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感物诗学:一个新的诗学类别的诞生
1
作者 徐志鸿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2023年第4期156-176,共21页
中西方思想史上有许多关于诗人感物作诗过程的诗学理论,虽然这些诗学理论属于同一类别,但至今尚未得到命名和理论总结。本文将其命名为感物诗学,并定义为一种探讨诗人感物作诗过程的诗学类别,由主体和客体两部分构成。为了确定感物诗学... 中西方思想史上有许多关于诗人感物作诗过程的诗学理论,虽然这些诗学理论属于同一类别,但至今尚未得到命名和理论总结。本文将其命名为感物诗学,并定义为一种探讨诗人感物作诗过程的诗学类别,由主体和客体两部分构成。为了确定感物诗学的类别范围,必须了解导致这种诗学类别内部差异的变量及其边界所在。因此,本文从客体和主体两个角度对里尔克的物诗诗学、刘勰的心物交融诗学和王国维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进行了比较研究。本文发现,在客体方面,里尔克十分强调剔除客体的偶然性,仅留下必然性,并由此暴露客体的本质,凸显客体的存在性,而刘勰和王国维的诗学并不着意分辨这种偶然性,刘勰十分注重偶然性对物象的作用,王国维的“有我之境”更是着意将诗人主体性加诸客体,使其增加偶然性,即使是他所说的较客观的“无我之境”,也不会着意剔除偶然性;在主体方面,里尔克物诗诗学是眼睛的诗学,而刘勰与王国维的诗学则以心为根本感知器官。四种诗学在主客体上的不同思想都指向了不同的主客观程度,并因此指向了不同的主客体在场地位:里尔克物诗诗学强调凸显客体的本质,用较为客观的眼睛感物,因而是极度客观的感物诗学,里尔克物诗中诗歌主体基本没有在场地位;王国维的“无我之境”虽然“以物观物”较为客观,但是仍旧有“我”的存在,因此是客观程度不及里尔克的客观感物诗学,“无我之境”对应的诗歌中客体处于在场地位;刘勰强调“随物宛转”“与心徘徊”,对主观性和客观性都有要求,因而是较为折衷而偏向主观的感物诗学,而其对应的诗歌中主体处于在场地位;“有我之境”强调以我观物,凸显主体的在场地位,因而是极度主观的感物诗学。本文由此得出结论,四种诗学的理论差异根源在于主客体在场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里尔克 刘勰 文心雕龙 王国维
下载PDF
“物诗”与抒情主体的位置——以冯至、郑敏与里尔克的差异为中心 被引量:4
2
作者 李倩冉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0-97,共8页
里尔克中期的“物诗”启发了中国现代诗人对外部世界的客观描摹,但这一影响止于技法层面,既有的研究也多关注其间的相似性。然而,里尔克“物诗”更大的变革在于诗中的抒情主体,主体需要首先摒弃自身的先验观念,进入与物象共处的“敞开... 里尔克中期的“物诗”启发了中国现代诗人对外部世界的客观描摹,但这一影响止于技法层面,既有的研究也多关注其间的相似性。然而,里尔克“物诗”更大的变革在于诗中的抒情主体,主体需要首先摒弃自身的先验观念,进入与物象共处的“敞开域”中,并捕捉物象与主体相触动的瞬间。但冯至诗中的对话、祈祷语调以及推己及人的结构,均以主体为中心;郑敏诗中偶见里尔克式的静观,但主体意志终究凌驾并更改了物象。两位诗人与里尔克的差异,除了对主体性的认知不同之外,与20世纪40年代的战时语境,以及彼时新诗理论试图矫正抒情泛滥的针对性均不无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里尔克 抒情主体 冯至 郑敏
原文传递
视觉图像中的内外关联——论里尔克的“物诗” 被引量:3
3
作者 贾涵斐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5-31,共7页
受"观看"理念、象征主义、现代性等因素的影响,奥地利经典诗人里尔克在中期阶段创作了许多"物诗"。表面上看,"物诗"具有强烈的客观性,不着感情地描摹外物,但它实则通过一种特殊的方式,在面对内外分裂的... 受"观看"理念、象征主义、现代性等因素的影响,奥地利经典诗人里尔克在中期阶段创作了许多"物诗"。表面上看,"物诗"具有强烈的客观性,不着感情地描摹外物,但它实则通过一种特殊的方式,在面对内外分裂的危机之时重构内外关联,在关注、描摹外部的同时重返内心。本文通过考察一些代表作品,着重分析此阶段诗作对内外关系的探索,其中不仅涉及内外之间的张力,而且能观察到二者的互动。内与外的二元对立模式被打破,在想象的无限领域,界限消除,内外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里尔克 观看 内外
下载PDF
从海德格尔的“物”看里尔克的“物诗”
4
作者 李晓林 《枣庄学院学报》 2011年第6期10-15,共6页
