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符号与物:“人的世界”是如何构成的 被引量:25
1
作者 赵毅衡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5-42,共8页
人居住的世界,即所谓"人化的世界",是充满意义的世界,是物与符号混合的世界。正因为物与符号的共存,它们在与人的关系就呈现了非常复杂的局面。首先,符号的确需要物源,但是符号的载体不一定是物,也可以是物的背景上物的缺失... 人居住的世界,即所谓"人化的世界",是充满意义的世界,是物与符号混合的世界。正因为物与符号的共存,它们在与人的关系就呈现了非常复杂的局面。首先,符号的确需要物源,但是符号的载体不一定是物,也可以是物的背景上物的缺失。因此符号可定义为"可以被理解为携带意义的感知"。正因为符号有物源,符号载体可以变成无意义的纯然物,也可以变成没有物使用性的纯符号。在这两者之间,符号也可以带上不同程度的实用意义与非实用意义。因此,人化的世界上所有的物,都是在一系列的功能中变动的"物—符号"双联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义 -符号 符号
下载PDF
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思想评析 被引量:3
2
作者 原伟泽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1年第4期35-39,共5页
鲍德里亚符号消费思想不仅受到索绪尔的语言学思想、罗兰.巴特的大众文化解码思想的影响,而且受到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影响。其符号消费思想的生成,表现在他对"物——符号"、消费社会、符号逻辑等理论的论述。由于... 鲍德里亚符号消费思想不仅受到索绪尔的语言学思想、罗兰.巴特的大众文化解码思想的影响,而且受到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影响。其符号消费思想的生成,表现在他对"物——符号"、消费社会、符号逻辑等理论的论述。由于符号学方法本身的局限性,鲍德里亚最终陷入"无根"的消费悲观主义,对符号消费的认识走向了极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德里亚 符号消费 ——符号 消费社会
下载PDF
物神的视觉修辞:毛泽东时代美术图像中的物—符号
3
作者 张霖源 《天府新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24-131,共8页
在艺术史和文化史的批评视野中,挪用毛泽东时代的美术图像是中国当代艺术重要的图像脉络和意识形态主题。当怀旧、嘲讽、自省等词汇杂糅起来试图解读挪用中的象征时,图像符号在不同话语中却呈现出表意的暧昧,这是由符号意义的不定性所... 在艺术史和文化史的批评视野中,挪用毛泽东时代的美术图像是中国当代艺术重要的图像脉络和意识形态主题。当怀旧、嘲讽、自省等词汇杂糅起来试图解读挪用中的象征时,图像符号在不同话语中却呈现出表意的暧昧,这是由符号意义的不定性所造成的。对它的捕捉需要潜回毛泽东时代美术作品的表意系统,把握视觉修辞对意义的生产及权力关系。本文从这一时期图像内部重复出现的物——"红宝书"、收音机和像章——切入,分析它们所具有的拜物教式的物神特征及其符号效果。在主体与物的关系中,它们分别主要从视觉、听觉和触觉的不同感官性中组织画面叙事和表意逻辑,通过反复和差异的图像修辞建构意义的链条,这一时期的图像生产也就呈现出指涉系统的整体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修辞 -符号 毛泽东时代美术 “红宝书”
下载PDF
戏剧演出的“非特有”媒介属性
4
作者 胡一伟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2期226-232,共7页
戏剧演出媒介不是特意为演出而存在的,即戏剧演出的媒介具有"非特有性",它指演出的文本符号载体与人们日常生活经验中所用之物没有什么不同,其非特有性的形成与展示框架有关,即展示框架是身体以及日常物品转换成了演示媒介的... 戏剧演出媒介不是特意为演出而存在的,即戏剧演出的媒介具有"非特有性",它指演出的文本符号载体与人们日常生活经验中所用之物没有什么不同,其非特有性的形成与展示框架有关,即展示框架是身体以及日常物品转换成了演示媒介的前提条件。这使得戏剧演出所用的媒介体现了它从物(事)到符号(物-符号)、从"寻常"到"特用"的转换过程,而这一转变使得演出媒介带上了"表情",形成了"统一场",进而影响符号文本的意义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演出 媒介 非特有性 -符号 叙述框架
