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发生率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肖光林 周巧灵 +3 位作者 王娅 赵沛喆 卢丽 李婉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2年第11期1139-1144,共6页
目的通过Meta分析系统评价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donation related vasovagal reaction,DRVR)在国内的发生率,并探讨DRVR的风险因素,为开展DRVR相关预防与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WanFang D... 目的通过Meta分析系统评价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donation related vasovagal reaction,DRVR)在国内的发生率,并探讨DRVR的风险因素,为开展DRVR相关预防与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WanFang Data和CNKI等相关数据库,搜集有关我国全血捐献DRVR发生率及危险因素的研究,发表时间为1998~2020年。由2位研究人员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文献质量后,采用Stata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了63项研究,涉及6043945名献血者。DRVR的发生率为1.0%[95%可信区间(CI),0.9~1.1,I~2=99.7%,P<0.01]。女性DRVR发生率(1.4%,95%CI:1.0~1.8,I~2=99.6%,P<0.01)高于男性(1.1%,95%CI:0.8~1.4,I~2=99.6%,P<0.01)。年龄方面,18~25岁献血者DRVR发生率为1.3%(95%CI:0.8~1.8,I~2=97.9%,P<0.01),26~35岁为0.8%(95%CI:0.5~1.0,I~2=95.0%,P<0.01),36~45岁为0.4%(95%CI:0.3~0.5,I~2=88.5%,P<0.01),46~55岁为0.3%(95%CI:0.1~0.6,I~2=96.1%,P<0.01),随着年龄的增加,DRVR发生率降低。1998~2020年间,DRVR发生率逐年降低(P<0.01)。首次献血者DRVR发生率(1.5%,95%CI:1.3~1.8,I~2=98.6%,P<0.01)高于重复献血者(0.6%,95%CI:0.5~0.7,I~2=97.2%,P<0.01)。焦虑是引起DRVR最主要的危险因素。结论采供血机构应加强对DRVR的监测,应更加重视年轻女性,关注首次献血者,并制定更加完善的献血政策,以减少DRVR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 全血捐献 发生率 系统评价 META分析
下载PDF
三种补液方式预防即发型及迟发型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的效果研究:基于群组随机试验
2
作者 谢桂芸 黎世杰 +5 位作者 欧阳剑 冯凡凡 郑晓晓 周芷羽 麦连芳 陈锦艳 《中国输血杂志》 2024年第1期43-50,共8页
目的对比3种献血前补液方式对预防即发型及迟发型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vasovagal response,VVR)的效果。方法2021年1—6月,在本中心6个固定献血点对符合献血条件,签署知情同意的6250名全血献血者,按献血点和日期分为198个群组,按... 目的对比3种献血前补液方式对预防即发型及迟发型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vasovagal response,VVR)的效果。方法2021年1—6月,在本中心6个固定献血点对符合献血条件,签署知情同意的6250名全血献血者,按献血点和日期分为198个群组,按随机数法随机分配到口服补液盐(ORS)组,糖水组或饮用水组,分别在献血前20 min内喝完500 mL饮用水,糖水及ORS,研究人员现场记录干预的实际完成情况,并登记现场发生的VVR及相关情况。献血后休息时,献血者完成包含社会人口学信息的电子问卷。献血后48 h,研究人员电话回访每位献血者,登记迟发型VVR及相关情况。基于意向性分析法(ITT)Logistic回归分析3组间VVR发生率差异,考虑到依从性的影响,计算干预组的平均处理效应(ATT)。用PASS 2021估算样本量,R(4.2.0)做统计分析。结果本中心固定点全血献血者在3种不同的献血前补液方式干预下,献血相关VVR的累计发生率为2.67%(2.29%~3.11%),其中,即发型和迟发型VVR的发生率分别为1.02%(0.79%~1.31%)和1.65%(1.36%~2.01%)。ITT分析仅发现ORS比水组可有效降低迟发型VVR发生率【OR=0.59,95%CI[0.37,0.94]】。ATT分析考虑了依从性的影响发现:任意两组间即发型VVR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水组对比饮用水组的迟发型VVR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补充ORS对比饮用水,迟发型VVR发生率平均下降值相差了-0.013,95%CI[-0.022,-0.004],补充ORS对比糖水,迟发型VVR发生率平均下降值相差了-0.008,95%CI[-0.017,-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组累计VVR显示了与迟发型VVR相似的结果。结论献血前补充ORS对预防迟发型VVR效果最好,下一步可建立迟发型VVR预测模型甄别易感人群,建议其献血前喝ORS,其他人群献血前可根据喜好任选液体,实现献血相关VVR的个性化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 群组随机试验 逻辑回归 平均处理效应(ATT)
下载PDF
献血过程中献血者短时心率变异性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李鹏 袁玉荣 +4 位作者 张敏 卢伟 张莉 扬丽 李玲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3年第1期75-79,共5页
