状态是否持续来理解“当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 实质 解决途径
原文传递
近代“鲁梁翻译之争”及其历史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刘芳 谢春林 《兰台世界(上旬)》 2015年第4期67-68,共2页
本文基于争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和二人所持的立场,从关于"硬译"的争论和关于翻译与汉语发展问题两个方面,对鲁梁翻译之争进行了考证分析,并指出了鲁梁翻译之争的学术价值,以及对推动翻译理论发展的历史影响。
关键词 鲁迅 梁实秋 “翻译理论 影响
下载PDF
论语言学研究的多元化和语言学批评的社会性——兼评乔姆斯基语言学理论之争 被引量:1
6
作者 陈冬纯 《科技信息》 2009年第10期103-104,共2页
本文以近年来我国学者对乔姆斯基理论之争为出发点,阐述理论研究与实验观察、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辩证统一的关系,论证语言学研究方法的多元化特征。同时,针对乔姆斯基语言学批评的方法问题,分析语言学批评对话性的特征和学术交流的功能... 本文以近年来我国学者对乔姆斯基理论之争为出发点,阐述理论研究与实验观察、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辩证统一的关系,论证语言学研究方法的多元化特征。同时,针对乔姆斯基语言学批评的方法问题,分析语言学批评对话性的特征和学术交流的功能,论证语言学批评的社会属性,阐述语用和情态在语言学批评中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姆斯基理论 语言学研究 语言学批评 多元化
下载PDF
澳大利亚小说家的“理论”之争
7
作者 王腊宝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2021年第1期282-299,共18页
“理论”的兴起与消退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澳大利亚文坛和批评界的一件大事,围绕“理论”引发的论争吸引了众多批评家的关注,也吸引了不少作家参与其中。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先后有多位澳大利亚作家通过自己的创作表达了他们对于“理论”... “理论”的兴起与消退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澳大利亚文坛和批评界的一件大事,围绕“理论”引发的论争吸引了众多批评家的关注,也吸引了不少作家参与其中。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先后有多位澳大利亚作家通过自己的创作表达了他们对于“理论”的态度。戴维·艾兰德在他的小说《女人城》中刻画了一个完全脱离男性的女性世界,针对激进女权运动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了揶揄;布莱恩·卡斯特罗的小说《双狼》通过重述“狼人”的故事将弗洛伊德塑造成招摇撞骗的江湖术士,对精神分析理论进行了无情的嘲弄;戴维·福斯特的小说《林中空地》通过呈现一个后现代小说创作个案,对罗兰·巴特的后结构主义“作者之死”进行了批驳。这些作家的出身与背景不尽相同,但他们在对待“理论”的态度上与固守传统价值的批评家高度一致。他们用文学的方式针对学院派“理论”进行讽刺、批判和打击,加速了“理论”在澳大利亚的消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大利亚小说家 理论 《女人城》 《双狼》 《林中空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