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83篇文章
< 1 2 1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候变化对植物物候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7
1
作者 徐雨晴 陆佩玲 于强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29-136,共8页
影响物候期变化的因子主要有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后者对物候期影响更显著,其中气温、光照和水分是最主要的影响因子。目前对物候学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探讨物候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随着近年气温的升高,植物生长季延长、春... 影响物候期变化的因子主要有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后者对物候期影响更显著,其中气温、光照和水分是最主要的影响因子。目前对物候学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探讨物候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随着近年气温的升高,植物生长季延长、春季物候期提前、秋季物候期推迟成为一种全球趋势。欧洲国际物候观测园1959年~1996年间的资料表明,植物春季物候期提前了6 3天,秋季物候期推迟了4 5天,生长季长度延长10 8天。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资料显示,在过去20年内,欧亚地区植物生长季延长了18天左右、北美延长了12天。针对我国而言,采用全国物候观测网的物候观测资料与气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建立物候与年平均气候的线性统计模式,利用该模式计算表明:年平均温度每上升1℃,我国各种木本植物物候期,春季一般提前3天~4天,而秋季一般推迟3天~4天,绿叶期延长6天~8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植物 物候 生长季
下载PDF
柠条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93
2
作者 牛西午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122-129,共8页
柠条的生物学特性:包括物候期、根系、枝条和叶的形态特征,开花结实习性,种子特征,环境对柠条生长的影响,以及抗旱性,抗热性及抗寒性。
关键词 柠条 生物学特性 物候 抗性
下载PDF
基于生长过程的水稻阶段发育与物候期模拟模型 被引量:73
3
作者 孟亚利 曹卫星 +1 位作者 周治国 柳新伟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1362-1367,共6页
以水稻发育生理生态过程为基础 ,采用生理发育时间作为定量发育进程的尺度 ,构建了预测水稻顶端发育阶段与物候期的模拟模型。每日热效应、光周期效应及品种的基本早熟性 (抽穗前 )或基本灌浆期因子 (抽穗后 )互作共同决定每日生理效应... 以水稻发育生理生态过程为基础 ,采用生理发育时间作为定量发育进程的尺度 ,构建了预测水稻顶端发育阶段与物候期的模拟模型。每日热效应、光周期效应及品种的基本早熟性 (抽穗前 )或基本灌浆期因子 (抽穗后 )互作共同决定每日生理效应的大小 ,其累积形成每日的生理发育时间。每日热效应和光周期效应分别选用Beta函数和二次曲线函数来描述 ,并引入 5个遗传参数调节水稻发育的遗传差异 ,使不同类型品种到达特定发育阶段所需的生理发育时间保持恒定。利用不同环境下的播期试验数据对不同类型品种的出苗期、穗分化期、抽穗期和成熟期进行了预测检验。不同类型品种 4个生育期的预测误差RMSE (根均方差 )平均分别为 1.4 7、5 .10、4 .5 8和3.37d ,表明模型不仅具有较强的解释性与系统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过程 水稻 阶段发育 物候 模拟模型
下载PDF
气候变暖对甘肃黄土高原苹果物候期及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91
4
作者 蒲金涌 姚小英 +2 位作者 姚晓红 许彦平 王位泰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08年第2期181-183,187,共4页
