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5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9种药剂对玉米小斑病菌的室内抑菌试验 被引量:34
1
作者 孔凡彬 高扬帆 +2 位作者 陈锡岭 李广领 陈军 《广西农业科学》 CSCD 2006年第2期148-149,共2页
为了筛选有效控制玉米小斑病的药剂,在实验室内用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观测杀菌剂扑海因、百菌清、速克灵、烯唑醇、新万生、多菌灵、腈菌净、春雷霉素、甲基托布津对玉米小斑病菌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扑海因、百菌清、速克灵对玉米... 为了筛选有效控制玉米小斑病的药剂,在实验室内用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观测杀菌剂扑海因、百菌清、速克灵、烯唑醇、新万生、多菌灵、腈菌净、春雷霉素、甲基托布津对玉米小斑病菌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扑海因、百菌清、速克灵对玉米小斑病菌的菌落生长有强的抑制作用,新万生、腈菌净对玉米小斑病菌的孢子萌发有强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小斑病 病原菌 杀菌剂 抑菌试验 生长速率法 孢子萌发法
下载PDF
哈茨木霉SH2303防治玉米小斑病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4
2
作者 马佳 范莉莉 +3 位作者 傅科鹤 余传金 李雅乾 陈捷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9-85,共7页
哈茨木霉SH2303是本实验室分离获得的1株具有生防效果的菌株,该菌株能够较好的防治玉米小斑病。通过离体叶片试验确定哈茨木霉SH2303诱导玉米抗小斑病的持效期达15 d。盆栽及大田试验表明,防治玉米小斑病防效分别达到78.1%和56.3%。盆... 哈茨木霉SH2303是本实验室分离获得的1株具有生防效果的菌株,该菌株能够较好的防治玉米小斑病。通过离体叶片试验确定哈茨木霉SH2303诱导玉米抗小斑病的持效期达15 d。盆栽及大田试验表明,防治玉米小斑病防效分别达到78.1%和56.3%。盆栽试验表明,哈茨木霉SH2303处理的叶片在挑战接种小斑病菌后第36 h,玉米体内防御反应酶系PAL和SOD活性达到峰值。同时,防御基因Pal和Sod的表达水平也明显上升。综合分析表明,哈茨木霉SH2303的诱导抗性作用是防治玉米小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茨木霉SH2303 玉米小斑病 诱导抗病性 防御反应
下载PDF
几种栽培措施对玉米纹枯病和小斑病的影响 被引量:23
3
作者 叶坤浩 龚国淑 +5 位作者 祁小波 袁继超 蒋春先 孙小芳 王一羽 杨继芝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54-159,共6页
栽培措施能直接或间接影响玉米病害的发生。本文研究播期、密度和施氮量等几种常见栽培措施对玉米纹枯病和小斑病发生的影响。通过2012-2013年连续在四川简阳的试验结果表明,供试的10个玉米品种中,春播和夏播玉米纹枯病的病情指数差异... 栽培措施能直接或间接影响玉米病害的发生。本文研究播期、密度和施氮量等几种常见栽培措施对玉米纹枯病和小斑病发生的影响。通过2012-2013年连续在四川简阳的试验结果表明,供试的10个玉米品种中,春播和夏播玉米纹枯病的病情指数差异不显著,平均病情指数分别为23.42和23.54。但玉米小斑病的病情指数差异极显著,春播玉米和夏播玉米的平均病情指数分别为24.39和86.96。45 000株/hm2和67 500株/hm2两种密度的试验结果表明,密度增加会加重纹枯病和小斑病的发生,但差异不显著。对纹枯病而言,两种密度下都以目前生产上普遍采用的"1.0m+1.0m"等行距栽植时病害发生最轻。对小斑病而言,常规密度45 000株/hm2下,等行距栽植的病害要轻于宽窄行栽植的,高密栽培67 500株/hm2下,等行距栽植的病害要重于宽窄行栽植的。在供试的6个施氮水平下,未见施氮量与玉米纹枯病和小斑病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综上表明,选用合适的玉米品种,适时播种,合理密植可减轻病害的发生,有利于玉米高产稳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措施 玉米纹枯病 玉米小斑病 播期 种植密度 氮肥
