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1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无人区电轴的研究 被引量:37
1
作者 郭继鸿 许原 +2 位作者 李学斌 张海澄 张萍 《临床心电学杂志》 2005年第1期19-22,共4页
目的研究特发性室速患者心电轴的特征。方法全组60例室速患者,37例左室室速,23例右室室速。经体表心电图测定额面心电轴。结果60例中20例存在无人区电轴,均为左室室速。右室室速无1例出现无人区电轴。存在无人区电轴的患者占左室室速患... 目的研究特发性室速患者心电轴的特征。方法全组60例室速患者,37例左室室速,23例右室室速。经体表心电图测定额面心电轴。结果60例中20例存在无人区电轴,均为左室室速。右室室速无1例出现无人区电轴。存在无人区电轴的患者占左室室速患者的54.1%,20例中男性18例,女性患者2例。17例未出现无人区电轴的左室室速患者中男性11例,女性6例,这种性别差异有否普遍意义,还需进一步研究。结论无人区电轴可以做为宽QRS波群心动过速鉴别诊断的一项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 心电轴 患者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体表心电图 宽QRS波 鉴别诊断 研究
下载PDF
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120例总结 被引量:32
2
作者 马长生 胡大一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1998年第B09期36-39,共4页
目的 总结不同起源部位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的经导管射频消融(RFCA)抬疗的方法与结果。方法 对120例IVT进行了RFCA抬疗,男性87例、女性33例,年龄36±19(8~66)岁。左室FVT(ILVT)中起自间隔面者以最早的P电位处为消融靶点,其... 目的 总结不同起源部位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的经导管射频消融(RFCA)抬疗的方法与结果。方法 对120例IVT进行了RFCA抬疗,男性87例、女性33例,年龄36±19(8~66)岁。左室FVT(ILVT)中起自间隔面者以最早的P电位处为消融靶点,其它部位的IVT均以起搏与心动过速时12导联QRS形态完垒相同处或最早心室激动处为靶点。结果RFCA抬疗IVT的总成功率92.5%(111/120),ILVT为94.6%(70/74)、右室IVT(IRVT)为89.1%(41/46),复发率为5.4%(6/111),永久性三度房室阻滞1例,发生于ILVT消融时(1.3%)。ILVT分别起自间隔面(65例)、左前游离壁基底部(5例)和流出道(4例)。IRVT分别起自流出道(39例)、流入道(4例)、前壁(2例)及心尖部(1例)。左室间隔面ILVT有效靶点处P电位较QRS提前33.4±11.8(18~60)ms,其它部位49例ILVT及IRVT中的病例全部表现为有效靶点处起搏时与心动过速时12导联ORS波形态完全相同(41例,83.7%)或局部心室激动最为提前(8例,13.3%)。对4例未诱发的IVT尝试消融经随访证实均无效。结论不同起源的IVT采用RFCA治疗均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和较低的并发症。起自左室间隔面的ILVT应以最早P电位处为靶点;其它部位IVT应采用起搏标测,也可采用激动顺序标测。电生理检查未诱发的IVT不宜尝试RFC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VT ILVT RFCA 治疗 靶点 经导管射频消融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部位
原文传递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被引量:24
3
作者 朱莉 曹克将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2年第1期27-34,共8页
关键词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IVT 病理 诊断 治疗
原文传递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发生机制和治疗 被引量:18
4
作者 曹克将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1年第6期325-327,共3页
关键词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发病机制 治疗 IVT 反复单形 RMVT
原文传递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特点和射频消融治疗 被引量:20
5
作者 李学斌 郭继鸿 +3 位作者 许原 永福 黄卫斌 李鼎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1年第6期333-335,共3页
目的 对经射频消融术证实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病例进行总结分析,探讨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病状况、心电图特点和消融结果。方法 对127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病年龄、性别、室性心动过速的起源部位和心电图进行分析,观察室性心动... 目的 对经射频消融术证实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病例进行总结分析,探讨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病状况、心电图特点和消融结果。