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0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竹简《家语》与汉魏孔氏家学 被引量:81
1
作者 李学勤 《孔子研究》 1987年第2期60-64,共5页
河北定县八角廊西汉墓出土的《儒家者言》竹简,是《家语》的原型。今本《孔子家语》,历来都有“伪书”之说,作者认为王肃自序得自孔子二十二世孙孔猛,当为可信;又有源自孔安国的传说,这与汉魏时期的孔氏家学有关。汉以后,孔子后裔中也... 河北定县八角廊西汉墓出土的《儒家者言》竹简,是《家语》的原型。今本《孔子家语》,历来都有“伪书”之说,作者认为王肃自序得自孔子二十二世孙孔猛,当为可信;又有源自孔安国的传说,这与汉魏时期的孔氏家学有关。汉以后,孔子后裔中也有世守家学而成为一个学派的,自孔安国而至孔僖、孔季彦相承,《孔丛子》可说是孔氏家学的学案,故《家语》也属孔氏家学的产物。今本古文《尚书》、《孔丛子》、《孔子家语》很可能陆续成于孔安国、孔僖、孔季彦、孔猛等孔氏学者之手,有很长的编纂、改动、增补过程,它们是汉魏孔氏家学的产物。作者还认为:从学术思想史的角度深入探究孔氏家学,也许是解开《尚书》流传疑谜等经学重大公案的一把钥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家语 今本 竹简 汉魏时期 儒家 大戴礼记 皇甫谧 论语 汉书·艺文志
原文传递
《孔丛子》的时代与作者 被引量:29
2
作者 黄怀信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1期31-37,共7页
《孔丛子》是一部记述孔家人物言行的书,全书二十一篇,记事自孔子至于孔鲋,旧题孔鲋撰。据《史记·孔子世家》,“鲋字子鱼,孔子八世孙,曾为陈胜博士,死陈下”。是其生在汉兴以前。由于《七略》及《汉书·艺文志》不著其书,加之... 《孔丛子》是一部记述孔家人物言行的书,全书二十一篇,记事自孔子至于孔鲋,旧题孔鲋撰。据《史记·孔子世家》,“鲋字子鱼,孔子八世孙,曾为陈胜博士,死陈下”。是其生在汉兴以前。由于《七略》及《汉书·艺文志》不著其书,加之书中记事或有舛误,记鲋的文字也非自述之辞,所以自宋以来学人即多言其伪,并对其时代与作者作了种种推断。今日流行的观点,便是认定其书为汉魏间人王肃所伪造。“铁案”已定,很少再有不同意见。笔者近治《小尔雅》,欲求二者之间的关系,不得不对这部“伪书”下一番工夫。考读之间,不意对这桩成案发生了怀疑,遂不揣浅陋,撰成此文,欲就《孔丛子》一书的撰作时代与作者问题求正于当今学界。寡闻浅见,所论必多有失,望学人方家不吝正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思 汉书·艺文志 孔子 小尔雅 文字 作者问题 时代 原始材料 七略
下载PDF
论《孔子家语》的真伪及其文献价值 被引量:17
3
作者 王承略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14-18,共5页
王肃注本《孔子家语》是对刘向校本《孔子家语》的“增加” ,但并非所有的“增加”都出自王肃之手。王肃注本《孔子家语》中某些语句的改易和添加 ,当是王肃所为 ,其目的在于为自己的学说辩护 ,或别有用心地让郑玄出丑。幸而王肃篡改的... 王肃注本《孔子家语》是对刘向校本《孔子家语》的“增加” ,但并非所有的“增加”都出自王肃之手。王肃注本《孔子家语》中某些语句的改易和添加 ,当是王肃所为 ,其目的在于为自己的学说辩护 ,或别有用心地让郑玄出丑。幸而王肃篡改的范围不算太大 ,今本《家语》的大部分内容尚保持着刘校本的原貌 ,因而未可笼统地将其视为伪书而全盘否定 ,应该重新审视并充分肯定其重要的文献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家语》 辨伪 古典文献 文献价值
下载PDF
论《开元礼》对郑玄和王肃礼学的择从 被引量:18
4
作者 杨华 《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3-67,共15页
中国古代礼学中的两大主要流派———郑学和王学之争 ,是历代制礼作乐时都无法回避的焦点问题。若选取《开元礼》中庙数、郊祀、丧服、婚龄等几个侧面 ,分别按照郑义和王义加以检视 ,则可发现郑玄礼学在《开元礼》中并没有占据绝对的主... 中国古代礼学中的两大主要流派———郑学和王学之争 ,是历代制礼作乐时都无法回避的焦点问题。若选取《开元礼》中庙数、郊祀、丧服、婚龄等几个侧面 ,分别按照郑义和王义加以检视 ,则可发现郑玄礼学在《开元礼》中并没有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 ,相反王学却略占优势。这与唐初以郑学为主统一礼经的现实不符 ,与经学史之传统说法也稍有差距。唐人的礼制统一过程极其复杂 ,并非简单的南北选择或郑王选择 ;其原则是“稽周、汉之旧仪”、“考图史于前典”和“因时制范”三点。经过从唐初至唐中期 80年间的几次“考取王、郑” ,兼采南、北 ,《开元礼》已是一个南、北综汇 ,郑、王杂糅的产物 ,郑学自然不再居于主导地位 ,王学反而略占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元礼》 郑玄 礼学 郑学 庙数 郊杷 丧服 婚龄 礼制 唐代
