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古典·现代·后现代——梨花诗与诗歌通俗化问题 被引量:2
1
作者 翟恒兴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104-108,共5页
梨花诗的口语化与中国古典诗歌通俗化趋势一脉相承,梨花诗是现代白话诗的极致——它既是对现代白话诗语言形式的继承,也是对其思想内容的反叛;梨花诗渗透着打油诗的讽刺批评精神,从原生态的日常生活中寻找诗意,趣与俗是梨花诗进行后现... 梨花诗的口语化与中国古典诗歌通俗化趋势一脉相承,梨花诗是现代白话诗的极致——它既是对现代白话诗语言形式的继承,也是对其思想内容的反叛;梨花诗渗透着打油诗的讽刺批评精神,从原生态的日常生活中寻找诗意,趣与俗是梨花诗进行后现代诗探索的两个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梨花 口语 现代白话诗 打油 趣与俗
下载PDF
新诗十批判书 被引量:1
2
作者 周渡 周仲器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7-54,共8页
"新诗"宜改称现代"白话诗",它应该与文言诗一起改革与发展,以解除白话诗创作的危机,求得中华诗歌的伟大复兴。它不应该去了音乐的成分,不能提倡"诗的散文美",而要加强音乐性,批评诗的散文化、自由化,讲... "新诗"宜改称现代"白话诗",它应该与文言诗一起改革与发展,以解除白话诗创作的危机,求得中华诗歌的伟大复兴。它不应该去了音乐的成分,不能提倡"诗的散文美",而要加强音乐性,批评诗的散文化、自由化,讲究诗美,讲究形式美,倡导新格律诗,与散文严格划清界限。为此,它必须首先继承和发扬中国古典诗歌的优良传统,汲取古典诗词、民歌的营养,其次才是吸收、借鉴外国优秀诗歌的某些长处,并做到为我所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白话诗 散文美 格律化
下载PDF
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上篇) 被引量:14
3
作者 王富仁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07-118,共12页
中国新诗同中国古代诗歌传统和西方诗歌传统有一个完全不同的特点,这个特点就是:它不是由一个伟大的诗人开创的,而是由一个不是诗人的人———胡适开创的。胡适不是一个诗人,但却成了一个诗人;冰心是一个诗人,但却没有成为一个诗人;郭... 中国新诗同中国古代诗歌传统和西方诗歌传统有一个完全不同的特点,这个特点就是:它不是由一个伟大的诗人开创的,而是由一个不是诗人的人———胡适开创的。胡适不是一个诗人,但却成了一个诗人;冰心是一个诗人,但却没有成为一个诗人;郭沫若是一个诗人,但却是一个短命的诗人。文章以对诗,对新诗语言、情感的独特感悟和理解,回顾了中国新诗的发展历史,论述了胡适、冰心、郭沫若、闻一多、徐志摩、冯至、李金发、戴望舒、卞之琳、臧克家、艾青、穆旦、郑敏以及《七月》、《希望》、《九叶集》等诗人和诗派,提出了新颖而独到的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现代 特点 胡适 现代白话诗
下载PDF
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下篇) 被引量:11
4
作者 王富仁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53-65,共13页
中国新诗同中国古代诗歌传统和西方诗歌传统有一个完全不同的特点,这个特点就是:它不是由一个伟大的诗人开创的,而是由一个不是诗人的人———胡适开创的。胡适不是一个诗人,但却成了一个诗人;冰心是一个诗人,但却没有成为一个诗人;郭... 中国新诗同中国古代诗歌传统和西方诗歌传统有一个完全不同的特点,这个特点就是:它不是由一个伟大的诗人开创的,而是由一个不是诗人的人———胡适开创的。胡适不是一个诗人,但却成了一个诗人;冰心是一个诗人,但却没有成为一个诗人;郭沫若是一个诗人,但却是一个短命的诗人。……文章以对诗,对新诗语言、情感的独特理解,回顾了中国新诗的发展历史,论述了胡适、冰心、郭沫若、闻一多、徐志摩、冯至、李金发、戴望舒、卞之琳、臧克家、艾青、穆旦、郑敏以及《七月》《希望》、《九叶集》等诗人和诗派,提出了新颖而独到的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现代 现代白话诗
下载PDF
张充和与卞之琳的罗曼史
5
作者 苏炜 《各界》 2016年第2期92-94,共3页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卞之琳《断章》 喜欢现代白话诗歌的人,都会读过卞之琳的这一名篇。从某一种意义上说,卞之琳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声名,是直接和《断章》名句...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卞之琳《断章》 喜欢现代白话诗歌的人,都会读过卞之琳的这一名篇。从某一种意义上说,卞之琳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声名,是直接和《断章》名句联系在一起的,正如《再别康桥》之于徐志摩一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卞之琳 罗曼 现代白话诗 《再别康桥》 《断章》 中国现代 歌史 徐志摩
原文传递
“诗”与“歌”不可分离(外一篇)——对中国现代白话诗歌的一点感想
6
作者 许道军 《诗歌月刊》 2011年第8期92-93,共2页
今年4月18日下午,跟中心几位同仁去上海美国领事馆,参加女诗人JaneHirshfield的诗歌朗诵会。Jane Hirshfield很漂亮,清爽(看的);口才很好(猜的,其口语大多听不懂);诗也很好(听的,主要指演讲效果)。每个人都分有一个小纸片,小纸片上附有... 今年4月18日下午,跟中心几位同仁去上海美国领事馆,参加女诗人JaneHirshfield的诗歌朗诵会。Jane Hirshfield很漂亮,清爽(看的);口才很好(猜的,其口语大多听不懂);诗也很好(听的,主要指演讲效果)。每个人都分有一个小纸片,小纸片上附有一首Poem,她朗诵的代表作之一。这个看懂了,但是从字义上感觉很二流。二流的诗歌内容,一流的朗诵效果,感触颇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不可分离 语言形式 歌朗诵 口语 现代白话诗 市场经济 歌翻译 歌内容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