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球囊保护在冠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
作者 唐胜惠 《当代医学》 2016年第15期9-10,共2页
冠状动脉(冠脉)分叉病变经皮冠脉介入治疗过程较为复杂,且容易产生边支丢失情况,还容易导致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出现心肌梗死事件,另外,介入治疗还增添了术后靶血管重建的几率。因而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一直是医疗事业中的一项难题。本文首... 冠状动脉(冠脉)分叉病变经皮冠脉介入治疗过程较为复杂,且容易产生边支丢失情况,还容易导致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出现心肌梗死事件,另外,介入治疗还增添了术后靶血管重建的几率。因而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一直是医疗事业中的一项难题。本文首先对冠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边支受累机制和治疗中实施的保护措施进行了详细综述,进而探讨球囊保护在冠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囊保护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介入治疗
下载PDF
边支球囊保护技术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13
2
作者 刘海亮 张瑞波 +2 位作者 侯渊博 张超红 陈爱侠 《天津医药》 CAS 2016年第9期1115-1119,共5页
目的比较简单策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过程中边支球囊保护技术与边支导丝保护技术的临床效果,为分叉病变治疗策略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入选接受简单策略治疗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90例,分叉病变分型为Duke D或Duke F型,边支血管直径&g... 目的比较简单策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过程中边支球囊保护技术与边支导丝保护技术的临床效果,为分叉病变治疗策略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入选接受简单策略治疗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90例,分叉病变分型为Duke D或Duke F型,边支血管直径>2.0 mm,有明显血流动力学意义。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边支球囊保护组(48例)及边支导丝组(42例),观察2组手术成功率、边支受累及并发症情况,并对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病变血管再狭窄情况进行随访。结果 2组间患者临床基线资料及分叉病变特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主支血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0%vs.97.6%,P>0.05),边支球囊保护组边支无复流发生率(1.0%vs.19.0%)、边支对吻率(4.2%vs.23.8%)、手术时间[(56.40±11.71)s vs.(72.60±10.62)s)]、曝光时间[(9.86±1.82)s vs.(12.24±2.32)s]、对比剂用量[(90.54±15.26)m L vs.(118.16±18.64)m L)]均低于边支导丝组(P<0.05)。术后随访12个月,边支球囊保护组MACE发生率低于边支导丝组(16.7%vs.38.1%)。2组主支血管再狭窄率(2.1%vs.4.8%)、最大狭窄程度[(19.24±4.43)%vs.(21.46±5.2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边支血管开口最大狭窄程度小于边支导丝组[(51.20±4.52)%vs.(72.46±8.64)%,P<0.01]。结论简单策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过程中,应用边支球囊保护技术较边支导丝技术具有并发症少、手术时间及曝光时间短、造影剂用量少,MACE发生率低及对边支血管开口狭窄程度影响小等优点,是临床实践中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有效、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心肌梗死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心肌再灌注 心肌再灌注损伤 边支球囊保护技术
下载PDF
主动球囊边支保护技术在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中的边支保护效果评价 被引量:12
3
作者 张强 王慧峰 +4 位作者 王凤群 王琨 张永红 胡新贵 刘飞君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6年第4期413-416,共4页
目的分析主动球囊边支保护技术(ABP)与单导丝保护技术在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过程中的边支保护作用。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3年9月在我院行择期冠状动脉造影术并接受冠脉介入治疗(PCI)的冠脉分叉病变病人316例,对其光盘和临床资料进行... 目的分析主动球囊边支保护技术(ABP)与单导丝保护技术在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过程中的边支保护作用。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3年9月在我院行择期冠状动脉造影术并接受冠脉介入治疗(PCI)的冠脉分叉病变病人316例,对其光盘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PCI术式的不同分为主动球囊边支保护组(ABP组)和单导丝保护组,对比分析两组病人接受PCI治疗冠脉分叉病变的成功率、手术即刻边支血流情况、心绞痛的发生率以及术后6 h心肌酶谱水平,并观察两组病人术后6个月发生严重心脏不良事件(MACE)及术后12个月通过冠脉造影随访,比较两组病人分支情况。结果主支支架置入后边支血管闭塞,单导丝保护组12例(7.8%),ABP组0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近、中期疗效比较,ABP组的心绞痛及MACE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单导丝保护组(P<0.05)。结论 ABP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近、中期疗效优于单导丝保护技术,且手术安全性高,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主动球囊保护技术 单导丝保护技术 心脏不良事件 冠脉造影
