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2009年黄海绿潮浒苔爆发与漂移的水文气象环境
被引量:
49
1
作者
衣立
张苏平
殷玉齐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5-23,共9页
2008年和2009年,黄海中西部局部海区均出现绿潮浒苔,但由于绿潮爆发时间不同和漂移路径不同,造成的影响大不相同。本文利用EOS卫星的多通道资料,采用通道合成的方法,给出了绿潮浒苔的分布和移动情况。利用卫星遥感的海面风场、降水、云...
2008年和2009年,黄海中西部局部海区均出现绿潮浒苔,但由于绿潮爆发时间不同和漂移路径不同,造成的影响大不相同。本文利用EOS卫星的多通道资料,采用通道合成的方法,给出了绿潮浒苔的分布和移动情况。利用卫星遥感的海面风场、降水、云中液态水含量、海表面温度(SST)、POM模式模拟的海流等资料,分析了2009年绿潮浒苔期间的水文气象条件、以及浒苔聚集和定向移动的原因,并与2008年的情况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前期降水的明显增多与绿潮爆发有密切关系,降水过后海水中营养盐类充足,而且降水后黄海上空降水和云中液态水含量偏少,日照比较充足,光合作用强,有利于海上浒苔迅速繁殖。2009年黄海西部降水明显增多的时间较2008年晚15 d左右,是2009年绿潮浒苔爆发比2008年晚15 d左右的重要原因。风力是浒苔在海洋中移动的主要强迫力,强劲持续的的东风或者东南风是导致2008年浒苔在青岛沿海登陆的主要外界强迫力,而2009年西南风使浒苔向东北方向漂移。SST变化对浒苔爆发的影响不显著。定量分析表明,浒苔密集区的移动更倾向于与盛行风向一致,向下风方偏右540(°)方向漂移,浒苔密集区的移速与海流速度更加一致,约为海流速度大小的0.8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潮浒苔
移动路径
爆发
早晚
水文气象
定量分析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南海-西太平洋春季对流10~30天振荡强度对南海夏季风爆发早晚的影响
被引量:
6
2
作者
李春晖
潘蔚娟
+1 位作者
李霞
刘燕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3-52,共10页
采用NCEP再分析资料,揭示了南海-西太平洋春季对流存在显著的10~30天振荡周期。在年际尺度上,南海-西太平洋春季对流10~30天振荡强度(简称SCSWP_SISO)与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当春季菲律宾和西太平洋海温偏高、赤道...
采用NCEP再分析资料,揭示了南海-西太平洋春季对流存在显著的10~30天振荡周期。在年际尺度上,南海-西太平洋春季对流10~30天振荡强度(简称SCSWP_SISO)与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当春季菲律宾和西太平洋海温偏高、赤道太平洋中部及以东地区海温偏低时,索马里、110°E越赤道气流会加强,南海-西太平洋偏西风加强,产生异常气旋性环流,垂直上升运动增强,水汽异常偏多,东西风切变增强,有利于SCSWP_SISO增强。而SCSWP_SISO增强时,有由南往北、自西向东的异常气旋传播,从而减弱低层副热带高压使之较早撤出南海,南海夏季风得以较早爆发。反之亦然。在不同的年代际背景下,SCSWP_SISO经历了偏弱、较弱和偏强的变化,但影响其变化的因子并不完全一致。在第一阶段(1958—1976年),主导因子是南海-西太平洋冷的海温与异常下沉运动、异常减弱的水汽-对流条件。在第二阶段(1977—1993年),主导因子为中东太平洋异常偏冷的海温以及局地异常减弱的风场垂直切变。在第三阶段(1994—2011年),主导因子为热带海温的整体偏暖、风场垂直切变的增强以及水汽-对流的加强。但随着SCSWP_SISO的年代际增强,其与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的相关关系却呈现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西太平洋
10-30天振荡
南海夏季风
爆发
早晚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2009年黄海绿潮浒苔爆发与漂移的水文气象环境
被引量:
49
1
作者
衣立
张苏平
殷玉齐
机构
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实验室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大气相互作用与气候实验室
出处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5-23,共9页
基金
青岛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08-1-7-3-hy)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06AA09Z149)资助
