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20世纪西方文学中的“犹太化”现象 被引量:13
1
作者 傅少武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45-49,共5页
论20世纪西方文学中的“犹太化”现象傅少武20世纪以来,犹太裔作家异军突起,震动西方。奇特的文学现象举世瞩目,大批优秀作家斐声文坛。就某种程度而言,他们一度充当了(甚至还仍然充当着)现代西方文学潮流的先锋舵手,如卡夫... 论20世纪西方文学中的“犹太化”现象傅少武20世纪以来,犹太裔作家异军突起,震动西方。奇特的文学现象举世瞩目,大批优秀作家斐声文坛。就某种程度而言,他们一度充当了(甚至还仍然充当着)现代西方文学潮流的先锋舵手,如卡夫卡(FranzKafka,188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犹太文化 犹太裔作家 犹太 西方文学 犹太民族 犹太 卡夫卡 20世纪 犹太意识 民族意识
原文传递
当代美国犹太文学主题发展轨迹探究 被引量:6
2
作者 刘加媚 《南方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5-38,共4页
关键词 美国 当代犹太文学 主题 犹太裔作家 代表人物
原文传递
最后审判的寓言——卡夫卡小说“在流放地”的“圣经”解读 被引量:5
3
作者 孙彩霞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93-99,共7页
卡夫卡短篇小说“在流放地”常常被解释为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残忍、顽固和愚蠢以及人性中最残忍、最原始的情感。而笔者认为“在流放地”乃是卡夫卡借用基督教神学末世论的重要命题“最后的审判”结构而成,作品充满了宗教学的神秘话语,卡... 卡夫卡短篇小说“在流放地”常常被解释为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残忍、顽固和愚蠢以及人性中最残忍、最原始的情感。而笔者认为“在流放地”乃是卡夫卡借用基督教神学末世论的重要命题“最后的审判”结构而成,作品充满了宗教学的神秘话语,卡夫卡在源于圣经话语的怪异描写中,非常生动而细致地表现了对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复杂情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寓言 卡夫卡 短篇小说 “在流放地” 基督教 末世论 犹太 犹太裔作家
下载PDF
诺贝尔文学奖中的“犹太现象”及其文化机理 被引量:1
4
作者 刘洪一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56-61,106,共7页
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中犹太裔作家占有惊人比例,诺贝尔文学奖中“犹太现象”的文化机理在于:犹太人散居世界所形成的多重性文化身份及与西方居住地社会的文化则。认同;犹太民族历史境遇和文化困惑的“标本”意义及犹太作家对此进行的... 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中犹太裔作家占有惊人比例,诺贝尔文学奖中“犹太现象”的文化机理在于:犹太人散居世界所形成的多重性文化身份及与西方居住地社会的文化则。认同;犹太民族历史境遇和文化困惑的“标本”意义及犹太作家对此进行的形而上消解运用;犹太裔作家在文化思想、审美观念、文学技巧等方面突出的整合精神,以及他们特有的语言条件。犹太裔作家显示出独特的“文化优势”,其获奖的内在机理昭示了富有启发意义的一般规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贝尔文学奖 美国犹太 犹太裔作家 犹太现象 文化身份 犹太作家 文化思想 犹太民族 多重性 犹太文化
下载PDF
索尔·贝娄文学作品中的创伤书写
5
作者 孙用 《芒种(下半月)》 2015年第3期103-104,共2页
索尔·贝娄是美国著名的犹太裔作家,也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在讨论贝娄时,人们总是无法回避他的民族背景,一直在创伤和苦难中负重前行的犹太民族在贝娄的身上留下了太多印记。事实上,"创伤"可以说是所有犹太作家共同的关键词... 索尔·贝娄是美国著名的犹太裔作家,也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在讨论贝娄时,人们总是无法回避他的民族背景,一直在创伤和苦难中负重前行的犹太民族在贝娄的身上留下了太多印记。事实上,"创伤"可以说是所有犹太作家共同的关键词。即使在不反映犹太民族的作品中,贝娄也依然会在小说中设计各种"创伤情结"。本文从种族问题与创伤、异化问题与创伤、知识分子身份与创伤与治疗三方面,浅析索尔·贝娄文学作品中的创伤书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索尔·贝娄 犹太裔作家 创伤书写
