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國語·周語》王引之《經義述聞》商兑
1
作者 郭鵬飛 《中国经学》 2023年第1期199-212,共14页
《國語》向爲《春秋外傳》,與《左傳》互爲表裏,而韋昭(204—273)《國語注》是權威訓解。清代樸學大盛,高郵王念孫(1744—1832)、王引之(1766—1834)父子爲乾嘉巨擘,其《經義述聞》乃二王經學研究巔峰之作,影響極爲深遠。其中《國語》兩... 《國語》向爲《春秋外傳》,與《左傳》互爲表裏,而韋昭(204—273)《國語注》是權威訓解。清代樸學大盛,高郵王念孫(1744—1832)、王引之(1766—1834)父子爲乾嘉巨擘,其《經義述聞》乃二王經學研究巔峰之作,影響極爲深遠。其中《國語》兩卷,就韋《注》之不足與其未及者,多予補正,其見精審,實發前人之未發,故深受學者推重。然細察王氏父子之訓釋,於文義理解、字形掌握或語法分析等,均有不周之處。今就《周語》諸條,擇其可議者略申己見,以就正於方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之 《經義述聞》 《國語》 經學 訓詁學
下载PDF
《三省山内道路考》的發現及其價值——並論嚴如熤之入仕與相關著述產生的因緣 被引量:2
2
作者 辛德勇 《版本目录学研究》 2014年第1期173-212,共40页
陝西、四川、湖北三省相互交界的區域,山高林密,迄至清代中期以前,一直人煙稀少,其中山勢最爲高峻、也是林木最爲茂密的區域,是大巴山東南端現在稱作'神農架'的這一地區,往往蒙蔽不見天日,故'自漢迄明,爲群盜逋逃藪,天下有... 陝西、四川、湖北三省相互交界的區域,山高林密,迄至清代中期以前,一直人煙稀少,其中山勢最爲高峻、也是林木最爲茂密的區域,是大巴山東南端現在稱作'神農架'的這一地區,往往蒙蔽不見天日,故'自漢迄明,爲群盜逋逃藪,天下有事常先叛後服'~①。這裹所要論述的人物嚴如熤,對此寫道:川北、川東,風土與漢南相近,自明以來,荆襄流民即聚此數郡之間。明末遭張獻中(忠)殺戮之慘,遺民所存無幾。~②入清以後,其地更不止一次地釀成'戎疾烈假'般的重大患難,直接威脅朝廷的安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刻本 孝廉方正科 太上皇帝 道光皇帝 那彦成 内封面 初印本 三十里 胡思敬 乾隆帝
原文传递
《儀禮·士冠禮》“鄉大夫”“卿大夫”辨正——兼議乾嘉考據學對經書文本的古典重構 被引量:2
3
作者 華喆 《文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57-272,共16页
《儀禮·士冠禮》有"遂以摯見於鄉大夫、鄉先生"一句。自唐石經而始,至宋刻經注本、八行本等均無異文,是宋元以降的通行文本。清代學者劉台拱提出古本《儀禮》"鄉大夫"當作"卿大夫",今本"鄉大夫... 《儀禮·士冠禮》有"遂以摯見於鄉大夫、鄉先生"一句。自唐石經而始,至宋刻經注本、八行本等均無異文,是宋元以降的通行文本。清代學者劉台拱提出古本《儀禮》"鄉大夫"當作"卿大夫",今本"鄉大夫"是南北朝之後的傳本訛誤所致。段玉裁、顧千里分别在自己的著作中對劉台拱的意見提出批評,認爲今本《儀禮》文字無誤。王念孫、王引之則在《經義述聞》中對段、顧二人進行駁論,利用《國語》韋昭注等旁證,試圖改訂經文。此後清代學者如程瑶田、朱大韶、胡培翬、黄以周,當代學者如沈文倬,均贊同劉、王之説。然而從鄭玄《儀禮》經注整體内容來看,鄭玄將《士冠禮》與《鄉飲酒禮》《鄉射禮》視爲内容有前後關聯呼應的篇目,就鄭注而論,此處經文爲"鄉大夫"無誤。劉台拱、王念孫援引《國語》趙文子冠及韋昭注作爲證據,通過歷史考證的方式改易傳世文本,這是清代學者古典重構的典型表現。這種研究方法是當時學術風氣的代表,從而在乾嘉以降,取得衆多學者支持,影響直至當下。乾嘉漢學試圖用實證的方式來處理經學問題,完成了經學的史學化,最終使經學退出了歷史舞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鄭玄 《儀禮》 段玉裁
