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8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窦性心律震荡现象 被引量:310
1
作者 郭继鸿 《临床心电学杂志》 2003年第1期49-54,共6页
关键词 心肌梗死 高危患者 猝死 高危 临床应用 窦性心律 预测指标 心室晚电位 危险度分层 干预性治疗
下载PDF
中国心脏性猝死现状与防治 被引量:92
2
作者 郭继鸿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23-326,共4页
中国心脏性猝死的现状严峻而不容乐观,这不仅因每年猝死总人数居世界之首,而且引发猝死的多种因素未被有效控制并有加重趋势,包括社会人口的老龄化,各种心血管病发病有升高趋势等。此外,心脏性猝死防治的关键性环节仍薄弱,就预防而言,... 中国心脏性猝死的现状严峻而不容乐观,这不仅因每年猝死总人数居世界之首,而且引发猝死的多种因素未被有效控制并有加重趋势,包括社会人口的老龄化,各种心血管病发病有升高趋势等。此外,心脏性猝死防治的关键性环节仍薄弱,就预防而言,猝死的危险因素如吸烟、高血压、肥胖、高血糖、高脂血症远未控制,心血管病的发病与发病后的管理效果不佳,猝死的一级与二级预防措施,埋藏式心脏自动除颤器(ICD)的植入数量与世界水平相差仍然很大。公众体外自动除颤器(AED)在公众场所的配备虽已启动,但实际使用率仍为零,主要原因是理念的落后,以及缺少相应的法律与法规保护。心脏骤停发生时,心肺复苏的新流程普及与培训,公众知晓率还远远不够,这些都强烈地告诫我们:中国猝死的防治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猝死 防治 流行病学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至就诊时间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76
3
作者 郭路芬 彭亚光 +3 位作者 李庆祥 贺建华 赵冬 洪昭光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0-43,共4页
目的分析58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院前延误时间分布及心肌梗死后不同时间段的死亡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至2006年3月北京安贞医院抢救中心急诊室和急诊重症监护室收治的 AMI 患者580例,其中男性428例,女性152例,平均年龄(60.... 目的分析58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院前延误时间分布及心肌梗死后不同时间段的死亡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至2006年3月北京安贞医院抢救中心急诊室和急诊重症监护室收治的 AMI 患者580例,其中男性428例,女性152例,平均年龄(60.7±12.9)岁。将记录的就诊时间与发病时间的时间差作为院前延误时间(PDT)。根据 PDT 不同分为7个时间段:即1~30 min,31~60 min,61~120 min,121~240 min,241~360 min,361~720 min,>720 min。统计PDT 分布,计算各时间段心室颤动(室颤)发生率、复苏成功率、病死率,并对不同时间段死亡原因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580例 AMI 患者 PDT 中位数时间为130 min。接受溶栓治疗122例(21.0%),急诊 PCI 及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266例(45.9%),其他药物对症治疗192例(33.1%);比较三组 PDT,溶栓组[(104.5±2.3)min]和PCI/CABG组[(119.1±2.3)min]均低于其他药物治疗组[(290.9±3.4)min,P<0.05]。发生室颤46例(7.9%),其中 PDT≤30 min 24.4%(11/45),31~60 min 7.7%(8/104),61~120 min 10.3%(14/136),121~240 min 6.6%(8/121),241~360 min 1.9%(1/54),361~720 min 3.3%(2/61),>720 min 3.4%(2/59);复苏成功率71.7%(33/46),总病死率5.3%。年龄(OR=1.047,P=0.004)、糖尿病(OR=2.159,P=0.02)和 PDT(OR=2.159,JP=0.023)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缩短 PDT,及早进入治疗程序,挽救濒死心肌,对预防室颤、猝死发生,降低病死率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死亡原因 心室颤动 猝死 心脏
原文传递
QT离散度 被引量:68
4
作者 张洁 《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 1997年第1期3-6,共4页
体表心电图各导联间QT间期的差异称QT离散度。它可能反映了心室肌复极的非同步性,对于通过心电图测算QT离散度评价心脏病发生猝死的危险性,本文作了综述。
关键词 心电图 QT离散度 心脏 猝死
下载PDF
512例猝死院前急救及效果分析 被引量:53
5
作者 张军根 宋因力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1期785-786,共2页
关键词 猝死 院前急救 效果分析 复苏成功率 回顾性 院外 间接 发生
