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4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转化犯探析 被引量:80
1
作者 杨旺年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37-42,共6页
在刑法理论的研究中,人们提出了转化犯的概念。如果我们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去分析,转化犯的提出是有其理论依据和事实根据的。转化犯作为一种犯罪形态是客观存在的。作为一种揭示这类犯罪的科学理论,已被以往的立法和司法所应用,例如我国... 在刑法理论的研究中,人们提出了转化犯的概念。如果我们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去分析,转化犯的提出是有其理论依据和事实根据的。转化犯作为一种犯罪形态是客观存在的。作为一种揭示这类犯罪的科学理论,已被以往的立法和司法所应用,例如我国刑法第153条规定: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化犯 探析 犯罪形态 客观存在 科学理论 毁灭罪证 抢夺罪 事实根据 犯罪行为 刑法理论
下载PDF
论短缩的二行为犯 被引量:102
2
作者 张明楷 《中国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47-156,共10页
短缩的二行为犯(间接目的犯)是以实施第二行为为目的的犯罪,但只有第一行为是构成要件行为,第二行为不是构成要件行为;间接故意可以成立短缩的二行为犯;短缩的二行为犯的目的实现与否,既不影响犯罪的成立,也不影响犯罪既遂的认定;行为... 短缩的二行为犯(间接目的犯)是以实施第二行为为目的的犯罪,但只有第一行为是构成要件行为,第二行为不是构成要件行为;间接故意可以成立短缩的二行为犯;短缩的二行为犯的目的实现与否,既不影响犯罪的成立,也不影响犯罪既遂的认定;行为人实施了作为目的的第二行为时,应根据四种不同情形区分罪数;不具有特定目的的人与具有特定目的的人共同实施短缩的二行为犯中的第一行为的,以及后行为人参与实施第二行为的,应当根据刑法规定及部分共同犯罪原理,分别不同情形判断是否成立共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行为犯 罪数 共犯 共同犯罪 构成要件 结果犯 犯罪形态
原文传递
转化犯与包容犯:两种立法例之比较 被引量:82
3
作者 陈兴良 《中国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78-85,共8页
作者认为,转化犯是指行为人在实施某一较轻的犯罪时,由于连带的行为又触犯了另一较重的犯罪,因而法律规定以较重的犯罪论处的情形。包容犯是指整体法所规定的犯罪包含着部分法所现定的犯罪,两者发生竞合,应以整体法所规定的犯罪论处的... 作者认为,转化犯是指行为人在实施某一较轻的犯罪时,由于连带的行为又触犯了另一较重的犯罪,因而法律规定以较重的犯罪论处的情形。包容犯是指整体法所规定的犯罪包含着部分法所现定的犯罪,两者发生竞合,应以整体法所规定的犯罪论处的情形。作者从解释论与立法论两个方面对转化犯与包容犯进行了比较,并就转化犯与包容犯的立法完善提出了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化犯 包容犯 我国刑法 犯罪形态 抢劫罪 立法例 结果加重犯 结合犯 数额较大 整体法
原文传递
再论牵连犯 被引量:75
4
作者 高铭暄 叶良芳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03-114,共12页
牵连犯是指行为人出于一个最终的犯罪目的实施了数个犯罪行为(目的行为、方法行为或结果行为 )而分别触犯不同罪名的犯罪形态。牵连犯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犯罪形态,因此,对其宜存不宜废。判断牵连关系,应坚持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并由法官结... 牵连犯是指行为人出于一个最终的犯罪目的实施了数个犯罪行为(目的行为、方法行为或结果行为 )而分别触犯不同罪名的犯罪形态。牵连犯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犯罪形态,因此,对其宜存不宜废。判断牵连关系,应坚持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并由法官结合具体案情判定。对牵连犯的处罚,应坚持从一重重处断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牵连犯 犯罪形态 牵连关系 主客观相统一原则 犯罪目的 行为人 犯罪行为 坚持 判定 客观存在
