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62篇文章
< 1 2 17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牡丹亭》的英译及传播 被引量:46
1
作者 汪榕培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48-52,80,共6页
汤显祖的《牡丹亭》是与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齐名的世界名剧。已经引起了西方读者和研究者的浓厚兴趣。本文着重介绍了美国译者伯奇的译本和中国译者张光前先生的译本,同时也介绍了笔者本人的译本及翻译的主导思想。
关键词 牡丹亭 翻译 传播
原文传递
谈汪译《牡丹亭》 被引量:21
2
作者 郭著章 《外语与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56-59,共4页
本文主要谈的是汪榕培先生如何英译汤显祖最有名的剧作<牡丹亭>和<牡丹亭>英译得如何这两个方面.笔者通过具体讨论和译例评析,认为汪译从整体上达到了"传神达意"的目标,成为<牡丹亭>迄今国内外最令人满意... 本文主要谈的是汪榕培先生如何英译汤显祖最有名的剧作<牡丹亭>和<牡丹亭>英译得如何这两个方面.笔者通过具体讨论和译例评析,认为汪译从整体上达到了"传神达意"的目标,成为<牡丹亭>迄今国内外最令人满意的英文全译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译 汪榕培 (牡丹亭) 汤显祖
下载PDF
《牡丹亭》的“集唐诗”及其英译——《牡丹亭》译后感之二 被引量:19
3
作者 汪榕培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1期36-40,共5页
关键词 牡丹亭 《全唐诗》 汤显祖 集唐 定场诗 英译 柳梦梅 石道姑 中国古典戏剧 出生年代
下载PDF
论青春版《牡丹亭》现象 被引量:25
4
作者 朱栋霖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6-101,共6页
青春版《牡丹亭》提炼了汤显祖传奇的青春与爱情主题,以典雅柔美的昆曲艺术演绎了一段生死恋情,在当代大学生中产生了巨大影响。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引领了一条中国昆曲遗产保护传承、薪火传续、代有传人的路子。青春版《牡丹亭》... 青春版《牡丹亭》提炼了汤显祖传奇的青春与爱情主题,以典雅柔美的昆曲艺术演绎了一段生死恋情,在当代大学生中产生了巨大影响。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引领了一条中国昆曲遗产保护传承、薪火传续、代有传人的路子。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展示了中国昆曲正宗的艺术与美学风貌,赋予古典艺术遗产以青春的生命,也为青年学子提供了与传统、古典对话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亭 青春 昆曲艺术 当代大学生 爱情主题 遗产保护 美学风貌 艺术遗产
原文传递
中国和美国:全球化时代昆曲的发展 被引量:25
5
作者 吴新雷 白先勇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86-99,共14页
为纪念明代戏曲大家汤显祖逝世390周年,苏州昆剧院青春版《牡丹亭》剧组在旅美学人白先勇教授的统筹下,于2006年9月到美国巡回演出。恰好南京大学吴新雷教授应柏克莱、洛杉矶加州大学之邀,赴美参加《牡丹亭》的学术研讨会。本刊编辑部... 为纪念明代戏曲大家汤显祖逝世390周年,苏州昆剧院青春版《牡丹亭》剧组在旅美学人白先勇教授的统筹下,于2006年9月到美国巡回演出。恰好南京大学吴新雷教授应柏克莱、洛杉矶加州大学之邀,赴美参加《牡丹亭》的学术研讨会。本刊编辑部特邀吴新雷先生访问了白先勇先生,就昆曲在全球化时代“走出去”的国际动态及昆曲艺术的发展等课题,进行了多次对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戏曲史 昆曲艺术 全球化时代 《中国昆剧大辞典》 美国 南京大学中文系 《两宋文学史》 牡丹亭
下载PDF
《红楼梦》回目语言探美 被引量:24
6
作者 刘永良 《红楼梦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82-191,共10页
