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朱熹以理气二元论融合气一元论所带来的问题
1
作者 周芳宇 《周易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8-49,共12页
朱熹将“太极”纯理化后,其宇宙论依旧是在气化模式中展开的,整体的“天地之气”并未被取消。朱熹的理气二元论融合气一元论所带来的问题可以概括为三点:首先,气的生成问题仍待解释。在具体之气有生有灭,其灭是散尽而不重作造化之用的... 朱熹将“太极”纯理化后,其宇宙论依旧是在气化模式中展开的,整体的“天地之气”并未被取消。朱熹的理气二元论融合气一元论所带来的问题可以概括为三点:首先,气的生成问题仍待解释。在具体之气有生有灭,其灭是散尽而不重作造化之用的情况下,天地之气一直处于向外分化的状态,无质之天理无法保障有质之气的恒常性。其次,气之异化有理还是无理?气原初虽依理而生成分化,但是理无法管摄气的变动,从而会产生气之异化。朱熹既想让气有别于天理的独立性质,从而将不正的现象归于气之异化,又想让天理直接统摄天下万理,实际上,气之异化无法在天理中得到说明。最后,“气之理”层面的缺失与朱熹在现实造化层面对“气”的倚重相矛盾。天理是“应动应静”的当然之则,气自身具有“能动能静”的性质,万物所表现出来的“理”异是因为所禀受之“气”异,气作为原初基质必然具有自身之“理”的层面,但是“气负载理”的理气关系阻碍了“气之理”层面的显现与追问。朱熹与弟子对“心之理”为何的问答,显露出“气之理”层面的缺失造成了存在与存在之理的严重割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理气关系 理生气 气之异化 气之理
原文传递
宋明时期“成汤祈雨”故事的多元书写
2
作者 尤学工 封霄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60-173,192,共15页
借历史故事阐发思想主张是古代士人的话语传统,宋明时期“成汤祈雨”的多元书写是为典范之一。在天人相与的知识框架下,“成汤祈雨”成为士人构建理学体系与“借天道言治道”的重要元素。宋至明初,在“事应说”遭遇挑战、理学兴盛的背景... 借历史故事阐发思想主张是古代士人的话语传统,宋明时期“成汤祈雨”的多元书写是为典范之一。在天人相与的知识框架下,“成汤祈雨”成为士人构建理学体系与“借天道言治道”的重要元素。宋至明初,在“事应说”遭遇挑战、理学兴盛的背景下,水旱天定与和气召祥观念融汇于士人对故事的叙述中。明中期理学走向内在化、心性化,对人本身的关注更切,士人对成汤以身为牺之举及故事真实性的争议陡增。中晚明政治生态复杂,士人常援引“成汤祈雨”讥刺时政,表达对治世明君的期待。“成汤祈雨”在宋明间为理学士人提供了阐发己见的对话空间,其间既有对“事应”和“人祷”的反动,也有灾异限君和倡导“敬”与“诚”的一贯传统。与时代思潮相呼应也为故事本身提供了文化生长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汤祈雨 宋明理学 理气关系 敬畏修省
原文传递
对朱熹“理”的体验主义探析 被引量:4
3
作者 张寿 《东疆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8-25,共8页
在朱熹理学中,"理"作为形而上的超越实体,是宇宙万物的本体,也是道德的普遍原理。体验主义是一种以当今认知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为基础形成发展的哲学视角,这种体验主义为对传统哲学理论进行概念性分析、批判性评价及合理性建... 在朱熹理学中,"理"作为形而上的超越实体,是宇宙万物的本体,也是道德的普遍原理。体验主义是一种以当今认知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为基础形成发展的哲学视角,这种体验主义为对传统哲学理论进行概念性分析、批判性评价及合理性建构等方面提供了新的方法论手段和途径。从体验主义基本立场上看,朱熹所谓"理"是由多重隐喻精致化的"隐喻建构物",尤其是它以非整合性的隐喻思维为基础形成的,所以,最终难免陷入"悖论性超越"存在的理论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理气关系 体验主义 概念隐喻 经验诠释
下载PDF
朱熹对周敦颐宇宙本体论的继承与改造 被引量:3
4
作者 陈代湘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24-28,共5页
朱熹的宇宙本体论是对周敦颐学说的继承和改造。朱熹将周敦颐哲学中形而下的“太极”提升为形而上的本体 ,并对其内容作了重大改造。周敦颐的无极和太极的关系相当于朱熹的理气关系 ,其动静是一种特殊性质的动静 ,即显与隐、实现与不实现。
