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修辞的哲学
- 1
-
-
作者
叶南
-
机构
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
-
出处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324-327,共4页
-
文摘
在修辞活动中有一种内在的力量在控制我们对语言表达形式的取舍,这就是信息传递的规则。修辞是保持信息通道畅通的活动,修辞必须服从信息传递规律。修辞活动中存在着一个二元对立的哲学范畴:信息熵和冗余度。理性修辞中,信息熵值高,表达形式的冗余度低;审美修辞中,信息熵值低,表达形式应该保持在“熟悉的陌生”度中,“熟悉”是指冗余度,“陌生”指无序性。两者的对立统一使接受者能根据自己的语言知识、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消除无序性(熵值高)表达形式带来的不确定性。接受者获得的信息是体验性的而不是认知性的。认识修辞活动的这对哲学范畴,可以有效地提高我们的修辞能力。
-
关键词
信息熵
冗余度
理性修辞
审美修辞
-
分类号
H15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四重证据法”视域下的早期孔子形貌书写研究
- 2
-
-
作者
雷欣翰
-
机构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
出处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3期107-115,共9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晚周秦汉之际哲学神话研究”(19CZW012)。
-
文摘
传世文献叙述孔子形貌,起源于先秦,在“四十九表”和相关民间传说中逐渐定型。作为第一重证据,早期文献中的孔子形貌叙述,奠定了以彰显神圣性为目的的异相化书写和以一定的逻辑、理性为基础的文学修辞这两种传统。后世对孔子形貌普遍持有异相化的认识,究其原因,既有对神圣异相传统的继承,又有对理性修辞传统的误读。海昏侯墓孔子衣镜所载文字、图像材料,分别作为第二、四重证据,说明汉人对孔子图像的制作,主要依从《史记》。民间传说和关于孔子后裔形貌的考察作为第三、四重证据,旁证传世文献中“河目”“海口”的确切涵义和文化背景。传世文献、出土文献、人类学和图像学的“四重证据”,综合证明早期文献叙述孔子形貌的核心,在于其身形和器官的高大特征。后世据此而进行的书写,是神圣异相与理性修辞这两种传统共同作用的结果。
-
关键词
“四重证据法”
孔子
形貌
神圣异相
理性修辞
-
Keywords
Quadruple Evidence
Confucius
Appearance
Divine Vision
Rational Rhetoric
-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试论中国传统司法裁判中的修辞意蕴及其演进
被引量:3
- 3
-
-
作者
管伟
-
机构
山东政法学院法学院
-
出处
《政法论丛》
CSSCI
2012年第3期36-42,共7页
-
基金
201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法律修辞学的理论与应用研究(10BFX007)
山东省"十二五"刑法学省级特色重点学科:中国古代刑法方向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源于司法实践需要的中国古代司法裁判文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展现出了不同的修辞意蕴,自唐代之后,体现在司法裁判文书中的修辞技巧并不仅仅是制判者体现自己文章水平的文体性修辞手法,而且也存在着以强化判词受众接受和自觉服从为目的的说理性修辞。而且自南宋以来,这种说理性的修辞手法更趋丰富,既有论证判决结论合法、合理的修辞技巧,又存在着实现教化与整合伦理规范为目标的修辞手法。
-
关键词
修辞技巧
中国古代司法裁判
文体性修辞说理性修辞
-
Keywords
rhetorical technique
Chinese tradition judicature
stylistic rhetoric
demonstrative rhetoric
-
分类号
DF0-051
[政治法律—法学理论]
-
-
题名中西古代修辞学的理论形态之比较——诗性与理性之异
- 4
-
-
作者
邓晓明
-
机构
楚雄师范学院
-
出处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5期35-38,共4页
-
文摘
不同民族的传统思维模式 ,决定着人们看待问题的方式和方法 ,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实践和一切文化活动 。
-
关键词
中西古代修辞学
诗性修辞学
理性修辞学
-
Keywords
poetic rhetoric, rational rhetoric
-
分类号
H05
[语言文字—语言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