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9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伏邪学说的理论发展与临床应用 被引量:11
1
作者 罗思宁 《中医学报》 CAS 2012年第12期1600-1601,共2页
目的:探讨伏邪学说的理论发展以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方法:对伏邪学说的理论做了初步探析,论述了伏邪学说萌芽于先秦,初创于西晋,发展于宋、金、元,鼎盛于明、清的发展过程。并对伏邪学说的现代临床研究做了浅析。结果:伏邪学说可以应... 目的:探讨伏邪学说的理论发展以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方法:对伏邪学说的理论做了初步探析,论述了伏邪学说萌芽于先秦,初创于西晋,发展于宋、金、元,鼎盛于明、清的发展过程。并对伏邪学说的现代临床研究做了浅析。结果:伏邪学说可以应用于肺系疾病、心系疾病、肝系疾病、肾系疾病等多个系统的病因病机研究,灵活变通,可以更好指导临床。结论:中医的伏邪学说源于古代而在当代富于强烈的启发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邪学说 伏气 王叔和 吴又可
下载PDF
《伤寒论》版本演变传承一览表解说 被引量:7
2
作者 钱超尘 《河南中医》 2011年第8期825-828,共4页
《伤寒论》底本是《汤液经法》32卷,魏晋王叔和整理编次之,刘宋元徽元年《秘阁四部书目录》著录《辨伤寒》《杂病方》,东晋末刘宋初陈延之《小品方》著录《辨伤寒》九卷《杂病方》八卷,梁阮孝绪《七录》著录《辨伤寒》十卷,明赵开美本... 《伤寒论》底本是《汤液经法》32卷,魏晋王叔和整理编次之,刘宋元徽元年《秘阁四部书目录》著录《辨伤寒》《杂病方》,东晋末刘宋初陈延之《小品方》著录《辨伤寒》九卷《杂病方》八卷,梁阮孝绪《七录》著录《辨伤寒》十卷,明赵开美本传于清代,递传至今。其中安政本对中国影响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版本 张仲景 王叔和
下载PDF
伏气学说的内涵及其临床应用 被引量:6
3
作者 齐文升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6年第5期34-35,共2页
伏气学说源于《内经》“冬伤于寒,春必温病”,经王叔和阐发而成为温病理论的重要方面。王叔和在《伤寒例》中指出:“春气温和,夏天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冰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 伏气学说源于《内经》“冬伤于寒,春必温病”,经王叔和阐发而成为温病理论的重要方面。王叔和在《伤寒例》中指出:“春气温和,夏天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冰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病者。皆由冬时触寒而致。非时行之气也。”其后,伏气学说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和不断总结,直至清代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气学说 其临床应用 《伤寒例》 温病理论 《内经》 临床实践 王叔和 病者
下载PDF
浅谈王叔和的针灸学成就 被引量:4
4
作者 赵峻岭 魏连海 《针灸临床杂志》 1997年第4期8-9,共2页
浅谈王叔和的针灸学成就300197天津中医学院针灸系赵峻岭魏连海王叔和,名熙,晋高平(今山西高平)人。具体生卒年代不详。据《医林列传》载:“王叔和,高平人也,性度沉静,博好经方,尤精诊处,洞识养生之道,深晓疗病之源”... 浅谈王叔和的针灸学成就300197天津中医学院针灸系赵峻岭魏连海王叔和,名熙,晋高平(今山西高平)人。具体生卒年代不详。据《医林列传》载:“王叔和,高平人也,性度沉静,博好经方,尤精诊处,洞识养生之道,深晓疗病之源”。作过西晋太医令。著有《脉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疗法 王叔和 针灸学
下载PDF
桃核承气汤——泄热逐瘀蓄血安
5
作者 赵越 《生活与健康》 2024年第5期60-61,共2页
桃核承气汤(另有“桃仁承气汤”一方,与本方差一字,但组成不同,是后世温病方)出自《伤寒论》,话说关于这本书的流传还颇多曲折。东汉末年的医圣张仲景呕心沥血编著了一本《伤寒杂病论》,堪称医学奇书,但那个时代只能靠手抄留世,当时正... 桃核承气汤(另有“桃仁承气汤”一方,与本方差一字,但组成不同,是后世温病方)出自《伤寒论》,话说关于这本书的流传还颇多曲折。东汉末年的医圣张仲景呕心沥血编著了一本《伤寒杂病论》,堪称医学奇书,但那个时代只能靠手抄留世,当时正值战乱,该书几经遗失遗漏。到了晋朝,《伤寒杂病论》的命运史中出现了第一个关键人物,他就是当时的太医令,名叫王叔和,他在偶然的机会见到了这本书,但已是断简残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核承气汤 《伤寒杂病论》 医圣张仲景 王叔和 蓄血 泄热 桃仁承气汤 晋朝