下载PDF
讀王念孫《讀書雜志·晏子春秋》記
4
作者 郭鵬飛 蔡挺 《人文中国学报》 2022年第2期175-215,共41页
高郵王念孫(1744—1832)是清代樸學的代表人物,其於經學、子學、小學方面的成就,世罕其匹,《讀書雜志》、《廣雅疏證》等均爲登峰造極之作,後世學者,莫不奉爲圭臬。王氏地位崇高,就其學術而加探討,實饒具意義。今就《讀書雜志·晏... 高郵王念孫(1744—1832)是清代樸學的代表人物,其於經學、子學、小學方面的成就,世罕其匹,《讀書雜志》、《廣雅疏證》等均爲登峰造極之作,後世學者,莫不奉爲圭臬。王氏地位崇高,就其學術而加探討,實饒具意義。今就《讀書雜志·晏子春秋》部分,檢視其中勝義,並就可議之處,略陳己見,以供斟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讀書雜志》 晏子 《晏子春秋》 訓詁學
下载PDF
北大藏王念孫《合韻譜》稿本二種考述 被引量:1
5
作者 趙曉慶 《经学文献研究集刊》 2019年第1期205-219,共15页
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有大量王念孫未刊古韻研究遺稿,特别是諸《合韻譜》,對於探求王氏古韻研究内容及思想有重要價值。其中《詩經群經楚辭合韻譜》《周秦諸子合韻譜》是較爲重要的兩部,它反映了王念孫'古韻廿二部'和'古有四聲&... 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有大量王念孫未刊古韻研究遺稿,特别是諸《合韻譜》,對於探求王氏古韻研究内容及思想有重要價值。其中《詩經群經楚辭合韻譜》《周秦諸子合韻譜》是較爲重要的兩部,它反映了王念孫'古韻廿二部'和'古有四聲'觀點,是王氏古音研究之晚年定論。另就合韻而論,此《合韻譜》韻段分析較段玉裁、江有誥精審而細密,且較早年《古韻譜》已多有修訂和補充,實爲上古音合韻研究之寳貴資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詩經群經楚辭合韻譜 周秦諸子合韻譜 遗稿 考述
原文传递
訓詁的虚與實 被引量:1
6
作者 石立善(譯) 《中国经学》 2009年第2期1-24,共24页
本文以“無寧,寧也”這一訓詁爲切入點,分析比較了王引之與鄭玄對於經書中“無某,某也”、“不某,某也”一類詞語解釋的異同。由此發現,王引之具有“虚義”解釋的強烈傾向,而與之相反,鄭玄則始終堅持尋求詞語的“實義”。鄭玄的訓詁注... 本文以“無寧,寧也”這一訓詁爲切入點,分析比較了王引之與鄭玄對於經書中“無某,某也”、“不某,某也”一類詞語解釋的異同。由此發現,王引之具有“虚義”解釋的強烈傾向,而與之相反,鄭玄則始終堅持尋求詞語的“實義”。鄭玄的訓詁注釋是源於其經學家的立場,而極盡所能地推行“虚義”助字説的王引之,其學問性質乃反經學或脱離經學的。王念孫的學問根底裏尚存有對經之大道的信仰,而王引之卻超越其父,捨棄大道,以小學本身爲終極目標。作爲語典著作的《經傳釋詞》,雖以“語助”與“發聲”於歷來以假借爲中心的學問領域上開啓了新局面,但同時亦是小學的自我目的化的必然性歸結。鄭玄與王引之的對立,乃注釋之學與語典之學的對立,而“無寧”解釋的相異即兩者對立的突出性體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經學史 小學 鄭玄 引之 《經傳釋詞》