下载PDF
一种适用于多数植物病原真菌的单孢分离方法 被引量:18
4
作者 邱小燕 汤智鹏 +1 位作者 张敏 荆海瑜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5263-5264,共2页
[目的]研究一种可靠并广泛适用于各种病原真菌的单孢分离技术。[方法]以玉米小斑病菌的单孢分离为例,并综合改进其他单孢分离方法,通过组织分离、孢悬液涂布、挑针转移3个步骤,挑取分散在清水琼脂平板上已经萌发的孢子获得单孢。[结果]... [目的]研究一种可靠并广泛适用于各种病原真菌的单孢分离技术。[方法]以玉米小斑病菌的单孢分离为例,并综合改进其他单孢分离方法,通过组织分离、孢悬液涂布、挑针转移3个步骤,挑取分散在清水琼脂平板上已经萌发的孢子获得单孢。[结果]采用该法对多种病害标本进行单孢分离,成功率都在92%以上,部分达到100%,单个菌丝片段的分离成功率达到60%以上。[结论]多种真菌的分离表明,该法操作简便,材料设备简单,结果可靠,成功率高,适用性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小斑病 单孢分离 组织分离 挑针转移
下载PDF
Crop Diversity for Ecological Disease Control in Potato and Maize 被引量:17
5
作者 何霞红 朱书生 +12 位作者 王海宁 谢勇 孙雁 高东 杨静 刘林 李启信 张绍波 赵高慧 胡明成 姜开梅 李成云 朱有勇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CSCD 2010年第1期45-50,共6页
本文针对中国西南山区作物病害发病高峰与降雨高峰重叠难以防治的难点,进行了生态调控马铃薯与玉米种植结构避雨避病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时间上提前和推后马铃薯种植避开了降雨高峰,平均降低晚疫病病情指数44.3%。空间上行距拉宽株距... 本文针对中国西南山区作物病害发病高峰与降雨高峰重叠难以防治的难点,进行了生态调控马铃薯与玉米种植结构避雨避病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时间上提前和推后马铃薯种植避开了降雨高峰,平均降低晚疫病病情指数44.3%。空间上行距拉宽株距缩小,通风透光减轻病害,套种玉米的大斑病平均降低病情指数为14.8%,小斑病平均降低22.5%。本试验的另一重要结果表明,通过调整马铃薯种植结构可以大幅度提高耕地产出率,马铃薯与玉米套种,提前和推后种植马铃薯分别提高土地利用率1.738-1.766。本文研究结果对作物病害的生态防治和增加粮食产量有重要现实意义。通过时空优化作物与环境的配置,合理利用农业生态结构,适应最佳生态环境,实现优质高产高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op diversity AGROECOLOGY INTERCROPPING potato late blight disease maize northern leaf blight maize southern leaf blight
原文传递
玉米叶斑病拮抗细菌的筛选及其发酵培养基优化 被引量:15
6
作者 鹿秀云 李社增 +4 位作者 栗秋生 孔令晓 刘杰 马平 高胜国 《中国生物防治》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S1期47-53,共7页
通过平板对峙、温室盆栽试验和田间小区试验,筛选到1株对玉米叶斑病(弯孢叶斑病、大斑病和小斑病)具有较好防效的细菌菌株ST-87-14。温室盆栽试验显示其对玉米弯孢叶斑病的防治效果可达100%,对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 通过平板对峙、温室盆栽试验和田间小区试验,筛选到1株对玉米叶斑病(弯孢叶斑病、大斑病和小斑病)具有较好防效的细菌菌株ST-87-14。温室盆栽试验显示其对玉米弯孢叶斑病的防治效果可达100%,对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83.30%和87.60%。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菌株ST-87-14防治玉米弯孢叶斑病的效果达52.04%,对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的防治效果分别达43.56%和48.16%。通过温室试验,证明菌株ST-87-14的菌体和胞外代谢产物都能对玉米叶斑病起到防病作用。通过16S rDNA序列测定和生理生化鉴定明确了菌株ST-87-14为枯草芽孢杆菌。通过对常见11种病原真菌的平板对峙培养,结果表明,ST-87-14菌株具有较广的抑菌谱。通过单因子试验,确定了ST-87-14菌株发酵培养基的最适碳源为蔗糖,最适氮源为豆饼粉。通过L9(34)正交试验优化出该菌最适发酵培养基配方为(g/L):蔗糖30g、豆饼粉2.0g、NaCl 1g、CaCO31g、KH2PO40.2g和MgSO4.7H2O 0.3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弯孢叶斑病 玉米大斑病 玉米小斑病 生物防治 拮抗菌 枯草芽孢杆菌
