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瓮安陡山沱组磷块岩中球状绿藻化石繁殖机制的发现(英文) 被引量:11
1
作者 薛耀松 周传明 唐天福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73-378,共6页
贵州瓮安陡山沱组上段含磷地层中产有大量球状微化石 ,其中一些被鉴定为绿藻类分子。肖书海等认为这些被鉴定为绿藻分子的单细胞和多细胞球状化石中的 Megasphaera和 Parapandorina两属是动物卵和胚胎发育早期的化石。这一解释引起国际... 贵州瓮安陡山沱组上段含磷地层中产有大量球状微化石 ,其中一些被鉴定为绿藻类分子。肖书海等认为这些被鉴定为绿藻分子的单细胞和多细胞球状化石中的 Megasphaera和 Parapandorina两属是动物卵和胚胎发育早期的化石。这一解释引起国际古生物学界的关注。然而 ,动物胚胎早期几次分裂非常迅速 ,可能在 2 4小时或更短的时间内即达到 6 4细胞分裂阶段 ,这使“动物胚胎”的解释蒙上难以捉摸的阴云。近年来 ,我们在实体标本的电镜扫描和岩石薄片研究中 ,观察到配子的存在和动孢子的释放 ,这是绿藻类繁殖的明显证据。在电子显微镜下 ,一个 8细胞球状化石 (Parapandorina raphospissa) (直径约 6 0 0 μm)的一个细胞中有若干特别的小球体 :外形陀螺状 ,直径和高均约为 2 0 μm,一端平而具螺旋状“脊”样装饰。我们认为这是被磷酸盐化而保存下来的配子。在岩石薄片中 ,见到表面光滑的球状化石的切面 (直径约 2 6 0 μm)中有一个圆形开口 (直径 10 0 μm) ,原生质凝缩后被磷酸盐化 ,与壁分离产生的孔洞中有连续的葡萄状磷质膜围绕 ,残余孔洞为白云石充填。另一个类似的切面(直径 2 40 μm)显示具有较厚的细胞壁 ,也有一个直径 10 0 μm的开口 ,成岩白云石的“塞子”中保存着一个直径约2 0 μm的磷酸盐化的小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繁殖机制 球状绿藻 陡山沱组 贵州瓮安 陡山沱组 磷块岩 化石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