下载PDF
王念孫古韻分部新探——《詩經群經楚辭韻譜》韻部體系形成考 被引量:1
7
作者 趙永磊 《汉语史学报》 CSSCI 2016年第1期-,共13页
王念孫古韻分部有十七部、二十一部之别,歷來學者罕言之.本文首先辨析上海圖書館藏舊題阮元校本《六書音均表》爲王念孫校本,次則結合王念孫文稿中所收《古韻十七部韻表》《平入分配説》及《論音韻》等文,討論《詩經群經楚辭韻譜》古韻... 王念孫古韻分部有十七部、二十一部之别,歷來學者罕言之.本文首先辨析上海圖書館藏舊題阮元校本《六書音均表》爲王念孫校本,次則結合王念孫文稿中所收《古韻十七部韻表》《平入分配説》及《論音韻》等文,討論《詩經群經楚辭韻譜》古韻二十一部之形成過程,並借期澄清清代學術史上段王韻部體系關係之公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段玉裁 《六書音均表》 《詩經群經楚辭韻譜》 古韻十七部 古韻二十一部 清代古音學
原文传递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王念孫《方言疏證補》殘稿王國維鈔本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張錦少 《经学文献研究集刊》 2019年第1期166-204,共39页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有王念孫《方言疏證補》殘稿王國維鈔本一册。據王國維的跋文,《方言疏證補》原有手稿本、清稿本兩種,王國維據手稿本寫定,'得十九紙有奇',後又以清稿本對校,'增得二紙',而我們今天看到收録在《高郵王...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有王念孫《方言疏證補》殘稿王國維鈔本一册。據王國維的跋文,《方言疏證補》原有手稿本、清稿本兩種,王國維據手稿本寫定,'得十九紙有奇',後又以清稿本對校,'增得二紙',而我們今天看到收録在《高郵王氏遺書》的排印本就是根據清稿本而來的。筆者詳細比對了排印本和王國維的鈔本,發現二者文字詳略頗有不同,我們相信鈔本應當更接近原著,或者至少反映了王念孫撰作《方言疏證補》時的原始面貌。本文之撰,旨在介紹鈔本原貌,並以附録形式羅列排印本與鈔本的文字差異,藉此掌握王氏撰作《方言疏證補》之經過以及前後文字增訂、看法嬗變的原因,並嘗試爲學術界提供一個研究清代《方言》學史的新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稿鈔本 清代《方言》學史
原文传递
談談古音研究的十年論爭
9
作者 郭錫良 《文献语言学》 2016年第1期11-16,共6页
2002年6月,我在南昌紀念《中國語文》創刊五十周年學術會議上發言,駁斥梅祖麟2001年在香港語言學年會上的講話,揭開了古音研究的一場爭論。至今正好十年,回顧一下這場爭論,不無意義。梅祖麟在講話中攻擊了王力和王念孫,還掃蕩了乾嘉學... 2002年6月,我在南昌紀念《中國語文》創刊五十周年學術會議上發言,駁斥梅祖麟2001年在香港語言學年會上的講話,揭開了古音研究的一場爭論。至今正好十年,回顧一下這場爭論,不無意義。梅祖麟在講話中攻擊了王力和王念孫,還掃蕩了乾嘉學派、章黄學派及其"旁支别流",罵倒一切;又"册封"了"主流"音韻學家,儼然是中國語言學界的霸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祖麟 古音研究 十年 意義 五十周年