下载PDF
青霉TS67菌株对大豆根腐病和玉米小斑病的防治效果评价 被引量:15
7
作者 王霞 王素英 高朋辉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246-1250,共5页
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通过病情指数和防治效率等指标研究青霉TS67菌株的发酵液、发酵上清液和菌体对大豆根腐病及玉米小斑病的影响,实验结果的SPSS统计分析表明,青霉TS67的所有处理均能显著(P<0.01)抑制大豆根腐病及玉米小斑病的发生... 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通过病情指数和防治效率等指标研究青霉TS67菌株的发酵液、发酵上清液和菌体对大豆根腐病及玉米小斑病的影响,实验结果的SPSS统计分析表明,青霉TS67的所有处理均能显著(P<0.01)抑制大豆根腐病及玉米小斑病的发生,其中采用TS67菌株与大豆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的混合物进行拌种,对大豆根腐病的防治效果最好,防治效率达63.98%;在玉米小斑病发病前喷洒TS67菌株的发酵液,对玉米小斑病的防治效果最好,防治效率达到53.34%。此外实验结果还表明用青霉TS67进行大豆拌种能有效促进大豆幼苗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根腐病 玉米小斑病 盆栽实验 防效
下载PDF
我国玉米小斑病菌的生理小种类型及其分布概况的研究 被引量:14
8
作者 朱小阳 吴全安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186-189,共4页
玉米小斑病[Drechslera maydis (Nisikado) Subran & Jain=Helminthosporiummaydis Nisikado & Miyake] 是世界玉米产区普遍发生的病害,但从1925年被定名以来到50年代末,未见有严重发生的报道。此病的严重流行,与 T 型雄性不育... 玉米小斑病[Drechslera maydis (Nisikado) Subran & Jain=Helminthosporiummaydis Nisikado & Miyake] 是世界玉米产区普遍发生的病害,但从1925年被定名以来到50年代末,未见有严重发生的报道。此病的严重流行,与 T 型雄性不育细胞质玉米推广利用有关。李竞雄、魏建昆等在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就曾发现我国河北、安徽、黑龙江等地 T 型胞质玉米有严重感染小斑病现象。1961年 Mercado 和 Lantican 报道菲律宾 T 型雄性不育系及其单交种、双交种对小斑病明显感病。1970年 Scheifele 等人在美国发现 T 型胞质玉米对小斑病的感病性加重,同年美国发生玉米小斑病大流行,损失产量165亿公斤。Smith 等人鉴定出玉米小斑病菌 T、O 两个小种,成功地解释了 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小斑病 病原菌 生理小种类型
下载PDF
生物农药草酸青霉水剂对玉米小斑病的防治效果 被引量:15
9
作者 王勇 张文革 +5 位作者 何璐 吕跃东 张丽 魏青 孟野 孔宪滨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965-1966,共2页
通过对20%草酸青霉水剂助剂用量的影响、助剂对药效的影响、pH值对制剂贮存稳定性的影响试验,筛选出20%草酸青霉水剂的最佳配方。室内及田间药效试验表明:20%草酸青霉水剂对玉米小斑病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室内处理剂量为稀释100倍... 通过对20%草酸青霉水剂助剂用量的影响、助剂对药效的影响、pH值对制剂贮存稳定性的影响试验,筛选出20%草酸青霉水剂的最佳配方。室内及田间药效试验表明:20%草酸青霉水剂对玉米小斑病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室内处理剂量为稀释100倍液,田间处理剂量为稀释50倍液,对玉米小斑病的防效在88%~90.6%,且对供试作物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酸青霉 水剂 玉米小斑病 防治效果
