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理性幸福观解读 被引量:2
1
作者 李德田 《党政干部学刊》 2011年第1期64-66,共3页
当代我国社会所要树立和倡导的主流幸福观,应该是理性幸福观。理解幸福是前提。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相统一,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相统一,幸福目标与实现手段相统一,是理性幸福观的三大基本特征。
关键词 物质幸福 精神幸福 个人幸福 社会幸福 理性幸福
原文传递
如何从“民之福”到“国之幸”——“幸福中国”理念的社会学思考
2
作者 单一良 《人民法治》 2016年第12期120-121,共2页
只有将自身的'幸福'置身于社会关系当中,不能'把个人幸福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要分享幸福,帮助那些不幸福的人感受到幸福,由强调个人德性幸福转向建立社会德性幸福,'民之福'才能抵达'国之幸'。'中... 只有将自身的'幸福'置身于社会关系当中,不能'把个人幸福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要分享幸福,帮助那些不幸福的人感受到幸福,由强调个人德性幸福转向建立社会德性幸福,'民之福'才能抵达'国之幸'。'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谈及'中国梦'时着重强调的。由此可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幸福 幸福 德性幸福 幸福中国 物质幸福 社会关系 社会学
下载PDF
马克思幸福观的层阶辨析
3
作者 程亚军 段虹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9-66,共8页
怎样理解人的幸福与如何看待人的本质息息相关。马克思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身的关系”这三个层面全面辩证地诠释了人的本质。马克思的幸福观内在包含着三个层阶:人与自然关系层面的物质幸福,人与人关系层面... 怎样理解人的幸福与如何看待人的本质息息相关。马克思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身的关系”这三个层面全面辩证地诠释了人的本质。马克思的幸福观内在包含着三个层阶:人与自然关系层面的物质幸福,人与人关系层面的社会幸福,人与自身关系层面的精神幸福。幸福作为整体,需要以物质生产和自然需求为基础,以社会交往和相互承认为升华,以精神满足和价值实现为目标。马克思由此认为超越资本主义社会,摆脱对“物的依赖”,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人的幸福才能全面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物质幸福 社会幸福 精神幸福
下载PDF
怎样看待“物之存在随心转”的儒家“圆善”?
4
作者 陈迎年 《哲学分析》 CSSCI 2023年第5期23-38,196,197,共18页
牟宗三《圆善论》最吸引人目光的地方确实在“精神幸福”,但其讨论的结构却仍然只能是包括了“物质幸福”的广义圆善。通过区分广义与狭义圆善,强调牟宗三儒家“圆善”所能达成的只是“精神幸福”,而非康德要求的“物质幸福”,其重大意... 牟宗三《圆善论》最吸引人目光的地方确实在“精神幸福”,但其讨论的结构却仍然只能是包括了“物质幸福”的广义圆善。通过区分广义与狭义圆善,强调牟宗三儒家“圆善”所能达成的只是“精神幸福”,而非康德要求的“物质幸福”,其重大意义是以极端的形式表达和强调了牟宗三儒家“圆善”在主题与结构之间存在张力的事实,把对牟宗三本人进行判教的任务推到了前台。狭义圆善或重“精神幸福”,或重“物质幸福”,有属于道德层面的,也有知识层面的,还有社会制度层面的等,广义圆善则只能是诸狭义圆善交融无间的“浑无罅缝”。如果把“物质幸福”理解为“下”,把“精神幸福”确定为“上”,牟宗三不同时期讨论的主题虽然有不同,但却拱卫了同一个“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双线往复循环结构,即所谓“‘浑无罅缝’与‘十字打开’的典型”。唯因此,不同的主题就表示某种侧重或先后等,而不是指示着牟宗三的分裂或失误。牟宗三或“自下而上”说道德,注重科学、政治、经验、事功等,甘着学究气、平庸气、烟火气;或“自上而下”讲生命,强调道德、精神、超越、心性等,自带阳刚气、挺拔气、神仙气;唯有两者相互渗透、双线往复循环成一圆圈,方有究竟极致真实的牟宗三儒家圆教圆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善 牟宗三 物质幸福 精神幸福 自下而上 自上而下
下载PDF
中国梦的幸福学解读
5
作者 毕昌萍 田娟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125-128,共4页