下载PDF
分支切割球囊预扩张联合分支球囊保护技术在分叉病变中的应用探讨 被引量:10
4
作者 马玉良 王伟民 +3 位作者 刘健 赵红 卢明瑜 李琪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7年第2期92-95,共4页
目的探讨分支切割球囊预扩张联合分支球囊保护技术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单支架置入术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顺序入选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分支切割球囊预扩张联合分支球囊保护技术的患者32例,共涉及分叉病变32处,... 目的探讨分支切割球囊预扩张联合分支球囊保护技术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单支架置入术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顺序入选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分支切割球囊预扩张联合分支球囊保护技术的患者32例,共涉及分叉病变32处,均为Medina分型分支开口病变,其中Medina 1,1,1有25例(78.1%)、Medina 0,1,1有5例(15.6%)、Medina 1,0,1有2例(6.2%);分支血管直径≥2.5 mm,采用的切割球囊与分支血管直径比为1∶1。观察患者采取该方法治疗后,主支置入支架过程中分支保护的造影成功率、围术期并发症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术前血管造影检查示:主支血管直径为(2.9±0.3)mm,狭窄程度为(82.5±8.0)%,病变长度为(19.8±12.8)mm;分支血管直径为(2.5±0.1)mm,开口狭窄程度为(84.5±7.8)%,开口病变长度(4.6±1.1)mm。32例分叉病变患者介入手术造影成功率为100%,未见心肌梗死、分支导丝或球囊断裂、分支夹层和分支丢失等围术期并发症发生,住院期间未见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结论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单支架策略中,应用分支切割球囊预扩张联合分支球囊保护技术可有效保护分支血管,且操作相对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叉病变 切割球囊 边支球囊保护技术
下载PDF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边支球囊保护策略 被引量:10
5
作者 杨颖 胥雪莲 赵刚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19年第1期34-38,共5页
分叉病变约占经皮冠脉介入术的15%~20%,因手术难度大、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边支丢失及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高等风险,成为介入治疗一大挑战。近年来国内外指南、专家共识指出:分叉病变应遵循"越简单越好"的原则。故如何有效... 分叉病变约占经皮冠脉介入术的15%~20%,因手术难度大、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边支丢失及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高等风险,成为介入治疗一大挑战。近年来国内外指南、专家共识指出:分叉病变应遵循"越简单越好"的原则。故如何有效保护分支成为处理分叉病变的关键。为提高经皮冠脉介入术的安全性,避免重要边支丢失,边支球囊保护技术对简化手术操作、提高成功率提供了更多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叉病变 介入治疗 球囊保护技术
下载PDF
拘禁球囊保护技术在冠状动脉非左主干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9
6
作者 梁国泉 罗剑静 +2 位作者 廖广婧 杨澄 翟永新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1年第7期1169-1172,共4页
目的分析拘禁球囊保护技术在冠状动脉非左主干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10月肇庆市第二人民医院及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收治的96例冠状动脉非左主干分叉病变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均证实存在心肌缺... 目的分析拘禁球囊保护技术在冠状动脉非左主干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10月肇庆市第二人民医院及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收治的96例冠状动脉非左主干分叉病变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均证实存在心肌缺血证据,且冠状动脉造影明确诊断为真性分叉病变(依据Medina分型,其中111,101,011为真性分叉病变)。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48例。术前1 d两组病人均口服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肠溶片,剂量为300 mg,对照组进行拘禁导丝保护技术治疗,研究组进行拘禁球囊技术治疗。