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化乡愁与文化乡建:乡村文化的现代性重构 被引量:4
1
作者 李银兵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74-82,共9页
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推进乡村文化现代化,不仅能为乡村振兴凝心聚力,也能为城乡协调发展提供必要的文化支撑,还能为农业强国建设培根铸魂。在人们秉持传统而又追求现代、建设乡村而又向往城市、安于现实而又怀揣理想的当前,文化乡愁与文... 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推进乡村文化现代化,不仅能为乡村振兴凝心聚力,也能为城乡协调发展提供必要的文化支撑,还能为农业强国建设培根铸魂。在人们秉持传统而又追求现代、建设乡村而又向往城市、安于现实而又怀揣理想的当前,文化乡愁与文化乡建在乡村文化现代化实践中是一个矛盾的存在。文化乡愁侧重于表达人们对传统乡村文化的依恋与珍视,文化乡建旨在强调人们对现代乡村文化的形塑与再造,二者都深深熔铸于新时代乡村文化现代化过程及其结果之中。因此,在认识和厘清文化乡愁与文化乡建辩证关系的基础上,乡村文化的现代性重构需要在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和理路的基本前提下,立足乡村民众现代化,推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引导乡村社会全面进步,赋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乡愁 文化乡建 乡村文化 现代性重构
下载PDF
传承与创新:传统节日文化的现代性重构 被引量:1
2
作者 李银兵 李孟星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7-188,共12页
传统节日作为记忆、保存和展示特有文化的象征仪式和事象,其蕴含的文化特质在当代社会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因而得以被传承与保护。而现代则以尊重和高扬人的主体性为依托,借助工业化、市场化、文明化及技术化手段和方式,从而实现传统... 传统节日作为记忆、保存和展示特有文化的象征仪式和事象,其蕴含的文化特质在当代社会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因而得以被传承与保护。而现代则以尊重和高扬人的主体性为依托,借助工业化、市场化、文明化及技术化手段和方式,从而实现传统节日的被创新与再造。传统节日现代化实践中内蕴着传承与创新两种并行存在的状态,决定和衍生出传统与现代、现象与本质、传承与创新、文化与政治等矛盾关系及其在传统节日现代性重构中的客观规律性,并最终型塑着传统节日现代性重构的逻辑结构和实践指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传承 文化创新 传统节日 现代性重构
下载PDF
徽州传统村落文化空间现代性重构策略探究——以祁门文堂村为例
3
作者 陈艳 钟杰 彭志明 《住宅科技》 2024年第6期46-52,共7页
徽州传统建筑是“徽文化”重要的物质空间载体,传承弘扬传统村落文化空间对于增强文化自信心、认同感和归属感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国家级传统村落祁门文堂村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搜集和现场调研,梳理挖掘文堂村文化空间构成要素,针对当... 徽州传统建筑是“徽文化”重要的物质空间载体,传承弘扬传统村落文化空间对于增强文化自信心、认同感和归属感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国家级传统村落祁门文堂村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搜集和现场调研,梳理挖掘文堂村文化空间构成要素,针对当前村落文化空间传承发展的困境,提出激活点状文化空间、重塑线状文化空间和统筹面状文化空间的重构策略,探索徽州传统村落文化空间传承与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文化空间 现代性重构 物质空间环境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载PDF
官僚主义与大学体制的现代性重构 被引量:4
4
作者 周松青 《辽宁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4,共4页
我国大学教育体制面临的诸多问题导源于官僚主义文化环境,对大学教育体制的现代性重构需要从官僚主义文化环境改造入手,将严密科层制化的、行政命令式的、资源控制和价值理念诱导的官僚主义文化进行必要的改造。建立官僚体制与学术权力... 我国大学教育体制面临的诸多问题导源于官僚主义文化环境,对大学教育体制的现代性重构需要从官僚主义文化环境改造入手,将严密科层制化的、行政命令式的、资源控制和价值理念诱导的官僚主义文化进行必要的改造。建立官僚体制与学术权力之间的稳定平衡,重塑大学的自主精神,形成独特的价值理念和自我主体性,恢复大学的本真与个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官僚主义 大学体制 现代性重构
下载PDF
教师伦理学视域下“师道尊严”的现代性重构
5
作者 田海平 《教育家》 2023年第28期12-13,共2页