关键词 朱熹 周敦颐 宇宙本体论 继承 改造 理气关系 "太极" 本体论
下载PDF
简论徐敬德的理气观 被引量:1
5
作者 金哲洙 孙永建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13-16,共4页
朝鲜哲学家徐敬德在朝鲜的性理学发展中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徐敬德的哲学是以气为中心的性理学。他主张气是世界的本原,气自身的运动是万物生成变化的原因,这是他的哲学中最富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地方。但他在理气观上却没能彻底坚持气... 朝鲜哲学家徐敬德在朝鲜的性理学发展中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徐敬德的哲学是以气为中心的性理学。他主张气是世界的本原,气自身的运动是万物生成变化的原因,这是他的哲学中最富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地方。但他在理气观上却没能彻底坚持气的主导地位,因此他的哲学不是彻底的一元论,而是具有明显的理、气二元论的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鲜 徐敬德 理气关系 缺陷 原因
下载PDF
罗钦顺哲学逻辑结构的内在矛盾及其原因
6
作者 王武龙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63-68,共6页
罗钦顺对自然界"理"、"气"范畴和理气关系的探讨及其对程朱理学的批评形成其"气本论"的理气观,所提出的哲学命题作为其整个哲学体系的立论根据构建了其哲学逻辑结构的理论基础。罗钦顺对人生界"心&q... 罗钦顺对自然界"理"、"气"范畴和理气关系的探讨及其对程朱理学的批评形成其"气本论"的理气观,所提出的哲学命题作为其整个哲学体系的立论根据构建了其哲学逻辑结构的理论基础。罗钦顺对人生界"心"、"性"范畴和心性关系的探讨及其对程朱理学的继承与发扬、对陆王心学和禅宗佛学的批判与排斥形成其"性本论"的心性观,所提出的哲学命题作为其整个哲学体系的论证主题构建了其哲学逻辑结构的思维重心。罗钦顺用人之"心"、"性"即自然之"气"、"理"作为统一其自然界之理气观与人生界之心性观的逻辑前提,但其哲学逻辑结构中阐发其论证主题的人生界之"性本论"的心性观与提供其立论根据的自然界之"气本论"的理气观存在着无法统一的内在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气关系 心性关系 逻辑结构 内在矛盾
下载PDF
傅山反理学思想的社会政治指向——以傅山肯定“无理”范畴为视角 被引量:1
7
作者 吴根友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7-94,共8页
在明末清初反理学思潮之中,王夫之、黄宗羲二人主要从哲学理论的高度,重新阐释了理气关系。顾炎武则主要从历史还原的角度,将理学还原为经学,提出了"理学即经学"的命题。相比较而言,傅山对理学的批评,比较侧重于从字义的历史... 在明末清初反理学思潮之中,王夫之、黄宗羲二人主要从哲学理论的高度,重新阐释了理气关系。顾炎武则主要从历史还原的角度,将理学还原为经学,提出了"理学即经学"的命题。相比较而言,傅山对理学的批评,比较侧重于从字义的历史还原和理学的社会作用角度,批评理学之"理"的理论谬误及其危害性,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1)从理气关系的角度,认同"气先理后"的思想;(2)从范畴史的角度,消解理学之理的神圣性,认为宋明理学家讲的"理"不合先秦儒家经典上所说的"理"字,缺乏历史根据;(3)认为"理"也有善恶之分,如同性有善恶一样,不是像宋明理学家说的那样,理为纯善;(4)通过"无理与理"关系的辩证,提出了"无理生理"、"无理胜理"的激进思想,这是傅山从理论上批评理学最具特色的地方,从而也显示了其对理学批评的社会政治指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傅山 理学 理气关系 无理与理 政治指向
原文传递
方氏易学中的“太极观”摭论——以《药地炮庄》为中心
8
作者 吴卿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4-60,69,共8页