记录所有病人手术操作相关指标、术中术后并发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操作时间、造影剂用量、X线曝光时间、支架植入数量、球囊数量、导丝数量少于对照组(P<0.05),术中胸痛、术中冠状动脉夹层、术中支架膨胀不全发生率及治疗费用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病人手术均成功,研究组和对照组术中心律失常、术中血流减慢,术后分支闭塞或夹层、术后血清肌钙蛋白/心肌酶水平升高、术后分支血流动力学改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42%,对照组为27.08%,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拘禁球囊保护技术凭借操作简单、造影剂用量少、X线曝光时间短、支架植入少、球囊用量少、导丝用量少、治疗费用少等诸多优势适用于冠状动脉非左主干分叉病变介入治疗,并未增加术中术后并发症、不良反应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非左主干分叉病变 拘禁球囊保护技术 拘禁导丝保护技术 心肌缺血 并发症
下载PDF
边支血管主动球囊保护技术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9
7
作者 杨长宝 郑海军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78-781,共4页
目的对比Jailed导丝技术与边支血管主动球囊保护技术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期间166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Jailed导丝组82例,主动球囊保护组84... 目的对比Jailed导丝技术与边支血管主动球囊保护技术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期间166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Jailed导丝组82例,主动球囊保护组8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对比剂用量、手术时间、PCI术后即刻影像学效果及30天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等方面差异。结果主动球囊保护组较Jailed导丝组患者术后的TIMI 3级血流率(96%vs 85%,P<0.05)、术后30天MACE发生率(5.95%vs15.9%,P<0.05)明显降低,而对比剂用量[(59.20±10.36)ml vs(61.92±9.36)ml),P>0.05]、手术时间[(34.12±8.94)min vs(31.63±8.81)min,P>0.05]无明显增加。结论采用边支血管主动球囊保护技术提高了分叉病变PCI的临床效果,而且不增加手术时间及对比剂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球囊保护技术 分叉病变 介入治疗
原文传递
Jailed导丝技术与边支血管主动球囊保护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8
8
作者 王盛青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9年第6期622-624,671,共4页
目的比较边支血管主动球囊保护技术与Jailed导丝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coronary bifurcation lesions,CBL)的疗效。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94例于宣城市中心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 目的比较边支血管主动球囊保护技术与Jailed导丝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coronary bifurcation lesions,CBL)的疗效。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94例于宣城市中心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的CB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采取Jailed导丝技术和研究组采取边支血管主动球囊保护技术,两组各47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对比剂用量、PCI治疗后即刻心肌梗死溶栓(thrombolysis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血流分级及术后1个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对比剂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PCI治疗后即刻TIMI血流分级为3级的患者比例较对照组明显升高(95.74%vs. 78.72%,P<0.05),术后1个月MACE发生率较对照组亦明显下降(4.26%vs. 23.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Jailed导丝技术,边支血管主动球囊保护技术可增强CBL患者行PCI治疗的效果,且不会增加对比剂用量,亦不会延长手术时间,同时可有效降低MACE的发生率,故此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Jailed导丝技术 主动球囊保护技术
下载PDF
边支球囊保护技术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应用 被引量:8
9
作者 甘剑挺 李平 +1 位作者 王正东 梁祥文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5年第5期355-357,共3页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领域的一个难点,其策略的选择是临床医生关注的热点。对于边支供血范围较小、开口狭窄程度较轻的分叉病变,循证医学证据更支持主支单支架,必要时再...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领域的一个难点,其策略的选择是临床医生关注的热点。对于边支供血范围较小、开口狭窄程度较轻的分叉病变,循证医学证据更支持主支单支架,必要时再对边支置入支架,即必要时支架(provisional stent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心肌再灌注 边支球囊保护技术