下载PDF
论罪数不典型 被引量:64
5
作者 储槐植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70-76,共7页
一、罪数研究的意义 数罪应并罚,一罪不并罚。这是法制常规。“数罪”(实是或形似)不并罚,是常规之外的特例。作为“数罪”不并罚的基本理由的“罪之并合”便是刑法中罪数问题研究的中心。关于罪的并合,各国刑法规定不尽相同。我国刑法... 一、罪数研究的意义 数罪应并罚,一罪不并罚。这是法制常规。“数罪”(实是或形似)不并罚,是常规之外的特例。作为“数罪”不并罚的基本理由的“罪之并合”便是刑法中罪数问题研究的中心。关于罪的并合,各国刑法规定不尽相同。我国刑法分则中有规定,如惯犯,而总则没有规定。有些外国刑法总则和分则均有规定。德国刑法典总则第52条(1)规定:“同一犯罪行为触犯数刑法法规,或者数个犯罪行为触犯同一刑法法规的,只判处一个刑罚。”前半句指的是想象竞合和法规竞合,后半句主要指的是连续犯。日本刑法总则第54条规定“想象竟合,牵连犯:一个行为触犯数个罪名,或者犯罪的手段或结果行为触犯他罪名时,以其最重之刑处断。”美国《模范刑法典》(1962年公布)总则第1节07条关于“定罪限制”(实为罪之并合)规定了几种情形:(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行为 吸收犯 犯罪构成 罪数 转化犯 连续犯 结合犯 犯罪形态 司法实践 想象竞合犯
原文传递
论转化犯的构成及立法例分析 被引量:40
6
作者 金泽刚 《山东法学》 1998年第4期27-29,共3页
论转化犯的构成及立法例分析□金泽刚什么是转化犯,刑法理论界有多种表述,主要观点如下:(1)指某一违法行为或者犯罪行为在实施过程中或者非法状态持续过程中,由于行为者主客观表现的变化,而使整个行为的性质转化为犯罪或转化为... 论转化犯的构成及立法例分析□金泽刚什么是转化犯,刑法理论界有多种表述,主要观点如下:(1)指某一违法行为或者犯罪行为在实施过程中或者非法状态持续过程中,由于行为者主客观表现的变化,而使整个行为的性质转化为犯罪或转化为更为严重的犯罪,从而应以转化后的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化犯 基本罪 结果加重犯 立法例 危害行为 转化条件 犯罪形态 构成特征 行为人 定罪处罚
下载PDF
共同过失犯初论 被引量:36
7
作者 童德华 《法律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54-61,共8页
所谓共同过失犯是指 ,在具有共同注意义务的场合 ,二人以上的行为人由于过失违反自己的注意义务 ,共同引起基本内容相同的违法结果的一种犯罪形态。共同过失犯的成立 ,除了要具有共同犯罪的主体条件外 ,还必须符合一定的客观条件和主观... 所谓共同过失犯是指 ,在具有共同注意义务的场合 ,二人以上的行为人由于过失违反自己的注意义务 ,共同引起基本内容相同的违法结果的一种犯罪形态。共同过失犯的成立 ,除了要具有共同犯罪的主体条件外 ,还必须符合一定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同时 ,必须注意共同过失犯与“过失共同犯”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过失 注意义务 行为人 犯罪形态 共同犯罪 违法 主观条件 成立 客观条件 主体条件
下载PDF
对传统犯罪既遂定义的异议 被引量:41
8
作者 侯国云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65-69,共5页
传统观点从刑法分则犯罪既遂模式论出发,把犯罪既遂界定为“故意实施的行为已经具备了某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本文认为,此种观点存在如下三个问题:一是与现行刑法第20条的规定相矛盾,二是与犯罪构成的理论相矛盾,三是在犯罪... 传统观点从刑法分则犯罪既遂模式论出发,把犯罪既遂界定为“故意实施的行为已经具备了某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本文认为,此种观点存在如下三个问题:一是与现行刑法第20条的规定相矛盾,二是与犯罪构成的理论相矛盾,三是在犯罪既遂的标准上自相矛盾。文章认为,“遂”本为“通”的意思,后来演变为“如愿”,因此给犯罪既遂下定义,不能脱离行为人的目的。文章最后指出:犯罪既遂是指“实施终了的犯罪行为,达到了行为人预期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 犯罪既遂 犯罪形态
