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疯癫的背后:《狂热者伊莱》的空间解读
被引量:
3
1
作者
邢葳葳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45-152,共8页
菲利普·罗斯早期创作的短篇故事《狂热者伊莱》通过塑造一个非典型疯子形象,表达了一种焦虑情绪。主人公伊莱在受害者和施害者的角色之间徘徊,最终在受害和施害两种恐惧情绪的对立中因不堪焦虑而走向疯癫。首先,伊莱的疯癫是犹太...
菲利普·罗斯早期创作的短篇故事《狂热者伊莱》通过塑造一个非典型疯子形象,表达了一种焦虑情绪。主人公伊莱在受害者和施害者的角色之间徘徊,最终在受害和施害两种恐惧情绪的对立中因不堪焦虑而走向疯癫。首先,伊莱的疯癫是犹太社区内部冲突和族内伤害的结果,它真实地展现了20世纪50年代美国犹太社区的矛盾利害关系,反映了罗斯对美国同化犹太人的莫大讽刺和尖锐批评。其次,伊莱的疯癫具有文化抗争的象征意义,它隐含地表达了犹太民族关于隔都、种族迫害等创伤与恐惧的记忆。最后,它具有演示性,是一场具象化受害恐惧的表演秀。伊莱的换装走秀和社区街道游行揭示了受害者和施害者的根本矛盾源于对社区空间是否容许异质文化这一问题的对立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利普·罗斯
狂热者
伊莱
受害
者
施害
者
犹太社区
原文传递
共同体消泯的见证——《狂热者伊莱》中的大屠杀记忆书写
被引量:
1
2
作者
信慧敏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22-131,160,共11页
有关纳粹大屠杀的记忆和书写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才逐渐进入美国公众视野。菲利普·罗斯的短篇小说《狂热者伊莱》(1958)作为美国最早的大屠杀文学作品之一,呈现了二战后不久伍登屯社区里大屠杀记忆遗忘与铭记的冲突。本文探究伍登...
有关纳粹大屠杀的记忆和书写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才逐渐进入美国公众视野。菲利普·罗斯的短篇小说《狂热者伊莱》(1958)作为美国最早的大屠杀文学作品之一,呈现了二战后不久伍登屯社区里大屠杀记忆遗忘与铭记的冲突。本文探究伍登屯犹太人集体失忆背后的心理和社会机制,揭露战后美国犹太人的真实处境。伍登屯犹太人排挤犹太同胞的行为某种程度上重复着大屠杀发生的逻辑,体现了去犹太身份的同一性暴力。主人公伊莱的悖谬式疯癫喻示他对犹太身份和大屠杀记忆的重新接纳,也标志着以集体失忆为基础的共同体的解体。同时,罗斯通过戏谑严肃的记忆写作手法来再现缺场,化解了大屠杀小说的再现困境,承担起为大屠杀作见证的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狂热者
伊莱
》
大屠杀记忆
失忆
戏谑严肃
见证
原文传递
题名
疯癫的背后:《狂热者伊莱》的空间解读
被引量:
3
1
作者
邢葳葳
机构
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部
出处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45-152,共8页
基金
上海外国语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资助项目
文摘
菲利普·罗斯早期创作的短篇故事《狂热者伊莱》通过塑造一个非典型疯子形象,表达了一种焦虑情绪。主人公伊莱在受害者和施害者的角色之间徘徊,最终在受害和施害两种恐惧情绪的对立中因不堪焦虑而走向疯癫。首先,伊莱的疯癫是犹太社区内部冲突和族内伤害的结果,它真实地展现了20世纪50年代美国犹太社区的矛盾利害关系,反映了罗斯对美国同化犹太人的莫大讽刺和尖锐批评。其次,伊莱的疯癫具有文化抗争的象征意义,它隐含地表达了犹太民族关于隔都、种族迫害等创伤与恐惧的记忆。最后,它具有演示性,是一场具象化受害恐惧的表演秀。伊莱的换装走秀和社区街道游行揭示了受害者和施害者的根本矛盾源于对社区空间是否容许异质文化这一问题的对立观点。
关键词
菲利普·罗斯
狂热者
伊莱
受害
者
施害
者
犹太社区
分类号
I712.074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共同体消泯的见证——《狂热者伊莱》中的大屠杀记忆书写
被引量:
1
2
作者
信慧敏
机构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
出处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22-131,160,共11页
基金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WWB005)
中央高校基本业务科研费专项基金(项目编号:ND2020010)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有关纳粹大屠杀的记忆和书写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才逐渐进入美国公众视野。菲利普·罗斯的短篇小说《狂热者伊莱》(1958)作为美国最早的大屠杀文学作品之一,呈现了二战后不久伍登屯社区里大屠杀记忆遗忘与铭记的冲突。本文探究伍登屯犹太人集体失忆背后的心理和社会机制,揭露战后美国犹太人的真实处境。伍登屯犹太人排挤犹太同胞的行为某种程度上重复着大屠杀发生的逻辑,体现了去犹太身份的同一性暴力。主人公伊莱的悖谬式疯癫喻示他对犹太身份和大屠杀记忆的重新接纳,也标志着以集体失忆为基础的共同体的解体。同时,罗斯通过戏谑严肃的记忆写作手法来再现缺场,化解了大屠杀小说的再现困境,承担起为大屠杀作见证的责任。
关键词
《
狂热者
伊莱
》
大屠杀记忆
失忆
戏谑严肃
见证
分类号
I712.074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疯癫的背后:《狂热者伊莱》的空间解读
邢葳葳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
3
原文传递
2
共同体消泯的见证——《狂热者伊莱》中的大屠杀记忆书写
信慧敏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
1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