下载PDF
单支架与双支架术式分支球囊保护策略对冠状动脉前降支分叉病变患者的疗效比较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马敏 何丹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20年第6期89-93,共5页
背景冠状动脉前降支分叉病变发生率及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而明确合适的球囊保护策略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比较单支架与双支架术式的分支球囊保护策略对冠状动脉前降支分叉病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 背景冠状动脉前降支分叉病变发生率及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而明确合适的球囊保护策略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比较单支架与双支架术式的分支球囊保护策略对冠状动脉前降支分叉病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月都江堰市医疗中心收治的冠状动脉前降支真性分叉病变患者260例,根据分支球囊保护策略分为观察组(n=108)和对照组(n=152)。在基础治疗上,对照组患者采用双支架术式分支球囊保护策略,观察组患者采用单支架术式分支球囊保护策略。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球囊使用数量,支架植入数量,导丝使用数量,对比剂用量,术中分支血管慢血流、血流限制性夹层/分支血管闭塞,术后心肌梗死、心肌酶谱增高、主支及分支血管TIMI血流3级发生率,观察随访期间两组患者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及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方式。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球囊使用数量、支架植入数量、导丝使用数量、对比剂用量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中分支血管慢血流、血流限制性夹层/分支血管闭塞发生率及术后心肌梗死,心肌酶谱增高,主支、分支血管TIMI血流3级,再发心绞痛,主分支血管再狭窄,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再狭窄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再次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支架及双支架术式的分支球囊保护策略治疗冠状动脉前降支真性分叉病变患者效果较好,与双支架术式比较,单支架术式可缩短患者手术时间,减少球囊使用数量、支架植入数量、导丝使用数量及对比剂用量,但会增加患者再狭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前降支 真性分叉病变 分支球囊保护策略 疗效比较研究
下载PDF
21例真性分叉病变患者边支球囊保护技术的疗效和安全性 被引量:7
11
作者 王满庆 马振晶 +2 位作者 吉巧莲 刘胜全 黎辉 《临床荟萃》 CAS 2014年第7期786-788,共3页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bifurcation lesion)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操作中最具挑战性的病变之一[1],而分叉病变又分为真性分叉病变及非真性分叉病变,真性分叉病变是指主支血管(main vessel,MV)和分支血管(side branch,SB)开口...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bifurcation lesion)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操作中最具挑战性的病变之一[1],而分叉病变又分为真性分叉病变及非真性分叉病变,真性分叉病变是指主支血管(main vessel,MV)和分支血管(side branch,SB)开口存在大于50%的狭窄。使用药物洗脱支架(drug eluting stents,DES)治疗分叉病变仍是比较公认的方法,主支(main branch,MB)植入一枚支架是最广泛采用的方法,与非分叉病变比较,分叉病变手术成功率较低,再狭窄发生率高,且存在“铲雪效应”,易导致SB受累闭塞,特别是在SB开口出现夹层的情况下,交换导丝有时变得很困难甚至不可能。边支球囊保护技术占据SB开口部位空间,减少MV植入支架时斑块移位进入SB,避免SB闭塞,我们收集了21例患者24处真性分叉病变实行SB球囊保护技术,成功避免SB闭塞,初步探讨此技术在处理真性分叉病变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分叉病变 边支球囊保护
下载PDF
边支球囊保护技术在分叉病变PCI术中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吴龙梅 曹雪滨 +5 位作者 李俊峡 田新利 崔振双 石宇杰 孙家安 韩运峰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6年第9期1050-1052,1055,共4页
目的观察边支球囊保护技术在分叉病变PCI术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89例患者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边支直径小于2.5 mm,随机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45例)。观察组在PCI术中采用边支球囊保护技术,对照组在PCI术中采用钢丝保护技术。... 目的观察边支球囊保护技术在分叉病变PCI术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89例患者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边支直径小于2.5 mm,随机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45例)。观察组在PCI术中采用边支球囊保护技术,对照组在PCI术中采用钢丝保护技术。观察手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两组PCI成功率均为100%,观察组手术时间、造影剂用量、边支受累情况及边支血管支架置入数量、术中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随访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有降低的趋势。结论边支球囊保护技术简单、方便,在临床上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边支球囊保护技术 分叉病变