原文传递
“肃慎”一名之我见 被引量:12
5
作者 崔广彬 《北方文物》 1987年第3期78-80,共3页
肃慎作为东北的民族,以古老而闻名。多年来,对肃慎族的研究已相当深入,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对“肃慎”一名,一直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本文试就一些古代文献、考古资料以及民族语言等方面的材料,提出自己不成熟的看法,敬请各位专家... 肃慎作为东北的民族,以古老而闻名。多年来,对肃慎族的研究已相当深入,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对“肃慎”一名,一直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本文试就一些古代文献、考古资料以及民族语言等方面的材料,提出自己不成熟的看法,敬请各位专家赐教。对“肃慎”一词的解释,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曰鸟名。《说文解字》鸟部释:“鷫(?)……五方神鸟也。”东汉王肃注《尚书》云:肃慎,“鸟夷,东北夷,国名也”。后世主肃慎为鸟名者,多承此说。近者,傅朗云、杨旸大加发挥:“汉语鷞鸠——鹰;满语译作宋昆,再汉译为海东青。”这是把“肃慎”一词解释成汉语的满译。二曰通古斯语“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东青 女真语 通古斯语 东北地区 女真文 东北夷 女真人 满语
原文传递
王肃反郑是经今古文融合的继续 被引量:8
6
作者 郝虹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83-88,共6页
东汉末年 ,经今古文的融合已是经学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两汉经学的集大成者郑玄 ,在融合经今古文时 ,掺杂谶纬并且解经烦琐。王肃经学作为魏晋经学的代表 ,直接师承于荆州学派。荆州学派和王肃继续沿着“郑学”融合经今古文的道路前进 ... 东汉末年 ,经今古文的融合已是经学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两汉经学的集大成者郑玄 ,在融合经今古文时 ,掺杂谶纬并且解经烦琐。王肃经学作为魏晋经学的代表 ,直接师承于荆州学派。荆州学派和王肃继续沿着“郑学”融合经今古文的道路前进 ,但却坚决反谶纬 ,解经尚简约。正是站在这一角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玄 郑学 经学 荆州学派 谶纬
原文传递
太史公书名考 被引量:11
7
作者 陈直 《文史哲》 1956年第6期60-61,7,共3页
我少时读汉执金吾丞武荣碑有云,“傅讲孝经论语汉书史记”,知西汉的太史公书,在东汉末已改称史记,与今名符合,及读王静安先生太史公行年考,根据三国魏志王肃傅,谓史记名称,始於王肃,心窃以为不然,意余1941年春间,旅客昆明,候车赴渝,日... 我少时读汉执金吾丞武荣碑有云,“傅讲孝经论语汉书史记”,知西汉的太史公书,在东汉末已改称史记,与今名符合,及读王静安先生太史公行年考,根据三国魏志王肃傅,谓史记名称,始於王肃,心窃以为不然,意余1941年春间,旅客昆明,候车赴渝,日多间暇,?至翠湖公园温理旧书,偶读杨守敬望堂金石记,见摹刻东海庙残碑碑阴,有秦东门阙事在史记一语,知史记名称,在东汉桓帝永寿元年已经开始。年来阅杨明照先生“太史公书称史记考”,(见燕京学报第二十六卷)指出史记名称,开始於东汉云献之世,列举五证,确有独到之见解,但杨氏所考,尚未具体,因搜罗材料共列九证,兼采杨氏之说,俾成定?,其武荣碑一证,为余与杨氏及其师陈季?先生所共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杨氏 执金吾 杨守敬 东汉末 秦始皇 太史公 吕氏春秋 金石
下载PDF
王肃与魏晋礼法之治 被引量:4
8
作者 郝虹 《东岳论丛》 2001年第1期44-47,共4页