中国梦是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于一体的宏伟目标。从幸福学的角度来说,中国梦归根到底是追求"人民幸福"之梦。中国梦的三个维度中:国家富强是人民物质幸福的基石;民族振兴是人民精神幸福的依托;人民幸福为国家富强... 中国梦是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于一体的宏伟目标。从幸福学的角度来说,中国梦归根到底是追求"人民幸福"之梦。中国梦的三个维度中:国家富强是人民物质幸福的基石;民族振兴是人民精神幸福的依托;人民幸福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提供有不竭的源泉和动力。时下,正值改革攻坚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科学理解和准确把握中国梦的内涵,有助于消弭价值冲突,凝聚民族向心力,激发国民爱国、爱党热情,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三个自信,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梦 幸福 人民梦 物质幸福 精神幸福
下载PDF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后物质幸福时代幸福感提升的着力点 被引量:1
6
作者 杨现勇 王俭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20年第9期80-84,共5页
幸福感是指人们的需求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愉悦感,是对生活的满足感、享受感。幸福感的产生需要一定的客观物质基础,并受多种主观因素的影响。物质生产发展与幸福感的关系具有阶段性非对称应变特点。后物质幸福时代,物质对人们幸福感的作... 幸福感是指人们的需求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愉悦感,是对生活的满足感、享受感。幸福感的产生需要一定的客观物质基础,并受多种主观因素的影响。物质生产发展与幸福感的关系具有阶段性非对称应变特点。后物质幸福时代,物质对人们幸福感的作用力下降,幸福感的重心上移,精神因素对幸福感的影响力上升。思想政治教育对幸福感的提升具有内在关联逻辑,后物质幸福时代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提升人们的幸福感,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新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幸福时代 幸福 思想政治教育 提升 着力点
下载PDF
幸福中国——寒门子弟的非物质幸福感来自哪里?
7
作者 邱小艳 《神州》 2019年第8期244-245,共2页
步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是中国经济腾飞的年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为推动中国梦的实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人民的物质生活也之下仍有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的贫困人口依然存在,随着党的十八大召开,国家做出了精准扶... 步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是中国经济腾飞的年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为推动中国梦的实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人民的物质生活也之下仍有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的贫困人口依然存在,随着党的十八大召开,国家做出了精准扶贫的战略部署。为积极响应这一重大方针政策,我们有针对性的开展了对当代大学生贫困学子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面临的新需求和新希望的调查与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准扶贫 贫困大学生 网络新时代 心理问题 物质幸福
下载PDF
限度与生态:在新一轮经济危机中重建政治——经济新秩序
8
作者 唐代兴 《阴山学刊》 2009年第1期5-12,共8页
此轮全球性经济危机引发的直接原因是美国的次贷危机,但其最终根源却是由近代以来所形成的以物质幸福无限论观念所导向的国家经济增长无限论、市场主体财富增长无限论与普通劳动者的现代贫困之间所形成的矛盾、冲突积累到无法消解时的... 此轮全球性经济危机引发的直接原因是美国的次贷危机,但其最终根源却是由近代以来所形成的以物质幸福无限论观念所导向的国家经济增长无限论、市场主体财富增长无限论与普通劳动者的现代贫困之间所形成的矛盾、冲突积累到无法消解时的市场爆发。基于此,消解此场经济灾难以及最大限度地杜绝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循环的根本之策,是全面确立整体生态的视野和限度生存的原则,重建以生命———人之存在自由为最高原理,以普遍平等为共享平台,以广阔博爱和全面慈善之人道为价值导向,以全面公正为实践指向的政治———经济新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危机 物质幸福无限论 市场主体 整体生态视野 限度生存原则 政治-经济新秩序