学术界一般认为,里尔克的创作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主观表现的诗歌,中期的"物诗",后期存在论意义的诗歌。值得注意的是,"物诗"中的"物"不在象征,也不在物的客观描绘,而是抵达物的本质。本文借鉴海德格尔... 学术界一般认为,里尔克的创作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主观表现的诗歌,中期的"物诗",后期存在论意义的诗歌。值得注意的是,"物诗"中的"物"不在象征,也不在物的客观描绘,而是抵达物的本质。本文借鉴海德格尔对"物"的独特阐发,从物之为物、物与人、人之为人几个方面把握里尔克的"物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里尔克
下载PDF
“五四”的物体系与物的心声:论冰心的写物诗
5
作者 王玮旭 《江汉学术》 2024年第5期35-45,共11页
在早期中国新诗的诗学格局中,思想之新与诗歌之美是诗人们需要解决的两个重要问题,困难在于二者常常被视为一组矛盾。而冰心却以她所创造的“思想—事物”的写物结构给出了其独特的解决方案。就象征形式而言,与胡适等人诗歌中所展现的... 在早期中国新诗的诗学格局中,思想之新与诗歌之美是诗人们需要解决的两个重要问题,困难在于二者常常被视为一组矛盾。而冰心却以她所创造的“思想—事物”的写物结构给出了其独特的解决方案。就象征形式而言,与胡适等人诗歌中所展现的私人化象征相比,冰心的特殊之处在于其诗学并非狭义的象征主义模式,而是试图创建一套关于时代新思潮的具有公共性的“物体系”。这一形式尽管存在许多缺陷,客观上却影响巨大。冰心诗歌中还存在一种特殊的“听觉”形式,即从无言的事物身上听到话语。这一形式是冰心诗歌在其时代中十分特殊的一项特质,它来源于泰戈尔、渊源于印度思想及《圣经》、卢梭等西方思想,由此首次在中国新诗中塑造出一种倾听“自然—神—真理”的“形而上的品格”,具有重要的开创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心 说理
下载PDF
“心物相与”视域下的感物诗书写及其诗学质性
6
作者 熊江梅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9-117,共9页
感物诗是在“气的宇宙观”下生成的独特文类。在“气的宇宙观”视域下,心、物同根同构又交相感应,成为呼吸相通的有机整体。秦汉以来随着“诗的时间”的发现,感物诗集中抒写时间体验,逐步积淀为体气与时气绾合的“叹逝”主题与四时结构... 感物诗是在“气的宇宙观”下生成的独特文类。在“气的宇宙观”视域下,心、物同根同构又交相感应,成为呼吸相通的有机整体。秦汉以来随着“诗的时间”的发现,感物诗集中抒写时间体验,逐步积淀为体气与时气绾合的“叹逝”主题与四时结构模式;处身于大气场域中,受到阴阳之气浸润,“应物斯感”的抒情主体表现出被动性、身体性特点;时间的空间化、气氛之物的出场及浓郁化、处身于境的氛围体受,营造出感物诗的气氛美学。围绕“心物相与”生成的“叹逝”主题、身体化主体和气氛美学,感物诗鲜明地呈现了气类感应的有情世界这一独特的文学图景,同时又以其主题的固定化、模式的程式化、意象的类型化等质性特点,成为汉魏晋士人群体自觉的文学表征,具有重要的诗学与文化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的宇宙观 身体化的悲愁 气氛美学
下载PDF
张澍两组咏凉风物诗述评 被引量:2
7
作者 崔云胜 《河西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20-27,共8页
张澍既是一位诗人又是一位学者,他的《凉州词》和《闲居杂咏》两组咏凉诗以自己对河西历史和文化的研究为基础,通过对河西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奇异的动植物、古迹、文物等的歌咏,讴歌了河西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同时也是对河西悠久... 张澍既是一位诗人又是一位学者,他的《凉州词》和《闲居杂咏》两组咏凉诗以自己对河西历史和文化的研究为基础,通过对河西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奇异的动植物、古迹、文物等的歌咏,讴歌了河西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同时也是对河西悠久灿烂历史文化向世人的介绍和炫耀,体现出张澍渊博的学识和敏锐的观察力。张澍的这两组咏凉诗不可以平常诗词来看待,虽个别地方难免夸张失实之处,但其内容均有历史文献的记载为依据,为我们研究河西历史文化提供了许多十分有价值的线索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澍 咏凉风 历史文化 线索 参考
下载PDF
“表达之难”与“瞬间的光”:胡适写物诗初探
8
作者 王玮旭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07-219,共13页
