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藏玉龙铜矿床——鼻状构造圈闭控制的特大型矿床 被引量:31
1
作者 唐菊兴 张丽 +3 位作者 李志军 陈建平 黄卫 王乾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52-662,共11页
文章研究了背斜圈闭构造控制玉龙斑岩-矽卡岩型铜(钼)矿的形成和矿体的分布。通过对成矿体系中各矿体的产出和形态特征、矿床地球化学原生晕分布特征、圈闭构造的古构造应力场恢复等的研究,认为玉龙铜矿的斑岩型(Ⅰ号矿体)、矽卡岩型(... 文章研究了背斜圈闭构造控制玉龙斑岩-矽卡岩型铜(钼)矿的形成和矿体的分布。通过对成矿体系中各矿体的产出和形态特征、矿床地球化学原生晕分布特征、圈闭构造的古构造应力场恢复等的研究,认为玉龙铜矿的斑岩型(Ⅰ号矿体)、矽卡岩型(Ⅱ、Ⅴ号似层状原生矿体、Ⅴ号矿体上层矿体)、矽卡岩-次生氧化富集型(Ⅱ、Ⅴ号似层状次生氧化矿体)、角岩型(接触带角岩中硫化物矿体)、隐爆角砾岩型等矿体的分布受甘龙拉背斜的南段倾伏端的构造圈闭控制。因此,超大型玉龙铜(钼)矿床的形成与良好的背斜圈闭构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玉龙斑岩铜矿 矿体类型 次生氧化富集 构造鼻 甘龙拉倾伏背斜 西藏
下载PDF
斑岩铜矿蚀变分带与成矿机制:玉龙矿床水-岩反应热力学平衡模拟例析
2
作者 张少颖 和文言 +2 位作者 高雪 田成华 肖仪武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37-1852,共16页
蚀变分带和成矿机制的准确厘定是建立斑岩成矿模型与找矿预测的关键。本文以新生代金沙江-哀牢山成矿带的玉龙斑岩铜矿为例,通过质量作用定律(LMA)和吉布斯自由能最小化模型(GEM),构建含矿热液与斑岩侵入体的pH-f O 2相图和动态传输模型... 蚀变分带和成矿机制的准确厘定是建立斑岩成矿模型与找矿预测的关键。本文以新生代金沙江-哀牢山成矿带的玉龙斑岩铜矿为例,通过质量作用定律(LMA)和吉布斯自由能最小化模型(GEM),构建含矿热液与斑岩侵入体的pH-f O 2相图和动态传输模型,以揭示蚀变分带成因和金属成矿机制。LMA与GEM结果显示初始成矿流体pH值为4.7,logf_(O2)=-23.0(ΔFMQ=+2.7),且溶解Cu含量为1138×10^(-6),Mo为1.2×10^(-6)。研究表明,当该酸性及强氧化性流体流入二长花岗斑岩体时,在温度为450~360℃范围内,代表钾硅酸盐化蚀变的钾长石、黑云母、硬石膏、赤铁矿和磁铁矿的矿物逐渐沉淀,且与钾硅酸盐化蚀变相关流体具有较高pH值(5.0~7.0)和氧逸度(ΔFMQ=+2.9~+3.6)特征;当温度在360~320℃范围时,代表青磐岩化蚀变阶段的典型矿物如绿帘石、铁绿泥石和斜绿泥石等逐渐形成,流体pH值(5.0~6.4)和氧逸度(ΔFMQ=+1.1)均有所下降;当温度进一步从320℃下降到200℃时,流体pH值(5.0~5.7)进一步小幅下降,而氧逸度则(ΔFMQ=+1.7)略有回升,在此期间,绢云母和方解石等开始沉淀并形成典型的绢英岩化蚀变。此外,以HMoO_(4)^(-)和MoO_(4)^(2-)为载体的Mo在狭窄高温区间(450~370℃)内沉淀,而以CuCl(CuCl_(4)^(3-)、CuCl_(2)^(-)、CuCl)为主要载体的Cu则在在中、高温(450~300℃)范围中沉淀。通过利用LMA反演及GEM正演相结合定量化地刻画了玉龙斑岩铜矿水岩反应过程,由此揭示了斑岩矿床蚀变分带是逐渐冷却的单一岩浆热液与斑岩体不断反应的结果,且不同温度窗口对应着钾硅酸盐化(450~360℃)、青磐岩化(360~320℃)和绢英岩化(320~200℃)蚀变矿物的形成,故含矿流体温度的快速下降可能是玉龙铜矿蚀变叠加的重要因素。此外,Cu、Mo络合离子溶解度对温度变化的差异响应,导致了Mo矿化主要发育于靠近斑岩体的高温区域,而Cu则以网脉状-浸染状叠加到Mo矿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岩反应 热力学平衡模拟 玉龙斑岩铜矿 pH-f O 2相图 动态传输模型