原文传递
《我的爸爸是本书》
6
作者 诺央山 《书城》 2006年第1期82-83,共2页
十七岁少女简娜·马拉默德·史密斯有一天读威廉·福克纳《我弥留之际》,看到书中的小男孩瓦达曼在母亲去世那天钓到一条大鱼,说:"我的妈妈是条鱼。"简娜心想,"那我的爸爸是本书。"许多年过去了,《我... 十七岁少女简娜·马拉默德·史密斯有一天读威廉·福克纳《我弥留之际》,看到书中的小男孩瓦达曼在母亲去世那天钓到一条大鱼,说:"我的妈妈是条鱼。"简娜心想,"那我的爸爸是本书。"许多年过去了,《我弥留之际》的情节早已淡忘,"我的爸爸是本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拉默德 弗洛伊德 犹太裔作家 精神病院 母亲 父亲 威廉·福克纳 索尔·贝娄 写作 三驾马车
原文传递
昔人已乘黄鹤去——访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格农故居
7
作者 钟志清 《外国文学动态》 1998年第1期30-32,共3页
诺贝尔文学奖与犹太裔作家确实缘份匪浅。自1901年首届颁奖迄今90余年,已有柏格森、帕斯捷尔纳克、阿格农、萨克斯、贝克特、索尔·贝娄、艾·巴·辛格、纳丁·戈迪默十位犹太裔作家榜上垂名。但是,唯一用希伯来文进行... 诺贝尔文学奖与犹太裔作家确实缘份匪浅。自1901年首届颁奖迄今90余年,已有柏格森、帕斯捷尔纳克、阿格农、萨克斯、贝克特、索尔·贝娄、艾·巴·辛格、纳丁·戈迪默十位犹太裔作家榜上垂名。但是,唯一用希伯来文进行创作而荣膺此奖的以色列籍作家却只有阿格农一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贝尔文学奖 以色列 希伯来文学 犹太裔作家 希伯来语 犹太 巴勒斯坦 耶路撒冷 纳丁·戈迪默 文学创作
原文传递
当代美国犹太裔作家笔下的异化内涵 被引量:3
8
作者 张武德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33-36,共4页
犹太民族是一个在历史上屡遭劫难的民族,客居他乡而游离于两种互相冲突的文化之间的犹太裔美国作家,更具有一种强烈的被世界排斥、抛弃的心态,因而,在他们的笔下都自觉不自觉地表现了各种各样的异化的“精神孤儿”。索尔·贝娄... 犹太民族是一个在历史上屡遭劫难的民族,客居他乡而游离于两种互相冲突的文化之间的犹太裔美国作家,更具有一种强烈的被世界排斥、抛弃的心态,因而,在他们的笔下都自觉不自觉地表现了各种各样的异化的“精神孤儿”。索尔·贝娄的《晃来晃去的人》、《赫索格》,伯纳德·马拉默德的《新生活》、《房客》,菲利普·罗斯的《再见,哥伦布》、《波特诺伊的抱怨》等,分别表现了人与自我、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表现了人与环境的对抗。这种异化在本质上代表了西方普通人的一种共性,是西方社会精神悲剧的真实写照。关注人物的精神世界,而不注重人物和事件的描述,把具体纷乱的生活巧妙地非物质化,而表现为紊乱的心理状态,是这些作品的共同艺术特征。他们的作品在主题和表现形式上都趋同于当代美国文学乃至整个当代西方文学的主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犹太裔作家 作品 异化内涵
下载PDF
外国文学领域中的本土视角问题——以索尔·贝娄的影响研究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夏光武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28-134,共7页
本文以中国台湾地区贝娄作品研究为基础,探讨美籍犹太裔作家索尔·贝娄的作品研究在中国同时产生的淡化和深化两种变形,指出这两种变形体现了跨文化研究中外国文学研究的一种新的本土化特色,并开创出新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索尔·贝娄 外国文学 美籍犹太裔作家 文学研究 跨文化研究 本土化视角
原文传递
异化在当代美国犹太裔作家作品中的体现
10
作者 邹智勇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4期67-70,共4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犹太裔作家群迅速形成,猛然崛起,并且有数位美国犹太裔作家还摘取了诺贝尔文学奖桂冠。几十年来,犹太裔作家雄居美国文坛,长盛不衰,他们以感情炽热、哲理丰富、洞察锐利、文体清新的作品使美国文坛面目一新,令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犹太裔作家群迅速形成,猛然崛起,并且有数位美国犹太裔作家还摘取了诺贝尔文学奖桂冠。几十年来,犹太裔作家雄居美国文坛,长盛不衰,他们以感情炽热、哲理丰富、洞察锐利、文体清新的作品使美国文坛面目一新,令读者和文学批评界不得不对他们刮目相看。在美国这样一个人才济济的国度,一支少数民族作家队伍要想立足已非易举,何以竟能如此成就卓著,业绩斐然?探究其原因,故然有许多,但犹太裔作家在其作品中对现代人的主要特征——精神孤独和异化的精确理解和表述不能不被看作是顺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犹太裔作家 当代美国 犹太 异化现象 伯纳德·马拉默德 作品 主人公 诺贝尔文学奖 异化主题 民族特性