下载PDF
艺术符号学:必要性与可能性 被引量:20
5
作者 陆正兰 赵毅衡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9-58,共10页
艺术符号学,集中讨论艺术文本特殊表意方式,在当代学术界有无可替代的价值。本文首先回顾艺术符号学大半个世纪的发展过程。这段历史成果固然丰富,但当今的“泛艺术化”社会文化,以及艺术本身的剧烈演变,迫使学界不得不重新审视艺术的... 艺术符号学,集中讨论艺术文本特殊表意方式,在当代学术界有无可替代的价值。本文首先回顾艺术符号学大半个世纪的发展过程。这段历史成果固然丰富,但当今的“泛艺术化”社会文化,以及艺术本身的剧烈演变,迫使学界不得不重新审视艺术的特殊表意方式。艺术的意义方式,在三个对立冲突之中展开:艺术是在与“非艺术”对比中实现的,二者没有截然分明的区别;艺术是感性与理性结合的产物,不是纯粹感性的形式“自律”;艺术是个别的,却又是文化决定的,是社会性的“展示”的结果。而要解决这几种对立,剖析日新月异,风格各异的艺术意义及其表达与解释过程,就必须靠符号学,因为符号学就是意义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 符号 -符号”三联体 泛艺术化
下载PDF
跨国旅行Vlog中的城市图景——以全球20座港口城市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陈思甜 臧颖蕾 《长沙大学学报》 2023年第3期22-29,共8页
智媒时代,Vlog的崛起为城市形象的国际传播带来了新机遇。本文以在YouTube平台上出现的全球20座知名港口城市的60条跨国旅行Vlog中的媒介镜像为研究对象,以符号学中的物源符号和语言学中的评价系统理论为依据,运用多模态研究方法,重点... 智媒时代,Vlog的崛起为城市形象的国际传播带来了新机遇。本文以在YouTube平台上出现的全球20座知名港口城市的60条跨国旅行Vlog中的媒介镜像为研究对象,以符号学中的物源符号和语言学中的评价系统理论为依据,运用多模态研究方法,重点从视、听两大层面展开文本分析,同时考察视、听符号彼此之间的联动关系。研究发现:作为短视频新形态的Vlog以城市叙事与传播使城市的“多面性”得以展示。Vlog这种新的媒介形式对城市形象的传播,对城市在基础设施建设、自然风貌展现以及人文气息营造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解读和推动中国城市国际传播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log 多模态 城市国际传播 符号 评价系统
下载PDF
物与符号——传统物文化与广告传播 被引量:1
7
作者 邱戈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期11-14,共4页
中国传统器物文化所彰显的精神文化特质,体现了东方古老智慧的永恒魔力。通过对东方古老器物文化的了解和仔细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深刻了解传统文化的文化特质,同时更有助于我们在当前的语境中发扬古老东方智慧的当下意义。文章试图探索... 中国传统器物文化所彰显的精神文化特质,体现了东方古老智慧的永恒魔力。通过对东方古老器物文化的了解和仔细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深刻了解传统文化的文化特质,同时更有助于我们在当前的语境中发扬古老东方智慧的当下意义。文章试图探索传统的物文化和现代广告传播之间的密切联系,以及这种东方智慧对广告传播文化意蕴的理解和应用操作层面的双重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器文化 东方智慧 "符号化" 广告传播
下载PDF
旅游景观的双轴操作与符号呈现 被引量:1
8
作者 朱昊赟 《符号与传媒》 2021年第1期67-77,共11页
在旅游业的高速发展的当下,旅游景观的符号建构与呈现形态问题日益受到各方关注。对旅游景观进行符号学研究,实际上是对旅游景观进行横向符号建构和纵向意义推演的过程。本文首先承认旅游景观以“物-符号”二联体的形式存在,并通过组合... 在旅游业的高速发展的当下,旅游景观的符号建构与呈现形态问题日益受到各方关注。对旅游景观进行符号学研究,实际上是对旅游景观进行横向符号建构和纵向意义推演的过程。本文首先承认旅游景观以“物-符号”二联体的形式存在,并通过组合轴与聚合轴的操作,得出旅游景观在“符号端”意义逐渐丰富、“物端”物质构成逐渐趋同的分析结论。基于此,旅游景观的形态表现需要在像似、指示、规约等层面各有侧重,以此凸显其景观的独特性。本研究将“旅游景观”的开发问题纳入到符号意义范畴,不仅为旅游景观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旅游景观的开发实践活动提供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 景观 -符号”二联体 符号
