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对现代性社会的发现、批判与重构 被引量:21
1
作者 邹诗鹏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14,共11页
德国古典哲学只是在启蒙运动有关自然状态说的意义上把握社会,因而对社会的理解并未真正进入现代性视域。通过从现代性社会中分离出资本主义市民社会及其制度结构,马克思发现并批判了现代性社会;通过对片面的自然主义与片面的人道主义... 德国古典哲学只是在启蒙运动有关自然状态说的意义上把握社会,因而对社会的理解并未真正进入现代性视域。通过从现代性社会中分离出资本主义市民社会及其制度结构,马克思发现并批判了现代性社会;通过对片面的自然主义与片面的人道主义的双重超越,马克思形成了自己的社会观;通过"社会化的人或人类社会"及其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建构,马克思实现了对现代性社会的重构。马克思对现代性社会的发现、批判与重构,贯穿着政治批判以及作为政治批判具体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也构成了与经典社会理论、西方现代社会理论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的批判性对话。当下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机,则在不断重现马克思当年所厘定的现代性社会的地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社会 市民社会批判 批判社会理论 政治批判
原文传递
吉登斯的现代性自我认同品格思想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邢媛 《哲学分析》 CSSCI 2021年第1期138-152,199,共16页
自我认同品格是吉登斯用来指称现代性社会主体应该具有的保障人的本体性安全的基本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应对并化解断裂、风险等晚期现代性社会造成的对人的安全威胁。由于人的本体安全所植根的自我认同机制,正在由过去更多地指向外部的传... 自我认同品格是吉登斯用来指称现代性社会主体应该具有的保障人的本体性安全的基本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应对并化解断裂、风险等晚期现代性社会造成的对人的安全威胁。由于人的本体安全所植根的自我认同机制,正在由过去更多地指向外部的传统转向了指向自我内部,因此,认识自我认同品格的一般性生成结构、这种结构与自我互构的社会情境之间的关系以及体现主体社会充分性的身份媒介,共同构成了自我认同品格塑造的主要内容,而自我认同的能力或要素更是建构自我认同品格独特性的关键。自我认同品格蕴含了自我与外部世界联系的社会实践或实践能力,架起了本体安全与自我实现的桥梁,是自我认同实现机制的能力要素和特殊性的缘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社会 自我认同 自我认同品格 社会情境 身份认同
下载PDF
在“互镜”中寻求“合作”——现代性视域中的规范伦理学与德性伦理学之争 被引量:10
3
作者 叶舒凤 韩璞庚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13,共7页
面对现代社会的各种道德危机,尤其是在解决现代人如何安身立命的重大生存论问题上,规范伦理学与德性伦理学究竟处于何种关系,亟待从理论层面加以澄明。对之把握,需要摒弃“二元对立”的抽象思维,立足现代道德生活的完满诠释与理解。现... 面对现代社会的各种道德危机,尤其是在解决现代人如何安身立命的重大生存论问题上,规范伦理学与德性伦理学究竟处于何种关系,亟待从理论层面加以澄明。对之把握,需要摒弃“二元对立”的抽象思维,立足现代道德生活的完满诠释与理解。现代道德生活既追求社会秩序,又崇尚道德理想,希冀幸福生活。由此,现代道德生活既需要能够守住道德底线的规范伦理学,也需要能够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热烈追求的德性伦理学。不管是规范伦理关于道德的外在约束,还是德性伦理从主体内在阐发的幸福期待,都旨在回应现代人道德生活的重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社会 伦理学 规范伦理学 道德困境
下载PDF
从反自然社会走向生态文明型社会 被引量:6
4
作者 曹孟勤 顾超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12,共4页
我国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蕴涵着深刻的反思与批判现代性社会的价值,预设了人类社会进步的方向。现代性社会是一个反自然的社会,而其反自然的逻辑后果是酿造了生态危机的发生,并致使人类社会本身面临着无家可归的境地。解构现代性社会这种... 我国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蕴涵着深刻的反思与批判现代性社会的价值,预设了人类社会进步的方向。现代性社会是一个反自然的社会,而其反自然的逻辑后果是酿造了生态危机的发生,并致使人类社会本身面临着无家可归的境地。解构现代性社会这种自我毁灭的性质,须终结其反自然的本性,建构对环境友好的生态文明型社会,使人类像善待自己那样善待自然环境。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关系和自然界是对象性人的本质,内在地决定了人类社会走向对环境友好的生态文明型社会的历史必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社会 反自然 生态文明