下载PDF
论共犯关系的脱离 被引量:35
9
作者 赵慧 《法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5-61,共7页
共犯关系脱离 ,是指具有共犯关系的共犯人停止自己的行为 ,断绝自身行为与其他共犯所造成的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并为阻止犯罪的实现作出了真挚努力的犯罪形态。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共犯脱离的考察 ,对脱离的内涵、机能、标准以及要件进行... 共犯关系脱离 ,是指具有共犯关系的共犯人停止自己的行为 ,断绝自身行为与其他共犯所造成的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并为阻止犯罪的实现作出了真挚努力的犯罪形态。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共犯脱离的考察 ,对脱离的内涵、机能、标准以及要件进行了具体的论述 ,并认为 ,不同的共犯人由于其在共犯中作用的不同 ,其脱离共犯关系的要件具有不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犯罪 共同犯罪 犯罪形态 刑法 犯罪中止 教唆犯 帮助犯
原文传递
论转化犯 被引量:33
10
作者 赵嵬 《法制与社会发展》 1997年第6期44-49,共6页
关键词 转化犯 行为人 1979年刑法 犯罪形态 挪用公款罪 犯罪既遂 基本犯罪 贪污罪 不法行为 牵连犯
原文传递
危险犯及其相关概念之辨析——兼评刑法分则第116条与第119条第1款之关系 被引量:28
11
作者 苏彩霞 《法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44-49,共6页
本文重新界定了危险犯的内涵 ,认为危险犯不是指以危险状态的出现为既遂的犯罪 ,而是指以危险状态的出现为成立要件的犯罪 ,分析了行为犯与结果犯、实质犯与形式犯等概念 ,力图厘清危险犯与这些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并在此基础上 ,指出刑... 本文重新界定了危险犯的内涵 ,认为危险犯不是指以危险状态的出现为既遂的犯罪 ,而是指以危险状态的出现为成立要件的犯罪 ,分析了行为犯与结果犯、实质犯与形式犯等概念 ,力图厘清危险犯与这些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并在此基础上 ,指出刑法分则第 1 1 6条与第1 1 9条第 1款并非危险犯与结果犯或者基本犯与结果加重犯的关系 ,而是同一犯罪的其他形态与既遂形态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险犯 危险状态 行为犯 结果犯 实质犯 形式犯 犯罪形态
原文传递
论犯罪构成要件的位阶关系 被引量:27
12
作者 陈兴良 《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7,共5页
大陆法系犯罪构成体系呈现出动态性 ,真正反映定罪的司法逻辑。在定罪过程中 ,应当坚持客观判断先于主观判断、定型判断先于非定型判断和事实判断先于法律判断三个原则。犯罪客体对于刑事诉讼是多余的因素。作为阻却事由的“排除犯罪性... 大陆法系犯罪构成体系呈现出动态性 ,真正反映定罪的司法逻辑。在定罪过程中 ,应当坚持客观判断先于主观判断、定型判断先于非定型判断和事实判断先于法律判断三个原则。犯罪客体对于刑事诉讼是多余的因素。作为阻却事由的“排除犯罪性的行为”对于刑事诉讼是不可缺少的因素。犯罪成立的排列顺序是客观要件、主体要件、主观要件、排除犯罪性行为。犯罪构成要件与犯罪构成要件要素须加以区别。不论犯罪形态如何 ,同一种犯罪只能有一个犯罪构成及其要件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构成要件 犯罪构成理论 位阶 改革 犯罪构成体系 犯罪构成模式 刑事诉讼 大陆法系 主观判断 法律判断 事实判断 犯罪客体 阻却事由 客观要件 排列顺序 犯罪成立 主体要件 主观要件 犯罪形态 刑法价值 人权保障 动态性 犯罪 性行为 定型 司法 定罪 罪过
原文传递
环境犯罪新论 被引量:16
13