利用甘肃省西峰、天水两地1971—2005年气温资料及西峰农业气象试验站、天水农业气象试验站1984—2005年苹果物候观测资料,分析研究表明,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甘肃黄土高原自1971年以来,年平均气温增加了0.9~1.8℃。受此影响... 利用甘肃省西峰、天水两地1971—2005年气温资料及西峰农业气象试验站、天水农业气象试验站1984—2005年苹果物候观测资料,分析研究表明,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甘肃黄土高原自1971年以来,年平均气温增加了0.9~1.8℃。受此影响,苹果叶芽开放、展叶、开花等成熟前的发育期提前了14d左右,叶变色、落叶等成熟后发育期后延了2~5d;≥30℃和≥35℃的高温日数20世纪90年代比80年代分别偏多5.8~7.7d/a和2.8d/a,致使苹果的坐果率及品质等有所下降。因此,在苹果生产中,应适当提高栽培地的海拔高度、培育新品种以适应气候的持续变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暖 黄土高原 苹果 物候 影响
下载PDF
利用时序植被指数监测作物物候的方法研究 被引量:86
5
作者 张峰 吴炳方 +1 位作者 刘成林 罗治敏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55-159,共5页
该文是对全国主要产粮县旱地和水田作物的物候期进行遥感监测。在数据预处理中采用最小二乘法和谐函数分解重构方法相结合,去除时序植被指数影像的云噪声影响。基于土地利用数据,通过耕地植被指数加权平均的方法提取区旱地和水田作物生... 该文是对全国主要产粮县旱地和水田作物的物候期进行遥感监测。在数据预处理中采用最小二乘法和谐函数分解重构方法相结合,去除时序植被指数影像的云噪声影响。基于土地利用数据,通过耕地植被指数加权平均的方法提取区旱地和水田作物生长过程。结合野外观察数据,对一年一熟作物用作物生长过程的最大上升斜率、最大值和最大下降斜率作为作物出苗(返青)期、抽穗期和收获期的遥感识别标志。对一年两熟、多熟县作物物候期依据轮作规律进行了监测。同时进行物候年际间对比和农业灾害监测分析。遥感监测出苗(返青)期和收获期与野外采样照片实测信息有90%的相同率,抽穗期遥感监测与实测信息相同率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序 NDVI 物候 作物生长过程 监测
下载PDF
不同生长阶段水分胁迫对旱区冬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86
6
作者 姚宁 宋利兵 +3 位作者 刘健 冯浩 吴淑芳 何建强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379-2389,共11页
【目的】为了探究不同生长阶段水分胁迫对旱区冬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通过2012—2013和2013—2014两个生长季在遮雨棚人工控水试验,对比分析不同分段受旱条件下冬小麦的株高、叶面积指数、生物量、物候期和产量等生理生态指标... 【目的】为了探究不同生长阶段水分胁迫对旱区冬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通过2012—2013和2013—2014两个生长季在遮雨棚人工控水试验,对比分析不同分段受旱条件下冬小麦的株高、叶面积指数、生物量、物候期和产量等生理生态指标的动态变化过程。【方法】试验将冬小麦整个生育期划分为越冬、返青、拔节、抽穗和灌浆5个主要生长阶段,每相邻两个生长阶段连续受旱,形成4个不同的受旱时段水平(D1—D4),根据小麦生育期的需水量,设置灌水定额分别为40和80 mm两个水平(I1和I2),共形成8个处理,每处理3次重复,在遮雨棚内采用裂区试验布置,此外在旁边设置1个各生育期全灌水的对照处理。【结果】在冬小麦营养生长阶段进行连续水分胁迫时,明显影响小麦的正常生长发育,越冬期和返青期受旱时冬小麦的株高和叶面积指数都最小,但是拔节后受旱对小麦植株生长影响不明显,且拔节期后冬小麦株高和叶面指数的平均生长速率均为拔节前的10倍;拔节期前各处理小麦的生物量都没有明显的差异,但是拔节后各处理差异明显,越冬期和返青期受旱处理的生物量明显低于其他各处理,并且后期复水也不能弥补生物量的严重损失;干旱胁迫能缩短冬小麦的生育期,在同一灌溉水平下,受旱阶段D1、D2、D3、D4的抽穗期和开花期比对照处理延迟1-3 d,且受旱时期越早、胁迫程度越大,则生育期越提前,成熟期最多可提前5 d;相同灌溉水平下,若抽穗和灌浆期受旱(即越冬、返青、拔节期灌水)可获得较高的有效穗数和穗粒数,但千粒重较低;而抽穗和灌浆期灌水,可以提高冬小麦千粒重,但穗数和穗粒数较低;在I1和I2水平下,越冬期和返青期受旱处理的产量最低,仅为对照处理产量的42%左右,但I1水平下拔节期和抽穗期受旱的处理产量最高,约为对照处理的63%,I2水平下返青期和拔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水分胁迫 生长阶段 物候 生物量 产量
下载PDF
基于时序植被指数的华北地区作物物候期/种植制度的时空格局特征 被引量:76
7
作者 李正国 杨鹏 +4 位作者 周清波 王仰麟 吴文斌 张莉 张小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6216-6226,共11页