以王肃为代表的魏晋儒士 ,受汉魏之际黄老名法思潮的影响 ,其文化性格及学术思想渗入了较多的崇理性、尚利己的因素 ,史称“礼法之士”。凭借与司马氏的姻亲关系 ,王肃经学被立为官学 ,构成魏晋官方儒学的主体 ,在政治实践中表现为儒家... 以王肃为代表的魏晋儒士 ,受汉魏之际黄老名法思潮的影响 ,其文化性格及学术思想渗入了较多的崇理性、尚利己的因素 ,史称“礼法之士”。凭借与司马氏的姻亲关系 ,王肃经学被立为官学 ,构成魏晋官方儒学的主体 ,在政治实践中表现为儒家礼教与黄老名法结合的魏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法之治 名教 名法
下载PDF
唐宋時期太廟廟數的變遷 被引量:9
9
作者 朱溢 《中华文史论丛》 CSSCI 2010年第2期123-160,共38页
自先秦以来,在宗庙祭祀方面,“天子七庙”是人们普遍接受的观念。但是,就七庙的构成,却是众说纷纭,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郑玄和王肃的解释,两者有很大的不同。郑玄模式和王肃模式的天子七庙引发了激烈的争论,并在很大程度上主导了... 自先秦以来,在宗庙祭祀方面,“天子七庙”是人们普遍接受的观念。但是,就七庙的构成,却是众说纷纭,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郑玄和王肃的解释,两者有很大的不同。郑玄模式和王肃模式的天子七庙引发了激烈的争论,并在很大程度上主导了中古时代太庙制度的变迁。唐宋时期太庙礼制的运作逐渐超越了郑玄和王肃之争,传统的七庙制遭到了破坏。结合这一时期郊祀礼仪的争论焦点从郊丘之争转向天地分合之争,国家祭祀的两大支柱都摆脱了郑王礼学之争的支配性影响,这象征着国家礼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宋代 太庙 庙数 郑玄
下载PDF
《孔子家语·致思篇》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传军 《岱宗学刊(泰安教育学院学报)》 2000年第4期44-47,共4页
作为魏晋之际的一位大儒,王肃所为人注意的往往只是经学史上的“郑(玄)王之争”,其儒学思想的丰富内涵却常被忽略。本文通过对王注《孔子家语·致思篇》的研究发现,王肃的思想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具有援法入儒,德(礼)法... 作为魏晋之际的一位大儒,王肃所为人注意的往往只是经学史上的“郑(玄)王之争”,其儒学思想的丰富内涵却常被忽略。本文通过对王注《孔子家语·致思篇》的研究发现,王肃的思想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具有援法入儒,德(礼)法兼备、顺时权变的特点,深刻地反映了魏晋之际复杂的社会和政治变革,在中国儒学思想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家语.致思篇》 礼法 援法入儒 思想特点 儒学思想 法家思想 成因
下载PDF
王肃的三《礼》学与“郑王之争” 被引量:6
11
作者 刘丰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1-53,共13页
郑玄遍注诸经,融合今古学,是两汉经学的集大成者。就礼学来看,郑玄以《周礼》为经,统辖三《礼》,使三《礼》学成为统一的礼学整体;“礼是郑学”,更加突出了郑玄的经学成就。郑玄成为汉代经学的权威,同时也成为经学进一步发展过... 郑玄遍注诸经,融合今古学,是两汉经学的集大成者。就礼学来看,郑玄以《周礼》为经,统辖三《礼》,使三《礼》学成为统一的礼学整体;“礼是郑学”,更加突出了郑玄的经学成就。郑玄成为汉代经学的权威,同时也成为经学进一步发展过程当中人们攻击、反对与超越的对象。例如,三国时期蜀地学者李撰,“著古文《易》、《毛诗》、三《礼》、《左氏传》、《太玄指归》,皆依准贾、马,异于郑玄。”(《三国志·李撰传》)又据《三国志·虞翻传》注引《翻别传》,虞翻曾指出郑玄对《周易》的解释“多玩章句,虽有秘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学 汉代经学 《左氏传》 集大成者 《周礼》 三国时期
原文传递
天道与人事:王肃禘郊祖宗说复原 被引量:2
12
作者 赵永磊 《哲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4-83,共10页