原文传递
心室电风暴 被引量:55
6
作者 汪康平 《临床心电学杂志》 2007年第5期395-399,共5页
心室电风暴是由于心室电活动极度不稳定所导致的最危重的恶性心律失常,是心源性猝死的重要机制。迅速识别、紧急救援,可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
关键词 交感神经 电风暴 猝死
下载PDF
猝死预警新技术:连续心率减速力测定 被引量:51
7
作者 郭继鸿 《临床心电学杂志》 2012年第3期227-233,共7页
2006年,德国慕尼黑心脏中心的Georg Schmidt与BauerA在著名的Lancet杂志发表了题为"心率减速力预警心梗后猝死高危患者"的文章(图1),这是一种定量检测体内自主神经功能,尤其是迷走神经功能障碍,进而预警心脏性猝死的新技术。随后,... 2006年,德国慕尼黑心脏中心的Georg Schmidt与BauerA在著名的Lancet杂志发表了题为"心率减速力预警心梗后猝死高危患者"的文章(图1),这是一种定量检测体内自主神经功能,尤其是迷走神经功能障碍,进而预警心脏性猝死的新技术。随后,这一无创心电检测技术迅速在临床推广与应用。2012年,Georg Schmidt在心率减速力测定的基础上,又推出"连续心率减速力"(Heart Rate deceleration runs,简称DRs)测定的另一新技术,这种无创心电检测技术,同样用于心肌梗死后猝死高危患者的预警与危险分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猝死 连续心率减速力 心率减速力 猝死预警技术
原文传递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内心脏性猝死的临床特点及护理 被引量:51
8
作者 杨林 李靖 +1 位作者 单立 王宫明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658-660,共3页
回顾性分析我院CCU在2008年1月至2010年11月对14例老年心脏性猝死患者的监测数据,发现以70~79岁老年患者多见,死亡时间多集中在下午5时至凌晨2时,以每年的1、9~12月多见。心脏破裂、心功能不全、恶性心律失常是老年心脏性猝死的三大... 回顾性分析我院CCU在2008年1月至2010年11月对14例老年心脏性猝死患者的监测数据,发现以70~79岁老年患者多见,死亡时间多集中在下午5时至凌晨2时,以每年的1、9~12月多见。心脏破裂、心功能不全、恶性心律失常是老年心脏性猝死的三大原因。提出监测心脏破裂患者大动脉的搏动,做好心功能不全患者脉搏血氧饱和度的监测,及时准确应用除颤器,纠正恶性心律失常,可以提高老年心脏性猝死患者的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心肌梗死 猝死 心脏 护理
原文传递
院外猝死814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51
9
作者 李宗浩 万立东 +1 位作者 关金保 温新华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1期809-812,共4页
分析猝死及心肺复苏抢救成败的原因,以提高心肺复苏抢救的成功率,降低院外猝死的死亡率。方法随机抽取1990~1994年5月经本中心院外急救的猝死病历814例,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猝死前有冠心病、高血压病等心血管病史者6... 分析猝死及心肺复苏抢救成败的原因,以提高心肺复苏抢救的成功率,降低院外猝死的死亡率。方法随机抽取1990~1994年5月经本中心院外急救的猝死病历814例,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猝死前有冠心病、高血压病等心血管病史者616例,占75.68%;猝死高发年龄为50~69岁,占53.93%;发病地点以家庭为主,占87.80%;复苏有效23例(2.83%),复苏成功21例(2.58%)。结论提高院外猝死的抢救成功率关键在于:(1)健全完善的城市急救服务系统及其网络的建设,缩短急救半径,争取急救时间;(2)向社会大力普及以心肺复苏(CPR)为主的现场急救知识;(3)继续推广实施标准化的心肺复苏技术;(4)对高危人群加强预防指导和医学监护,积极治疗冠心病等猝死的好发因素,避免诱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猝死 急救 医疗服务 心肺复苏术
原文传递
β受体阻滞剂在心律失常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49
10
作者 郭继鸿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7年第1期4-6,共3页
近年来,β受体阻滞剂在心律失常治疗中的地位及重要性逐步上升,目前已成为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中流砥柱。其最大的特点是疗效肯定,副作用小,这与它治疗心律失常的五个重要机制密切相关。β受体阻滞剂已被推荐为多种心律失常治疗的Ⅰ类和... 近年来,β受体阻滞剂在心律失常治疗中的地位及重要性逐步上升,目前已成为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中流砥柱。其最大的特点是疗效肯定,副作用小,这与它治疗心律失常的五个重要机制密切相关。β受体阻滞剂已被推荐为多种心律失常治疗的Ⅰ类和Ⅱa类应用指征,又是很多心律失常治疗的首选药物。循证医学的资料证明,其能有效地治疗各种早搏、各种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是唯一能被证明可以降低心脏性猝死的药物。临床医生提高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和重视,才能更好地应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律失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Β受体阻滞剂 综述 交感风暴 心律失常 猝死