下载PDF
论美国犹太裔作家成功的起因 被引量:4
11
作者 丁玫 《东岳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78-81,共4页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文坛涌现出大批优秀的犹太裔作家,纷纷摘取诺贝尔文学奖、普利策奖等文学桂冠。犹太裔作家之所以获得令世界文坛瞩目的成就绝非偶然,这一现象的本质是一个从文化认同到文学接受的问题,是一种文化超越的文学效用。...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文坛涌现出大批优秀的犹太裔作家,纷纷摘取诺贝尔文学奖、普利策奖等文学桂冠。犹太裔作家之所以获得令世界文坛瞩目的成就绝非偶然,这一现象的本质是一个从文化认同到文学接受的问题,是一种文化超越的文学效用。美国犹太裔作家的双重文化身份及其与西方社会的文化认同为其成功提供了特殊的文化关系机制;犹太民族的历史境遇、思想情感等方面的"标本"意义和典型特征,以及犹太裔作家对此进行的形而上的升华运用,则是其成功的内在机理。犹太裔作家在文化思想、审美观念、文学技巧等方面突出的整合精神,促使犹太文学在保持一定犹太特质的情形下走向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犹太裔作家 文化认同 文学接受 整合 超越
下载PDF
犹太裔作家的“父亲热”
12
作者 周汶 《书城》 1999年第1期40-40,共1页
犹太家庭中主妇素来掌握着不可动摇的无以置疑的支配权,而父亲往往畏畏缩缩,不声不响,如影子般被置于背景之中。有一则妇孺皆知的幽默很形象地说明了这种状况。有一天,一名挣扎图存犹太裔青年演员兴奋地向父母宣布说,自己总算在一出正... 犹太家庭中主妇素来掌握着不可动摇的无以置疑的支配权,而父亲往往畏畏缩缩,不声不响,如影子般被置于背景之中。有一则妇孺皆知的幽默很形象地说明了这种状况。有一天,一名挣扎图存犹太裔青年演员兴奋地向父母宣布说,自己总算在一出正规的演出中谋得了一个角色。他要演的是一名犹太人父亲,听他这么一说,年轻人的父亲脸上掠过一丝掩饰不住的失望。"怎么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犹太裔作家 父亲 犹太 演员 支配权 幽默 家庭 置疑 背景 形象
原文传递
索尔·贝娄写布鲁姆生平——八十五高龄诺贝尔奖作家生女儿出新书
13
作者 董鼎山 《作家》 2000年第8期13-,共1页
我常奇怪索尔·贝娄怎么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所写的小说所用的材料都是真人实事,小说中的角色往往是他所熟悉的朋友化身。一本虚构创作应依靠作者丰富的想象力。把真人实事化为小说出现,角色虽已改名换姓,细心的读者还是认得出来... 我常奇怪索尔·贝娄怎么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所写的小说所用的材料都是真人实事,小说中的角色往往是他所熟悉的朋友化身。一本虚构创作应依靠作者丰富的想象力。把真人实事化为小说出现,角色虽已改名换姓,细心的读者还是认得出来,文学评论家把这类小说视为犹如新闻的写实,充其量不过等于是回忆录或传记,不是真正艺术。贝娄新作名《拉维尔斯汀》(RANELSTEIN),刚由维京书局出版,正如评论家所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姆 诺贝尔奖 犹太裔作家
原文传递
信息
14
《美术之友》 2003年第1期76-76,共1页
关键词 犹太裔作家 纽约时报书评 凯尔泰斯 中国图书奖 犹太身份 诺贝尔文学奖 诺贝尔奖 阿格农
下载PDF
二战后美国女性生存境遇的自我书写——犹太裔女剧作家研究
15
作者 郭志艳 郑凌 《菏泽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55-57,96,共4页
二战后、在多元混杂、异质共存的美国,犹太裔女性剧作家通过恢复本族文化的"本真性"并且在舞台上彰显出杂糅性的当代少数族裔女性生活,塑造出了具有浓烈民族特质的犹太裔女性戏剧,为犹太族裔戏剧建构其文化身份贡献了不可小... 二战后、在多元混杂、异质共存的美国,犹太裔女性剧作家通过恢复本族文化的"本真性"并且在舞台上彰显出杂糅性的当代少数族裔女性生活,塑造出了具有浓烈民族特质的犹太裔女性戏剧,为犹太族裔戏剧建构其文化身份贡献了不可小觑的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存境遇 自我书写 犹太裔女剧作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