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壳聚糖膜促进牙周骨再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杨丕山 庄昭霞 +1 位作者 孙钦峰 李振玉 《山东医科大学学报》 1998年第3期204-206,共3页
在3只杂种犬尖牙唇侧形成牙槽骨“开窗”缺损模型,观察壳聚糖膜对牙周骨再生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实验组新骨形成较对照组多,在8周实验期的组织标本内虽有膜残余,但引起的组织学反应符合可吸收生物材料的规律,表明壳聚糖膜有较... 在3只杂种犬尖牙唇侧形成牙槽骨“开窗”缺损模型,观察壳聚糖膜对牙周骨再生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实验组新骨形成较对照组多,在8周实验期的组织标本内虽有膜残余,但引起的组织学反应符合可吸收生物材料的规律,表明壳聚糖膜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对牙周骨再生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膜 组织再生 牙周再生 牙槽缺损
下载PDF
铒激光治疗老年患者前磨牙牙周角型骨缺损的半年疗效观察1例 被引量:4
2
作者 郑钧元 何俐 +1 位作者 胡图强 王美钧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07-308,共2页
目的:评价铒激光在牙周垂直吸收区域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牙周基础治疗1周后,采用铒激光辅助治疗牙周病。结果:治疗后临床牙周状态显著改善,垂直吸收区域的缺损牙周骨组织获得明显再生。结论:采用铒激光治疗牙周病,可以有效控制牙周... 目的:评价铒激光在牙周垂直吸收区域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牙周基础治疗1周后,采用铒激光辅助治疗牙周病。结果:治疗后临床牙周状态显著改善,垂直吸收区域的缺损牙周骨组织获得明显再生。结论:采用铒激光治疗牙周病,可以有效控制牙周炎症并促进垂直型缺损牙周骨的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铒激光 牙周 垂直型缺损 牙周再生
下载PDF
新型培养基促进牙乳头细胞成骨分化及其在牙周骨组织再生中的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王涛 王世恺 +1 位作者 陈国庆 田卫东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35-741,共7页
目的 探讨新型化学成分明确培养基(chemically defined medium,CDM)对牙乳头细胞(dental papilla cells,DPCs)成骨分化潜能及体内牙周骨再生的影响.方法 分离大鼠DPCs,按培养基不同分为传统培养基(conventional medium,CM)组和CDM组,分... 目的 探讨新型化学成分明确培养基(chemically defined medium,CDM)对牙乳头细胞(dental papilla cells,DPCs)成骨分化潜能及体内牙周骨再生的影响.方法 分离大鼠DPCs,按培养基不同分为传统培养基(conventional medium,CM)组和CDM组,分别在CM和新型CDM中培养,评估两组DPCs细胞表面标记、增殖、迁移、成骨分化潜能;制备SD大鼠牙周骨缺损模型,CM和CDM两组DPCs分别复合胶原凝胶植入缺损区域内,评估两组DPCs在牙周骨缺损中的骨再生修复能力.结果 在CM和CDM组中,DPCs细胞均显示相似的细胞表面标记;与CM相比,CDM可促进DPCs增殖、克隆形成及细胞迁移(P<0.05);定量PCR显示CDM组DPCs成骨相关基因Runx2、Alp和Opn上调(P<0.05);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染色显示CDM组DPCs细胞ALP活性高于CM组(P<0.05);细胞经成骨诱导后,茜素红染色显示CDM组DPCs细胞成骨分化能力高于CM组(P<0.05).在大鼠体内牙周骨缺损模型中,移植CDM组DPCs细胞8周后,HE染色显示缺损区域皮质骨连续的新生骨,而CM组新生骨较少,骨皮质仍未愈合,microCT扫描定量分析显示CDM组骨体积分数(BV/TV)高于CM组(P<0.05).结论 CDM培养基可促进DPCs增殖和成骨分化能力,为未来细胞治疗中干细胞培养基的选择提供了新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再生 化学成分明确培养基 牙乳头细胞 组织工程
原文传递
异种骨移植物Bio-oss胶原和Bio-gide膜对牙周骨下袋影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陈铁楼 刘国勤 +4 位作者 赵海军 陈骏 张庆福 张新海 季秋杰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07年第9期515-517,共3页
目的:探讨异种骨移植物Bio-oss胶原和Bio-gide膜治疗牙周骨下袋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30例牙周骨缺损患者,其中17例25个牙位在翻瓣术时植入Bio-Oss胶原和Bio-gide膜为GTR组。13例25个牙位作翻瓣术为OFD组,术后3,6,12个月回访,通过... 目的:探讨异种骨移植物Bio-oss胶原和Bio-gide膜治疗牙周骨下袋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30例牙周骨缺损患者,其中17例25个牙位在翻瓣术时植入Bio-Oss胶原和Bio-gide膜为GTR组。13例25个牙位作翻瓣术为OFD组,术后3,6,12个月回访,通过检查探诊出血指数(BI)、菌斑指数(PLI)、牙周探诊深度(PD)、临床附着丧失(CAL)、龈退缩和牙松动度,X线检查比较两组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GTR组术前PD、CAL和BI分别为7.33mm、8.50mm和2.87,术后6月分别为3.56mm、4.88mm和1.13;术后12月分别为3.71mm、4.76mm、1.25;OFD组术前PD、CAL和BI分别为7.05mm、8.35mm和2.40,术后6月分别为5.12mm、7.05mm和1.68,术后12月分别为5.50mm、7.10mm、1.70;术后6月和12月GTR组和OFD组的PD、CAL和BI均比术前明显改善,术后GTR组的各指标比OFD组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两组的CAL、PD有非常显著性差异,BI有显著性差异,GTR组术后松动度明显降低。GTR组术后骨缺损明显改善,OFD组未见明显新骨形成。结论:Bio-oss胶原和Bio-gide膜能明显修复牙周袋,减轻牙周附着丧失和修复骨下袋,促进牙周新附着和新骨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种移植 牙周再生 下袋 Bio—gide膜 Bio-oss胶原