“师道尊严”的式微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写道:“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他用“传道、受业、解惑”三个动词,阐明师道之职志、从师之必要,把教师地... “师道尊严”的式微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写道:“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他用“传道、受业、解惑”三个动词,阐明师道之职志、从师之必要,把教师地位提高到“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高度,重述了儒家“文教兴国”的理想,指明了“师道尊严”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道尊严 《师说》 生而知之 伦理学视域 解惑 古之学者 师者 现代性重构
下载PDF
论国产动画电影对中国神话的现代性重构——以《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为例 被引量:2
6
作者 奉丽群 《新闻知识》 2021年第12期62-67,共6页
中国动画电影历经九十多年的艰辛发展,近年来已成为电影市场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中,以中国古老神话为蓝本创新改编的动画电影尤其引人注目。《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等代表作,从故事主题、人物形象、叙事手法等方面进行颠覆性改编... 中国动画电影历经九十多年的艰辛发展,近年来已成为电影市场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中,以中国古老神话为蓝本创新改编的动画电影尤其引人注目。《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等代表作,从故事主题、人物形象、叙事手法等方面进行颠覆性改编,赋予古老IP现代性理念,在融合创新传统文化、弘扬主流价值观、契合消费文化市场需求的同时,为今后国产动画电影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产动画 中国神话 现代性重构 现实意义
下载PDF
中国现代文化重构中的“成都声音” 被引量:2
7
作者 邓经武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76-79,共4页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西方发达国家借助科技和经济的强势推行文化霸权,引领全球性文化发展的一体化趋势,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警觉。曾经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过众多贡献的中国文化,在抵御当下西方文化霸权与确保国家文化安全的现代性重构...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西方发达国家借助科技和经济的强势推行文化霸权,引领全球性文化发展的一体化趋势,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警觉。曾经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过众多贡献的中国文化,在抵御当下西方文化霸权与确保国家文化安全的现代性重构中,需要"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作为巴蜀文化中心的成都,也应该在这次重构中作出自己的新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文化一体化 中国文化 现代性重构 地域文化 成都声音
原文传递
花间丽词:巴蜀文化美学的一次聚焦狂欢 被引量:2
8
作者 邓经武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4-19,共6页
晚唐五代"时代精神"落户于西蜀成都并绽放出绮丽艳秾之"花",源于巴蜀提供的最佳文化生态环境。巴蜀"喜艳秾、好华美"地域美学传统,催生出"花间词"香艳绮丽的艺术意象营造。《花间集》价值在于... 晚唐五代"时代精神"落户于西蜀成都并绽放出绮丽艳秾之"花",源于巴蜀提供的最佳文化生态环境。巴蜀"喜艳秾、好华美"地域美学传统,催生出"花间词"香艳绮丽的艺术意象营造。《花间集》价值在于用全新的形式表现趋于觉醒的人文精神,以集群对文学形式美进行一次淋漓尽致的聚焦展示,从而与中国"温柔敦厚"主流诗教传统形成悖离,并由此拓展出中国文化美学的另一新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蜀文化 地域美学 花间词 现代性重构
原文传递
“现代性”辨析及重构的中国特色探讨
9
作者 张利群 张逸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第4期57-65,共9页
“现代性”提出至今一直引发国内外学界热烈而又持续的关注,引发众说纷纭的论争,形成现代性研究的基本格局及学术史线索与脉络,呈现“现代性”性质属性与内涵外延的矛盾性、复杂性、丰富性、开放性、多样性特征。基于此,必须建立多维立... “现代性”提出至今一直引发国内外学界热烈而又持续的关注,引发众说纷纭的论争,形成现代性研究的基本格局及学术史线索与脉络,呈现“现代性”性质属性与内涵外延的矛盾性、复杂性、丰富性、开放性、多样性特征。基于此,必须建立多维立体的系统性阐释方式,既需要将其放在现代、现代化、现代主义、后现代关系中辨析,又需要将其放在全球化与现代化进程中建构与重构,更需要将中国视域与跨文化视野融合,在中国百年现代化进程、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历程中体现出现代性意义,凸显中国现代性特色及现代性研究的中国特色,在后现代背景下推动现代性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现代 多维立体阐释方式 现代性重构 中国特色