目前,学界对方以智“太极观”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东西均》和《易余》,较少涉及《药地炮庄》。在《药地炮庄》中,方以智继承了方氏家学,对“太极”“无极”“有极”的关系予以阐发。他延续方氏易学中“全树全仁”的比喻,表明“太极”和... 目前,学界对方以智“太极观”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东西均》和《易余》,较少涉及《药地炮庄》。在《药地炮庄》中,方以智继承了方氏家学,对“太极”“无极”“有极”的关系予以阐发。他延续方氏易学中“全树全仁”的比喻,表明“太极”和“万物”之间“舍一无万,舍万无一”的关系,力图修补理学发展中出现的重“理”轻“物”倾向。方以智通过回归“体用一源”,以“太极”贯穿“形上”与“形下”、古与今,维护了“太极”即“气”的一体性,由此提出了“道器不可须臾离也”“太极泯之于阴阳中”等观点。这为救治明末重体轻用之风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体现了以气学会通心学和理学的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以智 《药地炮庄》 太极 理气关系
原文传递
论罗钦顺的理气观
9
作者 王武龙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44-246,共3页
"气"和"理"是罗钦顺哲学逻辑结构中一对最基本的范畴,对"气"与"理"及理气关系的深入分析构成了罗钦顺哲学的理气观。罗钦顺批评程朱理学把"理"视为宇宙的精神本体和本源,认为物质之&... "气"和"理"是罗钦顺哲学逻辑结构中一对最基本的范畴,对"气"与"理"及理气关系的深入分析构成了罗钦顺哲学的理气观。罗钦顺批评程朱理学把"理"视为宇宙的精神本体和本源,认为物质之"气"是宇宙万物唯一的本体和本源,并鲜明地提出了"理气为一"、"理在气中"、"理者气之理"等气本论、气一元论的哲学命题。罗钦顺的理气观,从程朱派理学的内部悄然改造了程朱理学的理本论,在明代中叶为宋明理学思潮开辟了一条新的思维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论 理论 理一分珠 理气关系
原文传递
朱子理气关系的三种不同解读 被引量:1
10
作者 丁为祥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19-29,共11页
理气关系是朱子哲学的核心,但如何解读其关系则又是理解朱子哲学的重心。自其哲学形成以来,大体经历了三种不同的解读;这三种不同解读也必然会使朱子哲学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从时空的维度出发,往往会以理与气之不可分割关系来说明其先后关... 理气关系是朱子哲学的核心,但如何解读其关系则又是理解朱子哲学的重心。自其哲学形成以来,大体经历了三种不同的解读;这三种不同解读也必然会使朱子哲学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从时空的维度出发,往往会以理与气之不可分割关系来说明其先后关系,这就使其哲学表现出一种宇宙生化论的规模,但对其理先气后关系却无法做出恰切的说明;从形式逻辑的视角出发,无疑会以其理先气后关系对二者的不可分割关系作出说明,这种解读虽然也可以使其哲学呈现为一种本体论建构,但又存在着无法落实的偏弊;从道德理性之超越性视角出发,虽然可以准确地把握其理先气后关系以及其本体论立场,但又会对其本体之遍在性形成一定的偏取。直至目前,这三种不同的解读视角也就代表着人们研究朱子哲学的三种不同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子 理气关系 理先气后 三种解读
下载PDF
《读四书大全说》的天命观简论
11
作者 王晓磊 《华夏文化》 2021年第2期12-14,共3页
自宋以降,中国哲学发展到了对"理气(道器)"和"心物(知行)"的争辩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宋明理学因为对理气关系与心物关系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以张载的气一元论、程朱的理一元论和陆王的心一元论为代表的三个派别。明中... 自宋以降,中国哲学发展到了对"理气(道器)"和"心物(知行)"的争辩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宋明理学因为对理气关系与心物关系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以张载的气一元论、程朱的理一元论和陆王的心一元论为代表的三个派别。明中叶之后,程朱理学因为受到明朝政府政治上的扶持和规定而走向僵化。之后,由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加剧使明王朝走向灭亡。在这一过程中,一批进步思想家"从明王朝的覆灭中吸取教训,看到了宋明理学对社会造成的祸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命观 理气关系 程朱 气一元论 明王朝 宋明理学 心物关系 知行