原文传递
仲景对脉学的继承与发展 被引量:6
6
作者 冯康 《河南中医》 2017年第7期1135-1137,共3页
仲景对脉学真正的贡献不只是在于书中所保留的各种详细脉诊法则与实例,而是承上启下地将中医脉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首先,仲景肯定了《难经》独取寸口诊法简便准确的特点,虽然尚有三部诊脉法,但是在书中主要以寸口脉诊法为主,这为后世... 仲景对脉学真正的贡献不只是在于书中所保留的各种详细脉诊法则与实例,而是承上启下地将中医脉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首先,仲景肯定了《难经》独取寸口诊法简便准确的特点,虽然尚有三部诊脉法,但是在书中主要以寸口脉诊法为主,这为后世"独取寸口"的脉诊诊法奠定了主基调。其次,仲景之后的王叔和对于仲景的《伤寒论》进行了比较系统而全面的整理,王叔和在整理过程中必然对于《伤寒论》特色—脉学有相当深入的研究,而叔和的《脉经》也引用了很多《伤寒论·平脉法》和《伤寒论·辨脉法》的内容,仲景脉法对叔和脉法的影响亦是足见一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仲景 脉学 《脉经》 王叔和 《难经》
下载PDF
王叔和里籍再辨——以地方志为中心的考察
7
作者 杨丽颖 张效霞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4期506-511,共6页
西晋著名医学家王叔和,正史无传,据北齐·高湛《养生论》及唐·甘伯宗《名医传》所载,知其生活于魏晋时期,籍贯高平,而古高平现在的具体位置众说纷纭,虽已有众多学者进行考证,但仍有山东高平、山西高平之争论。本文在前人研究... 西晋著名医学家王叔和,正史无传,据北齐·高湛《养生论》及唐·甘伯宗《名医传》所载,知其生活于魏晋时期,籍贯高平,而古高平现在的具体位置众说纷纭,虽已有众多学者进行考证,但仍有山东高平、山西高平之争论。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通过深入挖掘地方志中关于王叔和籍贯与生平的相关文献资料,以确凿的证据,证实王叔和籍贯并非山西高平,而是山东高平,曾侨寓并葬于湖北襄阳,并将王叔和之地望确定为今山东微山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叔和 籍贯 地方志 考证 山阳高平 山东省 山西省 湖北省
下载PDF
王叔和《脉经》阴阳脉法初探 被引量:5
8
作者 张丽 孙冰 +1 位作者 殷晓轩 孙庆才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310-2312,共3页
王叔和《脉经》将"阴阳"与脉位、脉形、切脉指力紧密结合起来,解释脉理、脉证,及平脉辨证诊病、治病、推测疾病预后,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叔和"阴阳脉法",开创了"脉证相应""脉针相应""脉方相... 王叔和《脉经》将"阴阳"与脉位、脉形、切脉指力紧密结合起来,解释脉理、脉证,及平脉辨证诊病、治病、推测疾病预后,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叔和"阴阳脉法",开创了"脉证相应""脉针相应""脉方相应"的先河,堪为脉学鼻祖,为后世树立了临证尊脉的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叔和 脉经 阴阳脉法
原文传递
王叔和的籍贯考 被引量:4
9
作者 张年顺 张向群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6-17,共2页
关键词 王叔和 籍贯 医史 考证
原文传递
论《伤寒论》中“厥”之本意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明炯 陈艳 《中医药导报》 2016年第14期11-12,共2页
张仲景对于厥的定义只有"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而宋版原文337条:"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其对于厥的论述容易对后学者产生误导,认为厥=手足逆冷。而如果按照仲景原文的解... 张仲景对于厥的定义只有"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而宋版原文337条:"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其对于厥的论述容易对后学者产生误导,认为厥=手足逆冷。而如果按照仲景原文的解释就不会出现此问题。事实上厥的含义远远不是单独的"手足冷",厥的症状包含了:脉动数、手足冷、少气、发热、其面戴阳。厥的病机为:肾气不足、气血衰少、阳气亏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张仲景 王叔和