下载PDF
王念孫《合韻譜》《古韻譜》比較研究
10
作者 趙曉慶 《汉语史学报》 2019年第1期29-54,共26页
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有王念孫未刊古韻研究遺稿《詩經群經楚辭合韻譜》一部,始終未刊,對於探求王氏古音學有重要價值。它反映了王念孫"古韻廿二部"及"古有四聲"觀點,是王氏古音研究之晚年定論。另就合韻而言,《詩經群... 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有王念孫未刊古韻研究遺稿《詩經群經楚辭合韻譜》一部,始終未刊,對於探求王氏古音學有重要價值。它反映了王念孫"古韻廿二部"及"古有四聲"觀點,是王氏古音研究之晚年定論。另就合韻而言,《詩經群經楚辭合韻譜》韻段分析較段玉裁、江有誥精審而細密,且較早年《古韻譜》多有修訂和補充,實爲上古音合韻研究之寶貴資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詩經群經楚辭合韻譜 遺稿 研究
原文传递
《讀韓非子小記》再續
11
作者 蔣禮鴻 《汉语史学报》 CSSCI 2015年第1期1-6,共6页
三守第十六人臣有議當途之失用事之過舉臣之情。"舉臣"當作"譽臣"。《南面篇》:"譽臣獨任。""譽臣"謂私譽所加之臣,人臣以私譽進,韓子所非,全書屢見。備内第十七日月暈圍於外,其賊在内。《趙... 三守第十六人臣有議當途之失用事之過舉臣之情。"舉臣"當作"譽臣"。《南面篇》:"譽臣獨任。""譽臣"謂私譽所加之臣,人臣以私譽進,韓子所非,全書屢見。備内第十七日月暈圍於外,其賊在内。《趙策》作"日月暉於外,其賊在内"。"暈圍"無義,當作"暉"字。暉者,明也。"賊"猶"作日有食"之"食",此言患在内不在外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用 人臣 子所 顧廣圻 二字 禮記 郝懿行 述古堂 《吴越春秋》
原文传递
銀雀山漢簡〔貳〕校讀六記
12
作者 白於藍 《简帛》 CSSCI 2015年第1期231-241,294,共12页
近讀《銀雀山漢墓竹簡〔貳〕》,1發現該書在注釋方面存在一些注釋未確和該注未注的問題,故不揣謭陋,草成此文,願就正於學界同仁。一《論政論兵之類·爲國之過》篇簡1056—1057有一段話,整理者釋文如下:所有□物見者病,匿者利,則損... 近讀《銀雀山漢墓竹簡〔貳〕》,1發現該書在注釋方面存在一些注釋未確和該注未注的問題,故不揣謭陋,草成此文,願就正於學界同仁。一《論政論兵之類·爲國之過》篇簡1056—1057有一段話,整理者釋文如下:所有□物見者病,匿者利,則損於田疇,損於畜長,損於樹蓺(藝),損於蓄積,損於器□。五者曲損,則國貧,有大事不可以持久,其吏便以爲重利。關於"曲"字,2整理者訓爲"皆也"。按,"曲"字之訓爲"皆",典籍無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理者 樹蓺 田疇 文通 晏子春秋 二字 萬民 高誘 古注
下载PDF
《銀雀山漢墓竹簡〔貳〕·定心固氣》補釋一則
13
作者 蔡偉 《简帛》 CSSCI 2015年第1期247-252,294,共7页