下载PDF
“大学精神”的理性反思与大学教育目的的深度澄明——从现代性社会与现代公民的德性人格生成的角度 被引量:7
5
作者 王银娥 《唐都学刊》 2006年第6期61-65,共5页
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教育的总目标,是一个国家的教育活动在实现各种具体教育目标时的终极性追求,它同时也是一种教育模式最基本的价值取向,是教育活动中的“哲学”,它体现着教育的理性。现代性社会需要具备公共性精神与优良人格品位的人... 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教育的总目标,是一个国家的教育活动在实现各种具体教育目标时的终极性追求,它同时也是一种教育模式最基本的价值取向,是教育活动中的“哲学”,它体现着教育的理性。现代性社会需要具备公共性精神与优良人格品位的人,只有以此为基础,才能建立起现代性文明、健康、公正和合理的公民社会。但从中国目前的大学教育制度安排与教育实践来看,与这种要求显然存在较大差距。现代大学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化了的公民教育,即“公众教育”,是指全社会都参与到新的理性与人文精神的学习、传播、创新和实践中来,其核心是对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公民精神”的教育,使其具有公民的人格意识、责任意识、权利意识、义务意识、纳税人意识、规则意识,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精神 大学教育目的 现代性社会 现代公民德人格生成
下载PDF
作为民族文化资本化方式的旅游 被引量:7
6
作者 潘宝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83-189,共7页
当旅游可以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的时候,旅游目的地的民族文化就可以成为这种手段运作的对象。尤其是在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当经济的发展在追求物质财富的数量性积累的时候,当地人会因为这种经济理性而改变对民族文化的态度,当地... 当旅游可以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的时候,旅游目的地的民族文化就可以成为这种手段运作的对象。尤其是在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当经济的发展在追求物质财富的数量性积累的时候,当地人会因为这种经济理性而改变对民族文化的态度,当地人的经济行为会因为这种经济理性而改变自身的经济行为。特别是当现代性社会也在改变旅游者的经济行为的时候,而当地人在与外部的交往中必然受到现代性社会各种价值观念的影响,从而谋求物质性财富在个人和家庭等层面上的数量性积累。当旅游成为当地社会发展经济的一种路径的时候,民族文化成为这种经济道路的一种资源可以利用的时候,旅游就可以作为民族文化资本化的一种方式而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 经济 民族文化资本化 现代性社会
下载PDF
中国社会变迁与乡土小说的“流动农民”叙事 被引量:4
7
作者 李兴阳 《扬子江(评论)》 CSSCI 2013年第3期84-90,共7页
"流动农民"叙事是中国乡土小说中绵延不绝的重要一脉,及至新世纪已成为引人瞩目的叙事现象。这里所谓的"流动农民"不是指农民在世俗日常生活中因探亲访友、治病救人或游览购物等的现实需要而在城乡之间来来往往的即时性行为,而是指... "流动农民"叙事是中国乡土小说中绵延不绝的重要一脉,及至新世纪已成为引人瞩目的叙事现象。这里所谓的"流动农民"不是指农民在世俗日常生活中因探亲访友、治病救人或游览购物等的现实需要而在城乡之间来来往往的即时性行为,而是指具有"移民倾向"的农民主动或被迫异地务工谋生等现代性社会迁移现象。从地理文化空间角度看,"流动农民"主要在城市与乡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农民 乡土小说 叙事 社会变迁 中国 现代性社会 日常生活 迁移现象
下载PDF
论现代性社会的伦理精神 被引量:1
8
作者 刘可风 王蕾 《襄樊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5-9,共5页