下载PDF
陆-陆碰撞造山环境下含铜斑岩岩石成因——以藏东玉龙斑岩铜矿带为例 被引量:62
3
作者 姜耀辉 蒋少涌 +1 位作者 凌洪飞 戴宝章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697-706,共10页
大型斑岩铜矿不仅可以形成于陆缘弧和岛弧构造环境,而且还可以形成于陆-陆碰撞造山环境。然而,对陆-陆碰撞造山环境下含矿斑岩的成因仍存在很大的争论。本文以藏东玉龙斑岩铜矿带为例,从岩相学、元素地球化学以及Sr-Nd-Pb- Hf同位素地... 大型斑岩铜矿不仅可以形成于陆缘弧和岛弧构造环境,而且还可以形成于陆-陆碰撞造山环境。然而,对陆-陆碰撞造山环境下含矿斑岩的成因仍存在很大的争论。本文以藏东玉龙斑岩铜矿带为例,从岩相学、元素地球化学以及Sr-Nd-Pb- Hf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面较系统地研究了含矿斑岩岩石成因。结果表明,含矿斑岩属于钾玄质岩石,同时具有埃达克岩某些地球化学特征。岩石是由至少100km深处的二辉橄榄质岩石圈地幔中交代成因的金云母-石榴石单斜辉石岩脉发生低程度部分熔融而形成的。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形成了金沙江区域性走滑断裂系统,并导致软流圈地幔上涌,最终诱发交代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而形成含矿斑岩。它对于进一步认识陆-陆碰撞造山环境下含矿斑岩的起源以及斑岩型铜矿的成因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陆碰撞造山环境 含矿斑岩 交代岩石圈地幔 玉龙斑岩铜矿
下载PDF
藏东玉龙斑岩铜矿床多期流体演化与成矿的流体包裹体证据 被引量:48
4
作者 谢玉玲 侯增谦 +3 位作者 徐九华 杨志明 徐文艺 何建平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409-1415,共7页
通过对王龙斑岩铜矿石英斑晶、辉钼矿石英脉中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包裹体显微测温分析、包裹体成分的激光拉曼探针分析及包裹体中子矿物的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发现矿化斑岩石英斑晶中发育多期流体包裹体。斑晶中除流体包裹体外尚可见少量... 通过对王龙斑岩铜矿石英斑晶、辉钼矿石英脉中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包裹体显微测温分析、包裹体成分的激光拉曼探针分析及包裹体中子矿物的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发现矿化斑岩石英斑晶中发育多期流体包裹体。斑晶中除流体包裹体外尚可见少量熔体包裹体,与斑岩期矿化有关的成矿流体以中高温(200~537℃)、高盐度(29.6~44.7 wt%NaCleq)为特征,与粘土化蚀变有关的流体包裹体以低温、富 Ca 为特征,不同气相充填度的气液两相包裹体与高盐度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共存,且具有相似的均一温度,显示不混溶流体包裹体特征。温度、压力降低引起的流体不混溶是造成斑岩型矿化矿质沉淀的主要因素,斑岩期流体与浅成低温热液期流体形成于统一的流体系统,为同源演化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龙斑岩铜矿 流体包裹体 流体演化
下载PDF
玉龙斑岩铜矿含矿与非含矿斑岩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对比研究 被引量:27
5
作者 姜耀辉 蒋少涌 +1 位作者 戴宝章 凌洪飞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2561-2566,共6页