下载PDF
玉米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技术 被引量:9
10
作者 孟英 陈岗 +4 位作者 谭贺 冯延江 迟力勇 孟庆祥 吴爽 《现代化农业》 2007年第4期43-45,共3页
关键词 玉米丝黑穗病 病虫害发生 防治技术 病虫害防治工作 黑龙江省 玉米瘤黑粉病 玉米小斑病 玉米大斑病
下载PDF
广谱、持效期长的杀菌剂——苯并烯氟菌唑 被引量:12
11
作者 张翼翾 《世界农药》 CAS 2015年第5期58-59,共2页
苯并烯氟菌唑(试验代号SYN545192)是先正达开发的吡唑酰胺类杀菌剂,是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该杀菌剂主要用于谷类作物,对小麦、玉米和特种作物等多种作物的主要病害有杰出防效,可很好地防治小麦叶枯病、花生黑斑病、小麦全蚀病及小麦... 苯并烯氟菌唑(试验代号SYN545192)是先正达开发的吡唑酰胺类杀菌剂,是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该杀菌剂主要用于谷类作物,对小麦、玉米和特种作物等多种作物的主要病害有杰出防效,可很好地防治小麦叶枯病、花生黑斑病、小麦全蚀病及小麦基腐病,特别对小麦白粉病、玉米小斑病及灰霉病有特效,对亚洲大豆锈病防效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酰胺类杀菌剂 持效期 小麦叶枯病 玉米小斑病 广谱 谷类作物
下载PDF
苯醚甲环唑和丙环唑对黄淮海夏玉米区主要叶斑病的防治效果 被引量:11
12
作者 郭宁 马井玉 +3 位作者 张海剑 石洁 李坡 孙华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13-217,232,共6页
为有效控制玉米后期叶斑病,本研究通过人工接种和自然发病两种方式,针对玉米小斑病、南方锈病和弯孢叶斑病进行了叶斑病防治技术的研究。结果表明,选用10%苯醚甲环唑WG和45%丙环唑ME,在玉米大喇叭口期采用机械喷雾的方式施药1次,对玉米... 为有效控制玉米后期叶斑病,本研究通过人工接种和自然发病两种方式,针对玉米小斑病、南方锈病和弯孢叶斑病进行了叶斑病防治技术的研究。结果表明,选用10%苯醚甲环唑WG和45%丙环唑ME,在玉米大喇叭口期采用机械喷雾的方式施药1次,对玉米小斑病、南方锈病和弯孢叶斑病都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其中10%苯醚甲环唑WG对小斑病的最高防效为63.83%,挽回产量14.52%。两种药剂对弯孢叶斑病的最高防效都在60%以上,挽回产量最高达11%,但对南方锈病的防治效果并不理想,最高为29.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醚甲环唑 丙环唑 玉米 玉米小斑病 南方锈病 弯孢叶斑病 防治效果
下载PDF
玉米小斑病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技术 被引量:11
13
作者 钟承茂 《农技服务》 2008年第2期83-84,共2页
介绍了玉米小斑病的发病症状、病原特点、发生规律、发病因素,以及综合防治的方法。
关键词 玉米 玉米小斑病 发生规律 防治
下载PDF
玉米小斑病的危害和防治 被引量:10
14
作者 潘彩霞 徐立 +2 位作者 李兵 徐妙琼 裘丽源 《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2010年第12期54-55,65,共3页
玉米是中国主产粮食之一,其高产、稳产关系到国计民生。玉米小斑病是全世界普遍发生的玉米重要病害之一,严重地影响了玉米的产量,文章就国内外关于玉米小斑病的致病机理、危害程度和采取的防治措施等各方面作简要综述,为以后玉米小斑病... 玉米是中国主产粮食之一,其高产、稳产关系到国计民生。玉米小斑病是全世界普遍发生的玉米重要病害之一,严重地影响了玉米的产量,文章就国内外关于玉米小斑病的致病机理、危害程度和采取的防治措施等各方面作简要综述,为以后玉米小斑病的防治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小斑病 危害 防治