下载PDF
建立社区急救体系,提高猝死抢救成功率 被引量:46
11
作者 何忠杰 马俊勋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6年第20期1659-1662,共4页
关键词 猝死 急救 急救医疗服务 社区
下载PDF
癫痫最新临床诊疗指南:机遇与挑战并存 被引量:45
12
作者 肖波 周罗 《协和医学杂志》 2017年第2期122-126,共5页
癫痫是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慢性疾病,因其致残率高、病程长,是当前世界范围的医疗难题及社会公共卫生问题。在此背景下,癫痫临床诊疗指南的制定及推广有助于疾病的规范化诊治,达到控制癫痫发作并改善患者预后的目的。当前不同国家或地区... 癫痫是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慢性疾病,因其致残率高、病程长,是当前世界范围的医疗难题及社会公共卫生问题。在此背景下,癫痫临床诊疗指南的制定及推广有助于疾病的规范化诊治,达到控制癫痫发作并改善患者预后的目的。当前不同国家或地区对疾病的认识程度差距较大,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现像普遍存在,因而癫痫临床诊疗指南仍存在较大改进空间。本文就目前最新的癫痫临床诊疗指南作一解读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耐药性癫痫 癫痫持续状态 猝死 临床指南
下载PDF
心率减速力对急性心肌梗死的预警研究 被引量:42
13
作者 黄佐贵 杜国伟 殷波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1年第1期40-42,共3页
目的:探讨心率减速力对急性心肌梗死的预警价值。方法:应用24 h动态心电图记录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组)和120例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非急性心肌梗死组)的心率减速力值和心率加速力值,并进行预警分析。结果:2组冠状... 目的:探讨心率减速力对急性心肌梗死的预警价值。方法:应用24 h动态心电图记录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组)和120例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非急性心肌梗死组)的心率减速力值和心率加速力值,并进行预警分析。结果:2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心率减速力值及心率加速力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心肌梗死组1 a病死率:心率减速力值≥4.5 ms为1.66%,2.6~4.4 ms为7.50%,≤2.5 ms为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急性心肌梗死组心率减速力各值中均无死亡病例;心率加速力值≤-7.0 ms,除急性心肌梗死组1 a病死率为0.83%外,余均未死亡。结论:心率减速力值测定能定量、单独分析和测定迷走神经作用的强度,对急性心肌梗死猝死高危人群筛选与预警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心率减速力 预警 猝死
原文传递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与猝死 被引量:41
14
作者 王德智 周卫卫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258-260,共3页
关键词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猝死 羊水栓塞 脑血管意外
原文传递
老年冠心病猝死诱因调查及护理对策 被引量:42
15
作者 高柏青 黄津芳 唐建华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7-18,共2页
对36例老年冠心病猝死患者诱因进行调查分析,并从护理角度提出了应注意的6个问题,强调从积极预防诱发因素入手,为老年冠心病患者制订详细的出院护理计划。
关键词 冠心病 猝死 护理 老年人 病因
原文传递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防治冠心病无心肌梗死患者的电风暴 被引量:40
16
作者 郭成军 吕树铮 +3 位作者 阎方明 姜腾勇 李海宴 张金荣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806-809,共4页