下载PDF
王叔和整理仲景著作情况初探 被引量:4
11
作者 许亦群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5年第4期19-20,共2页
王叔和整理仲景著作情况初探许亦群(北京中医药大学文献教研室北京100029)关键词:王叔和,张仲景,著作Researchon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Wane-WaxoftheSixClima... 王叔和整理仲景著作情况初探许亦群(北京中医药大学文献教研室北京100029)关键词:王叔和,张仲景,著作Researchon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Wane-WaxoftheSixClimaticAgentsandthe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文献 王叔和 张仲景 著作
原文传递
王叔和与《伤寒例》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长瀛 《国医论坛》 1992年第2期1-3,共3页
《伤寒例》一般认为是王叔和编次《伤寒论》时所写的凡例或引言,尽管内容历经诸家杂注已失原著端倪,但总观其学术思想仍有重要价值,尤其对伤寒理论乃至热病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一、指出编次《伤寒论》的目的和方法现存明·赵... 《伤寒例》一般认为是王叔和编次《伤寒论》时所写的凡例或引言,尽管内容历经诸家杂注已失原著端倪,但总观其学术思想仍有重要价值,尤其对伤寒理论乃至热病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一、指出编次《伤寒论》的目的和方法现存明·赵开美《伤寒论》全书共十卷二十四篇。其卷二第三篇为《伤寒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例 王叔和
下载PDF
论张仲景,王叔和与《伤寒例》 被引量:4
13
作者 曹东义 《中华医史杂志》 CAS 1991年第3期141-144,共4页
关键词 张机 王叔和 伤寒例
原文传递
王叔和生平史迹考辨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家庚 李江峰 +2 位作者 王明华 周子娄 汪方记 《河南中医》 2014年第8期1444-1447,共4页
王叔和青年时代生活在襄阳,并接触医学,与卫汛友善,或曾受学于张仲景,后到许昌为魏太医令,并敕赐"药王";在任太医令期间,收集整理了张仲景遗论,晚年行医于麻城,并集魏晋以前医学之大成,编纂《脉经》,公元280年病逝于麻城,葬... 王叔和青年时代生活在襄阳,并接触医学,与卫汛友善,或曾受学于张仲景,后到许昌为魏太医令,并敕赐"药王";在任太医令期间,收集整理了张仲景遗论,晚年行医于麻城,并集魏晋以前医学之大成,编纂《脉经》,公元280年病逝于麻城,葬白果药王冲老爷山,药王冲王姓家族为其后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叔和 生平史迹 张仲景 卫汛 “敕赐药王” 《脉经》
下载PDF
中医脉学文献源流探微及《脉经》学术贡献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晶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年第2期164-165,共2页
认为中医脉学发展经历了萌芽、形成、规范、发展四个历史时期,初步探究中医脉学源流,并系统总结了《脉经》的学术贡献,即确立三部脉法和脏腑分候定位;奠定脉名种类基础,确立脉象指下标准;总结了脉象的临床意义;收载了较多古代文献。
关键词 王叔和 文献 源流 脉经 学术贡献
下载PDF
王叔和整编仲景遗论的编次体例探析
16
作者 陈世玉 赵鲲鹏 +3 位作者 张秋菊 王奎淞 李婕妠 郭嘉琪 《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第3期15-17,共3页
张仲景遗论之流传幸得王叔和整理编次,先后3次整编,呈现诸“可”与诸“不可”和“三阴三阳”2种编次体例。通过比对分析《脉经》卷七、宋本《伤寒论》、《金匮玉函经》编次体例,探析更接近仲景遗论原貌的编次体例,明确其编次特点,从而... 张仲景遗论之流传幸得王叔和整理编次,先后3次整编,呈现诸“可”与诸“不可”和“三阴三阳”2种编次体例。通过比对分析《脉经》卷七、宋本《伤寒论》、《金匮玉函经》编次体例,探析更接近仲景遗论原貌的编次体例,明确其编次特点,从而为张仲景学术思想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叔和 张仲景 编次体例 三阴三阳
原文传递
《脉经》与“儒医”文化刍议 被引量:4