方法 对127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病年龄、性别、室性心动过速的起源部位和心电图进行分析,观察室性心动过速的诱发率,射频消融的成功率和复发率,分析消融术失败或室性心动过速复发的原因。结果 经消融治疗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好发于年轻人,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较右心室室性心动过速多见,11.8%的患者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时可出现1:1室房逆传。右心室室性心动过速男女比例为1.0:1.3,额面QRS波平均心电轴为(+82.96±26.18)°,诱发率为90.2%,射频消融的成功率为85.4%。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男女比例为8.6:1.0,额面QRS波平均心电轴为(-88.15±43.73)°,诱发率为96.5%,射频消融成功率为93.0%。结论射频消融术是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一项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的相对成熟的技术,可以作为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首选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射频消融术 临床特点 IVT
原文传递
特发性左心室心动过速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6
作者 张立堂 蔡天志 兰燕平 《现代临床医学》 2006年第2期143-145,共3页
关键词 特发性左心心动过速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特发性 长QT间期综合征 心动过速心肌病 器质心脏病 流出道 ILVT 维拉帕米
下载PDF
小儿快速型心律失常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若干进展 被引量:13
7
作者 李小梅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85-89,共5页
关键词 射频导管消融治疗 快速型心律失常 小儿 结折返心动过速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发性早搏 心动过速 预激综合征
原文传递
全军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资料总汇 被引量:11
8
作者 王玉堂 闫俊瑾 +1 位作者 单兆亮 时向民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32-334,共3页
目的 汇总分析全军射频导管消融(radiofrequencycatheterablation, RFCA)治疗快速心律失常资料,了解此项工作的现状与不足。方法 由全军心血管内科专业委员会组织进行RFCA治疗快速心律失常资料的注册登记和统计分析。两次注册时间分别... 目的 汇总分析全军射频导管消融(radiofrequencycatheterablation, RFCA)治疗快速心律失常资料,了解此项工作的现状与不足。方法 由全军心血管内科专业委员会组织进行RFCA治疗快速心律失常资料的注册登记和统计分析。两次注册时间分别为: 1993年1月1日至2000年12月31日和2001年1月1日至2002年12月31日。结果 (1)两次注册共收到全军42家医院共14, 599例登记资料,总成功率为96. 5% (14. 092 /14 .599),复发率为2 .8% (400 /14 .092),并发症发生率为0 .5% (72 /14 .599)。(2)各类心律失常中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为8344例(57 。2%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 4822例(33% )。(3)AVNRT及AVRT始终保持较高水平的成功率,频发室性早搏成功率显著提高。心房颤动(AF)和非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non IVT)复发率仍较高,分别为27%和21. 3%。并发症共发生72例,其中最多的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23例(31. 9% )和心包填塞19例(26 .4% )。结论 全军RFCA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工作发展迅速。加强培训,努力提高个人的技术水平,仍是将来减少复发率和控制并发症的主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心律失常 射频导管消融治疗 全军 结折返心动过速 折返心动过速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完全传导阻滞 2002年12月 RFCA治疗 快速心律失常 并发症发生率 频发早搏 专业委员会 心血管内科 2001年
原文传递
瓣环部起源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室性早搏射频消融术的临床特征 被引量:11
9
作者 吴晓羽 梁兆光 +3 位作者 曲秀芬 谷宏越 李为民 内藤滋人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5年第5期358-360,共3页
关键词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射频消融术 临床特征 早搏 特发性心律失常 瓣环 RFCA 起源部位 临床工作
原文传递
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103例 被引量:11
10
作者 苏晞 李振 韩宏伟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5年第5期341-343,共3页
