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1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玉米大斑病病情发展及病斑扩展时间动态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35
1
作者 李海春 傅俊范 +4 位作者 王新一 王帅 贾晓辉 薛腾 白静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0-54,共5页
调查2004年沈阳地区玉米大斑病自然发病情况,并通过不同模型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LOG ISTIC模型能反映沈单14和沈农1号玉米大斑病随时间增长的情况;玉米大斑病指数增长期从玉米出苗开始到7月末,逻辑斯蒂期从7月末到9月初,衰退期从9... 调查2004年沈阳地区玉米大斑病自然发病情况,并通过不同模型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LOG ISTIC模型能反映沈单14和沈农1号玉米大斑病随时间增长的情况;玉米大斑病指数增长期从玉米出苗开始到7月末,逻辑斯蒂期从7月末到9月初,衰退期从9月初到玉米生育后期。在指数增长期,两品种玉米大斑病病情指数增长速度均为0.06 d-1,逻辑斯蒂期分别为1.58 d-1和1.70 d-1;沈单14的最高增长速度为1.93 d-1,沈农1号为2.78 d-1。指数增长期,沈单14单个病斑面积增长速度为5.6 mm2.d-1,沈农1号为4.6 mm2.d-1,在逻辑斯蒂期沈单14为79.5 mm2.d-1,沈农1号为68.0 mm2.d-1;沈单14最高增长速度为170 mm2.d-1,沈农1号为143 mm2.d-1。该病最佳防治时间为玉米出苗到6月中旬,此时病斑长约21.7 mm,宽3.0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 病情指数 病害分级 LOGISTIC模型 防治时间
下载PDF
玉米大豆间作对玉米主要病虫害发生及其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4
2
作者 常玉明 张正坤 +3 位作者 赵宇 刘宝权 李启云 陈光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32-339,共8页
为明确玉米大豆间作模式对玉米主要病虫害发生及其产量的影响,利用2017—2018年2年的田间小区试验及2019年的大田试验,在作物生长期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东方黏虫Mythimna seperata和玉米大斑病等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 为明确玉米大豆间作模式对玉米主要病虫害发生及其产量的影响,利用2017—2018年2年的田间小区试验及2019年的大田试验,在作物生长期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东方黏虫Mythimna seperata和玉米大斑病等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并于收获期对间作作物产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与单作玉米相比,以被害株率、百株蛀孔数和百株活虫数为指标,玉米大豆间作对1代亚洲玉米螟种群数量和为害程度无显著影响,但能够显著降低2代亚洲玉米螟虫口数量和为害程度;且玉米大豆间作对东方黏虫为害株率和百株活虫数以及玉米大斑病的病情指数均无显著影响。与单作玉米相比,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下玉米百粒重虽然降低,但玉米单位面积产量能够提高9.95%以上。表明玉米大豆间作能够显著降低2代亚洲玉米螟为害,并提高单位面积玉米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大豆 间作 亚洲玉米 东方黏虫 玉米大斑病
原文传递
玉米大斑病的流行原因与综合治理措施 被引量:22
3
作者 赵书文 杨秀林 郭东 《中国植保导刊》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0-12,共3页