随着气候变化对农业系统的影响不断加剧,为保障粮食安全,须掌握变化中的自然与人文因素,而农业生态系统中变化最为明显直观的是农作物物候特征,如何提取大区域尺度上农作物物候期以及种植制度的时空格局特征,是评价区域粮食安全的重要... 随着气候变化对农业系统的影响不断加剧,为保障粮食安全,须掌握变化中的自然与人文因素,而农业生态系统中变化最为明显直观的是农作物物候特征,如何提取大区域尺度上农作物物候期以及种植制度的时空格局特征,是评价区域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基于多时相遥感信息可以有效反映年内/年际农作物物候特征变化的原理,首先利用近10a来的SPOT/VGT-NDVI时间序列数据,在进行数据序列平滑重构处理基础上,提取了华北地区农作物典型物候期的数量分布与空间格局特征;然后,基于上述物候期的分异特性建立了一年一熟和一年二熟等种植制度类型的遥感识别标志;最后,重点分析了上述种植制度的空间格局及其时间波动特征,并利用农业统计资料对提取结果进行了简单验证。分析结果表明,作物物候期特征的数量分布和空间分布在不同生长季均具有显著差异,直接体现了与外界环境条件(诸如区域温度、降水和光照等)的匹配程度以及作物类型自身的生长特征;从主要种植制度空间分布来看,华北地区南部地区农作物类型以夏收作物和二熟秋收作物为主,与之对应的农田种植制度以一年两熟为主;华北地区北部主要为一熟制区域,作物类型以一年一熟秋收作物为主,作物种植制度空间分布随着纬度递减呈现出简单到复杂的总体趋势;从近10a的种植情况来看,一年一熟作物种植面积最大,年际变化幅度亦较大,一年二熟的夏收作物种植比例次之,而年际变幅最小,二熟秋收作物比例最低,其年际变幅居中。研究中亦提出,在进一步加强多时相遥感技术监测大区域农业生态系统动态变化的同时,亦需深入探讨作物物候特征及种植制度变化的驱动因素及其对国家粮食安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候 种植制度 NDVI 时间序列 华北地区
下载PDF
郑州植物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70
8
作者 柳晶 郑有飞 +1 位作者 赵国强 陈怀亮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471-1479,共9页
利用统计和突变分析方法,对郑州气候(1956~2003年)和4种乔木物候(1986~2003年)的趋势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植物物候期与平均温度、日照的相关性以及对温度变化的响应趋势。分析发现:(1)郑州近50a来在冬、春季升温现... 利用统计和突变分析方法,对郑州气候(1956~2003年)和4种乔木物候(1986~2003年)的趋势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植物物候期与平均温度、日照的相关性以及对温度变化的响应趋势。分析发现:(1)郑州近50a来在冬、春季升温现象明显;日照在夏季下降最为显著,冬季其次,但在2~4月份历年呈弱上升趋势。(2)物候期变化趋势表现在展叶、开花、果熟期(除楝树外)呈提前趋势,落叶期略有推迟,绿叶期延长,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春季物候期(除垂柳外)提前10d左右。(3)平均温度是影响物候期最为显著的气候因子,温度每升高1℃,春季物候平均提前6d左右,绿叶期延长9.5~18.6d;物候期突变一般发生在温度突变之后。以上分析说明植物物候对气候变化响应比较敏感,通过分析和掌握气候和物候变化规律,了解其对当地植物物候的可能影响,可为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估等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候 气候变化 Mann—Kendall方法 温度
下载PDF
全球气候变化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被引量:61
9
作者 马瑞俊 蒋志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3061-3066,共6页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半球物候期提前,一些野生动物的分布区北移,动物的繁殖、种群变化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有的物种甚至灭绝。青藏高原是全球变化的敏感地区之一,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半球物候期提前,一些野生动物的分布区北移,动物的繁殖、种群变化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有的物种甚至灭绝。青藏高原是全球变化的敏感地区之一,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湖地区正向暖干化方向发展。与历史分布比较,青海湖地区现生动物的分布和组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设计自然保护区时,考虑全球气候变化对野生动物的影响,有利于保护物种多样性,有利于保持生态系统的功能完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物候 生物多样性 青藏高原 青海湖
下载PDF
青海草本植物物候期变化与气象条件影响分析 被引量:60
10
作者 祁如英 王启兰 申红艳 《气象科技》 2006年第3期306-310,共5页
