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公民环境治理主体意识的培育和提升
被引量:14
- 1
-
-
作者
李龙强
-
机构
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出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4-88,103,共6页
-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路径及世界意义研究"(项目编号:16JD71002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文摘
公民作为环境治理多元主体之一,其主体意识的提升对于推进环境治理共享共治,有效解决生态问题、革新公民生态意识与约束公民生态行为,以及实现生态环境的"善治"等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培育提升公民环境治理主体意识面临着诸多困境:由于公民环境治理主体意识水平不足而产生的主体困境,公民环境治理意识与行为相脱节而带来的实践困境,培育公民主体意识的大环境不成熟而导致的社会困境,生态教育与环境治理要求不一致而产生的教育困境等。培育和提升公民环境治理主体意识,需要转变其思想认识,养成生态道德;需要强化制度型构的功能,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需要关注环境治理实践,提升公民参与治理的获得感;需要加强生态教育的力度,推进公民环境意识的发展。
-
关键词
共享共治
环境治理
公民主体意识
生态道德
环境治理实践
-
分类号
D616
[政治法律—政治学]
-
-
题名农村环境治理的模式选择及优化路径
被引量:4
- 2
-
-
作者
李红松
马健
-
机构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重庆行政》编辑部
-
出处
《重庆行政》
2020年第5期47-50,共4页
-
基金
中央马工程重大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发挥后发优势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贵州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19MZD006)阶段性成果。
-
文摘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高效推进农村环境治理,而农村环境治理实践又离不开理论支撑。理论界目前存在一种合作治理理论并被广泛应用于研究我国农村环境治理。基于理论澄清与治理实践的需要,本文旨在概略分析究竟是协同治理还是合作治理更适合于当前我国农村环境治理实践,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农村环境协同治理状况做些探讨。
-
关键词
农村环境治理
环境治理实践
乡村振兴战略
协同治理
合作治理
模式选择
党的十九大
优化路径
-
分类号
X321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
-
题名党领导的生态环境治理理念与实践的变迁及启示
被引量:1
- 3
-
-
作者
刘洁
-
机构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出处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2期90-96,共7页
-
文摘
党的生态环境治理理念与实践变迁是推进中国生态环境治理事业的内生力量。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生态环境治理经历了起步探索阶段、谋划部署阶段、落实推进阶段与全面优化阶段,并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施了多元、系统性的生态治理实践。在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的历史节点上,党领导生态环境治理面临着生态文明建设纵深发展的新挑战,应该明确坚持党的领导是生态环境治理事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生态环境治理的目标归宿,“以人民为中心”是生态环境治理的根本原则。在新的历史时期,应该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力,有效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实现理念革新与实践变革。
-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生态环境治理理念
生态环境治理实践
-
分类号
D23
[政治法律—政治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