下载PDF
拘禁球囊技术应用于真性分叉病变V-RESOLVE高危病人的疗效观察
13
作者 申少梦 杜文涛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3年第2期333-336,共4页
目的:通过对真性分叉病变单支架策略中分支的不同处理方式进行分组,对比两种术式在手术即刻和近远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探讨更佳的边支保护技术,并为分叉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积累经验。方法:将我院2019年3月—2020年2月行冠状... 目的:通过对真性分叉病变单支架策略中分支的不同处理方式进行分组,对比两种术式在手术即刻和近远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探讨更佳的边支保护技术,并为分叉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积累经验。方法:将我院2019年3月—2020年2月行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真性分叉病变并行单支架策略病人共164例随机分为拘禁球囊技术(JBT)组和边支导丝保护技术(JWT)组,并收集两组病人的一般资料、临床生化指标、PCI相关资料以及随访9~12个月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JBT组手术时长、射线及造影剂剂量均小于JWT组,JBT组术中胸痛、慢血流或无复流发生率低于JWT组;JBT组术后48 h心肌肌钙蛋白I水平低于JWT组;支架后即刻和术后9~12个月的冠状动脉造影显示,JBT组分支的最小管腔直径大于JWT组,最大狭窄程度小于JWT组,分支闭塞发生率低于JW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分支直径1.5~2.5 mm,狭窄程度50%~75%、V-RESOLVE高危的真性分叉病变中,对比JWT与JBT在保护分支方面无论是手术即刻和近远期上都有更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单支架 分支导丝保护技术 拘禁球囊保护技术
下载PDF
拘禁球囊技术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PCI术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14
作者 朱新林 肖艳英 +2 位作者 郭孝君 汤军华 李小平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23年第5期381-386,共6页
目的 探讨拘禁球囊技术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bifurcation coronary lesions, BCL)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术中对边支的保护效果及对冠状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 目的 探讨拘禁球囊技术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bifurcation coronary lesions, BCL)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术中对边支的保护效果及对冠状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 TIMI)血流分级和心肌酶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3年1月~2023年4月期间在我院拟行PCI术治疗的60例BC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应用拘禁球囊技术(jailed balloon technique, JBT)保护边支血管,对照组应用传统边支导丝血管保护法。比较两组手术指标、边支保护效果、心肌酶水平及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导丝使用量、造影剂使用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主支置入支架术后观察组边支TIMI 3级率高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心肌肌钙蛋白T(cardiac troponin T, cTnT)、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 CK)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4 h两组cTnT、CK水平均较本组术前降低(P<0.05),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BCL患者PCI术中应用JBT,边支血管受压情况明显减轻,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降低,能有效改善心肌酶水平,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囊保护技术 血管支架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下载PDF
小球囊保护冠脉分叉病变分支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龚辉 黄定 张向阳 《循证医学》 CSCD 2017年第3期159-162,170,共5页