利用青海省8个农气观测站草本植物物候期观测资料,分析了草本植物物候期变化及其对气温、降水、日照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①草本植物物候期有明显的地域性.②青海草本植物物候现象生长期除河南、互助等地呈现出缩短趋势外,其余大部地... 利用青海省8个农气观测站草本植物物候期观测资料,分析了草本植物物候期变化及其对气温、降水、日照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①草本植物物候期有明显的地域性.②青海草本植物物候现象生长期除河南、互助等地呈现出缩短趋势外,其余大部地区呈现出作物生长季延长的趋势.③草本植物物候对气温、降水、日照的响应:气温,对上年黄枯期月至当年各物候出现期上月平均气温升高1 ℃,草本植物物候期除个别地、个别物候期推迟(1~11 d) ,生长期缩短(5~9 d),绝大部分地区草本植物物候期提早(2~12 d), 生长期延长(3~13 d); 降水,对上年黄枯期月至当年各物候出现期上月降水量增多10 mm,曲麻莱、互助萌动期提早2 d,湟源萌动期推迟1 d,甘德展叶期推迟3 d, 其余响应微弱;日照, 对上年黄枯期月至当年各物候出现期上月的日照时数增多10 h,各地个别物候期提早1 d, 其余响应微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草本植物 物候 气候变化 影响
下载PDF
陇东黄土高原农业物候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55
11
作者 郭海英 赵建萍 +3 位作者 索安宁 杨兴国 黄斌 葛剑平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08-614,共7页
通过对多年来陇东黄土高原董志塬主要农作物冬小麦和主要果树苹果、梨发育物候和气候变化的同步观测,分析了陇东黄土高原农作物发育物候对气候变化的生态响应。分析发现,董志塬近35年来年平均气温呈显著增加的趋势,且以冬季和春季增温为... 通过对多年来陇东黄土高原董志塬主要农作物冬小麦和主要果树苹果、梨发育物候和气候变化的同步观测,分析了陇东黄土高原农作物发育物候对气候变化的生态响应。分析发现,董志塬近35年来年平均气温呈显著增加的趋势,且以冬季和春季增温为主(冬小麦越冬期增温线性趋势达0.0672℃a/),和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基本一致。增温线性趋势达0.0507℃a/,远高于全国20世纪60年代以来平均增温幅度,也高于陇东黄土高原近35年平均增温幅度(0.0348℃a/),是陇东黄土高原增温中心地带。气候变暖对董志塬冬小麦和果树的生态影响主要体现在春季发育期普遍提前,冬小麦越冬期显著缩短(缩短的线性趋势达0.674d a/),而冬小麦和果树春季各发育期间隔并未出现缩短的趋势。而且由于当地种植冬小麦品种为强冬性、长日照型品种,发育期提前导致日长缩短,对发育有一定抑制作用,抵消了一部分增温的影响,因此果树春季各发育期提前的线性趋势比冬小麦明显。就果树而言,梨树春季发育期提前的线性趋势又比苹果树明显。结论认为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有利有弊,农业管理部门应根据当地气候变化特征,及时调整种植结构,优化种植模式,趋利避害,充分挖掘气候资源潜力,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暖 物候 陇东黄土高原 生态响应
下载PDF
基于NDVI数据的华北地区耕地物候空间格局 被引量:56
12
作者 吴文斌 杨鹏 +3 位作者 唐华俊 Shibasaki Ryosuke 周清波 张莉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52-560,共9页
【目的】探讨基于多时相遥感信息监测中国华北地区耕地种植制度和物候空间格局特征。【方法】选择NDVI时间序列数据,采用非对称性高斯函数拟合方法重建平滑曲线,依据年内NDVI变化曲线峰值数目监测华北地区耕地的多熟种植制度,并利用动... 【目的】探讨基于多时相遥感信息监测中国华北地区耕地种植制度和物候空间格局特征。【方法】选择NDVI时间序列数据,采用非对称性高斯函数拟合方法重建平滑曲线,依据年内NDVI变化曲线峰值数目监测华北地区耕地的多熟种植制度,并利用动态阈值法获取该种植制度下耕地物候空间格局。【结果】华北地区耕地种植制度以一年两熟为主,其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随着纬度递减呈现出从简单到复杂的总体趋势。在该种植制度下,华北地区耕地第一季作物的生长开始期和生长结束期存在十分明显的空间差异,一年两熟区域的第一季作物生长开始期和生长结束期要明显早于一熟区域。与第一季作物物候期明显的空间差异相比,华北地区耕地第二季作物物候期差异不显著。【结论】华北地区耕地种植制度与物候分布格局和自然地理环境紧密相关,不同区域的温度、降水和光照等气候资源的禀赋和匹配程度对该区域的种植结构和作物布局有很大影响。此外,这种耕地物候空间格局还与作物品质、耕作水平、灌溉、施肥和农药等有密切关系。如何区别生态环境因子和人类活动因子对耕地物候的影响是今后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时间序列 种植制度 物候 空间格局
下载PDF
近50年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牧草生产潜力及物候期的影响 被引量:52
13