在现代性社会发展的同时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道德危机。为解决这一危机,人们需分两个层面建立起新的伦理精神。首先,在社会层面上建立起以权利、民主与契约精神为内核的伦理精神,并辅之以制度的保障和底线伦理的规范;其次,在个人心性层... 在现代性社会发展的同时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道德危机。为解决这一危机,人们需分两个层面建立起新的伦理精神。首先,在社会层面上建立起以权利、民主与契约精神为内核的伦理精神,并辅之以制度的保障和底线伦理的规范;其次,在个人心性层面上以仁爱、求知与信仰精神为伦理核心,从而保证人类生存的需要和超越性的道德要求,并以此来缓解现代性社会给人带来的惟理化和同一性压力。这两个层面需相互依赖,互相促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现代性社会 伦理精神 社会规范 修养
下载PDF
大学治理逻辑探寻 被引量:4
9
作者 高宏 《荆楚理工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26-30,共5页
我国大学教育正处于现代性社会向后现代性社会转型,大学治理的方式方法也在发生变化。处于转型社会中的中国大学,需要寻找治理变革的路径与措施,这就需要大学的决策者对于大学治理的教育转型逻辑、理性治理逻辑、制度治理逻辑、民主治... 我国大学教育正处于现代性社会向后现代性社会转型,大学治理的方式方法也在发生变化。处于转型社会中的中国大学,需要寻找治理变革的路径与措施,这就需要大学的决策者对于大学治理的教育转型逻辑、理性治理逻辑、制度治理逻辑、民主治理逻辑、权力运作逻辑、利益协调逻辑有相当准确的了解与把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理变革 利益协调 现代性社会 治理能力 多中心治理 教育转型 多元主体 学术自由 权力行使 现代大学制度
下载PDF
英国文化唯物主义批判思想的理论特质
10
作者 薛稷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23年第7期37-38,共2页
文化唯物主义批判思想对当代文化危机进行了深入的阐明和反思,成为理解现代性社会的重要理论工具。本文立足于文化唯物主义批判思想的历史发展现状,在全面认知把握其理论内涵与发展变化的基础上,力图完整揭示其理论特质。
关键词 文化唯物主义 批判思想 现代性社会 全面认知 内涵与发展 理论特质 当代文化
原文传递
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思维的现实品格与学理限度 被引量:3
11
作者 叶方兴 《阅江学刊》 2018年第5期118-123,共6页
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论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方法探索的重要思路。引入系统论,旨在克服由现代性的分裂特质造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分散化局面。系统论以一种整体性的思维,打破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狭隘、孤立、分散的布局,注重思想... 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论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方法探索的重要思路。引入系统论,旨在克服由现代性的分裂特质造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分散化局面。系统论以一种整体性的思维,打破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狭隘、孤立、分散的布局,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各要素之间的有机连接,具有重要的学理与实践价值。在肯定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思维的方法论效应时,也应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思维的理论边界。从人的生存实践活动出发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行动分析,无疑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思维奠定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论 社会系统论 现代性社会 思想政治教育
下载PDF
制度性承诺探微 被引量:2
12
作者 高兆明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28-32,共5页
制度性承诺是指社会组织通过社会结构、社会运作方式、制度体制、法律规章等方式向社会公众作出的客观正式承诺。制度性承诺给社会成员提供行为的明确可预期性,并从总体上规定社会基本秩序状态。制度性承诺是一个现代性问题。现代性社... 制度性承诺是指社会组织通过社会结构、社会运作方式、制度体制、法律规章等方式向社会公众作出的客观正式承诺。制度性承诺给社会成员提供行为的明确可预期性,并从总体上规定社会基本秩序状态。制度性承诺是一个现代性问题。现代性社会本身的特殊存在方式与交往方式决定了人们对非当面-当场承诺的信任,这种对抽象体系的信任,实质上是对抽象体系所代表的现代性制度及其承诺的信任。制度性承诺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它不否定个体性承诺,相反需要个体间承诺及其信任的补充。正是制度性承诺及其可信任性与个体性承诺及其可信任性的交互作用构成了现代性社会的现实信任关系。制度性承诺本身的合理性并不在于其作出承诺主体的非个体性,而在于作出承诺的客观性与普遍性,在于这种承诺本身摆脱了个体的随意性与偶然性,具有内在的尊严与权威,从而成为社会成员行为可预期的凭借。这既是制度性承诺的内在规定性,亦是现代性社会的内在规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承诺 制度承诺 抽象体系 现代性社会