目的探索冠脉分叉病变应用主支植入药物洗脱支架同时小球囊保护分支介入策略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冠脉分叉病变用主支植入药物支架同时小球囊保护分支介入策略病例的即时疗效及安全性。结果影像学效果:主支术前的狭窄程度为(8... 目的探索冠脉分叉病变应用主支植入药物洗脱支架同时小球囊保护分支介入策略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冠脉分叉病变用主支植入药物支架同时小球囊保护分支介入策略病例的即时疗效及安全性。结果影像学效果:主支术前的狭窄程度为(86.80%±9.10%),术后的狭窄程度为(0.20%±0.80%),Z=-6.08,P<0.01;分支术前的狭窄程度为(67.10%±20.00%),分支术后的狭窄程度为(27.30%±18.20%),Z=-5.99,P<0.01。临床效果: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比例为0。安全性:分支闭塞的比例、禁锢球囊滞留的比例、禁锢导丝滞留的比例均为0,分支保护球囊以(10.00±2.70)atm的压力进行扩张,主支的支架以(15.10±1.80)atm的压力释放可使分支被禁锢的球囊、导丝顺利撤出。结论应用主支植入药物洗脱支架同时小球囊保护分支治疗冠脉分叉病变的即时疗效好、安全性高,但长期的疗效值得进一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脉分叉病变 球囊保护 禁锢球囊 禁锢导丝
下载PDF
冠脉分叉病变分支球囊保护技术与分支导丝技术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邓锁琴 靳元 +3 位作者 齐佳昕 杨富德 刘晓艳 刘伟霞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第24期59-60,共2页
目的探讨分支球囊保护技术在冠状动脉(冠脉)分叉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50例冠脉分叉病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20例)。观察组采用分支球囊保护技术,对照组采用分支导丝保护技术。观察手术一... 目的探讨分支球囊保护技术在冠状动脉(冠脉)分叉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50例冠脉分叉病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20例)。观察组采用分支球囊保护技术,对照组采用分支导丝保护技术。观察手术一般情况、术中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42.23±5.61)min、造影剂用量(158.83±6.39)ml、放射线量(1865.67±99.94)Gy、手术靶血管支架植入数量(1.23±0.43)个明显少于对照组(46.55±5.03)min、(166.75±5.45)ml、(1931.00±100.62)Gy、(1.65±0.59)个,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分支受累情况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分支球囊保护技术是一种操作简单、方便,能提高分叉病变PCI成功率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操作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分叉病变 分支球囊保护技术
下载PDF
不同分支球囊保护策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效果比较
17
作者 刘文杰 刘瑞杰 +4 位作者 梁龙威 蔡振明 陈杰民 兰军 涂昌 《中国实用医药》 2023年第14期7-11,共5页
目的比较不同分支球囊保护策略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260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按不同分支球囊保护策略分为单支架组和双支架组,每组130例。单支架组采用单支架分支球囊保护策略,双支架组采用双支架球囊保护... 目的比较不同分支球囊保护策略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260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按不同分支球囊保护策略分为单支架组和双支架组,每组130例。单支架组采用单支架分支球囊保护策略,双支架组采用双支架球囊保护策略。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结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单支架组手术时间(43.64±5.03)min短于双支架组的(49.83±5.37)min,球囊使用数量(3.46±0.31)个、支架植入数量(1.86±0.28)枚及导丝使用数量(2.04±0.41)个少于双支架组的(4.25±0.56)个、(2.35±0.35)枚、(2.35±0.53)个,对比剂用量(151.71±28.18)ml少于双支架组的(175.52±32.32)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主支、分支的心肌梗死溶栓实验(TIMI)血流3级比例及血管残余狭窄≥30%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分支血管慢血流、术中分支血管闭塞、术后心肌酶谱增高及术后心肌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单支架组MACE发生率8.46%与双支架组的7.6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支架与双支架分支球囊保护策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临床效果确切,但与双支架球囊保护策略比较,单支架球囊保护策略能减少支架、球囊、导丝使用及对比剂用量,手术时间更短,更具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单支架 双支架 分支球囊保护策略
下载PDF
改良拘禁球囊保护技术在冠状动脉非左主干分叉病变中预防分支闭塞有效性的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曼 刘海波 +10 位作者 徐波 卞小丽 刘灵安 胡奉环 陈珏 高立建 邹同强 吴帆 常越 杨跃进 乔树宾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966-971,共6页