1990~2004年,玉米大斑病在忻州滹沱河流域的6个县(市、区)有4年大流行。其中2004年发病面积9万hm2,因病害减产约49500t。根据多年系统观察,发现病害的发生与流行和作物茬口、品种抗病性、气象条件、耕作管理等密切相关。控制该病害,必... 1990~2004年,玉米大斑病在忻州滹沱河流域的6个县(市、区)有4年大流行。其中2004年发病面积9万hm2,因病害减产约49500t。根据多年系统观察,发现病害的发生与流行和作物茬口、品种抗病性、气象条件、耕作管理等密切相关。控制该病害,必须在选育抗病品种的同时,大力推广秋深耕、轮作倒茬、增施农家肥、做好病情测报、适时喷药控制田间中心病株等综合治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 流行 综合治理
原文传递
2012年玉米大斑病重发原因和控制对策 被引量:19
4
作者 刘杰 姜玉英 曾娟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6-90,共5页
玉米大斑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世界性玉米病害,常给生产造成严重损失。2012年玉米大斑病在东北、华北地区大流行,本文归纳了玉米大斑病全国发生概况、区域分布和各地病情。总结了2012年玉米大斑病发病时间早,流行速度快,品种间和地区间发病... 玉米大斑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世界性玉米病害,常给生产造成严重损失。2012年玉米大斑病在东北、华北地区大流行,本文归纳了玉米大斑病全国发生概况、区域分布和各地病情。总结了2012年玉米大斑病发病时间早,流行速度快,品种间和地区间发病程度差异大等发生特点,分析了适宜天气条件、主栽品种不抗病、栽培管理措施不合理是导致大斑病重发的主要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重视玉米病害的预测预报、推荐种植抗病品种、加强病害综合防治的对策建议,旨在对今后进一步做好玉米大斑病测报工作,指导玉米病害防治、有效控制其危害、保障玉米生产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 重发原因 控制对策
下载PDF
Crop Diversity for Ecological Disease Control in Potato and Maize 被引量:17
5
作者 何霞红 朱书生 +12 位作者 王海宁 谢勇 孙雁 高东 杨静 刘林 李启信 张绍波 赵高慧 胡明成 姜开梅 李成云 朱有勇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CSCD 2010年第1期45-50,共6页
本文针对中国西南山区作物病害发病高峰与降雨高峰重叠难以防治的难点,进行了生态调控马铃薯与玉米种植结构避雨避病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时间上提前和推后马铃薯种植避开了降雨高峰,平均降低晚疫病病情指数44.3%。空间上行距拉宽株距... 本文针对中国西南山区作物病害发病高峰与降雨高峰重叠难以防治的难点,进行了生态调控马铃薯与玉米种植结构避雨避病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时间上提前和推后马铃薯种植避开了降雨高峰,平均降低晚疫病病情指数44.3%。空间上行距拉宽株距缩小,通风透光减轻病害,套种玉米的大斑病平均降低病情指数为14.8%,小斑病平均降低22.5%。本试验的另一重要结果表明,通过调整马铃薯种植结构可以大幅度提高耕地产出率,马铃薯与玉米套种,提前和推后种植马铃薯分别提高土地利用率1.738-1.766。本文研究结果对作物病害的生态防治和增加粮食产量有重要现实意义。通过时空优化作物与环境的配置,合理利用农业生态结构,适应最佳生态环境,实现优质高产高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op diversity AGROECOLOGY INTERCROPPING potato late blight disease maize northern leaf blight maize southern leaf blight
原文传递
不同栽培模式对玉米大斑病发生和流行的影响 被引量:17
6
作者 于舒怡 傅俊范 +2 位作者 周如军 康晓军 刘博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32-135,共4页
2009年对四平地区不同栽培模式下玉米大斑病自然发病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表明,Logistic模型能够反映大斑病流行时间动态情况。免耕模式有利于玉米大斑病的发生,而在宽窄行模式下该病发生较轻。不同栽培模式下玉米大斑病的指数增长期不同... 2009年对四平地区不同栽培模式下玉米大斑病自然发病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表明,Logistic模型能够反映大斑病流行时间动态情况。免耕模式有利于玉米大斑病的发生,而在宽窄行模式下该病发生较轻。不同栽培模式下玉米大斑病的指数增长期不同,在免耕模式下的病情指数最高,依次为免耕、平播、常规、宽窄行栽培模式,该时期也是最佳药剂防治时间。玉米大斑病流行过程中的病情严重程度依次为免耕>平播>常规>宽窄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 栽培模式 病害流行
