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革命时代的爱与死——论阎连科的小说 |
王德威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28
|
|
2
|
乌托邦,永不消逝的蜃景——勒克莱齐奥和《乌拉尼亚》 |
陈寒
|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10
|
|
3
|
《存在与时间》的“缺爱现象”——兼论《黑皮本》的“直白称谓” |
靳希平
毛竹
|
《世界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8
|
|
4
|
爱支撑的文化天堂——《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 |
靳惠玲
秦伊楠
|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
|
2007 |
6
|
|
5
|
鬼神情结与戏剧意识——爱伦·坡与罗伯特·布朗宁之比较 |
曾庆强
|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6 |
0 |
|
6
|
爱与死的关联──印第安原罪故事对阐释文学母题的启示 |
叶舒宪
|
《淮阴师专学报》
|
1995 |
3
|
|
7
|
爱情与死亡:古希腊神话中的一大主题 |
程世和
|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4 |
2
|
|
8
|
生命即美——试论沈从文的生命学说 |
吴东胜
|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
1991 |
0 |
|
9
|
爱与死——《野草》与《十夜梦》比较之一 |
陈占彪
|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
1
|
|
10
|
西方文学中“爱与死”主题初探——以《美狄亚》、《霍乱时期的爱情》等作品为例 |
魏辛
|
《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
|
2016 |
2
|
|
11
|
爱与死之间的蜿蜒与激荡——作为心理小说的《多湾》 |
李震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2
|
|
12
|
鲁迅作品中最温暖的文字——以《朝花夕拾》为例探析 |
杨春艳
|
《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
|
2011 |
2
|
|
13
|
生与死的搏斗 |
王统照
|
《新文学史料》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2
|
|
14
|
爱与死的缠绵——《边城》的生命文化探析 |
刘剑平
|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5 |
2
|
|
15
|
不言悲悲转浓 不言愁愁益深──浅论古代悼亡诗词的悲怆美 |
刘洁
|
《兰州学刊》
CSSCI
|
1999 |
2
|
|
16
|
镜中之像 像外之旨——洛夫诗作中的镜像研究 |
张志忠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1
|
|
17
|
孤岛上的煎熬——《李健吾传》之一章 |
韩石山
|
《新文学史料》
CSSCI
北大核心
|
1996 |
1
|
|
18
|
给爱找一个归属——评渡边淳一《爱的流放地》 |
黄芳
|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
1
|
|
19
|
阅读女人三章──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女性形象 |
邹平
|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6 |
1
|
|
20
|
在相爱中相互解放——试论里尔克的爱情观 |
林克
|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