禘郊祖宗说为王肃的重要礼说,本文以重新整合的《圣证论》为基准,结合《孔子家语》王肃注及经史文献,重构王肃禘郊祖宗说的理论体系。王肃禘郊祖宗说的内核是以帝王受命为中心的政治哲学,具有特殊的宗教性,其说大体承用贾逵、马融旧说,... 禘郊祖宗说为王肃的重要礼说,本文以重新整合的《圣证论》为基准,结合《孔子家语》王肃注及经史文献,重构王肃禘郊祖宗说的理论体系。王肃禘郊祖宗说的内核是以帝王受命为中心的政治哲学,具有特殊的宗教性,其说大体承用贾逵、马融旧说,展现出天道与人事两种面相:将天道具体化为人格神,重新确立天人关系;通过对虞、夏、殷、周四代具体庙制的解释重塑人鬼关系。禘郊祖宗说由此成为抽象理论与具体实践的统一体。王肃禘郊祖宗说中的常制代表理论的普遍性,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现实易行性,而“权礼”代表具体实践的特殊性,在不同历史时期并不完全具备现实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证论》 禘郊祖宗 《孔子家语》 魏晋礼学
原文传递
王肃礼学初探 被引量:2
13
作者 乐胜奎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3-59,共7页
本文以王肃《孔子家语注》和诸经注为基础 ,以王肃礼学思想为研究对象 ,阐释了郑玄、王肃之争的重点所在及王肃之学在礼学领域的地位。王肃之学具有较浓厚的义理性特征 。
关键词 礼学 经学
原文传递
卦象、爻义与体类:观察易学变古的一个视角
14
作者 谷继明 《哲学动态》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6-54,共9页
王弼往往被视作由象数到义理转变的关键人物,然其哲学和解释学变革并非突然发生,中间有王肃易学等作为过渡。理解此曲折的视角之义即是从“卦-象”到“爻-义”的变化。汉易言及“体”主要指卦,即由上下体、互体、连互、交体等视角所选... 王弼往往被视作由象数到义理转变的关键人物,然其哲学和解释学变革并非突然发生,中间有王肃易学等作为过渡。理解此曲折的视角之义即是从“卦-象”到“爻-义”的变化。汉易言及“体”主要指卦,即由上下体、互体、连互、交体等视角所选取出的卦;言及“象”,则主要是探寻卦象(以三画卦为主)与实际物象之间的联系。交是卦的一部分,交的物象乃是通过卦的物象而获得。王肃易学转变为以交为中心的诠释方式,但尚未对此角度作根本性的哲学说明。王弼易学通过“体”这一概念,在“卦体”的形体、整体义之外,发展出“体性”之义,以“义”为“体”。由此,交可以直接与“义”关联,而“义”可以直接为物象作表征,中间无需再经过卦象。如果说汉易是“卦-象”之学,那么王弼易学即是“爻-义”之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用 汉代易学 玄学
原文传递
关于周代郊天的地点、时间与用牲——与张鹤泉同志商榷 被引量:4
15
作者 杨天宇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8-13,7,共7页
读张鹤泉同志的《周代郊天之祭初探》一文(以下简称《初探》,见《史学集刊》1990年第1期),颇受教益。但该文对于周代举行郊天礼的地点、时间与用牲的说法,我们不敢苟同。下面提出一些个人的浅见,与张鹤泉同志商榷。关于周代举行郊礼的... 读张鹤泉同志的《周代郊天之祭初探》一文(以下简称《初探》,见《史学集刊》1990年第1期),颇受教益。但该文对于周代举行郊天礼的地点、时间与用牲的说法,我们不敢苟同。下面提出一些个人的浅见,与张鹤泉同志商榷。关于周代举行郊礼的地点《初探》认为周代郊祀“具有明确的地点”。《初探》说:“周代的郊祀一般是在周都城的南郊举行。在郊中,专门有为祭天而设的坛场。”并认为这“坛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代 长日 郑玄 初探 地点 商榷 上帝 郊祀 祭天
下载PDF
从《孔子家语·后序》看其成书过程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固也 赵灿良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5期1-5,共5页
《孔子家语》所附两篇后序都是可信的。今本《家语》前四十篇相当于孔安国所说"吕氏之所传",后四篇相当于"诸国事、七十二弟子之言",这四篇原来不在《家语》之内。《家语》确为先秦流传下来而由孔安国最后编定的古... 《孔子家语》所附两篇后序都是可信的。今本《家语》前四十篇相当于孔安国所说"吕氏之所传",后四篇相当于"诸国事、七十二弟子之言",这四篇原来不在《家语》之内。《家语》确为先秦流传下来而由孔安国最后编定的古书,所谓王肃伪作的说法固然是错误的,时下比较流行的"汉魏孔氏家学的产物"之类说法也不够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家语》 孔安国