《红楼梦》回目语言探美刘永良《红楼梦》的回目别具特色,异彩纷呈,美不胜收,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审美价值。研究界对此已有一些论述,但一般都谈得很宽泛。因此,本文拟就《红楼梦》回目的语言艺术之美,从音韵、字词、句式和辞格... 《红楼梦》回目语言探美刘永良《红楼梦》的回目别具特色,异彩纷呈,美不胜收,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审美价值。研究界对此已有一些论述,但一般都谈得很宽泛。因此,本文拟就《红楼梦》回目的语言艺术之美,从音韵、字词、句式和辞格四个方面略陈浅见。一、注重音韵中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回目 目的语言 性格特征 牡丹亭 《西厢记》 艺术效果 曹雪芹 蛇影杯弓 中山狼 重音韵
原文传递
从全本戏到折子戏——以汤显祖《牡丹亭》的考察为中心 被引量:24
7
作者 解玉峰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87-96,共10页
从全本戏到折子戏是中国民族戏剧演进特有的规律。折子戏较适于有时间限制的厅堂演出和剧场演出,艺术上更有全本戏所不及的长处,故最终在乾隆中叶取代全本,成为民族戏剧最主要的演出样式。《牡丹亭》的演出史较全面地反映了民族戏剧从... 从全本戏到折子戏是中国民族戏剧演进特有的规律。折子戏较适于有时间限制的厅堂演出和剧场演出,艺术上更有全本戏所不及的长处,故最终在乾隆中叶取代全本,成为民族戏剧最主要的演出样式。《牡丹亭》的演出史较全面地反映了民族戏剧从全本戏到折子戏的历史过程及其内在规律。近百年来民族戏剧面临严重的生存困境,今日尤甚。鉴往知来,探明从全本到折子这一基本规律,对于我们民族戏剧之存亡继绝乃至发扬光大当深有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亭 折子戏 全本 汤显祖 民族戏剧 厅堂演出 演出样式 内在规律
下载PDF
明清戏曲与女性角色 被引量:17
8
作者 叶长海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77-88,共12页
明代后期,许多戏曲作品极鲜明地表现了女性的独立人格和人生价值,并反映了有关女性的各种社会问题。丰富多彩的戏曲活动,吸引了女性作家直接参与创作。她们的剧作大多写女性的才干和情爱,以此来表现她们的自尊和对自由幸福生活的追求。... 明代后期,许多戏曲作品极鲜明地表现了女性的独立人格和人生价值,并反映了有关女性的各种社会问题。丰富多彩的戏曲活动,吸引了女性作家直接参与创作。她们的剧作大多写女性的才干和情爱,以此来表现她们的自尊和对自由幸福生活的追求。明清戏曲中出现了如花木兰、杜丽娘、李香君等许多著名角色,同时有更多不知名的女性角色,她们共同构成了绚烂的艺术人物画廊,给历代读者和观众传达了古代妇女的情感心态,表达了她们的生活感受和她们的理想企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亭 明清戏曲 女性角色 《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还魂记》 女性作家 女作家 戏曲作品 明末清初 女剧作家 女子
原文传递
昆曲青春版《牡丹亭》跨文化传播的意义 被引量:21
9
作者 胡丽娜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7-71,共5页
青春版《牡丹亭》不仅在中国本土掀起了昆曲热潮,而且为昆曲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中国传统戏曲跨文化传播的经典个案。回顾20世纪以来《牡丹亭》跨文化传播的历程,青春版《牡丹亭》对昆曲的播扬可谓居功至伟。它将商... 青春版《牡丹亭》不仅在中国本土掀起了昆曲热潮,而且为昆曲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中国传统戏曲跨文化传播的经典个案。回顾20世纪以来《牡丹亭》跨文化传播的历程,青春版《牡丹亭》对昆曲的播扬可谓居功至伟。它将商业运作与社会运作相结合的战略、立足本土与辐射世界的双重定位、坚持传统与调和现代的审美准则,为当下中国传统戏曲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亭 昆曲 青春版 跨文化传播
下载PDF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 被引量:20
10
作者 徐朔方 《社会科学战线》 1978年第2期208-216,共9页
日本学者青木正儿在他的《中国近世戏曲史》里第一次以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相提并论。他们是同时代人,同在一六一六年逝世,但是远隔重洋,当时两个民族之间很少有文化交流的可能。事实只能如此。