下载PDF
玉米小斑病发生前期化学防治初步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马佳 张婷 +3 位作者 王猛 高金欣 李亚乾 陈捷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45-50,共6页
玉米小斑病是我国玉米产区的重要病害之一,多发生于我国温暖潮湿的产区,一般造成减产15%~20%,减产严重时甚至无收。为了在生育前期对生育后期发生的小斑病进行有效防治,本文通过平板抑菌、温室和田间接种试验筛选11种化学杀菌剂或木霉... 玉米小斑病是我国玉米产区的重要病害之一,多发生于我国温暖潮湿的产区,一般造成减产15%~20%,减产严重时甚至无收。为了在生育前期对生育后期发生的小斑病进行有效防治,本文通过平板抑菌、温室和田间接种试验筛选11种化学杀菌剂或木霉菌生防制剂。结果表明:H04木霉菌制剂、甲基托布津、烯酰吗啉-锰锌3种药剂对玉米小斑病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均达到80%以上,在温室和田间对玉米小斑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小斑病 化学杀菌剂 化学防治 木霉菌
下载PDF
玉米茎基腐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春丽 《河南农业》 2023年第1期35-36,共2页
玉米茎基腐病又被称为玉米青枯病,在全国各地都有出现,成为继丝黑穗病、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之后的主要病害。特别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农业上逐渐普及秸秆全量还田技术,将玉米茎基腐病的病原菌带到农田中,导致病原菌不断增加,无形中... 玉米茎基腐病又被称为玉米青枯病,在全国各地都有出现,成为继丝黑穗病、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之后的主要病害。特别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农业上逐渐普及秸秆全量还田技术,将玉米茎基腐病的病原菌带到农田中,导致病原菌不断增加,无形中提高了病害的危险性。河南省作为黄淮海冬小麦、夏玉米连作生态区的主要区域,播种面积为300万hm^(2),8月高温高湿条件给玉米茎基腐病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茎基腐病 玉米青枯病 玉米大斑病 玉米小斑病 丝黑穗病 秸秆全量还田 玉米连作 高温高湿
下载PDF
玉米小斑病与大斑病的鉴别与防治方法 被引量:3
17
作者 戴继红 《园艺与种苗》 CAS 2023年第6期81-82,共2页
玉米小斑病和大斑病常同时出现或混合侵染,不易区分,给防治带来了困难。该文介绍了玉米小斑病与大斑病的病原菌与危害症状,论述了两种病害的发生规律,并提出了防治玉米小斑病与大斑病的方法。
关键词 玉米 玉米小斑病 玉米大斑病
下载PDF
福建省丙环唑不同敏感性玉米小斑病菌的遗传多样性和致病性 被引量:8
18
作者 代玉立 甘林 +4 位作者 阮宏椿 石妞妞 杜宜新 陈福如 杨秀娟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4-74,共11页
利用菌丝生长法、ISSR分子标记和分生孢子悬浮液喷雾接种法,探讨了福建省玉米小斑病菌对丙环唑的敏感性以及不同敏感性病菌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致病性。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福建省玉米小斑病菌对丙环唑产生了抗药性,抗药性菌株的抗性倍... 利用菌丝生长法、ISSR分子标记和分生孢子悬浮液喷雾接种法,探讨了福建省玉米小斑病菌对丙环唑的敏感性以及不同敏感性病菌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致病性。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福建省玉米小斑病菌对丙环唑产生了抗药性,抗药性菌株的抗性倍数达到2. 1~9. 4倍。筛选获得的10条ISSR引物对55个菌株共检测出153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百分比高达93. 46%。在敏感型、中间型和抗药型群体中多态性位点百分比分别为77. 12%、69. 93%和81. 