作者 付立忠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47-52,共6页
环境犯罪新论付立忠一、环境犯罪的基础理论目前,环境犯罪在我国日益严重,但是,人们对环境犯罪尚缺乏应有的认识。社会公益观认为,任何从事环境开发、利用的活动,从主观愿望和目的来讲,对社会总是有益的,缺乏环境犯罪的故意;生... 环境犯罪新论付立忠一、环境犯罪的基础理论目前,环境犯罪在我国日益严重,但是,人们对环境犯罪尚缺乏应有的认识。社会公益观认为,任何从事环境开发、利用的活动,从主观愿望和目的来讲,对社会总是有益的,缺乏环境犯罪的故意;生产必须说认为,企业发展、利用环境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犯罪 犯罪形态 珍稀濒危动物 犯罪行为 危险犯 破坏环境 危害环境罪 野生动物 生态关系 无过失
下载PDF
共同过失犯罪的概念及特征 被引量:27
14
作者 舒洪水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83-91,共9页
共同过失犯罪,是指负有共同注意义务的二个以上的行为人,由于共同的不注意,共同实施或促成了违反共同注意义务的行为,造成危害结果发生的一种共同犯罪形态。过失教唆犯、过失帮助犯能够成立共犯,即使在立法中予以确认也不会导致处罚范... 共同过失犯罪,是指负有共同注意义务的二个以上的行为人,由于共同的不注意,共同实施或促成了违反共同注意义务的行为,造成危害结果发生的一种共同犯罪形态。过失教唆犯、过失帮助犯能够成立共犯,即使在立法中予以确认也不会导致处罚范围的扩大和刑法谦抑原则的违反。在共同过失犯罪中,数人实施或促成了违反共同注意义务的共同行为,并且数个行为人都负有防止危害结果发生的共同注意义务,导致了危害结果的发生;在主观方面,各行为人在主观上都是过失,各行为人对危害结果所抱的心理态度也基本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过失犯罪 共同注意义务 危害结果 概念 行为人 犯罪形态 谦抑原则 处罚范围 主观方面 心理态度 违反 教唆犯 帮助犯 共犯 刑法 立法
下载PDF
转化犯基本问题新论 被引量:15
15
作者 薛进展 《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57-67,共11页
目前有关转化犯研究的分歧颇多 ,特别是对转化犯的基础、转化犯的主观罪过、转化犯的犯罪形态和转化犯的共同犯罪分歧很大。对这些基本问题 ,结合各种分歧观点进行深入的探讨 ,不仅有助于全面认识转化犯这种新型犯罪形态 ,也有助于转化... 目前有关转化犯研究的分歧颇多 ,特别是对转化犯的基础、转化犯的主观罪过、转化犯的犯罪形态和转化犯的共同犯罪分歧很大。对这些基本问题 ,结合各种分歧观点进行深入的探讨 ,不仅有助于全面认识转化犯这种新型犯罪形态 ,也有助于转化犯理论体系和法律设置的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化犯 刑法 司法工作人员 中国 犯罪形态
原文传递
网络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及防治对策研究 被引量:26
16
作者 金诚 《公安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02-105,共4页
网络不良文化的传播 ,导致青少年心理扭曲 ,并加快犯罪的进程。具体表现为 :网络传播西方价值形态文化 ,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网络的淫秽站点泛滥 ,对青少年危害极大 ,导致青少年性犯罪与暴力犯罪增加 ;网络暴力文化的传播 ,对... 网络不良文化的传播 ,导致青少年心理扭曲 ,并加快犯罪的进程。具体表现为 :网络传播西方价值形态文化 ,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网络的淫秽站点泛滥 ,对青少年危害极大 ,导致青少年性犯罪与暴力犯罪增加 ;网络暴力文化的传播 ,对青少年的行为产生误导 ,导致校园暴力和有组织犯罪的增加 ;网络散布仇恨情绪 ,宣扬恐怖主义以及其它邪恶思想 ,使青少年中毒至深。受网络影响 ,传统的青少年犯罪形态发生了新的变化。为有效地防范与控制网络条件下的青少年犯罪问题 ,应发展良好的网络文化 ,引导主流的文化氛围 ,培养青少年正确的网络伦理道德 ;完善刑事与行政立法 ,对网络不法行为进行科学的界定 ,为有效打击青少年涉网犯罪提供法律依据 ;建立专门化的网络执法机构 ,有效地防控青少年涉网犯罪 ;立足教育和引导 ,重在预防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 青少年犯罪 网络法制 不良文化 犯罪形态