总结不同起源部位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经导管射频消融(RFCA)治疗的成功经验。103例IVT行RFCA治疗,左室特发性VT(ILVT)起自间隔部者以最早的P电位处为靶点,右室特发性VT(IRVT)和其他部位的IVT均以起搏与VT发作时12导联心电图QRS波形... 总结不同起源部位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经导管射频消融(RFCA)治疗的成功经验。103例IVT行RFCA治疗,左室特发性VT(ILVT)起自间隔部者以最早的P电位处为靶点,右室特发性VT(IRVT)和其他部位的IVT均以起搏与VT发作时12导联心电图QRS波形态完全相同处或最早心室激动处为靶点。结果:RFCA治疗IVT的成功率为96.12%,ILVT为92.9%,IRVT为98.4%,复发率为2.9%。IVT起源部位分别位于左室后间隔部32例,左室游离壁1例,左室流出道9例,右室流出道60例、流入道1例。结论:IVTRFCA的关键是消融靶点的标测和确定,可根据VT发作时的心电图表现估计其起源位置。IVT的RFCA成功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生理学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导管消融 射频电流
下载PDF
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心电图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11
作者 林佳选 陈星星 +3 位作者 李岳春 季亢挺 殷日鹏 林加锋 《心电与循环》 2014年第4期321-325,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起源的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PVCs)和(或)室性心动过速(VT)的心电图特征,提出鉴别流程。方法根据射频导管消融PVCs/VT有效靶点或心室最早激动点的×线胸片进行定位,分析不同起源PVCs/VT的12导联心电图QRS波群。结果 828... 目的探讨不同起源的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PVCs)和(或)室性心动过速(VT)的心电图特征,提出鉴别流程。方法根据射频导管消融PVCs/VT有效靶点或心室最早激动点的×线胸片进行定位,分析不同起源PVCs/VT的12导联心电图QRS波群。结果 828例接受导管消融,580例起源于右心室,248例起源于左心室,左、右心室起源者胸导联移行指数<0的分别占97.58%及7.24%;左和右心室流出道起源者下壁导联多数呈R型,V_1上,多数右心室流出道起源者呈rS型,右室间隔起源呈QS型,主动脉瓣上起源者常呈rS或RS型;下壁导联上,左前分支起源者常呈qR型,左后分支起源者常呈rS型。结论结合体表心电图胸导联移行指数、下壁导联和V_1上的QRS波群特征可初步判断特发性PVCs/VT的起源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期前收缩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射频导管消融术 心电图
下载PDF
心室异常除极顺序与电张调整性T波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林加锋 杨鹏麟 +3 位作者 林佳选 兰华仙 王品晓 陈鹏 《心电学杂志》 2007年第4期197-202,共6页
目的探讨心室最早异常除极点与心脏电张调整性T波产生的相关性。方法对91例(37例右心室心尖部临时或永久性起搏后,14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终止或射频导管消融后,40例间歇或持续性预激综合征射频导管消融后)持续或间歇性心室除极异常患... 目的探讨心室最早异常除极点与心脏电张调整性T波产生的相关性。方法对91例(37例右心室心尖部临时或永久性起搏后,14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终止或射频导管消融后,40例间歇或持续性预激综合征射频导管消融后)持续或间歇性心室除极异常患者的心室最早异常除极点与电张调整性T波产生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并对出现与未出现电张调整性T波的心室最早异常除极点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①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及左心室下后间隔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者100%出现电张调整性T波。②除少数特殊心室最早异常除极点外,预激综合征旁道下传阻断后,多数患者出现电张调整性T波。③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及右希氏束旁、右前间隔、右前壁旁道下传阻断后不出现电张调整性T波。④不同部位心室最早异常除极产生的电张调整性T波的导联分布特征及其深度不同。结论不同心室异常除极顺序产生的电张调整性T波的导联分布特征及深度也不同,这些特征对与缺血性及急性肺栓塞性T波改变的鉴别有极大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张调整T波 心电描记术 右心心尖部起搏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预激综合征
下载PDF
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的消融治疗 被引量:8
13