70%,在抗药型群体中,等位基因观测值、等位基因有效值、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s信息指数均高于敏感型群体,表明玉米小斑病菌抗药型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最丰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与抗药性水平和地理来源均有较高的相关性。致病性测定表明,丙环唑不同敏感性病菌群体对11个鲜食玉米品种均具有较强的致病性,但是,在9个玉米品种上,敏感型群体中强致病力菌株出现频率明显低于抗药型群体。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玉米小斑病菌群体遗传结构及其田间抗药性监测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小斑病 抗药性 致病力 DNA多态性 简单序列重复区间扩增多态性
原文传递
玉米和辣椒单间作调控根围土壤细菌降低病害的效果和机制初探 被引量:8
19
作者 李怡文 白水欣 +5 位作者 字变仙 张俊星 胡菊仙 刘屹湘 杨敏 朱书生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65-774,共10页
【目的】明确玉米、辣椒单作和间作种植后根围土壤细菌群落的变化与病害发生的关系,解析土壤微生物在玉米和辣椒多样性种植中控制病害的作用。【方法】比较玉米/辣椒间作和分别单作后根围土壤微生物对玉米小斑病和辣椒疫病发生的影响,... 【目的】明确玉米、辣椒单作和间作种植后根围土壤细菌群落的变化与病害发生的关系,解析土壤微生物在玉米和辣椒多样性种植中控制病害的作用。【方法】比较玉米/辣椒间作和分别单作后根围土壤微生物对玉米小斑病和辣椒疫病发生的影响,并应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不同处理根围细菌群落的差异。【结果】单作玉米的根围土壤微生物能显著抑制辣椒疫病的发生(P<0.05),辣椒单作、玉米/辣椒间作后玉米根围土壤微生物降低玉米小斑病的趋势明显。根围土壤细菌群落分析结果表明:单作玉米根围气单胞菌属、堆囊菌属和固氮螺菌属等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间作玉米和单作辣椒根围(P<0.05);单作辣椒和间作玉米根围土壤中拟杆菌门相对丰度上调,并且其中的拟杆菌属、农研丝杆菌属、鞘氨醇杆菌属和Muribaculum的相对丰度也显著上调(P<0.05)。【结论】玉米/辣椒间作和间作后有利于帮助彼此降低病害的发生。单作或间作后导致土壤细菌群落的变化是其缓解病害发生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土壤微生物 抑病细菌 玉米小斑病 辣椒疫病
下载PDF
海口玉米小斑病病原菌的分离及抗病自交系的筛选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昊 李素荣 +2 位作者 吴春来 梅双双 戎伟 《分子植物育种》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24-1231,共8页
为了明确发生于海南海口永兴镇的玉米小斑病的病原菌,本研究对玉米叶片发病部位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鉴定。结果表明,8个病原菌分离株在PDA培养基上生长形态基本一致,通过对其中一个分离株HNBM011菌丝生长和孢子形态进行显微观察,以及ITS... 为了明确发生于海南海口永兴镇的玉米小斑病的病原菌,本研究对玉米叶片发病部位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鉴定。结果表明,8个病原菌分离株在PDA培养基上生长形态基本一致,通过对其中一个分离株HNBM011菌丝生长和孢子形态进行显微观察,以及ITS序列分析,发现该病原菌为玉蜀黍平脐蠕孢菌(Bipolaris maydis),与四川玉米小斑病病原菌分离株(Bipolaris maydis isolate)DY-5-2高度同源。回接实验进一步证实了HNBM011分离株为玉米小斑病病原菌。此外,通过对68种不同的玉米自交系接种HNBM011,筛选出一个高抗玉米自交系金博士825父本和一个高感自交系乐农79母本,这为将来克隆抗玉米小斑病基因,实现抗病育种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小斑病 玉蜀黍平脐蠕孢菌 抗病自交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