古代的文獻,由於其文字的書寫形式多爲竪向書寫,在傳寫、刊刻的過程中,由於抄手、槧工的一時不慎,往往會不可避免地將一字誤分爲二字、二字誤合爲一字。1隨着時代的進步,現在我們更有機會和條件看到,在出土資料和寫本文獻中也多有此類... 古代的文獻,由於其文字的書寫形式多爲竪向書寫,在傳寫、刊刻的過程中,由於抄手、槧工的一時不慎,往往會不可避免地將一字誤分爲二字、二字誤合爲一字。1隨着時代的進步,現在我們更有機會和條件看到,在出土資料和寫本文獻中也多有此類現象。如《睡虎地秦墓竹簡》收録的《日書》乙種簡156:【雞鳴丑,平旦】寅,日出卯,食時辰,莫(暮)食巳,日中午,未,下市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字 睡虎地秦墓 整理者 程中 楚辭 青蓮 淑人君子 仲尼 山韭
下载PDF
王引之《經義述聞·國語上》斠正
14
作者 蕭敬偉 郭鵬飛 《人文中国学报》 2013年第1期205-221,共17页
高郵王念孫、王引之父子,爲乾嘉樸學的代表人物。二王以其深湛的小學修爲,出入於經典之中,屢有創獲,其《經義述聞》更是經學名著,影響深遠。然而,在辯解疑難之餘,亦偶見未安之處,如文義的理解、字形的掌握或語法的分析等,均有值得商榷... 高郵王念孫、王引之父子,爲乾嘉樸學的代表人物。二王以其深湛的小學修爲,出入於經典之中,屢有創獲,其《經義述聞》更是經學名著,影響深遠。然而,在辯解疑難之餘,亦偶見未安之處,如文義的理解、字形的掌握或語法的分析等,均有值得商榷的例子。今就《經義述聞·國語上》,擇其可議之處,加以檢討,以察其問題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之 《經義述聞》 《國語》 經學 訓詁學
下载PDF
高郵王氏《左傳》説商補
15
作者 趙生群 《中国经学》 CSSCI 2014年第3期7-24,共18页
高郵王氏父子是清代學術的重要代表,在中國學術史上具有尊崇地位。王氏父子有關《左傳》之論述,散見於王念孫《讀書雜志》、《廣雅疏證》,王引之《經義述聞》、《經傳釋詞》,語多精覈,至今被奉爲圭臬。然千慮一失,勢所難免。今刺取十九... 高郵王氏父子是清代學術的重要代表,在中國學術史上具有尊崇地位。王氏父子有關《左傳》之論述,散見於王念孫《讀書雜志》、《廣雅疏證》,王引之《經義述聞》、《經傳釋詞》,語多精覈,至今被奉爲圭臬。然千慮一失,勢所難免。今刺取十九條,結合《左傳》文例、文義、文法、史實、訓詁,粗加討論,共商榷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之 《左傳》
下载PDF
《史记》局本吸收王念孙《史记杂志》研究
16
作者 王華寳 《古典文献研究》 CSSCI 2013年第1期558-566,共9页
清同治年间(同治五年至九年,1866-1870)唐仁寿、张文虎等校勘的金陵书局本《史记集解索隐正义合刻本》130卷(以下简称"局本")~①,参考清钱泰吉等人的校本及众多古刻本、时本~②,吸收《史记》
关键词 局本 唐仁寿 同治年间 古刻 各本作 張文虎 索隐 剜改 暗用
原文传递
王念孫《廣雅疏證》通假釋例
17
作者 楊靜剛 《人文中国学报》 2012年第1期163-194,共32页
三國魏張揖仿效《爾雅》一書的體例,著成《廣雅》一書,列舉出一系列古代的通假字。清人王念孫爲《廣雅》作《疏證》,繁徵博引,以明《廣雅》的通假。本文即在闡述王念孫疏證《廣雅》所得出的通假條例,大略爲:(1)聲音相同。(2)聲音相近。... 三國魏張揖仿效《爾雅》一書的體例,著成《廣雅》一書,列舉出一系列古代的通假字。清人王念孫爲《廣雅》作《疏證》,繁徵博引,以明《廣雅》的通假。本文即在闡述王念孫疏證《廣雅》所得出的通假條例,大略爲:(1)聲音相同。(2)聲音相近。包括:(i)聲音相同,聲調不同;?兩字雙聲;?兩字叠韻;(iv)兩字發聲部位相同,但一送氣,一不送氣;或一清,一濁;(v)兩字陰陽對轉;凡此皆可得通假。王念孫認爲,通假是聲的關係外,其他如異體字,古今字,則是形的差别,聲音則可同可不同,但王念孫也用'通用'、'同用'來考釋之。故通假字、異體字、古今字雖然不同,此處亦一并討論。王念孫的學問,段玉裁對其推崇備至,并認爲《廣雅疏證》一書,可謂天下至精矣,評價不可謂不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廣雅疏證》 通假 異體字 古今字