17
作者 杨勇 李盈 +4 位作者 孙冰 孙闵 张一鸣 聂通达 张丽 《医学与哲学》 2019年第10期78-80,共3页
《脉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为魏晋名医王叔和所撰。据考,王叔和为魏晋高平(即今山东济宁)人。《脉经》不仅论脉言医,更有着深厚的医学人文精神,济宁是孔子与孟子的诞生地,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故王叔和的学术思想必然与儒家文化... 《脉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为魏晋名医王叔和所撰。据考,王叔和为魏晋高平(即今山东济宁)人。《脉经》不仅论脉言医,更有着深厚的医学人文精神,济宁是孔子与孟子的诞生地,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故王叔和的学术思想必然与儒家文化的滋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王叔和的学术思想形成过程考查《脉经》的“儒学”根基,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探索“儒医”形成的最初过程,从医学的角度探讨《脉经》与“儒医”文化的关联,以期展现王叔和及《脉经》在“儒医”形成和“儒医”文化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经》 儒医 王叔和
下载PDF
敦煌《脉经》七方考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侬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96-98,共3页
福州市人民医院校释的《脉经校释》中有69首古代方剂在注释条中列为“待考”,按语指出:“但其中丸、散、汤、剂,多属古代方剂,目前尚未知其内容,有待进一步考证。”敦煌遗书P.3287写卷,罗氏旧题“《脉经》残卷又二”。该残卷所载古代方... 福州市人民医院校释的《脉经校释》中有69首古代方剂在注释条中列为“待考”,按语指出:“但其中丸、散、汤、剂,多属古代方剂,目前尚未知其内容,有待进一步考证。”敦煌遗书P.3287写卷,罗氏旧题“《脉经》残卷又二”。该残卷所载古代方剂有7首容易辨识,与《脉经校释》中待考方剂的名称及其主要内容相同或相近,可补王叔和《脉经》之未备。敦煌《脉经》前7行、后6行残缺,存3571字。周笃文先生从唐时避讳字推测,认为该写卷抄写于公元6世纪末的武周年间,距今1300年。敦煌《脉经》存古方剂名称计13首,从卷末文意推测,还载方剂及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经 敦煌遗书 方剂名称 伤寒论 三关 平胃丸 校释 王叔和 前胡汤 福州市
下载PDF
王叔和及《脉经》史实再探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旭东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4364-4366,共3页
王叔和所著《脉经》被视为中医诊断学经典,成书时代久远,遗留不少历史疑问。据考证,认为王叔和任太医令为三国魏而非晋代,其生活年代应与张仲景相距不远,可能是张仲景的学生,《脉经》的成书年代不会晚于《伤寒杂病论》50年。王叔和编次... 王叔和所著《脉经》被视为中医诊断学经典,成书时代久远,遗留不少历史疑问。据考证,认为王叔和任太医令为三国魏而非晋代,其生活年代应与张仲景相距不远,可能是张仲景的学生,《脉经》的成书年代不会晚于《伤寒杂病论》50年。王叔和编次《伤寒论》并非"劫火之余"的残卷,而是对张仲景著述的精选精编。《脉经》原本并非脉学专著,而是有方有药、有针有灸的综合性医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叔和 脉经 文献 脉学 历史 考证
原文传递
王叔和编次《伤寒论》质疑 被引量:2
20
作者 陈道纯 《中医文献杂志》 1996年第3期20-21,共2页
王叔和编次《伤寒论》质疑福建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福州,350001)陈道纯关键词:《伤寒论》,王叔和,质疑《伤寒论》原名《伤寒卒病论》,是古代医学家张仲景在东汉末所撰写的医学典籍(下称“原著”)。自明清以来,普遍认为... 王叔和编次《伤寒论》质疑福建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福州,350001)陈道纯关键词:《伤寒论》,王叔和,质疑《伤寒论》原名《伤寒卒病论》,是古代医学家张仲景在东汉末所撰写的医学典籍(下称“原著”)。自明清以来,普遍认为:原著在成书不久即毁于战火,后经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王叔和 质凝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