下载PDF
试论王肃的经学贡献
17
作者 任怀国 《管子学刊》 CSSCI 2005年第1期70-73,共4页
魏晋时期,王肃遍注群经,他所创立的经学派别,史称“王学”。王学与郑(玄)学之争,表面上是经学不同见解的争论,实质上具有极强的政治功利色彩。就经学自身发展而言,郑学的确立是汉学的终结。而王学的出现,则体现了学风上的重大转变,开儒... 魏晋时期,王肃遍注群经,他所创立的经学派别,史称“王学”。王学与郑(玄)学之争,表面上是经学不同见解的争论,实质上具有极强的政治功利色彩。就经学自身发展而言,郑学的确立是汉学的终结。而王学的出现,则体现了学风上的重大转变,开儒玄双修之端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学 历史地位
下载PDF
《孔子家语》是否王肃伪作问题新探——从汉魏思想史角度的辨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郝虹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9-97,共9页
《孔子家语》应是一部很早就有了基本原型的书,并未经两汉官方意识形态的规整,因此其内容中的某些思想倾向与东汉官方意识形态不仅很疏离,而且其被王肃推上历史前台,恰是因为有反东汉官方意识形态且与汉魏之际思想解放潮流的几大主题如... 《孔子家语》应是一部很早就有了基本原型的书,并未经两汉官方意识形态的规整,因此其内容中的某些思想倾向与东汉官方意识形态不仅很疏离,而且其被王肃推上历史前台,恰是因为有反东汉官方意识形态且与汉魏之际思想解放潮流的几大主题如重人事轻天命、抑君申臣、反思礼情关系和教刑关系等相符的东西。这是王肃以《家语》为依据而非伪造《家语》以反郑玄之学的思想史背景。但王肃是否对《家语》动过手脚,其评判仍需格外慎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家语》 郑玄 汉魏思想史
原文传递
魏晋禅代与“郑王之争”——政权更迭与儒学因应关系的一个历史考察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传军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78-85,共8页
本文对经学史上的“郑王之争”进行了研究和辨析,认为这一公案既反映出郑玄和王肃儒学思想的差异,也反映出他们对当时政治变革态度的不同,折射出在魏晋禅代的变局中儒学的自我调适和对政治的回应。同时本文还指出,王肃撰辑《孔子家语》... 本文对经学史上的“郑王之争”进行了研究和辨析,认为这一公案既反映出郑玄和王肃儒学思想的差异,也反映出他们对当时政治变革态度的不同,折射出在魏晋禅代的变局中儒学的自我调适和对政治的回应。同时本文还指出,王肃撰辑《孔子家语》的态度和其思想里所体现出的对传统儒学进行自觉改造的变通精神,同样是中国儒学发展的重要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禅代 郑玄 儒学
原文传递
王肃《诗》礼阐发与郑学之异
20
作者 李明阳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10-16,共7页
对于《诗经》中蕴含的礼学内容,王肃多能提出与郑玄相左的学术观点,不乏较郑说更为贴合诗旨者。这些经注除了运用礼制仪文注解诗歌外,还有部分涉及对礼义的认识与理解,它们在不破坏诗境的基础上阐发己意,体现出相对独立的见解。郑玄阐... 对于《诗经》中蕴含的礼学内容,王肃多能提出与郑玄相左的学术观点,不乏较郑说更为贴合诗旨者。这些经注除了运用礼制仪文注解诗歌外,还有部分涉及对礼义的认识与理解,它们在不破坏诗境的基础上阐发己意,体现出相对独立的见解。郑玄阐《诗》以《毛传》为依据,王肃则随文赋义,以贯通诗义为基础;郑玄笺《诗》善于以刻板礼制阐《诗》,而王肃在使用礼书或礼学知识阐释《诗经》时也不妨碍诗歌人情气息的表达;郑玄注《诗》以宗毛为主,王肃则以宗毛为前提兼采三家诗说;与郑玄“以礼说诗”相比,王肃对《诗经》礼学内容的阐释往往能够融合诗义与礼义,在释放诗歌情志的同时也注重表现礼的内涵。对于《诗经》礼学内容的阐释,郑、王二说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形式。郑玄将《诗》看作礼的衍生物,以礼为主、以《诗》为辅,而王肃的礼学精神则展示出一种强烈的“人间属性”,更突出对人情的关怀与对现实政治的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礼学 之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