下载PDF
王引之《經義述聞·春秋左傳》商榷兩則
18
作者 郭鵬飛 《汉语史学报》 CSSCI 2013年第1期325-330,共6页
高郵王念孫、王引之父子,清代樸學巨擘,其於經學、小學之成就,世罕其匹,《經義述聞》、《讀書雜志》、《廣雅疏證》等均爲登峰造極之作,後世學者,莫不奉爲圭臬。然其書亦有不少可議之處,今就《經義述聞·春秋左傳》兩則詳加探討,並... 高郵王念孫、王引之父子,清代樸學巨擘,其於經學、小學之成就,世罕其匹,《經義述聞》、《讀書雜志》、《廣雅疏證》等均爲登峰造極之作,後世學者,莫不奉爲圭臬。然其書亦有不少可議之處,今就《經義述聞·春秋左傳》兩則詳加探討,並作辨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之 《經義述聞》 《春秋左傳》 訓詁學
原文传递
讀王引之《經義述聞·爾雅》札記二則
19
作者 郭鵬飛 《岭南学报》 2015年第3期95-105,共11页
高郵王念孫(1744—1832)、王引之(1766—1834)父子,爲清代樸學巨擘,學養深邃,其於典籍訓釋,論述嚴密,舉證精確,故結論往往一言九鼎,阮元(1764—1849)稱其'一字之證,博及萬卷'2,誠非謬讚。王氏之學,對後世影響十分深遠,然智者千... 高郵王念孫(1744—1832)、王引之(1766—1834)父子,爲清代樸學巨擘,學養深邃,其於典籍訓釋,論述嚴密,舉證精確,故結論往往一言九鼎,阮元(1764—1849)稱其'一字之證,博及萬卷'2,誠非謬讚。王氏之學,對後世影響十分深遠,然智者千慮,容或有失,今就《經義述聞·爾雅》'業,叙也'及'揚,續也'兩則,檢其可議之處,略陳己見,以供斟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經義述聞》 《爾雅》 引之 經學訓詁學
下载PDF
王念孫古韻分部釋疑——王念孫初分古韻爲十七部辨
20
作者 趙永磊 《中国经学》 CSSCI 2015年第1期201-214,共14页
王念孫《答江晉三論韻學書》自謂其古韻二十一部成於獲見《六書音均表》之前,歷來討論王念孫古音學者,多沿襲王念孫書札之辭,鮮有疑義。今依所見王念孫諸文稿而論,王念孫校本《六書音均表》以及彼所撰《古韻十七部韻表》、《平入分配説... 王念孫《答江晉三論韻學書》自謂其古韻二十一部成於獲見《六書音均表》之前,歷來討論王念孫古音學者,多沿襲王念孫書札之辭,鮮有疑義。今依所見王念孫諸文稿而論,王念孫校本《六書音均表》以及彼所撰《古韻十七部韻表》、《平入分配説》兩文,入聲韻質、術、月等韻與平聲韻相搭配,其間雖微有變更,但在聲調上主古無去聲説,分古韻爲十七部,則並無分歧。又考乾隆五十三年之後王念孫所撰《晏子春秋雜志》,其中討論《詩經》用韻之文,仍存古韻十七部之遺意,此爲王念孫初分古韻爲十七部之明證。是以知王念孫《答江晉三論韻學書》所言並非實情,而王念孫離析分部在段玉裁《六書音均表》之後,其古韻分部受段玉裁學説之啟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段玉裁 《六書音均表》 古韻十七部 清代古音學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