目的 通过心率变异性分析,观察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的自主神经的调节情况,探讨献血相关迷走神经性献血反应的可能性发生机制。方法 用便携式心电记录仪对90例献血者采用FontaineⅠ导联监测献血全过程的心电图,分别对献血前、中、后各阶... 目的 通过心率变异性分析,观察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的自主神经的调节情况,探讨献血相关迷走神经性献血反应的可能性发生机制。方法 用便携式心电记录仪对90例献血者采用FontaineⅠ导联监测献血全过程的心电图,分别对献血前、中、后各阶段进行5 min短时心率变异分析。结果 在献血全过程中,反映交感神经的HRV指标(LF nu)上升,反映迷走神经指标(pNN50、RMSSD、HFnu)下降,交感和迷走神经平衡能力指标(LF/HF)呈上升变化,心率总体变异性指标(SDNN、Total power)下降;不同献血者(初次和重复、男性和女性、18~24岁和≥25岁、献血量<400 mL和献血量400 mL组)在献血前的心率变异性基线水平比较,低年龄(18~24岁)献血者的pNN50、RMSSD、Total power较高,其余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类型献血者献血中较献血前的HRV指标变化:重复献血者较初次献血者pNN50、HF nu下降幅度更大、LF/HF上升更多;男性献血者比女性献血者RMSSD下降幅度更大;≥25岁献血者较低年龄(18~24岁)献血者LF/HF变化幅度大;400 mL和<400 mL献血者HRV指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献血引起了献血者心脏自主神经调节,在献血过程中交感神经兴奋,而迷走神经被抑制,初次献血、女性、低年龄(18~24岁)献血者对献血应激的心脏自主神经功能调节不够充分,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的发生可能与献血者的自主神经调节功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献血反应 心率变异性 献血 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
下载PDF
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献血者心理体验的质性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杨晓飞 马海莉 +5 位作者 张蕾 张珩 保见坤 沈韬 金莉 李绍娥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2年第4期446-449,共4页
目的深入了解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donation related vasovagal reaction,DRVR)献血者的心理体验,为提高献血服务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法,分析9名DRVR献血者内心的真实体验。结果DRVR的发生使献血者产生... 目的深入了解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donation related vasovagal reaction,DRVR)献血者的心理体验,为提高献血服务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法,分析9名DRVR献血者内心的真实体验。结果DRVR的发生使献血者产生鲜明的心理冲突;献血者缺乏献血相关知识并期望得到专业评估和延续性支持;DRVR的发生是造成献血者流失的重要原因。结论通过化解DRVR献血者鲜明的心理冲突,采供血机构重视建立DRVR预警评估与反馈系统,加强支持体系的建设等措施,为无偿献血公益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人文社会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 无偿献血 献血 心理体验 质性研究
下载PDF
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献血者血浆ET-1、NO检测和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李鹏 袁玉荣 +4 位作者 张敏 曾怡 卢伟 张莉 黄霞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23年第1期44-48,共5页
目的通过分析献血者血浆内皮素-1(ET-1)和一氧化氮(NO)在发生血管迷走神经性反应时的水平,探讨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DRVR)可能的发生机制。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5月在三峡大学固定献血屋发生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性献血反应的... 目的通过分析献血者血浆内皮素-1(ET-1)和一氧化氮(NO)在发生血管迷走神经性反应时的水平,探讨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DRVR)可能的发生机制。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5月在三峡大学固定献血屋发生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性献血反应的献血者83例作为DRVR组,匹配77例正常献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双抗体/抗原夹心ELISA法检测献血者血浆ET-1、NO水平,并将两组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结果DRVR组和对照组血浆ET-1含量分别为:24.3(17.9~34.0)pg/mL、20.0(17.9~24.7)p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u=2400,P<0.05);DRVR组和对照组血浆NO含量分别为:23.8(21.4~28.7)pg/mL、25.9(23.3~31.9)p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u=2395,P<0.05);ET-1/NO值:DRVR组0.85(0.68~1.1)、对照组0.79(0.57~0.9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u=2454,P<0.05)。结论献血应激导致血浆ET-1的水平上升,NO水平降低,ET-1/NO上调,这种状态在发生血管迷走神经反应的献血者中更加明显,说明其对献血应激的心理压力更大,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性反应的发生可能主要与献血者对压力调节的心理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献血不良反应 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 血浆内皮素 血浆一氧化氮
下载PDF
小动作在预防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刘锐 樊晶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3年第12期98-100,共3页
