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作曲家理查·瓦格纳(Richard Wagner,1813—1883),一生创作了十三部歌剧和音乐剧,其中以音乐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Tristan und Isolde”,以下简称《特里斯坦》)最有代表性。瓦格纳是在1854年读了德国哲学家奥都·叔...德国作曲家理查·瓦格纳(Richard Wagner,1813—1883),一生创作了十三部歌剧和音乐剧,其中以音乐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Tristan und Isolde”,以下简称《特里斯坦》)最有代表性。瓦格纳是在1854年读了德国哲学家奥都·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的《世界作为意志和表象》(“Die Welt als Wille und Vorstellung")一书以后,开始构思、创作这部作品的。剧本厌世轻生的悲观主义情绪,音乐的“无穷尽的旋律”和强烈的半音化风格,这些所谓“瓦格纳主义”中最核心的东西,同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哲学、美学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这样一部重要的作品,历来的文献、著作大都侧重对其音乐风格的分析、研究,本文拟就作品的唯意志论哲学内涵作些初步的论述,并试图找出作品艺术形式同这种哲学内涵间某种内在的联系。展开更多
今年四月收到汉斯·维尔纳·亨策(Hans Werner Henze, 1926—)寄来的三本赠书:《汉·维·亨策》(1976,西德波恩文化委员会在亨策五十岁时编辑出版)、《汉·维·亨策在1955—1979年间部份书信及言论集》和《符...今年四月收到汉斯·维尔纳·亨策(Hans Werner Henze, 1926—)寄来的三本赠书:《汉·维·亨策》(1976,西德波恩文化委员会在亨策五十岁时编辑出版)、《汉·维·亨策在1955—1979年间部份书信及言论集》和《符号——现代音乐美学的观点,第二册(1981年版)》。后者为亨策所编辑,收集了包括编者在内的、具有相同艺术观点的十六名欧美音乐家的音乐美学论文集。展开更多
文摘德国作曲家理查·瓦格纳(Richard Wagner,1813—1883),一生创作了十三部歌剧和音乐剧,其中以音乐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Tristan und Isolde”,以下简称《特里斯坦》)最有代表性。瓦格纳是在1854年读了德国哲学家奥都·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的《世界作为意志和表象》(“Die Welt als Wille und Vorstellung")一书以后,开始构思、创作这部作品的。剧本厌世轻生的悲观主义情绪,音乐的“无穷尽的旋律”和强烈的半音化风格,这些所谓“瓦格纳主义”中最核心的东西,同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哲学、美学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这样一部重要的作品,历来的文献、著作大都侧重对其音乐风格的分析、研究,本文拟就作品的唯意志论哲学内涵作些初步的论述,并试图找出作品艺术形式同这种哲学内涵间某种内在的联系。
文摘今年四月收到汉斯·维尔纳·亨策(Hans Werner Henze, 1926—)寄来的三本赠书:《汉·维·亨策》(1976,西德波恩文化委员会在亨策五十岁时编辑出版)、《汉·维·亨策在1955—1979年间部份书信及言论集》和《符号——现代音乐美学的观点,第二册(1981年版)》。后者为亨策所编辑,收集了包括编者在内的、具有相同艺术观点的十六名欧美音乐家的音乐美学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