地质地球化学对比研究表明,玉龙含矿与非舍矿斑岩是由岩石圈地慢中交代成因的金云母-石榴石单斜辉石岩脉发生不同程度部分熔融而形成的。分矿斑岩是最早阶段熔融体,主要是由交代成因脉中副矿物(如磷灰石和碳酸盐矿物等)和舍水矿物金云... 地质地球化学对比研究表明,玉龙含矿与非舍矿斑岩是由岩石圈地慢中交代成因的金云母-石榴石单斜辉石岩脉发生不同程度部分熔融而形成的。分矿斑岩是最早阶段熔融体,主要是由交代成因脉中副矿物(如磷灰石和碳酸盐矿物等)和舍水矿物金云母发生部分熔融而形成的,因而富含 F、Cl 和水等挥岌份,加上该阶段岩浆具有高氧化性特征,从而富含 Cu 等成矿元素;非含矿斑岩是交代成固咏相对较高熔融程度的产物,单斜辉石和石榴石介入了熔融作用,岩浆熔体相对贫乏F、Cl 和水等挥发份,加上该阶段岩浆具有较低的 f_(0_2),从而不利于成矿。斑岩体全岩的 F 和 Cl 含量(舍矿斑岩 F>1200 ppm,Cl>150 ppm;非含矿斑岩 F<1200 ppm,Cl<150 ppm)、K_2O/Na_2O(含矿斑岩>1.2,非含矿斑岩<1.2)和 Sm/Yb(含矿斑岩>6.5,非含矿斑岩<6.5)比值以及黑云母中的 Fe^(3+)/Fe^(2+)比值(含矿斑岩>0.7,非舍矿斑岩<0.7)是区分含矿与非含矿斑岩的重要地球化学参数。含矿斑岩与非分矿斑岩具有非常相似的 Sr-Nd-Pb 同位素组成,,表明含矿与非含矿班岩具有相同的源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矿斑岩 非含矿斑岩 地球化学对比研究 玉龙斑岩铜矿
下载PDF
玉龙斑岩铜矿带南段含矿斑岩体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南北段成矿规模差异分析 被引量:21
6
作者 陈喜连 黄文婷 +3 位作者 邹银桥 梁华英 张健 张玉泉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522-2534,共13页
藏东缘玉龙斑岩铜矿带是中国重要的产于碰撞造山环境下的斑岩铜矿带,其全长约300千米,主要由1个超大型、2个大型、2个中型斑岩铜矿床及一系列斑岩型矿床(点)组成。玉龙斑岩铜矿带大规模矿化主要位于矿带北段,南段矿化规模相对较小... 藏东缘玉龙斑岩铜矿带是中国重要的产于碰撞造山环境下的斑岩铜矿带,其全长约300千米,主要由1个超大型、2个大型、2个中型斑岩铜矿床及一系列斑岩型矿床(点)组成。玉龙斑岩铜矿带大规模矿化主要位于矿带北段,南段矿化规模相对较小,目前发现的多为小型矿床(点)。为了深入了解玉龙斑岩铜矿带时空演化及南北段矿化规模差异的控制因素,本文分析了玉龙斑岩铜矿带南段色礼、马牧普和总郭这3个矿化点矿化斑岩体锆石LA-ICP-MSU-Pb年龄、地球化学组成及色礼矿化斑岩体锆石Hf同位素。色礼、马牧普和总郭含矿斑岩分别为二长花岗斑岩、正长斑岩及石英二长斑岩,三者锆石LA-ICP-MSU-Pb年龄分别为39.4±0.2Ma(MSWD=1.10)、38.5±0.3Ma(MSWD=1.79)和39.4±0.2Ma(MSWD=1105)。矿化斑岩体为偏铝质,具有富碱、高钾(K2O/Na2O=1.2~2.4)、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弱Eu负异常特征。3个矿化斑岩具有较高的Sr/Y比值,且都发育角闪石斑晶,呈现富水岩浆特征。色礼二长花岗斑岩的锆石εHf(t)为-2.7-2.8,平均值为-0.4,显示壳幔混合源区特征,并且其明显小于玉龙斑岩铜矿带北段玉龙超大型斑岩铜矿床含矿斑岩体锆石εHf(f)值(4.2)。玉龙斑岩铜矿带南北段含矿斑岩体形成时代相近,都形成于碰撞造山走滑构造背景。玉龙超大型矿床矿化斑岩锆石εHf(t)值明显大于色礼矿化点斑岩体锆石εHf(t)的值,表明矿床规模和岩浆源区物质含幔源物质多少有关,更多亏损地幔物质或新生地壳物质的加入更有利于形成大型斑岩矿床。玉龙斑岩铜矿带南北段成矿规模差异可能为北段斑岩体含更多地幔或新生地壳物质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岩铜矿 锆石年龄 地球化学特征 玉龙斑岩铜矿 西藏东部