下载PDF
现代性视阈中的道德信仰难题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锋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1-35,共5页
现代性社会中的道德信仰难题是由现代性所引致的"现代性后果"。现代人成为孤独的异乡者,他不停地流动,永远在流浪,永远处于无家可归的状态。现代人的不在家是现代性本身所造成的。现代性内在地具有祛除信仰的可能。现代性内... 现代性社会中的道德信仰难题是由现代性所引致的"现代性后果"。现代人成为孤独的异乡者,他不停地流动,永远在流浪,永远处于无家可归的状态。现代人的不在家是现代性本身所造成的。现代性内在地具有祛除信仰的可能。现代性内涵着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的紧张,现代性的多元权威与信仰所要求的终极权威之间的冲突,理性的世俗化趋势与信仰所要求的彼岸超越之间的紧张,这些都是道德信仰难题的现代性根源。信仰内在地要求我们追寻生活的意义。在现代多元社会中,多样化的生活方式意味着多种生活意义的可欲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社会 道德信仰 现代性后果 生活意义
下载PDF
善恶因果律的现代重构
14
作者 王锋 田海平 《河北学刊》 CSSCI 2004年第5期54-58,共5页
善恶因果律的核心就是如何实现德性与幸福之间的统一。在前现代社会中 ,善恶因果律作用的发挥是建立在灵魂不朽和上帝存在两个前提预设上的。然而 ,现代社会的世俗化 ,使得这两个前提不复存在。这就引发了现代社会背景下 ,假如上帝不存... 善恶因果律的核心就是如何实现德性与幸福之间的统一。在前现代社会中 ,善恶因果律作用的发挥是建立在灵魂不朽和上帝存在两个前提预设上的。然而 ,现代社会的世俗化 ,使得这两个前提不复存在。这就引发了现代社会背景下 ,假如上帝不存在 ,道德如何可能的问题。在现代社会中 ,善恶因果律的重构要从基本共识、制度安排和个人美德三方面入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善恶因果律 现代社会 现代性社会 重构
下载PDF
旅游社会建构过程中民族文化的解构与重构 被引量:1
15
作者 潘宝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88-94,共7页
在旅游社会建构过程中,民族文化现时所展现的各种形态,受到了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各自价值取向的影响。民族文化的流变是旅游社会建构的一种表征,通过民族文化,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都可以在旅游行为中表达各自的需求,民族文化因此就会被... 在旅游社会建构过程中,民族文化现时所展现的各种形态,受到了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各自价值取向的影响。民族文化的流变是旅游社会建构的一种表征,通过民族文化,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都可以在旅游行为中表达各自的需求,民族文化因此就会被不同的利益主体所解构和重构,以便适应旅游社会的发展。旅游社会建构作为现代性社会发展自我调适的一种方式,不断将不同的个体和群体融入旅游活动中,以便适应现代性社会对个体和群体新的身份和角色的形塑。民族文化的解构与重构成为推动旅游社会发展的新的刺激因素,进而影响旅游者对自我休闲情境的建构,并刺激生活于旅游目的地的人们通过民族文化表达各自的经济权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社会 民族文化 解构 重构 现代性社会
下载PDF
作为重构物与人秩序的遗产 被引量:2
16
作者 潘宝 《民族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5-42,共8页
遗产的存在不仅仅只是遗产实体的存在,亦是遗产意识与遗产话语的存在。在现代性社会的语境中,遗产概念改变了人们对物的认知,进而改变了物与人的秩序。当物与人的秩序因为遗产而被重构的时候,意在表明人并非绝对主导着物的生命史,物也... 遗产的存在不仅仅只是遗产实体的存在,亦是遗产意识与遗产话语的存在。在现代性社会的语境中,遗产概念改变了人们对物的认知,进而改变了物与人的秩序。当物与人的秩序因为遗产而被重构的时候,意在表明人并非绝对主导着物的生命史,物也在通过遗产概念反作用于人,通过遗产的话语将不同形态的物区隔。遗产化是物转变为遗产的过程,尤其是当越来越多的物被认定为遗产的时候,物通过遗产的形式再次嵌入人的日常生活中,物与人的秩序亦被遗产所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产 重构 秩序 现代性社会 遗产人类学