下载PDF
网络共同犯罪之我见 被引量:27
17
作者 刘守芬 丁鹏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98-106,共9页
网络共同犯罪是以网络为空间背景或者侵犯对象的特殊犯罪形态,与传统共同犯罪有着显著的区别。在网络共同犯罪的主观方面,行为人之间的意思联络一般通过网络形成,体现出不确定性和隐密性的特点;在犯罪的客观方面,共同犯罪行为中的实行... 网络共同犯罪是以网络为空间背景或者侵犯对象的特殊犯罪形态,与传统共同犯罪有着显著的区别。在网络共同犯罪的主观方面,行为人之间的意思联络一般通过网络形成,体现出不确定性和隐密性的特点;在犯罪的客观方面,共同犯罪行为中的实行行为必须依赖于网络完成,包含了很强的技术色彩。同时,网络的虚拟性和技术性特征也使共同犯罪人中的正犯、帮助犯、教唆犯的行为形式发生了新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 共同犯罪 意思联络 共同正犯 教唆犯 帮助犯 共同犯罪行为 技术性特征 共同犯罪 犯罪形态
下载PDF
论想象竞合犯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20
18
作者 林亚刚 《法律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1-35,共5页
想象竞合犯是非数罪形态之一 ,虽然我国现行刑法中并没有想象竞合犯的明文规定 ,但理论上普遍承认这种犯罪形态。想象竞合犯在理论上 ,应承认异种想象竞合犯为宜 ;其法律性质作为科刑上的一罪来理解比较恰当 ;在想象竞合犯的情况下 ,行... 想象竞合犯是非数罪形态之一 ,虽然我国现行刑法中并没有想象竞合犯的明文规定 ,但理论上普遍承认这种犯罪形态。想象竞合犯在理论上 ,应承认异种想象竞合犯为宜 ;其法律性质作为科刑上的一罪来理解比较恰当 ;在想象竞合犯的情况下 ,行为人主观上实际是具有数个罪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想象竞合犯 非数罪形态 刑法 犯罪形态 科刑 中国
下载PDF
针对网络犯罪之认定探讨——兼评刑法相应立法的完善 被引量:16
19
作者 范德繁 于 宏 《法制与社会发展》 CSSCI 2001年第5期71-76,共6页
本文区别于以网络为犯罪工具的传统研究,另立视角,着重探讨了以网络为对象的犯罪行为的认定,提出了网络对象犯的概念,同时根据该犯罪类型的行为方式又划分为网络用益犯和网络侵害犯,在此基础上分别对其非罪界限、罪间界限以及有关犯罪... 本文区别于以网络为犯罪工具的传统研究,另立视角,着重探讨了以网络为对象的犯罪行为的认定,提出了网络对象犯的概念,同时根据该犯罪类型的行为方式又划分为网络用益犯和网络侵害犯,在此基础上分别对其非罪界限、罪间界限以及有关犯罪形态进行了研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定 犯罪工具 非罪 界限 犯罪类型 犯罪行为 犯罪形态 网络 区别 对象
原文传递
虚假诉讼罪:概念界定与学理分析 被引量:25
20
作者 王志祥 刘婷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1期1-7,共7页
虚假诉讼是指行为人以捏造事实、伪造证据、虚构法律关系等方式,向法院提起诉讼,促使法院作出错误的判决或裁定,从而获取非法利益的行为。虚假诉讼系当事人滥用诉权的表现,其妨害了司法机关的正常诉讼活动,破坏了司法公正和司法权威。... 虚假诉讼是指行为人以捏造事实、伪造证据、虚构法律关系等方式,向法院提起诉讼,促使法院作出错误的判决或裁定,从而获取非法利益的行为。虚假诉讼系当事人滥用诉权的表现,其妨害了司法机关的正常诉讼活动,破坏了司法公正和司法权威。无论使用"诉讼诈骗""诉讼欺诈"还是"恶意诉讼"来表述虚假诉讼行为,都是不恰当的。从应然的角度看,虚假诉讼罪存在的范围不应当仅限于民事诉讼、行政诉讼,还应当包括仲裁程序。虚假诉讼的实行行为与犯罪结果之间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间隔。从这个意义上讲,虚假诉讼罪属于结果犯。《刑法修正案(九)》针对侵财类虚假诉讼罪想象竞合犯的定罪问题以及司法工作人员构成共犯等问题进行了特别规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假诉讼 客观方面 犯罪形态 竞合犯 共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