下载PDF
基于数字矿床模型的西藏玉龙斑岩型铜矿三维定位定量预测 被引量:18
7
作者 王丽梅 陈建平 唐菊兴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65-570,共6页
西藏玉龙铜矿是世界级的超大型斑岩型铜矿,位于迄今中国发现的最大的斑岩型铜矿带上。目前对于这一令人瞩目的铜矿区的研究大多建立在二维的基础上。鉴于此,以"数字矿床"技术为手段,结合西藏玉龙矿区的地质特征,以Micromine... 西藏玉龙铜矿是世界级的超大型斑岩型铜矿,位于迄今中国发现的最大的斑岩型铜矿带上。目前对于这一令人瞩目的铜矿区的研究大多建立在二维的基础上。鉴于此,以"数字矿床"技术为手段,结合西藏玉龙矿区的地质特征,以Micromine软件作为平台,选择合适的建模方法,构建起玉龙斑岩型铜矿区的数字矿床模型,开展资源的三维定位定量预测。研究表明,西藏玉龙铜矿Ⅰ号矿体体积大、品位低、资源量最多,外围的Ⅱ号和Ⅴ号矿体由于次生氧化,体积小而品位高,具有可观的富矿资源和优先开采的价值。对实例的研究也表明,基于数字矿床模型的研究方法在现代的矿产资源开发中具有明显的优势,有着较高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矿床模型 西藏玉龙斑岩铜矿 三维预测
下载PDF
云南哈播斑岩型铜(-钼-金)矿床地质与成矿背景研究 被引量:16
8
作者 祝向平 莫宣学 +5 位作者 Noel C.WHITE 张波 孙明祥 王淑贤 赵思礼 杨勇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915-1928,共14页
哈播斑岩铜(-钼-金)矿床位于哀牢山-红河新生代成矿带南端西侧,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个斑岩型矿床。矿区内出露的哈播侵入体具有多期侵入的特征,花岗岩依次侵入的序列为坪山花岗岩、三道班花岗岩、阿树花岗岩、哈播南山花岗岩(37.3Ma),随... 哈播斑岩铜(-钼-金)矿床位于哀牢山-红河新生代成矿带南端西侧,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个斑岩型矿床。矿区内出露的哈播侵入体具有多期侵入的特征,花岗岩依次侵入的序列为坪山花岗岩、三道班花岗岩、阿树花岗岩、哈播南山花岗岩(37.3Ma),随后有4期斑岩侵入到哈播南山花岗岩中,依次为黑云母钾长石斑岩、石英钾长石斑岩、石英二长斑岩和晚期黑云母钾长石斑岩岩脉。采用LA-ICP-MS锆石U-Pb年龄法测定黑云母钾长石斑岩和石英二长斑岩的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36.20±0.20Ma和36.19±0.22Ma,哈播南山花岗岩和4期斑岩具有相似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都有富钾、高氧化态和类似岛弧花岗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可能具有相同的来源。辉钼矿Re-Os年龄显示,哈播矿床的成矿年龄为35.47±0.16Ma。相似的成岩-成矿年龄暗示哈播矿床成岩和成矿作用是一个连续的岩浆-热液过程,与玉龙斑岩铜矿相似。基于哈播矿床的岩石学、地球化学特点,结合前人关于青藏高原东部斑岩铜矿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哈播斑岩矿床可能为藏东富碱斑岩带向东南的延伸,与玉龙斑岩铜矿带具有相似的成因,为哀牢山-红河新生代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晚碰撞构造转换背景下的重要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播 斑岩铜矿 藏东斑岩 玉龙斑岩铜矿
下载PDF
藏东玉龙斑岩铜矿带磷灰石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张红 梁华英 +2 位作者 赵燕 凌明星 孙卫东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4-32,共19页