原文传递
确定性重建的方向:在现代性的问题域中
17
作者 周茜蓉 程金生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4-58,共5页
确定性代表着规范、秩序和价值.然在现代话语中,确定性似乎已不可能.解构"形而上学"成了现代哲学的基本态度.好象我们真的进入了"什么都行"的多元化世界.确定性陷入了相对主义的困局.的确,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与传统... 确定性代表着规范、秩序和价值.然在现代话语中,确定性似乎已不可能.解构"形而上学"成了现代哲学的基本态度.好象我们真的进入了"什么都行"的多元化世界.确定性陷入了相对主义的困局.的确,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与传统社会不同的现代性社会.但是,相对主义是一个问题,而不是一种结论.寻求确定性是我们智慧的本性,也是我们存在的意义根据.当形而上学意义的确定性已不可能,相对主义又大行其势时,重建确定性--切合现代性社会的确定性,是人类的命运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确定 现代性社会 问题 理论传统 实践传统 形而上学 可能 现代哲学
下载PDF
遗产人类学:概念、理论与方法 被引量:2
18
作者 潘宝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4-90,共7页
遗产人类学研究遗产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而理解与解释现代性社会中遗产意识的产生与发展,从而反思与批判"物"与"人"之间的关系。随着现代性社会的发展以及后现代性社会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在现代性社会进一... 遗产人类学研究遗产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而理解与解释现代性社会中遗产意识的产生与发展,从而反思与批判"物"与"人"之间的关系。随着现代性社会的发展以及后现代性社会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在现代性社会进一步分化出旅游社会、消费社会与景观社会的基础上,遗产的概念意涵在现实中就表现为四个层面:博物馆化的遗产、资本化的遗产、商品化的遗产与反现代性的遗产,这四个层面构成了遗产人类学的理论基础。遗产人类学将研究的重点从物的遗产转移至遗产的物,从而在遗产与遗产地、遗产与现代性社会、遗产与人类学理论三者关系之间建构遗产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在遗产人类学的视域中,现代性社会中的人性通过物的遗产这一工具得以表达,并最终回归于遗产的物这一目的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产人类学 现代性社会 遗产
下载PDF
马克思社会理论的当代思想效应 被引量:1
19
作者 庞立生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58-160,共3页
随着现代性的变革及其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如何理解马克思社会理论的思想特质及其当代价值,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理论发展不得不加以认真审视和反思的重要课题。在比较的视阈下,重新检视作为社会理论传统奠基者之一的马克思所关注的问... 随着现代性的变革及其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如何理解马克思社会理论的思想特质及其当代价值,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理论发展不得不加以认真审视和反思的重要课题。在比较的视阈下,重新检视作为社会理论传统奠基者之一的马克思所关注的问题,探讨马克思社会理论的思想特质,把握马克思社会理论的当代效应,是我们理解现时代的生存境遇,推进当代社会理论发展的重要路径。有鉴于此,该笔谈集中对马克思社会理论的思想传统与当代效应加以研讨,以期为在当代语境下重新理解与发掘马克思社会理论的思想遗产做出甚为必要的理论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社会理论 现代性社会 批判
下载PDF
从奢侈型社会走向节约型社会 被引量:1
20
作者 熊韵波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1-4,共4页
西方现代性社会起源于奢侈,尤其是进入消费社会以后更是把奢侈和浪费当作其本质特征之一。这种追求奢侈和浪费的后果造成了人的自我异化和生态危机的发生,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而要从根本上根除这些后果,只有建构节约型社会制度。
关键词 现代性社会 人的异化 生态危机 节约型社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