下载PDF
艺术识别:从历史叙述法到新功能主义符号美学 被引量:1
9
作者 周尚琴 《符号与传媒》 2022年第1期87-100,共14页
从各种传统的功能主义到20世纪下半期的程序主义,艺术从可定义到不可定义,尤其在当下泛艺术时代,“艺术识别”成了一个凸显的美学难题。本文在分析传统功能主义、程序主义的艺术定义的基础上,仔细辨析了诺埃尔·卡罗尔提出的用历史... 从各种传统的功能主义到20世纪下半期的程序主义,艺术从可定义到不可定义,尤其在当下泛艺术时代,“艺术识别”成了一个凸显的美学难题。本文在分析传统功能主义、程序主义的艺术定义的基础上,仔细辨析了诺埃尔·卡罗尔提出的用历史叙述法识别艺术的重要价值,以及赵毅衡提出的新功能主义符号美学中艺术定义的意义。本文提出,将历史叙述法与符号美学的“物-符号-艺术”三联体理论结合,或许才是泛艺术化时代识别艺术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识别 历史叙述法 符号美学 -符号-艺术三联体
下载PDF
大同核心文化之历史叙事方法论(二)
10
作者 邵非 《各界》 2020年第8期155-160,共6页
本文拟通过物元语境存在的符号化模型结构的创建从三相本体叙事、同位屏障叙事、共体解码叙事三个层面来探究宇宙造物时代的特性。本文为《大同核心文化之历史叙事方法论》的第二部分。
关键词 元神本体 同位屏障 共体解码 宇宙共相 符号
原文传递
“意境”理论的符号学原理 被引量:4
11
作者 谭光辉 《符号与传媒》 2012年第3期124-129,共6页
物符号置身的语境,是由文学作品的数个符号系统共同构筑的符号意义空间,这些意义空间相互缠绕,是一个意义的拓扑空间,这个空间就是中国古典诗学中的“意境”。置身意义空间中的物符号,实现表意功能必须由接收者完成。接收者的能力... 物符号置身的语境,是由文学作品的数个符号系统共同构筑的符号意义空间,这些意义空间相互缠绕,是一个意义的拓扑空间,这个空间就是中国古典诗学中的“意境”。置身意义空间中的物符号,实现表意功能必须由接收者完成。接收者的能力元语言决定了他处于意义空间中的哪一个角落,处于不同意义角落中的读者在同一文学作品中会理解到不同的意义,感受到不同的意境,所以意境又是由读者构筑的意义空间,作者和作品只提供一种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境 符号 拓扑空间 意义
下载PDF
西方旅游研究中的符号学线索解析 被引量:19
12
作者 董培海 李伟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28-137,共10页
在系统梳理国外旅游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分别从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化、旅游符号消费以及旅游符号体验3个层面对西方旅游符号研究的成果予以梳理,剖析了西方旅游符号研究的三条脉络:一是以Mac Cannell等为代表的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化研究,重点... 在系统梳理国外旅游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分别从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化、旅游符号消费以及旅游符号体验3个层面对西方旅游符号研究的成果予以梳理,剖析了西方旅游符号研究的三条脉络:一是以Mac Cannell等为代表的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化研究,重点关注旅游吸引物符号化的机制以及旅游媒介对目的地代表性符号的建构过程。二是以Culler、Urry等为代表的,对旅游符号消费及其背后隐含的权力机制问题的研究。重点关注旅游消费的象征性意义和旅游符号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权力的不平等性问题。三是以海德格尔存在论为依据的存在主义符号学问题,重点关注旅游体验乃至旅游本身的符号意义。研究认为,旅游符号研究不仅推动了旅游研究的理论原创,促进了旅游社会学学科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也极大地扩展了旅游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吸引符号 符号消费 符号体验