原文传递
玉米叶斑病菌对23种杀菌剂的敏感性测定 被引量:15
7
作者 白庆荣 吕来燕 +1 位作者 翟亚娟 高洁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85-490,共6页
采用孢子萌发法测定了玉米大斑病菌(Exerohilum turcicum)、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菌(Curvularia lunata)、玉米灰斑病菌(Cercospora zeae-maydis)孢子萌发对23种杀菌剂的敏感性;抑菌圈法测定了玉米大斑病菌和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菌菌落生长对... 采用孢子萌发法测定了玉米大斑病菌(Exerohilum turcicum)、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菌(Curvularia lunata)、玉米灰斑病菌(Cercospora zeae-maydis)孢子萌发对23种杀菌剂的敏感性;抑菌圈法测定了玉米大斑病菌和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菌菌落生长对各药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3种病菌孢子萌发及玉米大斑病菌和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菌菌落生长对70%代森锰锌WP、50%福美双WP、50%翠贝DF敏感性较高,0.1 mg/L≤EC50≤2.0 mg/L,抑菌圈直径>15 mm;3种病菌孢子萌发对50%速克灵WP、72%霜疫罢WP、75%达科宁WP、25%阿米西达SC、77%杜邦可杀得WP、400 g/L福星EC、40%信生WP的敏感性较好,0.1 mg/L≤EC50≤5.0 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 玉米灰斑病 杀菌剂 敏感性测定
下载PDF
玉米叶斑病拮抗细菌的筛选及其发酵培养基优化 被引量:15
8
作者 鹿秀云 李社增 +4 位作者 栗秋生 孔令晓 刘杰 马平 高胜国 《中国生物防治》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S1期47-53,共7页
通过平板对峙、温室盆栽试验和田间小区试验,筛选到1株对玉米叶斑病(弯孢叶斑病、大斑病和小斑病)具有较好防效的细菌菌株ST-87-14。温室盆栽试验显示其对玉米弯孢叶斑病的防治效果可达100%,对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 通过平板对峙、温室盆栽试验和田间小区试验,筛选到1株对玉米叶斑病(弯孢叶斑病、大斑病和小斑病)具有较好防效的细菌菌株ST-87-14。温室盆栽试验显示其对玉米弯孢叶斑病的防治效果可达100%,对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83.30%和87.60%。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菌株ST-87-14防治玉米弯孢叶斑病的效果达52.04%,对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的防治效果分别达43.56%和48.16%。通过温室试验,证明菌株ST-87-14的菌体和胞外代谢产物都能对玉米叶斑病起到防病作用。通过16S rDNA序列测定和生理生化鉴定明确了菌株ST-87-14为枯草芽孢杆菌。通过对常见11种病原真菌的平板对峙培养,结果表明,ST-87-14菌株具有较广的抑菌谱。通过单因子试验,确定了ST-87-14菌株发酵培养基的最适碳源为蔗糖,最适氮源为豆饼粉。通过L9(34)正交试验优化出该菌最适发酵培养基配方为(g/L):蔗糖30g、豆饼粉2.0g、NaCl 1g、CaCO31g、KH2PO40.2g和MgSO4.7H2O 0.3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弯孢叶斑病 玉米大斑病 玉米小斑病 生物防治 拮抗菌 枯草芽孢杆菌
下载PDF
玉米大斑病菌HT-毒素对玉米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被引量:8
9
作者 董金皋 韩建民 闫淑娟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59-64,共6页