作者 陈岗 刘少稳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9年第2期130-132,共3页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diopat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IVT)指不伴有明确的器质性心脏病,亦排除了代谢或电解质异常、遗传性心脏疾病的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其中最常见的类型为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的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速(ri...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diopat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IVT)指不伴有明确的器质性心脏病,亦排除了代谢或电解质异常、遗传性心脏疾病的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其中最常见的类型为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的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速(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ventricular tachycardia,RVOT-VT)。特发性室速占各种原因室速的10%~20%。右心室特发性室速80%以上为右心室流出道起源。多在20~40岁发病,女性略多见。临床经常表现为频发室性早搏(室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 右心流出道 频发早搏 消融治疗 特发性 遗传心脏疾病 器质心脏病
原文传递
特发性左室室性心动过速非接触球囊导管系统的标测与消融 被引量:9
14
作者 朱莉 曹克将 +5 位作者 邹建刚 陈明龙 单其俊 杨兵 李文奇 陈椿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1年第4期224-226,I002,共4页
介绍非接触球囊导管标测系统 (EnSite 30 0 0系统 )指导难治性特发性左室室性心动过速的标测与射频消融的初步经验。 5例男性病人 ,年龄 33± 17(17~ 6 2 )岁 ,常规方法标测和导管消融失败 2 .4± 1.1(1~ 4)次。常规放置高位... 介绍非接触球囊导管标测系统 (EnSite 30 0 0系统 )指导难治性特发性左室室性心动过速的标测与射频消融的初步经验。 5例男性病人 ,年龄 33± 17(17~ 6 2 )岁 ,常规方法标测和导管消融失败 2 .4± 1.1(1~ 4)次。常规放置高位右房和右室电生理导管 ,运用置入左室的 6 4极球囊导管和大头电极 ,系统重建三维心内膜几何模型和等电势 ,经右室导管诱发VT ,心动过速周期为 32 3.8± 48.1ms。EnSite 30 0 0系统标测到VT的最早激动点分别位于左后间隔中下部、左侧间隔后下部左束支下方、后下间隔近心尖部、左室后壁近基底部和左后间隔中部。在最早激动点和关键峡部分别行点状、环状和线性消融。 2例患者在心动过速时放电、3例患者在窦性心律时消融 ,均获成功。成功消融靶点处的单极电图均为QS型。X线曝光时间为 2 5± 12min。随访 7.8± 4.6 (1~ 11)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发作心动过速。结果表明 ,与常规方法比较 ,EnSite 30 0 0系统所建立的心腔三维模拟等电势图可直观地显示心动过速的起源点、传导途径和关键峡部 ,系统模拟的单极腔内电图的形态也有助于判断病灶起源部位及提高消融成功率 ,尤其适用于常规方法消融失败的室性心律失常的标测 ,其独特的导航系统可引导消融导管到达靶点部位指导射频消融 ,并可减少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非接触标测 导管消融 射频电流
下载PDF
不同原因电张调整性T波的导联分布特征 被引量:9
15
作者 林加锋 陈晓曙 +2 位作者 张建华 胡君洁 王毅 《心电学杂志》 2005年第2期67-70,83,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原因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的心电学特征。方法对30例右心室心尖部临时或永久性起搏后、10例左室下后间隔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后及8例后间隔间歇性或持续性预激综合征射频消融术后电张调整性T波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①电张... 目的探讨不同原因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的心电学特征。方法对30例右心室心尖部临时或永久性起搏后、10例左室下后间隔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后及8例后间隔间歇性或持续性预激综合征射频消融术后电张调整性T波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①电张调整性T波的导联分布特点为: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分布最广,除下壁导联(Ⅱ、Ⅲ、aVF)外,胸导联(Vl ̄V4100.0%,Vl ̄V676.7%)亦广泛存在,其最大倒置T波的深度(0.85±0.26mV)较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组(0.42±0.18mV)、预激综合征组(0.40±0.19mV)均深,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均<0.01),最深倒置的常分布在V3、V4导联。②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组分布也较广,除下壁导联外,左胸导联(V4 ̄V6为100.0%)亦存在,其最深倒置的常分布在V4、V5导联。③预激综合征组分布较窄,常局限于下壁导联。结论不同原因电张调整性T波的导联分布也不同,了解这些特征有助于与心肌缺血、急性肺栓塞等所致的T波改变相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原因 分布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电张调整T波改变 右心心尖部起搏 预激综合征 射频消融术后 下壁导联 心电学特征 心动过速 永久起搏 肺栓塞 倒置T波 V4导联 左胸导联 V5导联 心肌缺血 后间隔 持续 间歇