文摘
2008年和2009年,黄海中西部局部海区均出现绿潮浒苔,但由于绿潮爆发时间不同和漂移路径不同,造成的影响大不相同。本文利用EOS卫星的多通道资料,采用通道合成的方法,给出了绿潮浒苔的分布和移动情况。利用卫星遥感的海面风场、降水、云中液态水含量、海表面温度(SST)、POM模式模拟的海流等资料,分析了2009年绿潮浒苔期间的水文气象条件、以及浒苔聚集和定向移动的原因,并与2008年的情况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前期降水的明显增多与绿潮爆发有密切关系,降水过后海水中营养盐类充足,而且降水后黄海上空降水和云中液态水含量偏少,日照比较充足,光合作用强,有利于海上浒苔迅速繁殖。2009年黄海西部降水明显增多的时间较2008年晚15 d左右,是2009年绿潮浒苔爆发比2008年晚15 d左右的重要原因。风力是浒苔在海洋中移动的主要强迫力,强劲持续的的东风或者东南风是导致2008年浒苔在青岛沿海登陆的主要外界强迫力,而2009年西南风使浒苔向东北方向漂移。SST变化对浒苔爆发的影响不显著。定量分析表明,浒苔密集区的移动更倾向于与盛行风向一致,向下风方偏右540(°)方向漂移,浒苔密集区的移速与海流速度更加一致,约为海流速度大小的0.8倍。
关键词
绿潮浒苔
移动路径
爆发
早晚
水文气象
定量分析
Keywords
Enteromorpha prolifera
drift path
outbreak sooner or later
hydro-meteorological
quantitative analysis
分类号
X55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南海-西太平洋春季对流10~30天振荡强度对南海夏季风爆发早晚的影响
被引量:
6
2
作者
李春晖
潘蔚娟
李霞
刘燕
机构
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广东省区域数值天气预报重点实验室
广州市气候中心
广东省气象台
出处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3-52,共10页
基金
973项目(2014CB9539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75096
+2 种基金
41575043
41505067)
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01607010153)共同资助
文摘
采用NCEP再分析资料,揭示了南海-西太平洋春季对流存在显著的10~30天振荡周期。在年际尺度上,南海-西太平洋春季对流10~30天振荡强度(简称SCSWP_SISO)与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当春季菲律宾和西太平洋海温偏高、赤道太平洋中部及以东地区海温偏低时,索马里、110°E越赤道气流会加强,南海-西太平洋偏西风加强,产生异常气旋性环流,垂直上升运动增强,水汽异常偏多,东西风切变增强,有利于SCSWP_SISO增强。而SCSWP_SISO增强时,有由南往北、自西向东的异常气旋传播,从而减弱低层副热带高压使之较早撤出南海,南海夏季风得以较早爆发。反之亦然。在不同的年代际背景下,SCSWP_SISO经历了偏弱、较弱和偏强的变化,但影响其变化的因子并不完全一致。在第一阶段(1958—1976年),主导因子是南海-西太平洋冷的海温与异常下沉运动、异常减弱的水汽-对流条件。在第二阶段(1977—1993年),主导因子为中东太平洋异常偏冷的海温以及局地异常减弱的风场垂直切变。在第三阶段(1994—2011年),主导因子为热带海温的整体偏暖、风场垂直切变的增强以及水汽-对流的加强。但随着SCSWP_SISO的年代际增强,其与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的相关关系却呈现下降趋势。
关键词
南海-西太平洋
10-30天振荡
南海夏季风
爆发
早晚
Keywords
the South China Sea-Western Pacific Ocean
10-30 days oscillation
the South China Sea summer monsoon onset
early and later
分类号
P732.6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2009年黄海绿潮浒苔爆发与漂移的水文气象环境
衣立
张苏平
殷玉齐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
49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南海-西太平洋春季对流10~30天振荡强度对南海夏季风爆发早晚的影响
李春晖
潘蔚娟
李霞
刘燕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
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