玉米大斑病菌HT -毒素粗毒素、通过硅胶G柱层析获得的组分I、5 -羟甲基 - 2 -呋喃甲醛对玉米细胞膜都具有明显的损伤作用 ,且与毒素浓度和处理时间呈正相关。试验发现 ,来自 2号小种的HT -粗毒素因含有组分IV ,对OH43Ht1玉米细胞膜的损... 玉米大斑病菌HT -毒素粗毒素、通过硅胶G柱层析获得的组分I、5 -羟甲基 - 2 -呋喃甲醛对玉米细胞膜都具有明显的损伤作用 ,且与毒素浓度和处理时间呈正相关。试验发现 ,来自 2号小种的HT -粗毒素因含有组分IV ,对OH43Ht1玉米细胞膜的损伤要比组分I和 5 -羟甲基 - 2 -呋喃甲醛强的多。HT -毒素中外源加入强氧化剂H2 O2后 ,可提高毒素对细胞膜的破坏作用 ,尤其是 5 -羟甲基 - 2 -呋喃甲醛加入H2 O2 后对叶片细胞膜的破坏作用更加明显。结论初步判断 ,H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 HT-毒素 细胞膜透性
下载PDF
玉米大斑病的发生特点和综合防治技术 被引量:11
10
作者 赵燕 《农技服务》 2008年第1期41-,62,共2页
介绍了玉米大斑病的发病症状、病原特点、侵染循环、发生因素,以及综合防治的方法。
关键词 玉米 玉米大斑病 玉米条斑病 玉米煤纹病 玉米枯叶病 玉米叶斑病 防治
下载PDF
玉米大斑病长蠕孢生理小种的遗传变异 被引量:8
11
作者 安鑫龙 郑晓莲 董金皋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53-56,共4页
玉米大斑病长蠕孢存在生理分化现象,人们在研究该菌的同时发现其生理小种存在着遗传变异。论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综述:玉米大斑病长蠕孢生理小种划分标准的演变、我国玉米大斑病长蠕孢生理小种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和玉米大斑病长蠕孢生... 玉米大斑病长蠕孢存在生理分化现象,人们在研究该菌的同时发现其生理小种存在着遗传变异。论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综述:玉米大斑病长蠕孢生理小种划分标准的演变、我国玉米大斑病长蠕孢生理小种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和玉米大斑病长蠕孢生理小种变异的原因。指出,玉米大斑病长蠕孢生理小种变异的原因主要有:基因突变、生殖方式、选择作用和基因漂移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 长蠕孢 生理小种 遗传变异
下载PDF
玉米大斑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2
作者 王慧慧 张文忠 +2 位作者 芦明 连培红 申海斌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12期133-136,共4页
近年来玉米大斑病连年发生,给玉米生产造成严重损失。为了给抗玉米大斑病育种提供可靠的依据,本文从玉米大斑病的发生与危害、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的分化、玉米大斑病抗性基因的研究进展和抗性材料的筛选等方面阐述了关于玉米大斑病的... 近年来玉米大斑病连年发生,给玉米生产造成严重损失。为了给抗玉米大斑病育种提供可靠的依据,本文从玉米大斑病的发生与危害、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的分化、玉米大斑病抗性基因的研究进展和抗性材料的筛选等方面阐述了关于玉米大斑病的相关研究进展,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 生理小种 抗性基因 分子标记
下载PDF
玉米大斑病抗性基因的QTL定位 被引量:10
13
作者 郑祖平 刘小红 +3 位作者 黄玉碧 李钟 何川 谭振波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7年第4期634-637,共4页
以Mo17和黄早四为亲本,构建了包含239份F9代重组自交系的分离群体,并用103个微卫星标记构建了遗传连锁图谱,该图谱覆盖了玉米基因组1455.4 cM,标记间的平均间距为14.1 cM。通过人工接种分析了亲本及R IL群体对大斑病菌的抗性表现,并用... 以Mo17和黄早四为亲本,构建了包含239份F9代重组自交系的分离群体,并用103个微卫星标记构建了遗传连锁图谱,该图谱覆盖了玉米基因组1455.4 cM,标记间的平均间距为14.1 cM。通过人工接种分析了亲本及R IL群体对大斑病菌的抗性表现,并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抗性QTL进行了作图分析,结果在玉米第2染色体定位了3个与标记Bn lg1520、Um c1635和Bn lg125连锁的QTL,可分别解释表型方差的13.89%、19.33%和14.36%;另外还在第8染色体上定位了相邻的与标记Um c1327和Bn-lg2235紧密连锁的2个QTL,可分别解释表型方差的9.33%和7.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玉米大斑病 重组自交系 数量性状位点