作者 赵雪雁 万文玉 王伟军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32-543,共12页
基于青藏高原及周边107个气象站点1965—2013年逐月气温、降水及日照时数等气象数据,分析了1965年以来青藏高原区的气候变化趋势,并采用MODIS数据、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及GIS技术分析了近50 a青藏高原牧草气候生产潜力及其时空变... 基于青藏高原及周边107个气象站点1965—2013年逐月气温、降水及日照时数等气象数据,分析了1965年以来青藏高原区的气候变化趋势,并采用MODIS数据、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及GIS技术分析了近50 a青藏高原牧草气候生产潜力及其时空变化特征;利用连续22 a的青藏高原牧草生育期观测数据,探讨了牧草生育期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气象因子与牧草主要发育期的关系。结果表明:1)近50 a青藏高原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升温幅度达0.53℃^(10a)^1,降水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增加幅度较小,其倾向率为7.81 mm?(10a)?1;而日照时数呈下降趋势,其下降幅度为16.94 h^(10a)^1。2)1965—2013年青藏高原牧草气候生产潜力总体呈增加趋势,在空间上,由西北向东南依次增加,青海省北部及南部部分地区气候生产潜力上升幅度较大,而西藏东部上升幅度较小,且南北部地区差异较大。3)牧草返青期、抽穗期及开花期均呈提前趋势,而黄枯期呈现推迟趋势,从而延长了牧草物候期;由东南向西北牧草返青期逐渐推迟,而黄枯期主要出现在一年中的第257~289 d,其空间整体差异不如返青期明显。4)温度和降水均与牧草物候期呈显著正相关,而日照时数与其呈显著负相关,且温度是影响牧草物候期变化的主要因子。利用青藏高原牧草生产潜力及物候期与气候因子的响应规律,可为提高该区牧草的实际产量和保护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提供借鉴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气候变化 草地植被 气候生产潜力 物候
下载PDF
板栗叶片营养与土壤养分的动态变化及回归分析 被引量:51
14
作者 李广会 郭素娟 +2 位作者 邹锋 熊欢 吕文君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41-46,共6页
以板栗"3113"为试材,通过测定不同物候期结果枝叶片营养和土壤养分含量并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研究了板栗对养分的需求特征,以期为板栗的营养诊断和科学平衡施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板栗对矿质元素的吸收有明显季节性,其中开... 以板栗"3113"为试材,通过测定不同物候期结果枝叶片营养和土壤养分含量并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研究了板栗对养分的需求特征,以期为板栗的营养诊断和科学平衡施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板栗对矿质元素的吸收有明显季节性,其中开花授粉期对N、P、K、Ca、B和果实膨大期对N、P、K、Ca需求量较大;果实发育期间板栗对Fe、Mn的吸收有持续增加的趋势;不同物候期板栗对Cu、Mg的吸收量变化较小;(2)7月中旬~8月中旬可作为营养诊断期,叶片主要矿质元素N、P、K、Ca、Mg、Mn、Fe、B、Cu的适宜含量分别为:(2.103±0.162)%、(0.131±0.016)%、(0.723±0.044)%、(2.240±0.130)%、(0.709±0.037)%、859.768±187.401 mg/kg、615.199±43.965 mg/kg、46.223±1.073 mg/kg、13.171±0.891 mg/kg;(3)回归分析发现,迁西地区板栗叶片N、P、K含量与土壤速效Fe含量呈正相关,速效Fe是影响板栗生产的一个重要因子。总之,栗园的养分管理应根据板栗的养分需求特征,合理控制N、P、K肥料用量,注意Fe、Mn、B等微肥的平衡配施,以实现板栗的高产优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栗 物候 叶片营养 土壤养分 回归分析
下载PDF
北京春季的树木物候与气象因子的统计学分析 被引量:44
15
作者 张福春 《地理研究》 1983年第2期55-64,共10页
本文采用积分回归法对北京春季的树木开花期与它前期气象因子的关系作了统计学分析,指出前期气温是影响这些物候期的主要因素,其次是日照时数和降水。上年秋至开花前的气温高低对开花期的早迟都有影响,但不同时期其影响效果不一样,可分... 本文采用积分回归法对北京春季的树木开花期与它前期气象因子的关系作了统计学分析,指出前期气温是影响这些物候期的主要因素,其次是日照时数和降水。上年秋至开花前的气温高低对开花期的早迟都有影响,但不同时期其影响效果不一样,可分成三个时期:在日照时数和降水保持一定的情况下,上年秋或当年春的气温偏高时,可使开花期提前,冬季气温偏高则使开花期推迟,反之亦然。而三个时期中,春季气温又有决定作用。本文还指出,可以利用该模式进行物候预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木物候 气象因子 开花 统计学分析 日照时数 物候 物候现象 降水 气象要素 影响系数