原文传递
Bio-Oss Collagen治疗牙周炎骨下袋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6
5
作者 朱卫东 沙月琴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45-348,共4页
目的评价Bio—OssCollagen治疗牙周骨下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全身健康的牙用基础治疗后6周左右的慢性牙周炎患者10例,男性6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40.8岁,共有18处骨下袋,试验组9处骨下袋17个位点。对照组9处骨下袋15个位点。牙周翻瓣... 目的评价Bio—OssCollagen治疗牙周骨下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全身健康的牙用基础治疗后6周左右的慢性牙周炎患者10例,男性6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40.8岁,共有18处骨下袋,试验组9处骨下袋17个位点。对照组9处骨下袋15个位点。牙周翻瓣术分别植入Bio-Om Collagen(试验组)和Bio-Oss(对照组)。分别在手术前和手术后6个月检查牙周袋探诊深度(PD)、牙龈出血指数(BI)、牙龈退缩(GR)和临床附着水平(C地),拍摄术区平行定位X线片评价植骨前后骨缺损处牙槽骨的修复情况。结果植骨前两组的各项指标阃无显著性差异。Bio-Om CoUagen组植骨前的PD(6.6±1.2mm)、BI(2.7±0.8)、GR(2.2±0.8mm)和CAl.,(8.8±1.3mm),植骨后6个月分则为PD(3.8±0.9ram)、BI(1.9±0.7)、GR(2.4±1.Imm)和CAL(6.2士1.2mm);Bio -Oss组植骨前的PD(6.1±1.0mm)、BI(2.2±0.7)、GR(1.9±1.5mm)和CAL(8.0±2.0mm),植骨后6个月分别为PD(4.0±0.7mm)、BI(1.9±0.7)、GR(1.9±1.2mm)和CAL(5.9±1.6mm),两组PD和CAL以及试验组BI的改变均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O.05),GR在治疗前后均无显著差异。Bio一Oss Collagen组PD的降低(2.8±0.9mm)要明显大于Bio-Oss组(2.0±1.0mm)(P<0.05)。余指标则均无显著性差异。比较治疗前后的X线片。膏缺损处牙槽骨均明显增加。结论Bio-Oss CoUagen和Bio—Oss两种骨材料均可明显地降低牙周袋探诊深度和减少附着丧失,奉研宽中Bio-Oss CoHagen要优于Bio-0ss,而且临床操作较方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再生 下袋 BIO-OSS COLLAGEN
下载PDF
异种骨移植物OAM胶原治疗牙周骨下袋临床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梁照忠 包旭英 +2 位作者 王新平 吴俊 关丽萍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1年第6期993-995,共3页
目的:探讨异种骨移植物OAM治疗牙周骨下袋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65例牙周骨缺损患者,其中40例230个牙位在翻瓣术时植入OAM和BME-10X胶原膜为GTR组。25例200个牙位作翻瓣术为OFD组,术后3、6、12个月回访,通过检查探诊出血指数(BI)、... 目的:探讨异种骨移植物OAM治疗牙周骨下袋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65例牙周骨缺损患者,其中40例230个牙位在翻瓣术时植入OAM和BME-10X胶原膜为GTR组。25例200个牙位作翻瓣术为OFD组,术后3、6、12个月回访,通过检查探诊出血指数(BI)、牙周探诊深度(PD)、临床附着丧失(CAL)、龈退缩(RE)和牙松动度,X线检查比较两组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GTR组术前PD、CAL和BI分别为7.33mm、8.50mm和2.87,术后6个月分别为3.56mm、4.88mm和1.13;术后12个月分别为3.71mm、4.76mm、1.25;OFD组术前PD、CAL和BI分别为7.05mm、8.35mm和2.40,术后6个月分别为5.12mm、7.05mm和1.68,术后12个月分别为5.50mm、7.10mm和1.70;术后6个月和12个月GTR组和OFD组的PD、CAL和BI均比术前明显改善,术后GTR组的各指标比OFD组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两组的CAL、PD有非常显著性差异,BI有显著性差异,GTR组术后松动度明显降低。GTR组术后骨缺损明显改善,OFD组未见明显新骨形成。结论:GTR与OFD组均能明显改善骨下袋患牙的临床指标,而前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后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种移植 牙周再生 下袋 OAM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