下载PDF
中日理学思想的时空汇聚——试论安东省庵的儒学成型
12
作者 刘莹 《朱子学研究》 2021年第1期161-179,共19页
儒学虽然很早就传入了日本,但是其流通的范围,长时间仅局限在博士家和贵族阶层,对于大部分的日本中下层武士以及广大的庶民阶层而言,儒学甚至汉字都是相当晦涩且较难掌握的。这当然也与儒学自身的发展有关,汉唐的训诂儒学对于深入挖掘... 儒学虽然很早就传入了日本,但是其流通的范围,长时间仅局限在博士家和贵族阶层,对于大部分的日本中下层武士以及广大的庶民阶层而言,儒学甚至汉字都是相当晦涩且较难掌握的。这当然也与儒学自身的发展有关,汉唐的训诂儒学对于深入挖掘经义当然有益,然而其艰深与烦琐也直接导致了当时的儒学传播主要集中于精英阶层。宋明理学相较于汉唐经学,在简化注释、注重义理阐释等诸多方面都更加有利于儒学传播范围的扩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史 朱子学 理气关系 日本儒者 安东省庵 理学思想
原文传递
“时论”视角下的方氏哲学思想研究
13
作者 张业康 《社科纵横》 2012年第10期106-109,共4页
方氏的哲学以"时论"为核心,用"寂历同时""宙轮于宇""所以"等范畴表达了"时论"的具体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对"天道观"和"心性论"做出了新的阐发,开显了一种时空交... 方氏的哲学以"时论"为核心,用"寂历同时""宙轮于宇""所以"等范畴表达了"时论"的具体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对"天道观"和"心性论"做出了新的阐发,开显了一种时空交融的生命情境。这篇文章试着对这些问题做一些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以智 寂历同时 宙轮于宇 所以 理气关系
下载PDF
曹端的《辨戾》及其内蕴理学问题之探究
14
作者 张立文 耿子洁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1-37,共7页
经周敦颐《太极图说》的阐发,"太极"成为宋明理学的最高范畴,然而"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仅这二句就衍生出了无数派系论争。其中明初理学家曹端著《辨戾》一文,针对"太极自会动静"与否的阐发,提出了&q... 经周敦颐《太极图说》的阐发,"太极"成为宋明理学的最高范畴,然而"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仅这二句就衍生出了无数派系论争。其中明初理学家曹端著《辨戾》一文,针对"太极自会动静"与否的阐发,提出了"死理活理"、"理气关系"等问题,不仅影响了明代理气关系问题的走向,还波及韩国李退溪的理学思想,展开了韩国性理学三百年的"理气四端七情之辨"。本文通过明晰《辨戾》内蕴的朱熹的《太极图说解》注解与其《语录》是否真的"自相龃龉";朱熹的注解是否符合周敦颐《太极图说》本旨;曹端是否如实地解读了朱熹对于《太极图说》的注解,如果存在偏差,造成这些误读背后的缘由何在等理学问题,厘清曹端《辨戾》一文的得失,进而探究曹端思想对明代理学及退溪理学的影响,以贞定《辨戾》在明初理学的合理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气关系 活理死理 曹端 辨戾
下载PDF
试论崔铣对朱熹易学的批评
15
作者 吕相国 《儒学与文明》 2016年第1期233-246,共14页
崔铣易学思想的主要特点是承继了程朱易学的义理易学特点,注重对周易义理思想的发挥,而贬低排斥其中的象数思想,认为汉象数易与宋图书易都不是易学之正宗,正宗的易学传统乃是经王弼提倡,至程氏《易传》而完备的义理易学传统。崔铣对于... 崔铣易学思想的主要特点是承继了程朱易学的义理易学特点,注重对周易义理思想的发挥,而贬低排斥其中的象数思想,认为汉象数易与宋图书易都不是易学之正宗,正宗的易学传统乃是经王弼提倡,至程氏《易传》而完备的义理易学传统。崔铣对于程朱易学思想,并未采取完全信守不变的态度,而是有批评地吸收和承继,如对于朱子易学义理、象数并重的学术风格便进行了有选择的舍取,对朱子的'三圣说'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了批评,对程朱易学乃至程朱理学传统中的'理气二分'思想进行了批评和修正,而正是这一修正构成了其对程朱易学的一个主要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崔铣 易学 三圣说 理气关系 图书之学