藏东玉龙斑岩铜矿是我国最大的斑岩型铜矿带。该铜矿带分布有大量的花岗斑岩体,这些斑岩体具有相似的全岩地球化学特征,仅小部分成矿,多数并未发现有工业价值的金属矿床。副矿物磷灰石除具有和全岩高度一致的地球化学属性外,其微量元素... 藏东玉龙斑岩铜矿是我国最大的斑岩型铜矿带。该铜矿带分布有大量的花岗斑岩体,这些斑岩体具有相似的全岩地球化学特征,仅小部分成矿,多数并未发现有工业价值的金属矿床。副矿物磷灰石除具有和全岩高度一致的地球化学属性外,其微量元素含量及比值等对反映成矿过程中的流体演化和岩浆来源具有明显的指示意义。本文对玉龙铜矿带周缘的6个成矿和4个不成矿斑岩体磷灰石进行了主元素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含矿斑岩磷灰石富Sr、Ba、Th、Pb和Zr,贫Y,同时显示出富稀土元素、轻重稀土分馏明显和具Ce正异常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还显示,相对于不成矿斑岩,成矿斑岩磷灰石的Sr/Eu、Sr/Ce、Sr/Y和Th/U比值相对较低且变化范围相对较小,而Ce/Pb、Lu/Hf比值较高且变化范围较大,La/Yb比值及变化范围与不含矿斑岩接近。此外,成矿斑岩磷灰石高的Ce/Pb和Lu/Hf和低的Sr/Ce、Sr/Eu、Sr/Y和Th/U比值说明成矿斑岩形成于更高的氧逸度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龙斑岩铜矿 含矿斑岩 不含矿斑岩 磷灰石 微量元素
下载PDF
西藏玉龙斑岩铜矿床绢云母族蚀变矿物短波红外光谱特征及对勘查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5
10
作者 田成华 杨立强 +3 位作者 和文言 张少颖 刘申态 吴才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0-49,共10页
玉龙斑岩铜矿晚期绢云母化、黏土化蚀变强烈叠加在早期的钾硅酸盐化带内,模糊了蚀变分带特征及其与铜矿化之间的相关性。利用短波红外光谱(SWIR)可快速识别斑岩铜矿床内含羟基蚀变矿物,根据该类矿物的空间分布特征与矿化的对应关系,指... 玉龙斑岩铜矿晚期绢云母化、黏土化蚀变强烈叠加在早期的钾硅酸盐化带内,模糊了蚀变分带特征及其与铜矿化之间的相关性。利用短波红外光谱(SWIR)可快速识别斑岩铜矿床内含羟基蚀变矿物,根据该类矿物的空间分布特征与矿化的对应关系,指导找矿勘查工作。本文对玉龙铜矿床靠近斑岩体中心的三个钻孔进行了详细的蚀变-矿化编录和SWIR分析,在识别出高岭石、蒙脱石、绢云母族矿物(绢云母、多硅白云母)、绿泥石等蚀变矿物的基础上,重点剖析了绢云母族矿物空间分布规律及其与铜矿化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表明:深部富铜矿体(Cu>0.6%)紧贴斑岩体侵位中心产出,与绢云母族矿物在空间上紧密伴生,且靠近岩体中心多硅白云母相对发育,绢云母族矿物Al-OH吸收峰值较大(Pos2200>2207 nm)、结晶度较高(IC>2.0);靠近岩体中心外围矿体时,绢云母族矿物Pos2200值相对较小(2206~2207 nm)、IC值相对较低(1.0~2.0)。因此,绢云母族矿物高Pos2200值(>2207 nm)和高IC值(>2.0)以及多硅白云母的出现可作为紧贴斑岩体外围矿体产出的底界线,而绢云母族矿物相对低的Pos2200值(2206~2207 nm)和较低的IC值(1.0~2.0)可作为深部富铜矿体出现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龙斑岩铜矿 短波红外光谱 绢云母族矿物 深部矿体
下载PDF
西藏玉龙斑岩铜矿带北段夏日多矿区始新世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来自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的证据 被引量:4