下载PDF
陕西红富士苹果气候品质指标及认证技术 被引量:48
16
作者 刘璐 王景红 +1 位作者 张树誉 刘新生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611-617,共7页
利用2016年和2017年陕西红富士主栽县11个定点采样果园物候及品质调查数据,采用多元逐步回归法和加权求和法,建立苹果单项气候品质指标模型、果品气候品质分级指标及果品气候品质评价指数,以期为开展陕西红富士苹果气候品质认证提供科... 利用2016年和2017年陕西红富士主栽县11个定点采样果园物候及品质调查数据,采用多元逐步回归法和加权求和法,建立苹果单项气候品质指标模型、果品气候品质分级指标及果品气候品质评价指数,以期为开展陕西红富士苹果气候品质认证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陕西红富士苹果单果重、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含量与膨大期降水量、幼果期日较差、着色成熟期平均最低气温及着色成熟期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果径与全生长季平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特优级红富士苹果的气候品质指标为幼果期日较差>7.9℃,膨大期降水量≥134.9mm,着色成熟期平均最低气温≥6.1℃,着色成熟期降水量≤79mm,全生长季平均气温≤17.5℃;陕西红富士苹果气候品质评价指数CQEI的预测准确率为86.7%,可用于实际认证业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富士苹果 物候 气候品质 评价指数
下载PDF
华北平原冬小麦对过去30年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性研究 被引量:47
17
作者 肖登攀 陶福禄 +2 位作者 沈彦俊 刘剑锋 王仁德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30-438,共9页
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变化已经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重要影响。作物物候及产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是研究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的重要内容。本文选择位于华北平原的4个典型农业气象试验站(唐山、惠民、商丘和驻马店),利用... 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变化已经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重要影响。作物物候及产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是研究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的重要内容。本文选择位于华北平原的4个典型农业气象试验站(唐山、惠民、商丘和驻马店),利用详细的物候和产量观测资料,在站点尺度上研究了冬小麦物候及产量对过去30年(1980—2009)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敏感性。结果表明:过去30年冬小麦出苗期推迟,而抽穗期和成熟期呈提前趋势。物候期的提前或推迟导致冬小麦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历时发生变化,出苗—抽穗阶段(营养生长阶段)呈缩短趋势,而抽穗—成熟生长阶段(生殖生长阶段)呈延长趋势。相关性研究表明:在4个研究站点,温度和辐射是制约冬小麦产量的主要气候因子;但不同生长阶段,冬小麦产量对气象因子的响应不同。利用多元回归统计方法研究冬小麦产量对不同生长阶段气候因子(温度、辐射和降雨)的敏感性发现:在出苗—抽穗生长阶段,除驻马店站点外,温度升高对冬小麦产量有正效应;而在抽穗—成熟阶段,温度升高会给产量带来负面影响。冬小麦产量与辐射呈正相关,辐射降低给冬小麦产量产生负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平原 冬小麦 气候变化 产量 物候 敏感性
下载PDF
中国东部南北样带主要植被类型物候期的变化 被引量:40
18
作者 余振 孙鹏森 刘世荣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16-329,共14页
