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事件、生命政治与异托邦:福柯的电影批评 被引量:6
1
作者 支运波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10,共7页
福柯的电影批评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从事件论出发,以独异性和事件化对电影做了历史分析;二是从权力观审视,以生命政治学阐释了电影的批评性;三是从异托邦概念入手,以镜子的比喻解读了电影异托邦的差异政治,最终揭示了电影在作... 福柯的电影批评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从事件论出发,以独异性和事件化对电影做了历史分析;二是从权力观审视,以生命政治学阐释了电影的批评性;三是从异托邦概念入手,以镜子的比喻解读了电影异托邦的差异政治,最终揭示了电影在作为国家治理工具与抵抗策略的生命政治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件化 生命政治 异托邦 异性
原文传递
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基于现代化的独异性视角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任剑涛 《探索》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3,共13页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是完成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式现代化”的表达是在中国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与各国现代化的普遍性的交互角度中获得定位的。从中国之为中国、中国的现代化之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定视角看,中国...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是完成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式现代化”的表达是在中国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与各国现代化的普遍性的交互角度中获得定位的。从中国之为中国、中国的现代化之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定视角看,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可以说是现代化的独异性在中国场域中的反映。从现代化历程来看,无论是先发现代化国家还是后发现代化国家,在现代化的初期阶段都表现出一定的普遍性或共性,但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尤其是文化因素的突显与导引越发呈现各自的独异性特征。独异性不同于特殊性,更强调现代化的独有特质,成为各国现代化的普遍现象。党的二十大报告归纳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和一个本质要求,共同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但这五个方面性的特征和一个集中化的论断(本质要求),也不是在同一程度上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及其背后的独异性特点。相对而言,最能体现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的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尤其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而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是与中国国情的独异性相联系的。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具有独异性特点的现代化,需要在各国现代化的普遍性中对之进行准确理解,以便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独一无二的特征和卓尔不群的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特色 中国国情 异性 普遍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
下载PDF
《示众》:独异的杰作 被引量:7
3
作者 曹禧修 《北方论丛》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4-37,共4页