关键词 莎士比亚 汤显祖 罗密欧与朱丽叶 牡丹亭 杜丽娘 文学语言 传奇 中国文学 中国古典戏曲 作家
原文传递
《红楼梦》的庭园结构与文化意识 被引量:18
11
作者 张世君 《红楼梦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97-114,共18页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座高峰,研究它的结构艺术和文化意识,对于我们认识中国小说的民族形式和传统文化是很有意义的。 《红楼梦》是一部描写家庭生活的作品,它的叙事结构与它所反映的庭园主活相一致,具有典型的庭园结构。小说...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座高峰,研究它的结构艺术和文化意识,对于我们认识中国小说的民族形式和传统文化是很有意义的。 《红楼梦》是一部描写家庭生活的作品,它的叙事结构与它所反映的庭园主活相一致,具有典型的庭园结构。小说重视空间结构,它所强调的空间是户内,即故事情节发生在家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庭园建筑 大观园 文化意识 农业文化 家族文化 中国古典小说 园林艺术 牡丹亭 封建礼教
原文传递
闹热的《牡丹亭》——论明代传奇的“俗”和“杂” 被引量:13
12
作者 黄天骥 徐燕琳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85-95,共11页
汤显祖的《牡丹亭》被认为是“传儿女之情 ,仅局限于家庭范围 ,颇多冷静场面”的一出雅剧。但实际上此剧的排场 ,除了谐趣表演外 ,更有很多表现民间风俗、神魔祭祀、狂欢笑闹的排场 ,穿插多种民间伎艺的表演。剧作者如此设计 ,反映了当... 汤显祖的《牡丹亭》被认为是“传儿女之情 ,仅局限于家庭范围 ,颇多冷静场面”的一出雅剧。但实际上此剧的排场 ,除了谐趣表演外 ,更有很多表现民间风俗、神魔祭祀、狂欢笑闹的排场 ,穿插多种民间伎艺的表演。剧作者如此设计 ,反映了当时传奇创作从单纯热闹世俗和案头雅化的倾向转变为“雅俗兼收”、“化俗为雅”的经验积累过程。作者也借此分析揭示明代传奇戏剧形态的一个重要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亭 汤显祖 民间风俗 大众文化 戏曲
原文传递
中国情结与女性故事——美国华裔作家邝丽莎访谈 被引量:18
13
作者 卢俊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64-169,共6页
电影《雪花和秘扇》在中国的热映使同名小说作家邝丽莎逐渐进入国内美国华裔文学批评界的视野。1995年至今,邝丽莎一共出版了8部小说:在《在金山上》(1995)是其第一部也是备受赞誉的作品,取材于其曾祖父邝泗的移民历史;
关键词 美国华裔 小说创作 曾祖父 中国文化 故事 牡丹亭 小说作家 雪花 作品 洛杉矶
原文传递
异曲同工:古典戏剧音韵翻译研究——以《牡丹亭》英译对比分析为例 被引量:17
14
作者 曹迎春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5-99,共5页
古典戏剧是一种典型的"韵"文学,音韵对于戏曲的演唱及创作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因而在古典戏剧英译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语言的音韵和节奏,使译文朗朗上口,适合表演。本文从英汉语言音韵差异入手,通过对《牡丹亭》中国翻译... 古典戏剧是一种典型的"韵"文学,音韵对于戏曲的演唱及创作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因而在古典戏剧英译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语言的音韵和节奏,使译文朗朗上口,适合表演。本文从英汉语言音韵差异入手,通过对《牡丹亭》中国翻译家许渊冲译本和美国汉学家白之(Cyril Birch)译本的对比,分析中外译者在处理音韵时的不同方法和起到的不同效果,为典籍外译在音韵方面的处理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戏剧 音韵 牡丹亭 许渊冲 白之
原文传递
也谈戏曲史上的“汤沈之争” 被引量:11
15
作者 周育德 《学术研究》 1981年第3期89-96,共8页