下载PDF
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化研究 被引量:18
13
作者 董培海 李庆雷 李伟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62-169,共8页
从符号学的理论视角出发,文章结合国内外旅游吸引物研究的成果,探讨了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化问题。通过纵览旅游吸引物研究的概况,具体讨论了符号学理论在旅游吸引物研究中的借鉴、旅游吸引物符号化的手段和方法,以及旅游吸引物符号化的背... 从符号学的理论视角出发,文章结合国内外旅游吸引物研究的成果,探讨了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化问题。通过纵览旅游吸引物研究的概况,具体讨论了符号学理论在旅游吸引物研究中的借鉴、旅游吸引物符号化的手段和方法,以及旅游吸引物符号化的背景和条件3个基本问题。研究认为:符号学理论和方法的介入,不仅极大地深化了旅游吸引物研究的内容和范围,同时也拓展了旅游研究的深度和文化视野。在国内旅游学术研究整体缺乏一种文化研究的理论工具,且旅游学科理论体系较为薄弱的背景下,符号学理论和方法在旅游研究中的运用是值得期待的,其也需要国内学者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吸引符号 机制 根基 现代性
下载PDF
迪恩·麦肯奈尔旅游社会学思想解读——兼评《旅游者:休闲阶层新论》 被引量:8
14
作者 董培海 蔡红燕 李庆雷 《旅游学刊》 CSSCI 2014年第11期115-124,共10页
美国著名旅游社会学家迪恩·麦肯奈尔(Dean.MacCannell)的《旅游者:休闲阶层新论》(The Tourist:A New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一书是20世纪以来西方旅游社会学研究中最具代表性意义的研究著作。该书以"舞台化真实"... 美国著名旅游社会学家迪恩·麦肯奈尔(Dean.MacCannell)的《旅游者:休闲阶层新论》(The Tourist:A New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一书是20世纪以来西方旅游社会学研究中最具代表性意义的研究著作。该书以"舞台化真实""景观神圣化""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化"等理论为依据,从旅游者和旅游吸引物的研究着手,将同一时期社会学中盛行的结构功能分析和符号互动的方法引入旅游现象分析,以探讨旅游与现代社会文化结构变迁之间的关系,从理论和研究方法层面为旅游社会学的学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该书在西方旅游社会学界和人类学界一直享有极高的美誉。近年来,旅游社会学的研究日益得到了国内学者的关注,然而相较于国外,无论是学科体系还是理论基础都显得极为羸弱。在此背景下,通过梳理历史以重拾经典对该书予以系统审视,总结其旅游社会学的学术思想,对于深化国内学者对国外旅游社会学知识体系的认识,构建国内旅游社会学学科发展框架,扩宽其研究路径,进而实现西方旅游社会学研究成果的本土化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舞台化真实 景观神圣化 旅游吸引符号 现代性
下载PDF
侗族传统传播方式研究——基于传播符号运用之维度 被引量:1
15
作者 吴定勇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27-134,共8页
从传播所使用符号类型的角度,侗族传统传播有自然物符号传播、人工物符号传播、口语符号传播和书写符号传播等几种基本传播方式。由于过去没有自己的规范性文字,侗族的实物符号传播比较多见,口语符号传播尤其是音乐比较发达,而其书写符... 从传播所使用符号类型的角度,侗族传统传播有自然物符号传播、人工物符号传播、口语符号传播和书写符号传播等几种基本传播方式。由于过去没有自己的规范性文字,侗族的实物符号传播比较多见,口语符号传播尤其是音乐比较发达,而其书写符号传播则颇具特色。侗族传统传播的许多形式正在不断退出历史舞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侗族 自然符号传播 人工符号传播 口语符号传播 书写符号传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