《示众》的艺术形式与传统小说迥异,它是二三十年代中国读者所完全陌生的,与今天主流的小说理论依然有相当的距离;《示众》的题材是生活中极常见、也极容易忽视的,它所开掘的思想内涵却是极深刻、极富有开创性的。《示众》是独异的也是... 《示众》的艺术形式与传统小说迥异,它是二三十年代中国读者所完全陌生的,与今天主流的小说理论依然有相当的距离;《示众》的题材是生活中极常见、也极容易忽视的,它所开掘的思想内涵却是极深刻、极富有开创性的。《示众》是独异的也是杰出的,独异性与杰出性是《示众》相连贯的两个方面,这为读者阅读接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长久回味、思考和反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示众》 异性 杰出性
下载PDF
独异性诗学的当代谱系 被引量:7
4
作者 刘阳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9-30,共12页
当代思想发展出一种独异性诗学谱系。这一谱系从起点上展开建构与转变两种不同取向,在对以结构主义为代表的主流语言论的不同态度中贯穿事件论,又以后一取向尤为显著。欧陆事件思想家围绕后一取向的论争,在两个关键分歧点上形成"独... 当代思想发展出一种独异性诗学谱系。这一谱系从起点上展开建构与转变两种不同取向,在对以结构主义为代表的主流语言论的不同态度中贯穿事件论,又以后一取向尤为显著。欧陆事件思想家围绕后一取向的论争,在两个关键分歧点上形成"独异"的内涵,并通过反思建立在主流语言论基础上的理论批评文化这一问题意识,自然延伸到英美学界。后者从非偶然、非唯一与非光晕等角度廓清"独异"的外延,辨析其康德主义渊源及自由观,引出其相互关联的晚近两条路径,即消除独异与日常的对立,进而驱动性地将之与主体日常当下的历史经验深度联结。与奇点技术的融合,代表着独异性诗学的最新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批评 异性 主流语言 分歧点 结构主义 康德主义 当代思想 驱动性
原文传递
独异性美学:一种正在产生的审美新形态 被引量:2
5
作者 刘旭光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7-119,共13页
当代审美观正在发生一种基于独异性的新变,正在生成一种以“独异感”为尺度与目的的审美,这种审美观以“发现的诗学”为其理论基础、以对独创性的肯定与审美自我主义为理论先声、以“歧感”为感性基础、以“事件”的发生为具体形态,最... 当代审美观正在发生一种基于独异性的新变,正在生成一种以“独异感”为尺度与目的的审美,这种审美观以“发现的诗学”为其理论基础、以对独创性的肯定与审美自我主义为理论先声、以“歧感”为感性基础、以“事件”的发生为具体形态,最终凭借建立在“独异感”之上的直观与反思判断,成为一种新的审美形态。独异审美能带给我们一种基于自由感的精神愉悦,它肯定着独创性、独特性与个体自由,肯定着个体事实的独立存在,它正在影响着美学与艺术领域的评价尺度,正在生成为一套独异性美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性 审美 创性 事件 歧感
下载PDF
死亡,独异性与责任:德里达后期思想中的死亡诗学
6
作者 李雨轩 《外国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6-88,共13页
德里达20世纪90年代对死亡问题有相对集中的论述,《赠予死亡》是其中的代表作。他从帕托裘卡、克尔凯郭尔等人的著作出发,参考海德格尔、列维纳斯的观点,对死亡问题进行了独到阐释。死亡在德里达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赠予”的非经济性... 德里达20世纪90年代对死亡问题有相对集中的论述,《赠予死亡》是其中的代表作。他从帕托裘卡、克尔凯郭尔等人的著作出发,参考海德格尔、列维纳斯的观点,对死亡问题进行了独到阐释。死亡在德里达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赠予”的非经济性,二是通常意义上的生命消逝。就第二层含义而言,德里达在《赠予死亡》中接受了海德格尔对死亡向来属己性的规定,将死亡视为独异性和责任的基础,并建构了现代的责任主体。在对亚伯拉罕献祭以撒的讨论中,德里达既将上帝一般他者化,又将上帝内在化、自我化,从而揭示了伦理决断的普遍绝境。但在之后的《绝境》和《持存》中,德里达又试图引入他者与自我的关系,解构死亡的向来属己性,展现了死亡诗学的变易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里达 死亡诗学 异性 责任 上帝
原文传递
高等教育系统的重构:社会转型的视角
7
作者 孙艳丽 王建华 《教育发展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68-74,共7页
高等教育在满足工业社会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工业化高等教育系统。工业化驱动的高等教育系统有着强劲的路径依赖,主要用于服务工业社会而不是满足知识社会的需要。在从工业社会到知识社会的转型中,高等教育系统的工业化趋同与社会转型需求... 高等教育在满足工业社会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工业化高等教育系统。工业化驱动的高等教育系统有着强劲的路径依赖,主要用于服务工业社会而不是满足知识社会的需要。在从工业社会到知识社会的转型中,高等教育系统的工业化趋同与社会转型需求不适配,工业化高等教育系统表现出组织机构同质化和组织结构金字塔化。随着知识社会初露端倪,工业化高等教育在知识社会面临转型,工业化高等教育系统需要重构,即以开放环境为前提,提高系统的持续适应性;以转变认知为动力,增强系统的多态性;以更新组织结构为基础,加强系统的灵活性,实现工厂式的高等教育系统向欣欣向荣的生态系统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社会 高等教育系统 社会转型 知识社会 异性 多态性