据说,我国戏曲史上有过那么一场大辩论,即明代万历年间爆发的“汤(显祖)沈(璟)之争”,并且扩而大之,说是以沈璟为首的“吴江派”和以汤显祖为首的“临川派”在创作和理论上的斗争。据说,这场斗争界限森严,壁垒分明,势同水火,剑拔弩张,... 据说,我国戏曲史上有过那么一场大辩论,即明代万历年间爆发的“汤(显祖)沈(璟)之争”,并且扩而大之,说是以沈璟为首的“吴江派”和以汤显祖为首的“临川派”在创作和理论上的斗争。据说,这场斗争界限森严,壁垒分明,势同水火,剑拔弩张,并且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影响之深,是空前的。二十余年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汤显祖 汤沈之争 王骥德 牡丹亭 戏曲史 吴江派 万历年间 临川派 冯梦龙 斗争
下载PDF
梅兰芳1919、1924年来日公演的报告——纪念梅先生诞辰九十周年 被引量:15
16
作者 吉田登志子 细井尚子 《戏曲艺术》 1987年第1期80-85,共6页
前言 梅兰芳是一位京剧著名演员,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有许多他的崇拜者。他1919(大正八年)第一次来日本。此后在1924(大正十三年)、1930年(昭和五年)、1956年(昭和三十一年)一共四次来过日本。其中三次是为了演出。1930年访日是趁赴美国演... 前言 梅兰芳是一位京剧著名演员,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有许多他的崇拜者。他1919(大正八年)第一次来日本。此后在1924(大正十三年)、1930年(昭和五年)、1956年(昭和三十一年)一共四次来过日本。其中三次是为了演出。1930年访日是趁赴美国演出的机会顺路来的。当时日本放送协会(NHK)播送了《牡丹亭》中的一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先生 牡丹亭 八年 御碑 《玉堂春》 姚玉芙 奇双会 芙蓉草 贵妃醉酒 高庆奎
原文传递
《牡丹亭》“至情”主题的历史文化渊源 被引量:12
17
作者 刘松来 乐帧益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79-85,共7页
本文从历史文化的维度系统梳理《牡丹亭》中“至情”主题的形成过程与演变轨迹,力图阐明“至情”主题的渊源有自和历史悠久,并揭示《牡丹亭》中这一主题超越同类作品的精神价值与哲学意蕴,从而为人们解读《牡丹亭》提供一个理论的新视角。
关键词 牡丹亭 至情主题 文化渊源 精神价值
下载PDF
冰山解冻的第一滴水——明清时期家庭与社会中的男女两性 被引量:6
18
作者 赵世瑜 《清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93-99,共7页
关键词 明清时期 《醒世姻缘传》 《金瓶梅》 家庭 男性家长 女性 风俗志 牡丹亭 性行为 男子
原文传递
两个梦幻的爱情世界——论《仲夏夜之梦》与《牡丹亭》中梦幻与现实的关系 被引量:13
19
作者 李聂海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2003年第4期148-154,共7页
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初刊于1600年,而汤显祖的<牡丹亭>完稿于1598年,二者都是以梦幻抒写爱情的喜剧,这对当时互无文化交流的中英剧坛来说应是一件令人称奇的偶合.莎剧营造的爱情世界是一个星月皎洁、人仙共舞的森林奇境... 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初刊于1600年,而汤显祖的<牡丹亭>完稿于1598年,二者都是以梦幻抒写爱情的喜剧,这对当时互无文化交流的中英剧坛来说应是一件令人称奇的偶合.莎剧营造的爱情世界是一个星月皎洁、人仙共舞的森林奇境,而汤剧展现的则是一个月色迷离、人鬼交媾的幽冥地界.在这两个梦幻的爱情世界中,莎翁和汤翁都通过梦与醒、幻与真的矛盾关系探索了爱情的本质,吟颂了人间至美的爱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仲夏夜之梦》 牡丹亭 莎士比亚 汤显祖 戏剧 梦幻意象 现实价值 创作手法
原文传递
文化与翻译——读汪榕培《牡丹亭》英译本随想 被引量:7
20
作者 张政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42-44,共3页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所以翻译时 ,除了翻译语言表层的信息外 ,更要翻译语言深层次的文化含义。作者结合汪榕培《牡丹亭》的英译本 ,从文化翻译之难 ,《牡丹亭》译本在文化翻译方面的处理策略和方法等谈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汪榕培 牡丹亭 文学翻译 英语 汤显祖 汉语 文化翻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