下载PDF
《后羿》与《奔月》的互文解读 被引量:1
10
作者 贵志浩 《前沿》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29-132,共4页
《后羿》与《奔月》的神话重述,是不同历史语境和文化语境下对同一神话的不同解读,具有耐人寻味的互文性。叶兆言与鲁迅在激活神话原型的同时,也赋予了古老神话以现代意识和价值观念,对"食""欲"等人性本能的演绎和... 《后羿》与《奔月》的神话重述,是不同历史语境和文化语境下对同一神话的不同解读,具有耐人寻味的互文性。叶兆言与鲁迅在激活神话原型的同时,也赋予了古老神话以现代意识和价值观念,对"食""欲"等人性本能的演绎和神的世界的世俗描写,表达了对人类生命生存形态及其意义的思考,显示了现代性重构的独特的文本价值和艺术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话重述 互文 世俗 现代性重构
原文传递
马克思实践辩证法的方法论超越——从社会工程哲学视角看
11
作者 田鹏颖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4-19,共6页
辩证法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经历了物的辩证法、精神辩证法、实践辩证法、社会工程等的历史演进过程。其中,社会工程是马克思实践辩证法的方法论超越。与实践辩证法相比较,社会工程具有设计与建构统一、整合与协调统一、时代与历史统... 辩证法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经历了物的辩证法、精神辩证法、实践辩证法、社会工程等的历史演进过程。其中,社会工程是马克思实践辩证法的方法论超越。与实践辩证法相比较,社会工程具有设计与建构统一、整合与协调统一、时代与历史统一的优势,其战略思维、历史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等对于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有重要方法论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实践辩证法 社会工程 现代性重构
原文传递
从语言工具论到语言目的论——胡适对现代母语文学的想象性构设 被引量:3
12
作者 杨经建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33-138,共6页
中国新文学起源于五四时期的文学革命,以白话文运动为特征的语言变革,是中国新文学倡导者胡适进入并推进'文学革命'的起点与基础。胡适的文学语言观表现在两个层面上:其一是承担着社会文化变革与文学变革双重工具效能的白话文;... 中国新文学起源于五四时期的文学革命,以白话文运动为特征的语言变革,是中国新文学倡导者胡适进入并推进'文学革命'的起点与基础。胡适的文学语言观表现在两个层面上:其一是承担着社会文化变革与文学变革双重工具效能的白话文;其二是文学和语言双向对应、互为目的的'文学的国语'或文学母语。从最初的语言工具论到后来的语言目的论,是胡适文学语言观调整和演进的过程。当其'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共识时,新文学便成为人们领受母语文学现代性重构的'语言的艺术'。尽管胡适关于新文学语言的话语建构,涉及的仅仅是对中国现代母语文学的想象性构设,却为'五四'以来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开启了一扇门,它所彰显的正是母语文学现代性重构的愿景和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语言工具论 语言目的论 母语文学现代性重构
下载PDF
“工农兵话语”对中国现代文学的“革命性”重构
13
作者 杨经建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51-158,共8页
延安文学在对文学语言的颠覆性实验中确立了“工农兵话语”,并通过对其权威地位的确立,创造出新的文学话语体系。鉴于此,“工农兵话语”既是对“五四”后其他文学话语的转换,也是文学现代性重构中话语的转向。作为文学表意实践活动的话... 延安文学在对文学语言的颠覆性实验中确立了“工农兵话语”,并通过对其权威地位的确立,创造出新的文学话语体系。鉴于此,“工农兵话语”既是对“五四”后其他文学话语的转换,也是文学现代性重构中话语的转向。作为文学表意实践活动的话语,“工农兵话语”在语言表达和呈现方式可以分为三点:语言的革命进化观,语言的经验实证观,语言的实用目的观。三者之间以“工农兵语言”为扭结体现出内在的逻辑关系,遂使“工农兵语言”成为具有某种先锋实验性的语言资源,进入文学现代性重构的视域。从文学现代性重构角度看,“工农兵话语”是特定历史语境下顺时应势的“革命”选择,其中有合理的一面——文学现代性重构不可或缺的历史环节和现象级存在;同时,由于它谋求的是建立整齐划一的话语言说和写作秩序,从而一定程度上漠视了文学现代性重构的艺术涵容度和审美表现力,以及发展的诸种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农兵话语 延安文学 文学现代性重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