原文传递
法与文学的“禁忌之恋”——在德里达《在法的前面》的前面
8
作者 胡行舟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8-207,共10页
本文对德里达的《前判:在法的前面》进行系统梳理和阐发。德里达的论题叠合了两个面向:一是法的文学,二是文学的法。“法的文学”指向法的叙述性和虚构性,法自身没有本质,它最中心的系谱历史不可讲述,可也正是它本源的空缺导致了叙述在... 本文对德里达的《前判:在法的前面》进行系统梳理和阐发。德里达的论题叠合了两个面向:一是法的文学,二是文学的法。“法的文学”指向法的叙述性和虚构性,法自身没有本质,它最中心的系谱历史不可讲述,可也正是它本源的空缺导致了叙述在延迟中的差异化重复。“文学的法”则指向文学的建制和惯例,一个文本一旦开始书写,就已经在彰显法的作用并完成“合法的”表述行为,文学的阅读和流通也在法中。引入《类型的法则》,会让我们进一步窥见法与文学的互相支配和生产,它更带来了文学和法的关系的性别化和性爱化。本文首先着眼于德里达讨论的两个面向,刻画出法与文学“禁忌之恋”的基本样貌。本文继而从中抽绎出德里达着重论述的独异性问题,并再结合《法的力量:权威的“神秘基础”》一文阐明法的普泛性与个体存在的独异性之间的裂痕以及由此而来的正义的不可能性,并探问文学的独异性如何有可能为个体存在的独异性赋能,让法也伫立在文学的前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里达 卡夫卡 文学 异性
下载PDF
绘阿格里巴的少年——围绕“社会雕塑”开展的个人创作
9
作者 郭最 《雕塑》 2024年第2期72-73,共2页
作为战后德国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的实践模糊了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界限,并提出了“社会雕塑”的艺术概念。在他看来,作为社会中的个体,每个人都应通过“社会雕塑”将个人创造力与社会的重塑联系在一起。作者以此提出“绘阿格... 作为战后德国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的实践模糊了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界限,并提出了“社会雕塑”的艺术概念。在他看来,作为社会中的个体,每个人都应通过“社会雕塑”将个人创造力与社会的重塑联系在一起。作者以此提出“绘阿格里巴的少年”计划,试图将个人实践与“社会雕塑”概念相结合,反思当代社会对美学标准的塑造以及社会中个性与集体之间的关系。作者在该过程中重新思考了个人在系统化教育中的挣扎,并认为博伊斯“社会雕塑”所倡导的开放性使得其对当今社会问题仍有着十足的穿透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伊斯 社会雕塑 社会三重理论 艺术教育 异性
原文传递
斯蒂格勒,博伊斯和社会雕塑
10
作者 夏开丰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05-215,共11页
斯蒂格勒认为参与是心智灵魂现实化的条件,但这种参与已经依赖于技术,这同时导致了“参与的丧失”和“象征的贫困”。尤其是在超工业社会中,营销技术控制了人们的意识时间,导致消费者普遍的“废人化”。斯蒂格勒在博伊斯的“社会雕塑”... 斯蒂格勒认为参与是心智灵魂现实化的条件,但这种参与已经依赖于技术,这同时导致了“参与的丧失”和“象征的贫困”。尤其是在超工业社会中,营销技术控制了人们的意识时间,导致消费者普遍的“废人化”。斯蒂格勒在博伊斯的“社会雕塑”概念中看到了为抵抗“参与的丧失”所作的贡献,并试图通过复活“业余爱好者”的概念延续博伊斯的“社会雕塑”的思路。“业余爱好者”以自由发明的方式不断地从潜能走向实现,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独异性。这是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也重新发明了政治,即独异性的政治,业余爱好者通过自己赋予自己时间而塑造共同体的时间,完成“社会雕塑”的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蒂格勒 博伊斯 社会雕塑 参与的丧失 象征的贫困 异性
下载PDF
如果屋顶没有星星
11
作者 加主布哈 何言宏(指导) 寇硕恒(指导) 《诗刊》 2023年第23期9-13,共5页
推荐语:作为一位彝族的后代、一位青年诗人,加主布哈的写作在精神与美学上呈现出一种鲜明的独异性。加主布哈的诗歌,一方面具有深切的族群认同和族裔文化的丰富展示,如《笃姆》之中不无庄严的寻根意识,既是诗歌史的某种承续,也是当下中... 推荐语:作为一位彝族的后代、一位青年诗人,加主布哈的写作在精神与美学上呈现出一种鲜明的独异性。加主布哈的诗歌,一方面具有深切的族群认同和族裔文化的丰富展示,如《笃姆》之中不无庄严的寻根意识,既是诗歌史的某种承续,也是当下中国在全球背景中地方/族裔认同的诗学表达;另一方面,他的诗歌主体,还交织着时下青年的独特感受(《无能的下午》《如何消磨掉这个下午》),从而使他的写作,具有颇值深究的现时性、复杂性和难以替代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诗人 诗歌史 现时性 寻根意识 族裔文化 诗歌主体 异性 特感受
