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73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课程之综述 被引量:366
1
作者 张静然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2年第11期19-21,共3页
关于“微”的遐思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微”既有“细小,轻微”的意思,又有“精深奥妙”的解释。不得不说,“微博”、“微信”、“微视频”……大行其道的今天,早已经被打上了“微时代”的标签。“微”这个字所代表的意义,必... 关于“微”的遐思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微”既有“细小,轻微”的意思,又有“精深奥妙”的解释。不得不说,“微博”、“微信”、“微视频”……大行其道的今天,早已经被打上了“微时代”的标签。“微”这个字所代表的意义,必然不是微不足道、微乎其微,而更代表了“微言大义”。微时代下的诸多微功能,不仅给传统的互联网应用带来了革命性的冲击,更在教育领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教师,首当其冲地成为各种功能的探路先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述 课程 现代汉语 教育领域 革命性 互联网 功能 词典
下载PDF
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 被引量:254
2
作者 钱梦龙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25-27,共3页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 现代汉语 古代汉语 语文教学改革 教学观念 语文教育 文言文教学方法 《古文观止》 思想情感 古代诗歌
下载PDF
词类活用的功能解释 被引量:225
3
作者 张伯江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339-346,共8页
名词可以活用作动词,是古今汉语里常见的现象,本文试图对这种现象给予功能的解释。首先分析了名词活用现象中涉及的生命度、典型性和无指性等因素,进而指出其本质原因在于名词的空间性属性和动词的时间性属性,名量词和时体助词是二者的... 名词可以活用作动词,是古今汉语里常见的现象,本文试图对这种现象给予功能的解释。首先分析了名词活用现象中涉及的生命度、典型性和无指性等因素,进而指出其本质原因在于名词的空间性属性和动词的时间性属性,名量词和时体助词是二者的典型形式表现。再用这个观点去看词类间的功能联系以及活用所映射出的体词的谓词化方向和谓词的体词化方向以及词类跟句法成分的对应等现象,都可以获得比较清楚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度 词类活用 指人名词 非谓形容词 名词活用 功能解释 不及物动词 抽象名词 现代汉语 功能联系
原文传递
现代汉语单双音节问题初探 被引量:273
4
作者 吕叔湘 《中国语文》 1963年第1期10-22,共13页
1、单音节的活动受限制; 2.双音化的倾向; 3。从双音节到四音节; 4.与某些虚字有关的音节问题;
关键词 双音节 现代汉语 单音节 双音化 虚字
原文传递
论汉语的“自然音步” 被引量:225
5
作者 冯胜利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40-47,共8页
汉语音步的实现一般都受到句法、语义的限制,所以有[1+2]或[2+1]等不同的表现形式。其中"1"跟"2"的分界主要依照直接成分分析法而定。本文讨论汉语中不受句法、语义影响和限制的纯韵律的"自然音步",认为... 汉语音步的实现一般都受到句法、语义的限制,所以有[1+2]或[2+1]等不同的表现形式。其中"1"跟"2"的分界主要依照直接成分分析法而定。本文讨论汉语中不受句法、语义影响和限制的纯韵律的"自然音步",认为汉语中的"自然音步"具有自己不同于非自然音步的本质属性,同时由自然音步组成的形式跟由非自然音步组成的形式表现出不同的语法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音步 自然音 现代汉语 韵律结构 音节形式 句法关系 组合 语义 三音节 直接成分分析法
原文传递
过程和非过程——汉语谓词性成分的两种外在时间类型 被引量:188
6
作者 郭锐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62-175,共14页