目的:评估改良拘禁球囊保护技术在冠状动脉非左主干分叉病变中预防分支闭塞的有效性。方法:连续入选2015年5月至2019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且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证实靶病变为非左主... 目的:评估改良拘禁球囊保护技术在冠状动脉非左主干分叉病变中预防分支闭塞的有效性。方法:连续入选2015年5月至2019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且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证实靶病变为非左主干分叉病变。将患者随机分为改良拘禁球囊保护技术组(PBT组)和拘禁导丝保护技术组(JWT组)。记录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主支置入支架后分支闭塞的发生率、术毕分支TIMI 3级血流的比例、分支重进导丝的比例和成功率、围术期心肌梗死的发生率。结果:共入选432例患者,PBT组与JWT组各216例。PBT组在PCI术中分支闭塞的发生率明显低于JWT组(0.93%vs.4.17%,P=0.03),真性分叉病变PCI术中分支闭塞的发生率也明显低于JWT组(0.58%vs.5.39%,P<0.01)。PBT组1例(0.46%)分支需要重进导丝,并置入支架;JWT组6例(2.78%)需要重进分支导丝,其中2例(33.33%)分支重进导丝失败,4例(66.67%)对分支进行扩张。两组需要重进导丝的比例和再进导丝的成功率、术毕主支和分支TIMI 3级血流的比例以及围术期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心原性死亡和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与JWT相比,PBT可有效降低分叉病变介入治疗分支闭塞的发生率,且有降低围术期心肌梗死发生率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叉病变 改良拘禁球囊保护技术 拘禁导丝技术 分支闭塞
下载PDF
静脉窦内球囊保护下Onyx栓塞侧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随访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嘉楠 李强 +5 位作者 冯明陶 曹伟 张琪 黄清海 刘建民 许奕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49-154,共6页
目的初步探讨侧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栓塞治疗中,静脉窦内球囊保护技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2年12月至2016年8月,经静脉窦内球囊保护下,使用Onyx栓塞侧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7例患者,并对其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及随访结... 目的初步探讨侧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栓塞治疗中,静脉窦内球囊保护技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2年12月至2016年8月,经静脉窦内球囊保护下,使用Onyx栓塞侧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7例患者,并对其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7例患者中,瘘口位于乙状窦区3例、横窦区4例。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完全栓塞5例,大部分栓塞2例,球囊保护静脉窦均保持通畅。临床随访7例,随访时间为术后6~43个月,无新发神经功能缺损。7例患者均获全脑DSA复查,随访时间为术后6~11个月,提示5例完全治愈,其中4例静脉窦通畅,1例闭塞;1例瘘口稳定且静脉窦通畅,1例瘘口新发合并静脉窦闭塞。结论静脉窦内球囊保护下栓塞硬脑膜动静脉瘘在栓塞瘘口的同时,可长期维持静脉窦通畅,有利于维持栓塞效果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脑膜动静脉瘘 静脉窦球囊保护 ONYX栓塞 随访
下载PDF
分支球囊保护技术在分叉病变PCI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胜全 伊洪艳 +3 位作者 邢丽娜 李彦红 刁秀娟 黎辉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5年第10期45-48,共4页
目的探讨分支球囊保护技术在分叉病变PCI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100例被明确诊断为分叉病变无重要器官病变可耐受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在PCI术中采用分支球囊保护技术,对照组在PCI术中不采用分支球囊保... 目的探讨分支球囊保护技术在分叉病变PCI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100例被明确诊断为分叉病变无重要器官病变可耐受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在PCI术中采用分支球囊保护技术,对照组在PCI术中不采用分支球囊保护技术。观察手术一般情况、术中并发症、住院及随访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结果观察组PCI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放射线量、手术靶血管支架植入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术中分支受累情况及随访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分支球囊保护技术是一种操作简单、方便,能提高分叉病变PCI成功率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操作技术,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尤其是真性分叉病变治疗中可以合理采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成形术 气囊 冠状动脉 分支球囊保护技术 分叉病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