目的针对冠心病无心肌梗死者的电风暴,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防治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以电风暴为主要表现的冠心病患者,按标准方法行冠状动脉造影和支架置入术,术后定期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6例患者(男5例,女1例),平均年龄(49.5... 目的针对冠心病无心肌梗死者的电风暴,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防治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以电风暴为主要表现的冠心病患者,按标准方法行冠状动脉造影和支架置入术,术后定期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6例患者(男5例,女1例),平均年龄(49.5±9.1)岁。1例运动时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2例晨起反复晕厥,动态心电图示多形室速/室颤,3例胸痛、胸闷,反复心脏骤停急诊入院,心电图示ST抬高和反复室颤,电击除颤后ST段恢复正常。6例患者术前晕厥/室颤发作,平均(16.5±5.3)次,共置入8枚冠状动脉支架,5枚为金属裸支架,3枚为药物洗脱支架,全部患者残余狭窄均≤10%,靶血管血流达TIMI3级。置入支架解除狭窄后,电风暴与STT改变消失,症状缓解。最长随访6.5年,最短随访4个月,平均(47.7±30.7)个月,4例均无不适和心律失常,1例2年后胸闷,动态心电图示心动过缓,行冠状动脉造影未见异常。1例出院后6年内无特殊不适,间断服药,置入心脏自动转复除颤器仅有1次剧烈运动窦性心动过速触发的不恰当电击。结论对于冠心病无心肌梗死者,置入冠状动脉支架解除狭窄,可消除缺血性电风暴的病理基础,有效防治心脏性猝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动过速 室性 心室颤动 猝死 心脏 冠状动脉疾病 支架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心肌梗死患者 冠心病患者
原文传递
风险管理视角下我国大学生体育活动猝死问题研究 被引量:36
17
作者 刘红 石岩 《中国体育科技》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95-102,共8页
运用现代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采用文献资料调研、逻辑分析、问卷调查与数理统计等方法,研究我国大学生体育活动猝死问题。结果表明,大学生体育活动猝死具有客观性、偶然性、突发性、隐蔽性和后果严重性特征;大学生体育活动猝死风险来自... 运用现代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采用文献资料调研、逻辑分析、问卷调查与数理统计等方法,研究我国大学生体育活动猝死问题。结果表明,大学生体育活动猝死具有客观性、偶然性、突发性、隐蔽性和后果严重性特征;大学生体育活动猝死风险来自学生、教师和校方3个方面,其主要风险因素是学生自身,一般风险因素是学校,其他风险因素是教师。大学生体育活动猝死的风险管理包括大学生体育活动猝死的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3个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体育活动 猝死 风险管理 中国
下载PDF
Q-T离散度测定中的错误概念 被引量:35
18
作者 何秉贤 《心电学杂志》 1997年第2期87-88,共2页
1985年Campbell等提出Q-T<sub>d</sub>的概念(Q-T dispersion)。1990年Day等与Campbell提出应用测定12导联心电图中最长Q-T(Q-T<sub>max</sub>)与最短Q-T(Q-T<sub>min</sub>)之差代表Q-T<sub&... 1985年Campbell等提出Q-T<sub>d</sub>的概念(Q-T dispersion)。1990年Day等与Campbell提出应用测定12导联心电图中最长Q-T(Q-T<sub>max</sub>)与最短Q-T(Q-T<sub>min</sub>)之差代表Q-T<sub>d</sub>。从那以后,国内外争相报告各种情况的Q-T<sub>d</sub>,并证实Q-T<sub>d</sub>异常者(多数定为≥50ms)发生心室颤动和心脏性猝死的多。 心室肌复极不一致,即Q-T<sub>d</sub>确实是存在的,从心室内多部位测心内膜单相动作电位,可证实此问题。但应用体表心电图来测定,认为各导联的Q-T间期是反映其所在部位心室肌的激动和恢复时间,这一概念却是错误的。 同步12导联的体表心电图,是同一个心动周期立体心向量图在各个心电图导联轴上的投影,在这一周期中只有一个整体的Q-T间期,而各个导联并不能反映某局部的心肌除极和复极,这与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形可在某导联反映出来的机制是不相同的。QRS-T向量在某导联轴上投影大,则Q-T长;反之则短,此点可用所有实例心电图和心向量图来说明,例如图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T离散度 心室颤动 猝死 心电图
下载PDF
支气管哮喘的现代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32
19
作者 殷凯生 《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 2004年第1期54-56,共3页
关键词 支气管哮喘 诊断 治疗 猝死 预后
下载PDF
克山病控制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被引量:37
20
作者 王铜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55-356,共2页
关键词 克山病 猝死 心脏 发病率 患病率 疾病控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