汉语中谓词性成分具有两方面的时间性——内在时间性和外在时间性,本文分析外在时间性。汉语谓词性成分的外在时间性(时状)有过程和非过程的对立,过程指谓词性成分实现为外部时间流逝过程中的一个具体事件,这种谓词性成分一般带有"... 汉语中谓词性成分具有两方面的时间性——内在时间性和外在时间性,本文分析外在时间性。汉语谓词性成分的外在时间性(时状)有过程和非过程的对立,过程指谓词性成分实现为外部时间流逝过程中的一个具体事件,这种谓词性成分一般带有"了、着、过、在、正在、呢"等时间性成分;非过程指谓词性成分不与时间流逝发生联系,只是抽象的表示某种动作、状态或关系。汉语中的不少语法限制都与过程和非过程的对立有关,而有一些现象则是谓词性成分的外在时间性和内在时间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如句子是否指涉现实状况就与谓词性成分的外在时间性和内在时间性共同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谓词性成分 时间性 时间类型 现实状况 完句成分 过程结构 动态动词 非自主动词 静态动词 现代汉语
原文传递
外国留学生22类现代汉语句式的习得顺序研究 被引量:124
7
作者 施家炜 《世界汉语教学》 CSSCI 1998年第4期77-98,共22页
关键词 习得顺序 外国留学生 习得速度 句式 现代汉语 学习者 语料库 研究方法 等级相关分析 正确使用
原文传递
“的”的基本功能和派生功能——从描写性到区别性再到指称性 被引量:160
8
作者 陆丙甫 《世界汉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4-29,共16页
朱德熙把“的”字分化成三个不同的“的”。近年来不同研究者指出这些“的”可以归并,其基本功能是区别性。本文认为“的”的基本功能是语义平面的描写性,其区别及指标功能是在语境中从描写性派生出来的语用功能。例如“那只白的狗”... 朱德熙把“的”字分化成三个不同的“的”。近年来不同研究者指出这些“的”可以归并,其基本功能是区别性。本文认为“的”的基本功能是语义平面的描写性,其区别及指标功能是在语境中从描写性派生出来的语用功能。例如“那只白的狗”中的“白的”,首先是描写性的。它在一定语境下,可添加上区别性意义,此时形式上也相应地需要重读或移位到“那只”前。“我要白的”中的“白的”,则又进一步添上了指称性。本文通过对“的”的分布的详细分析,特别是在可用可不同的情况下,用和不用的意义区别,来论证它的基本功能和派生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的" 基本功能 派生功能 描写性 区别性 指称性 现代汉语 虚词
原文传递
现代汉语形容词的典型特征 被引量:174
9
作者 张国宪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447-458,共12页
汉语的形容词是个有争议的词类,是否具有词类地位,语法学家的观点并非一致。笼统地说,Schachter(1985)等西方学者认为汉语属于典型的形—动语言,而马建忠(1898)等国内多数语法学家尽管在形容词的次范畴分类上不尽相同,但他们都认为汉语... 汉语的形容词是个有争议的词类,是否具有词类地位,语法学家的观点并非一致。笼统地说,Schachter(1985)等西方学者认为汉语属于典型的形—动语言,而马建忠(1898)等国内多数语法学家尽管在形容词的次范畴分类上不尽相同,但他们都认为汉语形容词是一个独立的词类。本文试图通过对典型特征的揭示来为汉语形容词作词类定位,并在此基础上对一些语言现象给予合理的解释。典型特征的探讨也将有利于认清形容词的本质属性,建立与汉语事实相吻合的词类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汉语 形容词 语法 量性特征
原文传递
《虚化论》评介 被引量:124
10
作者 孙朝奋 《当代语言学》 CSSCI 1994年第4期19-25,18,共8页
本文向读者介绍1991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本书《虚化论》(Grammaticaliza-tion—A Conceptual Framework)。作者是三位德国语言学家Bernd Heine,Ulrike Claudi和Friederike Hünnemeyet。该书系统地介绍和总结了西方语言... 本文向读者介绍1991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本书《虚化论》(Grammaticaliza-tion—A Conceptual Framework)。作者是三位德国语言学家Bernd Heine,Ulrike Claudi和Friederike Hünnemeyet。该书系统地介绍和总结了西方语言学家近年来对虚化这一语言现象的理解和观点,并提出了一个以认知论为基础的理论框架。语言虚化横跨历时和共时两个语言学上传统的领域,涉及词类转换、结构分化、重新组合等等重要的语言变化。《虚化论》的作者们对语言学上共时和历时这一传统划分提出了挑战,指出虚化的研究不能脱离人类大脑认知上的适应性变化,不能单纯地在语言结构里寻找答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汉语 重新分析 “得” 概念范畴 原始概念 原始命题 西方语言学 语法概念 基本词汇 语言结构
原文传递
“是”的进一步语法化:由虚词到词内成分 被引量:143
11
作者 董秀芳 《当代语言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5-44,共10页
