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斌余案背后的法理思考 |
高军
|
《民主与科学》
|
2005 |
2
|
|
2
|
农民工社会保障地位的阙如与重塑——以“王斌余悲剧”案为视角 |
赵蓉
|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
1
|
|
3
|
细节决定判决 |
陈兴良
|
《法学家茶座》
|
2005 |
0 |
|
4
|
连杀四人,讨薪血案拷问老板良知 |
王朝
马汉
|
《法治与社会》
|
2005 |
0 |
|
5
|
假如王斌余遇到德兰修女——读《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 |
余杰
|
《东北之窗》
|
2006 |
0 |
|
6
|
也谈王斌余的罪与罚 |
张利春
|
《光华法学》
|
2007 |
0 |
|
7
|
王斌余的罪与罚 |
季卫东
|
《财经》
|
2005 |
0 |
|
8
|
法律论证:一个关于司法过程的理论神话——以王斌余案检验阿列克西法律论证理论 |
桑本谦
|
《中国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60
|
|
9
|
从王斌余案浅析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借鉴与运用 |
万明之
|
《前沿》
|
2006 |
3
|
|
10
|
法律的缺憾——王斌余案件的法律思考 |
白广勇
|
《西部法学评论》
|
2006 |
2
|
|
11
|
从王斌余案到澳大利亚大众传媒的藐视法庭罪 |
邱鸿峰
|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
2006 |
0 |
|
12
|
从期待可能性角度考察王斌余案的量刑 |
陈庆
|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
2006 |
1
|
|
13
|
正当程序:解决社会纠纷的最佳选择——王斌余案反思 |
张建伟
|
《人民检察》
北大核心
|
2005 |
0 |
|
14
|
论期待可能性——王斌余案分析 |
王东朋
|
《投资与创业》
|
2012 |
0 |
|
15
|
王斌余案,点中社会的敏感穴位 |
联晌
何生宏(选编)
刘晓琴(选编)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高中生版)(学语文)》
|
2006 |
0 |
|
16
|
从罗尔斯正义理论看“王斌余事件” |
张环宇
|
《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
2006 |
0 |
|
17
|
王斌余的生与死 |
陈小玮
|
《新西部》
|
2005 |
0 |
|
18
|
漠视的恶果 |
司欣
|
《新西部》
|
2005 |
0 |
|
19
|
“期待可能性”行不通 |
杨涛
|
《新西部》
|
2005 |
0 |
|
20
|
应刀下留住王斌余 |
丁力
|
《新西部》
|
2005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