原文传递
他异性与独异性:从列维纳斯的伦理学到阿特里奇的文学理论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嘉军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5-112,共18页
阿特里奇的独异性阅读理论,强调了文学阅读的事件性、创造性和操演性。独异性在阅读的操演中,作为事件而发生,创造出新的作品,也创造新的自我。因此,阅读本身也构成了文学作品之工作的必要组成部分。这种事件性的发生既是独一的,又是重... 阿特里奇的独异性阅读理论,强调了文学阅读的事件性、创造性和操演性。独异性在阅读的操演中,作为事件而发生,创造出新的作品,也创造新的自我。因此,阅读本身也构成了文学作品之工作的必要组成部分。这种事件性的发生既是独一的,又是重复的,每次重复均有差异,不断的重复又确认了作品的同一性。这一“重复与差异”的过程,在阅读的操演中,就体现为读者对于作品创造性地操演、独异地回应,使得作品“常读常新”。这种创造性地操演和独异地回应,本身是一种伦理的阅读态度,是对于作品的负责。这种“阅读的责任”观受到了列维纳斯和德里达的重要影响,尤其是他们对“好客”之探讨的影响。负责和独异的阅读,就是一种好客的阅读,一种对于他异性的绝对尊重。不过,列维纳斯的伦理学与以阿特里奇和米勒等人为代表的解构主义批评,并非完全适配,后者强调将文本视为他者进行伦理回应,却时常忽略或否定文学作品所指涉的文本之外的伦理,也即其现实维度和公共性。通过将列维纳斯的“第三方”等概念引入文学批评,或许可以调和阅读的伦理在“文本内外”之间的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特里奇 列维纳斯 异性 异性 文学理论
原文传递
“文学事件”的缘起、命名、对证与跨语境回应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阳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67-175,186,共10页
“文学事件”在学界印象中似乎已是拿来可用的现成概念,但深入的考察表明,其学理根基并未充分建立起来,尚待深掘其谱系。欧陆缘起、英美命名以及东方化回应这三个关键点,依次图绘出了直接将“事件”与“文学”关联起来的学理轨迹。布朗... “文学事件”在学界印象中似乎已是拿来可用的现成概念,但深入的考察表明,其学理根基并未充分建立起来,尚待深掘其谱系。欧陆缘起、英美命名以及东方化回应这三个关键点,依次图绘出了直接将“事件”与“文学”关联起来的学理轨迹。布朗肖以虚空的沉默取代存在,确立基于存在的出格的事件新面相,这伴随着对文学力量的积极估计。阿特里奇而非伊格尔顿首次提出“文学事件”概念,围绕语言廓清其独异性与偶然性、唯一性以及光晕的区别,引燃了阅读在这一事件类型中的意义。小森阳一接续性地从比喻与无限微分角度,深化探究作为“文学事件”的阅读,使其逐渐成为晚近文论研究的新生长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事件 跨语境 语言 异性 阅读
下载PDF
管窥王国维的境界之“真”——《人间词话》“境界涵义论”献解之二 被引量:3
14
作者 周祖谦 张连武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2-118,共7页
关于王国维境界之"真"的所指,学界已有大量讨论。各种不同的诠解,既有一定的启发性,也留下了可继续探讨的空间。从感受境界之"真"的文本语义入手,联系王国维本人的精神个性、时代境遇及其所接触的相关思想资源等因... 关于王国维境界之"真"的所指,学界已有大量讨论。各种不同的诠解,既有一定的启发性,也留下了可继续探讨的空间。从感受境界之"真"的文本语义入手,联系王国维本人的精神个性、时代境遇及其所接触的相关思想资源等因素进行综合考察,可以认为,王国维境界之"真"是一个取熔民族传统文化与近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美学、艺术观念,兼具本土韵味和时代特征而又内蕴丰富、别传新声的诗学概念。具体而言它是指:优秀诗人在对宇宙人生审美感悟的基础上创造的呈现于诗语形式中的高品位艺术世界的存在状态或属性,其要点有三:自由;可以直观;独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国维 自由 直观 异性 庄子 叔本华
下载PDF
时间之维:论斯蒂格勒对数字文化工业的技术批判 被引量:2
15
作者 孙云霏 《上海文化》 CSSCI 2020年第8期47-56,125,共11页
当代法国技术哲学家斯蒂格勒聚焦于"时间",形成独树一帜的技术批判话语体系。他接续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论域,又引入德里达的"延异"概念,从生存论结构上创造性地提出技术构成此在的时间性。在当下的数字化资本主义时代... 当代法国技术哲学家斯蒂格勒聚焦于"时间",形成独树一帜的技术批判话语体系。他接续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论域,又引入德里达的"延异"概念,从生存论结构上创造性地提出技术构成此在的时间性。在当下的数字化资本主义时代,数字文化工业凭借技术从时间上对人进行控制,主要体现在数字信息取消"延异",导致"事件化"与时空危机,以及数字影像以他者时间替换现实时间,造成全面的去个体化。对此,应积极发挥技术的治疗作用,探讨人从技术客体"转导"生成的开放结构,也就是在重复时间中生成独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 时间 数字信息 数字影像 异性