植被物候期的变化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因为物候过程是反映植被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最直接和最敏感的生态学过程之一,大尺度植被物候学过程主要以植被的季节动态体现其对气候变化的长期适应过程。基于NOAA/AVHRR从1982年至2006年的双... 植被物候期的变化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因为物候过程是反映植被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最直接和最敏感的生态学过程之一,大尺度植被物候学过程主要以植被的季节动态体现其对气候变化的长期适应过程。基于NOAA/AVHRR从1982年至2006年的双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数据,依托中国东部南北样带,对主要植被类型的物候过程进行模拟,并计算了主要物候现象(包括返青起始期、休眠起始期和生长季长度)的发生时间和演变趋势。结果表明:返青起始期显著提前的植被有温带针叶林(TCF,0.56d.a-1)、温带草丛(TG,0.66d.a-1)、亚热带热带针叶林(STCF,0.46d.a-1)、亚热带落叶阔叶林(SDBF,0.58d.a-1)和亚热带热带草丛(STG,0.89d.a-1);休眠起始期显著推迟的植被有寒温带温带针叶林(TCTCF,0.32d.a-1)、SDBF(0.80d.a-1)和温带落叶阔叶林(TDBF,0.18d.a-1);此外,大部分植被类型的生长季长度都有所延长,但延长的方式不同:TCF(0.77d.a-1)是由于返青起始期显著提前造成的;TCTCF(0.38d.a-1)和TDBF(0.36d.a-1)是由于休眠起始期显著推迟造成的;TG(0.76d.a-1)、STCF(0.83d.a-1)、SDBF(1.40d.a-1)和STG(1.30d.a-1)等是由于返青起始期提前和休眠起始期推迟共同造成的。对温度和降水的变化进行分析发现,温度对南北样带上植被物候的影响较大,而降水对物候的影响相对较小,不同植被类型对温度的响应各异。在南北样带上存在的热量梯度,使得整条样带上植被的物候现象也表现出时间梯度,从返青起始期发生的时间上比较,从北向南逐渐推迟,即寒温带植被>温带植被>亚热带植被;休眠起始期和生长季长度则正好相反,亚热带植被>温带植被>寒温带植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一化植被指数 中国东部南北样带 物候 植被类型
下载PDF
用RAPD标记检测与杨树生长和物候期有关的QTLs 被引量:23
19
作者 李金花 苏晓华 +1 位作者 张绮纹 LOUIS ZSUFFA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11-117,共7页
取美洲黑杨(母本)和青杨(父本)杂交获得的F2群体样本80株,应用RAPD标记检测与F2群体3个数量性状(苗高、地径和封顶期)有关的QTLs。在F2群体中,一年生苗高、地径和封顶期性状表现显著分离,基本符合正态分布。... 取美洲黑杨(母本)和青杨(父本)杂交获得的F2群体样本80株,应用RAPD标记检测与F2群体3个数量性状(苗高、地径和封顶期)有关的QTLs。在F2群体中,一年生苗高、地径和封顶期性状表现显著分离,基本符合正态分布。单因子方差分析检测出与苗高、地径和封顶期性状相关的7个、6个和3个标记座位,并计算了各标记对相关性状变异的贡献率。与数量性状相关的标记有不同的亲本来源。t检验结果表明,各标记显带型和不显带型组性状均值的差异显著或极显著(两个标记除外);与各性状相关标记的显带型或不显带型的频率,在各性状上的分布有异同。双因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与性状相关联的标记中,有两组QTLs互作组合与苗高性状相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黑杨 青杨 RAPD QTL 杨树 物候
下载PDF
基于生理发育时间的加工番茄生育期模拟模型 被引量:39
20
作者 王冀川 马富裕 +3 位作者 冯胜利 陈远良 何为 庞胜群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544-1550,共7页
综合考虑温度和光照对加工番茄生理发育效应的影响,引入了品种基本发育因子(IDF),通过分析不同类型加工番茄的生育期与环境因素的动态关系,建立了基于生理发育时间(PDTv)的加工番茄生育期模拟模型,并利用不同年份、生态区、品种、种植... 综合考虑温度和光照对加工番茄生理发育效应的影响,引入了品种基本发育因子(IDF),通过分析不同类型加工番茄的生育期与环境因素的动态关系,建立了基于生理发育时间(PDTv)的加工番茄生育期模拟模型,并利用不同年份、生态区、品种、种植方式的试验资料对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所建模型对加工番茄从播种到各个发育阶段(出苗、开花、坐果、红熟和拉秧)天数的模拟值与观测值的回归估计标准误差(RMSE)分别为1.09、2.03、2.05、2.77和2.53d,该模型的预测精度明显高于基于有效积温的发育模型(其RMSE分别为1.90、6.63、6.33、9.36和6.84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工番茄 生理发育时间 物候 模拟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