11
作者 白涛 樊炳良 +2 位作者 肖霞 张成江 冯德新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08-327,共20页
在夏日多矿区识别出始新世黑云母二长花岗斑岩和石英闪长玢岩,确定其结晶年龄分别为41.6±0.3~41.7±0.3Ma和41.1±0.2~41.2±0.2Ma。首次在夏日多矿区厘定出始新世岩浆活动事件,并认为该矿区铜-钼成矿作用与该期构造... 在夏日多矿区识别出始新世黑云母二长花岗斑岩和石英闪长玢岩,确定其结晶年龄分别为41.6±0.3~41.7±0.3Ma和41.1±0.2~41.2±0.2Ma。首次在夏日多矿区厘定出始新世岩浆活动事件,并认为该矿区铜-钼成矿作用与该期构造-岩浆活动事件有关。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与石英闪长玢岩具有较一致的地球化学特征,均具有略高的SiO_2、富K_2O和Na_2O、较高的K_2O/Na_2O值及较低的TFeO含量,属于弱过铝质的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相对亏损K、Ba、Nb、P、Ti,富集Th、U、Sr、Hf,具有高分异I型花岗岩特征;具高的Zr/Hf、Rb/Sr值和较低的Ti/Eu值。夏日多斑岩的形成与印度-亚洲大陆的陆-陆碰撞诱发大规模走滑系统引起下地壳拆沉,使软流圈物质上涌,引发富集地幔的部分熔融,产生的富集地幔岩浆上升底侵,并发生壳幔物质混染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龙斑岩铜矿 锆石U-PB年龄 地球化学特征 夏日多 藏东
下载PDF
西藏玉龙斑岩铜矿带南段日曲花岗闪长斑岩成因:锆石U-Pb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约束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海 王保弟 +3 位作者 于远山 何海 肖鹏 王富明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79-394,共16页
为探讨西藏玉龙斑岩铜矿带南段斑岩的成因及其动力学机制,对该铜矿带南段日曲岩体开展了岩石学、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两件花岗闪长斑岩锆石U-Pb年龄分别为(38.2±0.2)Ma、(38.8±0.2)Ma,为喜马拉雅早期;花岗... 为探讨西藏玉龙斑岩铜矿带南段斑岩的成因及其动力学机制,对该铜矿带南段日曲岩体开展了岩石学、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两件花岗闪长斑岩锆石U-Pb年龄分别为(38.2±0.2)Ma、(38.8±0.2)Ma,为喜马拉雅早期;花岗闪长斑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属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花岗岩;斑岩具有C型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为加厚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未经明显的地壳混染;源区残留相主要由角闪石、石榴子石、金红石组成,并经历了较弱的壳幔混合作用。研究表明,日曲岩体的形成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诱发妥坝-芒康左行走滑断裂活动有关,下地壳部分熔融及少量幔源物质的混入使斑岩具有壳幔混合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闪长斑岩 锆石U-PB年龄 地球化学特征 玉龙斑岩铜矿 西藏东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