本文分析了现代汉语中附在连词和副词后的“是”字的性质 ,认为“是”正在变为一个词内成分 ,其源头是作为判断词或者焦点标记的“是”。“是”从指代词变为判断词、从判断词变为焦点标记是语法化 ,从判断词 (焦点标记 )变为词内成分是... 本文分析了现代汉语中附在连词和副词后的“是”字的性质 ,认为“是”正在变为一个词内成分 ,其源头是作为判断词或者焦点标记的“是”。“是”从指代词变为判断词、从判断词变为焦点标记是语法化 ,从判断词 (焦点标记 )变为词内成分是进一步语法化。这种进一步语法化造成了一批现代汉语中经常使用的连词和副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汉语 “是” 判断词 语法 连词 副词
原文传递
副词的篇章连接功能 被引量:113
12
作者 张谊生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30-140,共11页
副词的篇章连接功能张谊生上海师范大学0前言现代汉语副词研究,无论是宏观研究还是微观研究,一般都是以句子作为研究的对象的,而且,不管是阐释功能,还是分析用法,几乎都是在句法范围内进行的。尽管语言学界对汉语副词的关联作用... 副词的篇章连接功能张谊生上海师范大学0前言现代汉语副词研究,无论是宏观研究还是微观研究,一般都是以句子作为研究的对象的,而且,不管是阐释功能,还是分析用法,几乎都是在句法范围内进行的。尽管语言学界对汉语副词的关联作用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接功能 现代汉语 以表示 张贤亮 教学与研究 钱钟书 条件关系 汉语副词 极端型 衔接方式
下载PDF
关于汉语词汇史研究的一点思考 被引量:110
13
作者 张永言 汪维辉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401-413,共13页
本文通过对'目/眼''足/脚'等8组同义词在中古时期变迁递嬗情况的分析,试图就汉语词汇史研究的方法和途径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文章认为:词汇史有别于训诂学,二者不应混为一谈;中古词汇研究中几乎所有的兴趣和力量集中... 本文通过对'目/眼''足/脚'等8组同义词在中古时期变迁递嬗情况的分析,试图就汉语词汇史研究的方法和途径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文章认为:词汇史有别于训诂学,二者不应混为一谈;中古词汇研究中几乎所有的兴趣和力量集中于疑难词语考释的现状亟须改变;常用词语演变的研究应当引起重视并放在词汇史研究的中心位置,此项工作前景广阔,但难度很大,需要几代学人共同努力,以期逐步建立科学的汉语词汇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词汇史 现代汉语 世说新语 中古时期 同义词 魏晋南北朝时期 常用词 搜神记 词汇研究 用法
原文传递
认证义谓宾动词的虚化——从谓宾动词到语用标记 被引量:133
14
作者 方梅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95-507,共13页
本文认为认证义动词虚化的起点是"去范畴化",句法方面表现为谓宾动词句法特征的衰减,语义方面表现为由客观表达变为主观表达。"认证义动词+小句宾语"既可以陈述事件,又可以表现主语的认识内容,这种双重性是虚化的... 本文认为认证义动词虚化的起点是"去范畴化",句法方面表现为谓宾动词句法特征的衰减,语义方面表现为由客观表达变为主观表达。"认证义动词+小句宾语"既可以陈述事件,又可以表现主语的认识内容,这种双重性是虚化的基本条件。而虚化的程度与认证义动词自身的控制度密切相关,控制度较强的动词虚化程度低,控制度较弱的动词虚化程度高。其中表示评价意义的认证义动词控制度最弱,虚化为表达说话人视角和态度的语用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证义动词 虚化 去范畴化 谓宾动词 语用标记 现代汉语
原文传递
时间的一维性对介词衍生的影响 被引量:111
15
作者 石毓智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1-10,共10页
汉语的介词与动词之间存在着一种独特的关系:(一)几乎所有的介词都是从动词衍生出来的;(二)相当大一部分现代汉语介词仍兼有动词的功能。本文尝试根据时间的特性对这种现象做出解释。时间的发展只有通过运动变化才能为人们所感知,它又... 汉语的介词与动词之间存在着一种独特的关系:(一)几乎所有的介词都是从动词衍生出来的;(二)相当大一部分现代汉语介词仍兼有动词的功能。本文尝试根据时间的特性对这种现象做出解释。时间的发展只有通过运动变化才能为人们所感知,它又是从过去到现在再到将来一维地向前流逝,那么在计量它时,如果同一时间内发生多种多样的运动变化,只能选取其中的一个来计算。这一规则在语言中的投影即为:如果同一个句子中包含多个发生在同一时间位置的动词,只有一个可以具有与指示时间信息有关的句法特征(比如,加"了""着""过"、重叠等)。这个动词称作主要动词,其余的为次要动词。结果,那些引进与动作行为密切相关事物(例如,施事、受事、地点等)的动词用作次要动词的频率极高,最后退化掉了一般动词的与指示时间信息有关的句法特征,从动词分化出来而成为一个独立的词类——介词。时间一维性也是促使汉语发展史上的词汇替换现象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的理论假设也可以用来解释其它语言的有关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介词 句法特征 一般动词 时间信息 主要动词 现代汉语 普通动词 语义范畴 动作行为 密切相关