原文传递
论日本文学对郁达夫创作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蔡伟清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3期43-50,共8页
中国现代文学家郁达夫的小说创作有着日本文学的影响。本文主要探讨作为接受者的郁达夫在接受日本文学影响的同时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与独异性。文章认为正是这种独异性使郁达夫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关键词 郁达夫 日本文学 文学接受 异性
下载PDF
鲁迅小说语言的独异性 被引量:2
17
作者 潘荣江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15-18,共4页
鲁迅小说语言的独异性是鲁迅小说乃至文学的一个重要现象。独异性突出表现为模糊性、悖反性、混杂性、"空白性"等特征,它们分别给予读者以不确切的信息、矛盾的信息、芜杂的信息、尽少的信息或"零信息",从而使鲁迅... 鲁迅小说语言的独异性是鲁迅小说乃至文学的一个重要现象。独异性突出表现为模糊性、悖反性、混杂性、"空白性"等特征,它们分别给予读者以不确切的信息、矛盾的信息、芜杂的信息、尽少的信息或"零信息",从而使鲁迅小说显得不确定、多解、不易懂,体现出诸多"反常规"的表征,但其独异性并不是真正的"无理""无稽",而是创新、深化与扩张了小说语言意义的内涵和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小说语言 异性 模糊性 悖反性
下载PDF
审美的独异性与反常规原则——钟嵘《诗品》尚“奇”倾向解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孟志芬 孟庆雷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41-46,共6页
"奇"的基本含义中既蕴含着正面的反常规意味,同时又有脱离现实不切实际的意思,魏晋士人极大地放大了前者的意味,使之成为审美式生活的标志。钟嵘身处魏晋六朝追求个性风采的时代氛围中,把"奇"的这种正面意义引入诗... "奇"的基本含义中既蕴含着正面的反常规意味,同时又有脱离现实不切实际的意思,魏晋士人极大地放大了前者的意味,使之成为审美式生活的标志。钟嵘身处魏晋六朝追求个性风采的时代氛围中,把"奇"的这种正面意义引入诗学领域,他将"奇"这一概念限定在审美的超越性与独异性上,使之不至于流入谈玄说怪的歧途中,保证了这一观念所应有的审美品味,对后世的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从而使其成为一个重要的审美文化术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品 异性 反常规
下载PDF
艺术“终结”后的时间错位——论雅克·朗西埃的审美政治
19
作者 何健毓 《华中学术》 2022年第3期41-50,共10页
雅克·朗西埃的审美政治立足于其时间观。在他看来,以格林伯格为代表的现代主义艺术观的基础,是一种与等级制相连的线性时间观。在现代主义概念宣称所谓艺术“终结”后,显露出的恰是被该概念掩盖的艺术的真实面目,即建立在时间错位... 雅克·朗西埃的审美政治立足于其时间观。在他看来,以格林伯格为代表的现代主义艺术观的基础,是一种与等级制相连的线性时间观。在现代主义概念宣称所谓艺术“终结”后,显露出的恰是被该概念掩盖的艺术的真实面目,即建立在时间错位之上、以独异性为核心的艺术的审美体制。在该体制中,多元时间呈现出水平错位和垂直错位这两重维度,尤其后者蕴藏着自下而上地颠覆等级制度的革命潜能。正是从时间错位的裂隙间,生成了不断扰乱既有感性分配秩序的歧感。创造歧感不仅意在批判当代艺术中的共识转向,而且旨在构建与时间错位同构的审美共同体,以此践行平等的政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错位 现代主义 异性 艺术的审美体制 歧感
原文传递
事件、话语与艺术——重审利奥塔、利科之争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欣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93-200,共8页
利奥塔与利科各自启用"事件"概念思考话语和艺术问题。如果说利奥塔在语言游戏、短语连接以及现实历史事件的扭结处发现的"异识"是哲学的终极任务,利科则在事件带来的"分歧"中看到政治步入良性循环的可能... 利奥塔与利科各自启用"事件"概念思考话语和艺术问题。如果说利奥塔在语言游戏、短语连接以及现实历史事件的扭结处发现的"异识"是哲学的终极任务,利科则在事件带来的"分歧"中看到政治步入良性循环的可能;利奥塔"事件"的颠覆性让我们获得新的短语连接方式,利科则坚持在注视独异事件的深渊后,面向未来的我们需要有限度地走向"自由"的价值;利奥塔以"后现代艺术"为赌注开启了激进的"非人"未来,利科则将艺术视为亟待解释的事件,它奠定人类共同生活的根基。重审利奥塔、利科之争,旨在理解他们各自的观点和差异,获得继续事件之思的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奥塔 利科 事件 异识 异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