目的根据《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的预防和处置指南》,通过在献血前实施几个简单的小动作(扎起过肩长发、解纽扣松腰带、摘除配饰、调整呼吸)来预防和进一步减少DRVR的发生,做到献血者的有效保留。方法按照《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 目的根据《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的预防和处置指南》,通过在献血前实施几个简单的小动作(扎起过肩长发、解纽扣松腰带、摘除配饰、调整呼吸)来预防和进一步减少DRVR的发生,做到献血者的有效保留。方法按照《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的预防和处置指南》,血站工作者通过对DRVR易发人群和诱发因素的识别,在献血前中后配合几个行之有效的小动作,使整个献血流程顺畅。统计2020和2021年度天津师范大学献血屋小动作实施前后发生DRVR的全血献血者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小动作实施后,DRVR发生率下降[小动作实施前:DRVR发生率1.24%(18/1453),小动作实施后:DRVR发生率0.64%(24/3727)],即使发生了DRVR,与未采取小动作相比,DRVR反应程度和持续时间也有所减轻和减少(持续时间:χ^(2)=7.201,P<0.05),与之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动作可有效预防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的发生,在实际工作中需进一步细化工作环节,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沟通技巧,使献血者更加放松顺利地完成无偿献血,最大限度保留献血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 预防献血反应发生的小动作 舒适度 满意度 保留
原文传递
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处置措施的研究
7
作者 范天松 代璐 +2 位作者 周晓英 陈思旭 廖留敏 《山西医药杂志》 2023年第10期759-761,共3页
目的针对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研究一种操作性更强、更实用的处置措施。方法当献血者发生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时,试验组:立刻停止采血,嘱献血者上身俯于双腿之上,头和上臂自然下垂。对照组:立刻停止采血,对献血者采取头低脚... 目的针对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研究一种操作性更强、更实用的处置措施。方法当献血者发生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时,试验组:立刻停止采血,嘱献血者上身俯于双腿之上,头和上臂自然下垂。对照组:立刻停止采血,对献血者采取头低脚高位。监测生命体征、献血者心理疏导等处置相同。比较2种不同处置方式对献血者症状的缓解和再次献血率的影响。结果试验组缓解时间为(5.4±1.8)分;对照组缓解时间为(12.5±2.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DRVR)缓解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试验组初次献血者再次献血率及总再次献血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献血者所处体位,嘱献血者上身俯于双腿之上,头和上臂自然下垂的处置方式能有效缩短DRVR的缓解时间,提高献血者的再次献血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献血不良反应 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 再次献血
下载PDF
探索高校献血者献血前心理状况的必要性
8
作者 戚艳萍 黄晓斌 +1 位作者 刘杏 苏玮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7期0004-0007,共4页
探索高校献血者献血前心理状况必要性。方法 采取调查问卷的形式及调查人员现场记录数据的形式,使用SPSS Statistics 25.0统计学软件及R 4.2.2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与计量资料分别通过例数(%)、均数±标准差()表示,并采用ANOVA与... 探索高校献血者献血前心理状况必要性。方法 采取调查问卷的形式及调查人员现场记录数据的形式,使用SPSS Statistics 25.0统计学软件及R 4.2.2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与计量资料分别通过例数(%)、均数±标准差()表示,并采用ANOVA与t检验。结果 2013名无偿献血献血者,年龄19.77±2.16岁,其中女性952 (47.3),男性1061(52.7)。出现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167人(0.83),女性108(64.7);出现献血反应的167人中,自我感受情况:从“我感觉不安全”“我感到紧张”“我感到烦乱”“我感到害怕”“我感到慌乱”四方面研究P<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自我害怕情况:从“我害怕见到血”“我害怕针头”“我害怕抽血”“我害怕疼痛”“我害怕晕厥”四方面研究P<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献血 献血前心理状况 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 必要性
下载PDF
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的分析和预防
9
作者 冯方业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12期9-12,共4页