胡适的诗学观念大致上由“言之有物”与“讲求白话”两条主要线索构成,而《尝试集》中最能体现其诗学构想的作品是频繁出现的“写物诗”。不同于此前《旧诗存稿》中《电车词》对“新物”的关注,《尝试集》中的写物诗表面上所书写的对象... 胡适的诗学观念大致上由“言之有物”与“讲求白话”两条主要线索构成,而《尝试集》中最能体现其诗学构想的作品是频繁出现的“写物诗”。不同于此前《旧诗存稿》中《电车词》对“新物”的关注,《尝试集》中的写物诗表面上所书写的对象大都是古已有之的日常事物,甚至是古典诗词反复书写的“古典物”,这里暗含着一种从旧事物中发掘新诗意的意识,但大部分情况下他又未能发现新的物我关系,诗歌停留在对“表达之难”的呈现。只在少数几首诗对“瞬间的光”的书写中,展现出了一种现代主体性,一方面他对事物的易逝有着现代人特有的敏感,另一方面他又在“历史的黑夜”中建构了“内心的光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尝试集》 现代主体性
原文传递
自我与身体:郭沫若早期写物诗的“抒情”与“物质性”
9
作者 王玮旭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92-99,共8页
郭沫若早期诗歌中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写物模式:以《梅花树下醉歌》为代表的“抒情写物诗”模式和以散文诗《女尸》为代表的“身体书写”模式。前者表面上引用英国浪漫派写物诗的形式,却因为“抒情”因素极端化而忽略了物象的物质性因素... 郭沫若早期诗歌中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写物模式:以《梅花树下醉歌》为代表的“抒情写物诗”模式和以散文诗《女尸》为代表的“身体书写”模式。前者表面上引用英国浪漫派写物诗的形式,却因为“抒情”因素极端化而忽略了物象的物质性因素,物象直接成为象征、表达情感,这背后是郭沫若“唯我论”的诗人主体。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之一,是郭沫若对雪莱诗学及浪漫主义诗歌的误读。后者则是受到日本现代文学和自身“解剖室”经验的影响,形成的恶美和精细化等特征,背后是唯美—颓废主义影响下的另一种强调“认知”的诗人主体。这两种模式既创造了早期新诗在胡适以外的写物范式,也对新诗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抒情 浪漫主义 身体抒写 唯美—颓废主义
下载PDF
佛禅思想与南朝体物诗的范式研究
10
作者 丁红丽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5期117-123,共7页
体物诗产生于佛教盛行的南朝,其产生与佛禅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并表现出一系列范式特点。首先,在佛禅“守心”与“客尘”对立的“心物分离”思维方式影响下,体物诗表现为“无我性”,即诗人主体情志抽离的特点;其次是佛禅中“观五蕴”之... 体物诗产生于佛教盛行的南朝,其产生与佛禅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并表现出一系列范式特点。首先,在佛禅“守心”与“客尘”对立的“心物分离”思维方式影响下,体物诗表现为“无我性”,即诗人主体情志抽离的特点;其次是佛禅中“观五蕴”之修行方式对体物诗的影响,佛禅“返照内观”的修行方式,尤其“观五蕴”中“观”的修行方式直接影响到体物诗,使体物诗呈现出“描摹性”的特点;第三,佛禅“性空假有”思想影响了诗人对待物质世界的态度,体物诗人多以赏玩态度去观物,体物诗表现出赏玩性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我性 描摹性 赏玩性
下载PDF
博尔赫斯景物诗解读
11
作者 胡昕 《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0年第1期30-33,共4页
本文通过对博尔赫斯咏景叹物诗的解读和分析,概括了博尔赫斯景物诗的艺术特色,即因情造景;化景于情;触景生情。
关键词 博尔赫斯 咏景叹 解读
下载PDF
口语诗的情色书写批判 被引量:1
12
作者 向天渊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76-81,共6页
情色书写介于色情与情爱书写之间,伟大的情色书写,往往能在灵、肉之关系上达成微妙的平衡,处理不当,则很容易忽视"情"而滑向"色",落入铺陈肉体欲望与行为的色情陷阱;口语诗中以下半身写作为代表的凸显肉体感、在场... 情色书写介于色情与情爱书写之间,伟大的情色书写,往往能在灵、肉之关系上达成微妙的平衡,处理不当,则很容易忽视"情"而滑向"色",落入铺陈肉体欲望与行为的色情陷阱;口语诗中以下半身写作为代表的凸显肉体感、在场感的理论主张,虽然对趋于僵硬、虚伪的体制化写作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但他们的作品却没能担当这种叛逆美学的重任;他们凭借回到动物性肉体体验以获得艺术审美体验的希望,恰如南辕北辙无法实现。同样,通过表现生殖器快感去返回诗歌的本质,最终也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口语诗中的情色之作仅仅处于"物之诗"、"欲之诗"的阶段,必须经过情与美的洗涤与转换,才有可能上升为存在之诗、真理之诗,进而才配称为"人之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语 下半身写作 情色书写 歌本质 人之