下载PDF
起源于二尖瓣环的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体表心电图特点及射频消融治疗 被引量:7
16
作者 张劲林 苏晞 +4 位作者 韩宏伟 李振 唐成 蒋萍 程光辉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8年第1期50-52,共3页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和/或室性早搏(室早)主要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和左心室中后间隔部位,新近发现部分特发性室速还可以起源于二尖瓣环附近,本文报道14例特发性室速的心电图特点和射频消融结果。
关键词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射频消融治疗 心电图特点 早搏 二尖瓣环 特发性 体表 右心流出道
原文传递
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 被引量:5
17
作者 狄文成 张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5年第5期367-369,共3页
关键词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右心流出道 器质心脏病 致心律失常
原文传递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治疗——附40例报告 被引量:6
18
作者 袁贤奇 邓秀娟 +1 位作者 朱俊 宋有城 《临床急诊杂志》 CAS 2000年第1期16-17,共2页
目的:探讨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诊断与治疗选择。方法:本组40例,男29例,女11例,年龄30.6±14.8(11~66)岁,均无器质性心脏病。心电图:室速呈右束支30例,左束支10例。心室率168±46.8(130~241)次/min。结果:(1)药物治疗,静脉注射... 目的:探讨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诊断与治疗选择。方法:本组40例,男29例,女11例,年龄30.6±14.8(11~66)岁,均无器质性心脏病。心电图:室速呈右束支30例,左束支10例。心室率168±46.8(130~241)次/min。结果:(1)药物治疗,静脉注射异搏定终止室速者16例,占84%(16/19);心律平终止室速10例,占71%(10/14);3例顽固室速,静脉注射胺碘酮终止室速。而对利多卡因反应差。(2)射频消融治疗5例,效果良好,随访2年未发生室速。结论:临床应根据IVT类型及病人临床情况选用药物或射频消融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治疗 诊断 心电图 射频消融
原文传递
体表心电图鉴别心室流出道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起源部位的价值 被引量:6
19
作者 张劲林 王方正 +3 位作者 马坚 楚建民 方丕华 张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4年第2期95-96,共2页
射频导管消融术对反复单形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治疗效果很好.这类心律失常大部分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但近来国内外报道少部分也可起源于左心室流出道,本文对这两者体表心电图的差别作一初步研究.
关键词 体表心电图 鉴别 流出道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起源部位
原文传递
希氏束旁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点 被引量:6
20
作者 张涛 商丽华 +1 位作者 牛永红 江河 《临床心电学杂志》 2009年第5期347-350,共4页
目的探讨起源于希氏束旁的右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VT/VPCs)的心电图和电生理特征。方法入选3例起源于希氏束旁的右室特发性VT/VPCs患者,行12导联心电图及心内电生理检查,并行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结果3例患者消融靶点记录... 目的探讨起源于希氏束旁的右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VT/VPCs)的心电图和电生理特征。方法入选3例起源于希氏束旁的右室特发性VT/VPCs患者,行12导联心电图及心内电生理检查,并行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结果3例患者消融靶点记录到较清晰的希氏束电位,VT/VPCs下希氏束局部心室电位领先于体表心电图的QRS波群。所有患者I导联QRS波群均呈现单相高R波,aVL导联QRS波群均呈现R波,Ⅲ和aVF导联R波振幅明显低于Ⅱ导联,V1导联呈左束支阻滞形,VT/VPCs时QRS波群宽度较窄。结论起源于希氏束旁的VT/VPCs具有特征性的心电图表现,掌握这些特点有助于VT/VPCs的术前定位及提高导管消融的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希氏束旁 导管消融 心电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