分析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DRVR)的影响因素,同时制定预防措施。方法 利用回顾分析法对江苏省血液中心于2022年全年献血者中出现血管迷走神经反应的相关治疗,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及预防。结果 2022年全年共有全血捐献66006人次,其... 分析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DRVR)的影响因素,同时制定预防措施。方法 利用回顾分析法对江苏省血液中心于2022年全年献血者中出现血管迷走神经反应的相关治疗,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及预防。结果 2022年全年共有全血捐献66006人次,其中有632例出现DRVR,发生率约为0.96%;经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发现,DRVR的发生与献血次数(初次献血)、献血者年龄(18~25岁)以及体重(<55kg)有关。结论 DRVR的发生与献血者生理及心理因素有密切关联,在多种因素作用下引发应激反应,将根据具体原因开展针对性的干预手段能够降低DRVR发生率,提升献血服务质量,保证献血人群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献血反应 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 预防性措施
下载PDF
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梅 陈磊 夏宁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21年第4期189-190,共2页
目的:探讨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信阳市中心血站在2020年全年献血者中,出现血管迷走神经反应献血者的相关资料,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2020年400mL全血捐献共计46482人次,其中79例(0.17%)出现非重度献... 目的:探讨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信阳市中心血站在2020年全年献血者中,出现血管迷走神经反应献血者的相关资料,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2020年400mL全血捐献共计46482人次,其中79例(0.17%)出现非重度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经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初次献血、低年龄(18~25岁)、低体重(<55kg)是导致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是由生理及心理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应激反应,针对其主要影响因素采取预防性所示能够有效降低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的发生率,保障献血者的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 影响因素 预防性措施 全血捐献 应激反应
下载PDF
天津市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的调查情况
11
作者 许思斯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22年第14期2164-2166,共3页
目的 了解全血献血过程中发生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的相关因素,为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提供参考性建议。方法 检索2020年天津市参加全血无偿献血的献血者信息,查询其中发生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献血者的相关资料,分析其发生的... 目的 了解全血献血过程中发生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的相关因素,为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提供参考性建议。方法 检索2020年天津市参加全血无偿献血的献血者信息,查询其中发生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献血者的相关资料,分析其发生的相关因素、反应原因及反应类型。结果 2020年天津市全血捐献成功118520人,其中发生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共771人,发生反应率为0.65%。从单因素分析,女性(0.83%)发生反应比率高于男性(0.56%),年龄<23岁者发生反应比率高于年龄>23岁者(1.02%vs 0.52%),首次献血者发生反应比率高于再次献血者(0.74%vs 0.46%),献血量400ml者发生反应比率高于其他献血量者(0.70%vs 0.50%、0.63%),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一般在采血结束后(0.59%)发生。其中女性(OR=5.084)、年龄(<23岁)(OR=9.916)、首次献血(OR=8.094)是发生献血相关迷走神经反应的独立相关因素,而献血量每增加100 ml,发生献血相关迷走神经反应的概率增加1.2%。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以轻度反应(99.61%)为主,主要反应原因为精神紧张(44.10%)和身体状态不佳(38.39%)。结论 女性献血者、低年龄(<23岁)献血者、首次献血者、献血400ml献血者是发生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的易发人群,工作人员应加强识别与关注,对其积极地进行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帮助献血者顺利地完成献血过程,从而降低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的发生率,提高献血者的献血体验,以利于献血者的保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献血 献血反应 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
下载PDF
2014—2018年济源市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的分析
12
作者 周夏玲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0年第4期604-606,共3页