原文传递
朱熹理一元论的新论证
16
作者 宋从 《朱子文化》 2020年第6期19-24,共6页
对理气关系的理解是朱子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相关争议的焦点所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朱子哲学属于一元论还是二元论的定性问题。借用西方哲学的概念与理论框架来解读传统思想材料是中国哲学史研究长期以来的主要方法,但若不加警惕,引... 对理气关系的理解是朱子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相关争议的焦点所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朱子哲学属于一元论还是二元论的定性问题。借用西方哲学的概念与理论框架来解读传统思想材料是中国哲学史研究长期以来的主要方法,但若不加警惕,引入形式与质料的概念来理解理气关系问题,在一定意义上更容易滑向于朱子理气二元论的立场。北京大学杨立华先生《一本与生生——理一元论纲要》一书在将生生不已的根源解读为理本体的基础上,通过消解质料这一概念在哲学当中的意义,将气解读为理本体不断落实为具体实存时的气质化、实体化倾向,从而使得气这个概念统一于理,以更有说服力的方法重新论证了朱子理一元论的立场。杨先生不仅仅停留于宇宙论、本体论的层面,更是将理一元论的原则贯彻于心性论、认识论、伦理学乃至政治历史观等整个朱子哲学体系,构成对朱子理一元论体系的新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理气关系 理一元论 形式 质料
原文传递
牟宗三批判朱熹心性关系得失之检讨
17
作者 董学美 温海明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69-76,共8页
在关于牟宗三如何诠释朱熹之性的讨论中,大部分研究者都是顺着牟宗三的思路对此问题进行梳理和归纳,很少进一步做出评判或分析,即便有分析评判,也多是集中在宗三"道德形上学"的问题上,或通过"道德形上学"的思路对... 在关于牟宗三如何诠释朱熹之性的讨论中,大部分研究者都是顺着牟宗三的思路对此问题进行梳理和归纳,很少进一步做出评判或分析,即便有分析评判,也多是集中在宗三"道德形上学"的问题上,或通过"道德形上学"的思路对性做更进一步讨论;另一部分学者,虽然注意到牟宗三对朱熹的批判中有很多理解并不准确,但他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关于"格物致知"的讨论上,这虽然是理解牟宗三批判朱熹的一条重要线索,但还是不够全面。应该注意到,在讨论牟宗三如何理解朱熹之性的问题上,大部分学者只是就性论性,没有充分注意到牟宗三对朱熹之性的批评是以否定其理气论为前提的。文章试图论证,牟宗三对朱熹之性的批判,是以否定朱熹所理解的理气关系为前提的,这在相当程度上造成了牟宗三对朱熹之性及心性关系的误读。牟宗三认为,朱熹之性"只存有不活动",在朱熹从理论上讨论性与气关系的角度来说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很多研究者没有充分注意到,如果认真考察朱熹认为的性与气创生共成、心与性共同参与后天之"形"气等说法,则牟宗三对朱熹关于心、气的关系的说法就显得武断和不够全面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牟宗三 朱熹 存有与活动 理气关系
下载PDF
“理之尊严”与“理之无能”——论朱熹哲学的理气关系说
18
作者 郭淑新 《淮北煤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3期14-16,,39,,共4页
朱熹的理气关系说,虽然有明显的客观唯心主义倾向,但由于朱熹看到了“理”这一精神本体的既“尊严”又“无能”的二重性,因而在解决这二者之间的矛盾时所阐述的理气关系学说,无论从理论和方法、内容和形式上,都是对传统儒学的丰富... 朱熹的理气关系说,虽然有明显的客观唯心主义倾向,但由于朱熹看到了“理”这一精神本体的既“尊严”又“无能”的二重性,因而在解决这二者之间的矛盾时所阐述的理气关系学说,无论从理论和方法、内容和形式上,都是对传统儒学的丰富、发展和更新,也是对人类认识的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理气关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