原文传递
中文“民族”一词源流考辨 被引量:120
16
作者 郝时远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0-69,共10页
民族研究学界长期认为 ,中文“民族”一词不见于中国古代文献 ,是近代由日本创造并传入中国的外来词 ,这一通行多年且似乎已成定论的观点缺乏根据。在中国古代文献中 ,“民族”作为名词形式应用于宗族之属和华夷之别的一些例证 ,证明了... 民族研究学界长期认为 ,中文“民族”一词不见于中国古代文献 ,是近代由日本创造并传入中国的外来词 ,这一通行多年且似乎已成定论的观点缺乏根据。在中国古代文献中 ,“民族”作为名词形式应用于宗族之属和华夷之别的一些例证 ,证明了“民族”一词是古汉语固有的名词。在近代中文文献中 ,现代意义的“民族”一词出现在 19世纪 30年代。日文中的“民族”一词见诸 19世纪70年代翻译的西方著述之中 ,系受汉学影响的结果。但是 ,“民族”一词在日译西方著作中明确对应了volk、ethnos和nation等词语 ,这些著作对nation等词语的定义及其相关理论 ,对清末民初的中国民族主义思潮产生了直接影响。“民族”一词不属于“现代汉语的中 -日 -欧外来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 外来词 词语 名词 词形 现代汉语 词源 中国古代文献 中文文献 证明
原文传递
流行语的界说与初步描写 被引量:125
17
作者 杨文全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25-130,共6页
文章紧扣当代语言生活的现实,以一般现代汉语教材和语言学词典未列或语焉不详的流行语作为考察对象,着重论述和分析了流行语这种跨层级的语言现象的来源、表现形式及其特征,同时还剖析了目前流行语使用上的若干倾向及其原因。
关键词 来源 表现形式 特征 现代汉语 语言形式 应用
下载PDF
疑问句功能琐议 被引量:107
18
作者 张伯江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04-110,共7页
历来关于疑问句的研究,从形式角度观察的,常常发现同样的形式可以表达不同的意义,如是非问句既能表达信,又能表达疑,还可以表达否定(反问);从表达角度观察的,也常常感到不同的形式常有相同的表达功能(如范继淹1982就说反复问句的多种形... 历来关于疑问句的研究,从形式角度观察的,常常发现同样的形式可以表达不同的意义,如是非问句既能表达信,又能表达疑,还可以表达否定(反问);从表达角度观察的,也常常感到不同的形式常有相同的表达功能(如范继淹1982就说反复问句的多种形式是同义歧形句)。形式与意义的关系似乎在疑问句问题上显得有些随意。怎么理解这个现象,以往的解决途径多是集中在辨析词汇差异或方言类型分歧。不可否认,历史和方言时因素造成了疑问句系统中的若干混乱局面,但从现代汉语共时系统看,并存的各种形式其功能分布必有规律可循。本文的方法是用共时的语法化(grammaticization)观点来辨析疑问句中的几个主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复问句 是非问句 疑问句 语法化 特指问句 选择问句 多种形式 疑问语气词 现代汉语 附加问句
原文传递
现代汉语称谓系统变化的两大基本趋势 被引量:88
19
作者 姚亚平 《语言文字应用》 CSSCI 1995年第3期94-99,共6页
将称谓词语的各种变化放在一起加以通观考察与分析,给予统一的解释,揭示出汉语称谓系统百年变化的基本趋势,说明称谓系统的变化不仅是一个语言问题,也是近现代社会变化在现代汉语中的投射,是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型与重建。
关键词 汉语称谓系统 现代汉语 语言伦理 系统变化 伦理观念 称呼语 语言交往 社会结构 称谓词 价值重建
下载PDF
现代汉语称谓系统与对外汉语教学 被引量:95
20
作者 崔希亮 《语言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34-47,共14页
现代汉语称谓系统与对外汉语教学崔希亮1.问题的由来1.1语言就其社会属性来说是一套交际工具,但就其自然本质来说是一套符号系统,这个系统是由若干个子系统组成的。一种语言要成为有效的交际工具,它的每个子系统都应该是完备的... 现代汉语称谓系统与对外汉语教学崔希亮1.问题的由来1.1语言就其社会属性来说是一套交际工具,但就其自然本质来说是一套符号系统,这个系统是由若干个子系统组成的。一种语言要成为有效的交际工具,它的每个子系统都应该是完备的。但是在不同的语言里,要完成相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汉语 称谓形式 称谓系统 对外汉语教学 亲属称谓 人称代词 社会语言学 社交称谓 称谓词 谦敬称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