目的了解2014—2018年济源市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DRVR)的情况,分析发生DRVR的影响因素。方法将济源市2014—2018年发生DRVR的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DRVR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结果在100898名献血者中,DRVR发生率为0.29%(289/1008... 目的了解2014—2018年济源市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DRVR)的情况,分析发生DRVR的影响因素。方法将济源市2014—2018年发生DRVR的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DRVR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结果在100898名献血者中,DRVR发生率为0.29%(289/100898)。男性献血者DRVR发生率与女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次献血者DRVR发生率高于多次献血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季节献血者DRVR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动采血车DRVR发生率高于固定采血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引发DRVR的诱因为献血者精神紧张、疲劳或睡眠不足、空腹或饥饿、有晕针或晕血史、血流时间长以及环境因素,依次占66.44%、28.03%、14.88%、4.15%、3.11%、2.77%。结论DRVR的发生与初次献血、季节、采血地点、精神因素等方面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 无偿献血 济源市
下载PDF
福州地区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曾嘉 叶丽琴 陈辉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CAS 2020年第2期25-27,共3页
目的了解全血捐献过程中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DRVR)的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对福州地区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间全血采集的75 784人次进行描述性分析,重点分析DRVR发生人群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各类不良反应总发生率2.8%(2... 目的了解全血捐献过程中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DRVR)的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对福州地区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间全血采集的75 784人次进行描述性分析,重点分析DRVR发生人群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各类不良反应总发生率2.8%(2 091/75 784),其中DRVR发生率2.7%(2 024/75 784);女性DRVR发生率(3.2%)高于男性(2.3%);初次献血者发生率(4.3%)高于重复献血者(1.2%);采血地点高校发生率最高(6.1%);年龄分层分析显示:18~19岁组发生率最高,随着年龄增长发生率呈下降趋势;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1.10)、初次献血(OR=2.15)、低龄献血(OR=2.85)和高校献血(OR=1.80),是DRVR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女性、初次、低龄献血者是全血捐献过程中DRVR的易发人群,加强关注特殊人群并采取干预措施,有助于降低DRVR发生率、改善献血体验、更好地保留献血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DRVR) 全血献血 不良反应 献血者安全 人群特征
原文传递
初次和重复献血者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性反应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8
14
作者 李鹏 袁玉荣 +2 位作者 张敏 卢伟 张莉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0年第8期817-820,共4页
目的探讨初次和重复献血发生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性反应的相关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2015-2017年宜昌市初次和重复献血者发生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性反应的献血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男性、低年龄(1... 目的探讨初次和重复献血发生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性反应的相关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2015-2017年宜昌市初次和重复献血者发生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性反应的献血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男性、低年龄(18-24岁)、低体重(<55 Kg)、学生献血者是初次献血发生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性反应的影响因素,重复献血的相关影响因素与低年龄(18-24岁)和低体重(<55 Kg)有关;初次献血发生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的最大诱因为精神紧张,重复献血为疲劳;50%以上的初次献血发生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在150 mL之前,且在献血量200 mL时发生率最高,50%以上的重复献血发生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在200 mL之前,献血量为300 mL时发生率最高。结论初次献血和重复献血发生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的相关影响因素、可能诱因及发生时间存在差异,应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降低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性反应的发生率,保障献血者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 献血反应 初次献血 重复献血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