下载PDF
论生态文明的后物质主义幸福观和共同体价值观 被引量:5
9
作者 王雨辰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7-24,168,共9页
以近代机械论哲学世界观和自然观为基础的工业文明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看作支配和被支配、控制和被控制的关系,并倡导消费主义的生存方式,信奉物质主义幸福观和个人主义价值观,其目的在于追求经济的无限增长,其结果造成了人与人、人与自... 以近代机械论哲学世界观和自然观为基础的工业文明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看作支配和被支配、控制和被控制的关系,并倡导消费主义的生存方式,信奉物质主义幸福观和个人主义价值观,其目的在于追求经济的无限增长,其结果造成了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日益紧张和生态危机。以生态哲学世界观和自然观为基础的生态文明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看作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有机关系,他们共同构成了生态共同体。从追求人类的生存、发展和生态共同体的整体和谐这一目的出发,生态文明反对工业文明的物质主义幸福观和个人主义价值观,倡导后物质主义幸福观和共同体价值观,力图把实现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维系生态整体的和谐有机联系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工业文明 物质主义幸福 物质主义幸福 个人主义价值观 共同体价值观
下载PDF
论维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生态道德观——基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反思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雨辰 《云梦学刊》 2020年第4期27-33,共7页
人类的哲学世界观和自然观经历了从依附自然、敬畏自然到支配自然和控制自然的发展历程,发生这种转变的根源在于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对人的主体性和理性的高扬。由于启蒙理性把理性等同于工具理性,使得人们在摆脱... 人类的哲学世界观和自然观经历了从依附自然、敬畏自然到支配自然和控制自然的发展历程,发生这种转变的根源在于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对人的主体性和理性的高扬。由于启蒙理性把理性等同于工具理性,使得人们在摆脱了对神和自然的恐惧与支配的同时,不仅使人类重新陷入了工具理性的恐惧和支配,而且导致了消费主义生存方式和物质主义幸福观盛行,使得环境伦理学和当代生态思潮得以兴起,其核心问题就是要求通过树立敬畏自然、敬畏生命的生态道德观念,维系人的身心、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只有树立"动物多样性"伦理和后物质主义幸福观,才能实现人自身、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和共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配自然 敬畏自然 敬畏生命 物质主义幸福 物质主义幸福
下载PDF
谈道德建设在中国人民幸福指数提升中的作用
11
作者 郑晓云 《才智》 2012年第16期190-190,共1页
本文通过对人们物质上的满足到人们不可缺失的精神上的满足的探讨与研究,指出了当今社会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的发展,物质生活丰富了,通过对"幸福指数"的调查发现,人们的幸福感却在下滑。道德滑坡趋向不容忽视。人们亟需培养一... 本文通过对人们物质上的满足到人们不可缺失的精神上的满足的探讨与研究,指出了当今社会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的发展,物质生活丰富了,通过对"幸福指数"的调查发现,人们的幸福感却在下滑。道德滑坡趋向不容忽视。人们亟需培养一种观念、塑造一种精神、树立一种风尚。如何让老百姓过得安心放心有幸福感,与社会进行道德建设是分不开的。本文通过对经济政策、道德建设政策等方面阐述说明了道德建设在人民幸福指数提升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幸福指数 物质层面幸福 精神层面幸福 道德建设
原文传递
当物质不再幸福时
12
作者 郑珊萍 《当代矿工》 2010年第3期32-32,共1页
今天,一顿饭、一件衣服,动辄成百上千已属平常:一次家装、一趟旅行,花上几千元甚至上万元也不足为奇。人们匆匆忙忙地追赶着时尚,疯狂中突然发现,原来满足欲望后得到的只能叫“快感”,不能称之为幸福。于是,我们开始沉思何为幸福。
关键词 《当物质不再幸福时》 散文 郑珊萍 文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