下载PDF
玉米抗大斑病基因Ht2、Ht3分子标记的应用检测 被引量:11
14
作者 程品冰 王晓鸣 高卫东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3期285-288,共4页
采用包括两套近等基因系在内的11份含有不同抗大斑病基因的玉米材料,对已报道的与Ht2、Ht3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进行应用性检测。实验选用umc1202、bnlg1152、umc1149、SD-06633和bnlg1666等5对引物进行PCR扩增检测,发现被检测引物均缺乏... 采用包括两套近等基因系在内的11份含有不同抗大斑病基因的玉米材料,对已报道的与Ht2、Ht3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进行应用性检测。实验选用umc1202、bnlg1152、umc1149、SD-06633和bnlg1666等5对引物进行PCR扩增检测,发现被检测引物均缺乏对相应标记基因的特异性扩增;对与Ht2基因连锁的SCAR引物SD-06633的扩增片段进行了序列分析,发现其在Ht2和HtN基因背景下的扩增片段长度均为631bp,且序列相似性高达98.73%,扩增产物特征一致,无法证明该标记的特异性。检测结果表明,上述已发表的与抗大斑病基因Ht2和Ht3紧密连锁的5个分子标记缺乏特异性,不适用于玉米材料的Ht2和Ht3基因型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 Ht2、Ht3基因 分子标记 实用性
下载PDF
18.7%嘧菌酯·丙环唑悬乳剂对春玉米大斑病防治 被引量:13
15
作者 王广祥 王义生 +4 位作者 王喜军 陈立军 陈佳星 王开旭 逯忠斌 《农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759-760,764,共3页
【目的】明确药剂18.7%嘧菌酯·丙环唑SE对玉米大斑病防治效果,探索最佳使用剂量、施药时间和使用方法;评价其对供试作物的安全性。【方法】参照田间药效试验准则进行,采用茎叶喷雾、定期调查的方法。【结果】18.7%嘧菌酯... 【目的】明确药剂18.7%嘧菌酯·丙环唑SE对玉米大斑病防治效果,探索最佳使用剂量、施药时间和使用方法;评价其对供试作物的安全性。【方法】参照田间药效试验准则进行,采用茎叶喷雾、定期调查的方法。【结果】18.7%嘧菌酯·丙环唑sE在使用剂量75.0-210.0ga.i./hm2时,对玉米大斑病防治效果达90%以上。对玉米植株生长发育等有促进作用,但与空白对照比较,差异不显著。【结论]18.7%嘧菌酯·丙环唑SE在玉米7叶期喷施或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喷施亦可。使用剂量为18.7%嘧菌酯·丙环唑sE150ga.i./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嘧菌酯 丙环唑 玉米大斑病
原文传递
玉米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技术 被引量:9
16
作者 孟英 陈岗 +4 位作者 谭贺 冯延江 迟力勇 孟庆祥 吴爽 《现代化农业》 2007年第4期43-45,共3页
关键词 玉米丝黑穗病 病虫害发生 防治技术 病虫害防治工作 黑龙江省 玉米瘤黑粉病 玉米小斑病 玉米大斑病
下载PDF
黑龙江省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组成变异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李春霞 苏俊 +5 位作者 龚士琛 宋锡章 闫淑琴 李国良 扈光辉 王明泉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4年第1期16-18,共3页
分别对1997年和2001年黑龙江省玉米主产区的玉米大斑病叶标样分离、鉴定,结果显示1997年只有位于哈尔滨市的省农科院试验地存在有玉米大斑病2号生理小种,2001年2号生理小种已普遍存在。说明玉米大斑病生理小种组成发生了改变。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 生理小种 分离 鉴定
下载PDF
玉米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被引量:10