下载PDF
论岑参的赋物送人诗
13
作者 张明华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88-94,共7页
岑参有14首赋物送人诗传世。就创作性质而言,这些作品是分题或同题创作的产物。这些诗歌都可归为咏物诗,或者以山水关隘为题,或者以自然现象为题,或者以乐器为题,而咏物的方式主要是描写和叙述。在此基础上,岑参很好地处理了咏物与送别... 岑参有14首赋物送人诗传世。就创作性质而言,这些作品是分题或同题创作的产物。这些诗歌都可归为咏物诗,或者以山水关隘为题,或者以自然现象为题,或者以乐器为题,而咏物的方式主要是描写和叙述。在此基础上,岑参很好地处理了咏物与送别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密切了两方面的内在联系,大大提高了赋物送人诗的艺术水平。虽然赋物送人诗本身发展得并不充分,持续时间也不长,但岑参的诗歌足以代表其取得的成就和达到的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岑参 送人 题材 送别 成就
下载PDF
援物入诗与消灭他物——论《诗经》中的兴对自然景物的作用
14
作者 宋姗姗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5期99-102,共4页
兴有纯粹的兴和带有比的含义的兴,兴在《诗经》中对自然景物主要有两个作用,援物入诗和消灭他物,纯粹的兴侧重援物入诗,有比义的兴侧重消灭他物。当然,这两点作用是同时共存于兴中的,只是侧重点不同,但共同遵循一个原则,即尽量保持景物... 兴有纯粹的兴和带有比的含义的兴,兴在《诗经》中对自然景物主要有两个作用,援物入诗和消灭他物,纯粹的兴侧重援物入诗,有比义的兴侧重消灭他物。当然,这两点作用是同时共存于兴中的,只是侧重点不同,但共同遵循一个原则,即尽量保持景物自身的物态与情态,使其更接近本真状态,唯有此,自然景物才能真正成为诗歌中的一个元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灭他
下载PDF
“物境诗”的物态书写与审美价值
15
作者 王运涛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96-99,共4页
"物境诗"创作与观察者和观察对象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在"天意君须会"的物态书写中,"物境"与诗歌语境、诗人的身体经验和精神状态等都有着复杂的关联。王国维"无我之境"的审美建构,明确标举以... "物境诗"创作与观察者和观察对象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在"天意君须会"的物态书写中,"物境"与诗歌语境、诗人的身体经验和精神状态等都有着复杂的关联。王国维"无我之境"的审美建构,明确标举以自然展示其自身的方式书写物态,追求"以物观物"的美学旨趣,凸显"物"在"物境"中的"主体"位置,颇具生态文明意义上的审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态书写 审美价值
下载PDF
茶诗谈趣(十四)——茶物交换也入诗
16
作者 钱时霖 《茶叶机械杂志》 2000年第2期34-36,共3页
关键词 中国 茶文化 交换 文学评论 古代
下载PDF
论李白的赋物送人诗
17
作者 张明华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2期64-70,共7页
李白名下今存带有咏物和送别双重性质的诗歌十一首。这些作品或以送别地为题,或以目的地为题,或以它处地名为题,或以一般物象为题,属于咏物诗,但由于用于赠别,所以还要切合到送别的内容上来。这些作品通常是在饯别时即席创作,故有时显... 李白名下今存带有咏物和送别双重性质的诗歌十一首。这些作品或以送别地为题,或以目的地为题,或以它处地名为题,或以一般物象为题,属于咏物诗,但由于用于赠别,所以还要切合到送别的内容上来。这些作品通常是在饯别时即席创作,故有时显得水平不高,或者难免粗糙,跟后来修改过的版本有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白 送人 双重性质 即席创作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