18
作者 王书子 《中国种业》 2012年第2期57-58,共2页
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品种的更换及耕作方式的改变,玉米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呈加重趋势,发生严重的有玉米大斑病、小斑病、青枯病、褐斑病等,常见虫害有玉米螟、玉米蚜、玉米蓟马、玉米红蜘蛛、地老虎等,种类繁多,且不... 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品种的更换及耕作方式的改变,玉米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呈加重趋势,发生严重的有玉米大斑病、小斑病、青枯病、褐斑病等,常见虫害有玉米螟、玉米蚜、玉米蓟马、玉米红蜘蛛、地老虎等,种类繁多,且不同生育阶段多有差异。这些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对玉米生产造成了很大影响。在防治时,要采用相应的综合防治策略和措施,才能有效地控制为害。笔者根据近年来的工作实践,总结出玉米播种期、苗期、心叶期和穗期、灌浆成熟期等各生长阶段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病虫害 防治技术 发生规律 农业生产水平 综合防治策略 玉米大斑病 玉米红蜘蛛 灌浆成熟期
下载PDF
玉米种质对玉米大斑病抗性鉴定与评价 被引量:10
19
作者 陶烨 王丽娟 +2 位作者 刘可杰 刘丽云 董怀玉 《中国植保导刊》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1-24,14,共5页
为给玉米大斑病抗病育种和生产上进行抗性基因轮换提供基础材料和科学依据。2012—2013年,用田间人工接种玉米大斑病菌混合菌种的方法,对283份国内外玉米种质进行了玉米大斑病[Exserohilum turcicum(Pass.)Leonard et Suggs]抗性鉴定与... 为给玉米大斑病抗病育种和生产上进行抗性基因轮换提供基础材料和科学依据。2012—2013年,用田间人工接种玉米大斑病菌混合菌种的方法,对283份国内外玉米种质进行了玉米大斑病[Exserohilum turcicum(Pass.)Leonard et Suggs]抗性鉴定与评价。在加大玉米种质对大斑病菌种群的抗性选择范围条件下,鉴定筛选出以5级中抗为主的抗病种质116份。试验结果同时表明,玉米种质对玉米大斑病的抗性表现存在差异。但总体抗病能力较低。国内玉米种质对大斑病的抗病能力强于新引进的国外玉米种质的抗病能力。具Ht1背景种质的抗性丧失较为严重,具Ht2、Ht3和Ht N背景种质的抗性相对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种质 玉米大斑病 抗性鉴定与评价
原文传递
不同玉米品种对玉米主要病虫害的抗性及大喇叭口期喷药对大斑病的田间防效 被引量:9
20
作者 李妍颖 何柯杭 +2 位作者 房爱省 郝引川 仵均祥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344-1350,共7页
旨在明确玉米品种对玉米主要病虫害的抗性及药剂防治对玉米大斑病的田间防效。通过田间调查,分析27个玉米品种对玉米大斑病和玉米螟的抗性;通过玉米大喇叭口期整株喷雾,研究不同药剂处理对玉米大斑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玉米灌浆... 旨在明确玉米品种对玉米主要病虫害的抗性及药剂防治对玉米大斑病的田间防效。通过田间调查,分析27个玉米品种对玉米大斑病和玉米螟的抗性;通过玉米大喇叭口期整株喷雾,研究不同药剂处理对玉米大斑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玉米灌浆中期,供试27个玉米品种的大斑病发病株率为58.33%~100%,平均91.42%;发病级别2.33~6.97,平均4.51。玉米蜡熟期所有供试玉米品种的大斑病发病株率均为100%,平均发病级别6.89;玉米螟危害的被害株率23.33%~71.67%,平均45.74%;百株虫量20.00~88.33,平均51.94。大喇叭口期整株喷雾,供试11个药剂处理对玉米大斑病的田间防治效果均较低,其中最低0%,最高10.57%,平均仅为5.37%。由此可见,不同玉米品种对大斑病和玉米螟的抗性差异很大,且供试27个品种不同时期对玉米大斑病的抗性强弱排序不同;大喇叭口期药剂整株喷雾防治玉米大斑病,供试11个药剂处理的田间防效均不理想,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品种 玉米大斑病 玉米 危害程度 抗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