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8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琉璃河出土西周有铭铜器座谈纪要 被引量:27
1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0期953-960,共8页
[本刊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琉璃河考古队1986年在北京琉璃河发掘了一座西周大墓,出土了有重要铭文的铜器,由于简报将在本刊明年1期发表,这些铜器即将在北京公开展出,故特邀在京部分学者就琉璃河墓地和铜... [本刊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琉璃河考古队1986年在北京琉璃河发掘了一座西周大墓,出土了有重要铭文的铜器,由于简报将在本刊明年1期发表,这些铜器即将在北京公开展出,故特邀在京部分学者就琉璃河墓地和铜器铭文的学术价值进行座谈。现将他们的发言摘要刊登于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召公 铜器铭文 西周 琉璃 成王 铜器断代 周武王 燕国 出土 太保
原文传递
北京琉璃河燕国墓地出土铜器的成分和金相研究 被引量:27
2
作者 张利洁 赵福生 +1 位作者 孙淑云 殷玮璋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2-91,共10页
关键词 燕国 成分 铜器 出土 墓地 琉璃河镇 房山区 北京市 遗址 城址 西周 墓葬 都城 周初
原文传递
新出土的太保铜器及其相关问题 被引量:22
3
作者 殷玮璋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66-77,共12页
1986年冬,我队在北京房山县的琉璃河遗址,清理了一座西周初期的大型墓葬。墓中出土的铜器中,有罍和盉各一件。两件器都有内容完全相同的铭文,盖器对铭。每篇43个字,只是行款稍有差异。这次发现的铜器铭文,内容极为重要,它明确记载了西... 1986年冬,我队在北京房山县的琉璃河遗址,清理了一座西周初期的大型墓葬。墓中出土的铜器中,有罍和盉各一件。两件器都有内容完全相同的铭文,盖器对铭。每篇43个字,只是行款稍有差异。这次发现的铜器铭文,内容极为重要,它明确记载了西周初年周王册封燕侯的史实,解决了千余年来史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一个历史问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次发现的铜器,是琉璃河遗址发掘以来数千件器物中最为重要的。这里,笔者拟就这两件铜器的铭文内容,结合墓中的其它随葬品和文献资料,就涉及的封燕等相关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不妥之处,欢迎指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召公 铜器铭文 太保 相关问题 出土 周王 燕国 西周初年 随葬品 成王
原文传递
战国时期燕墓陶器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23
4
作者 郑君雷 《考古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75-304,共30页
迄今发表的战国时期燕国墓葬材料遍及河北、北京、天津、辽宁、内蒙古等地,有的是墓群,有的是零星小墓,也有等级较高的大墓。有些墓葬是比较纯粹的燕文化,有些墓葬则有燕文化的地方特点,而且在有些墓葬中燕文化与非燕文化因素共存。
关键词 墓葬 战国时期 陶器 地方特点 燕国 墓群 等级 文化因素 发表 共存
原文传递
宝坻秦城遗址试掘报告 被引量:20
5
作者 纪烈敏 张俊生 《考古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11-142,共32页
秦城遗址位于天津宝坻县石桥乡辛务屯村南1华里,潮白新河从西北来,流经城南(图一;图版拾叁,1)。古城尚存东、北城墙和南城墙东段,西南城角已在潮白河河床内,地上部分在修筑河堤时被挖平,成为河滩地。西城墙在修县火葬场时被夷平... 秦城遗址位于天津宝坻县石桥乡辛务屯村南1华里,潮白新河从西北来,流经城南(图一;图版拾叁,1)。古城尚存东、北城墙和南城墙东段,西南城角已在潮白河河床内,地上部分在修筑河堤时被挖平,成为河滩地。西城墙在修县火葬场时被夷平。城内地面散布较多战国、汉代遗物,曾采集到燕国明刀币、秦印范、汉半两钱、铜矛、铜簇等,并在城墙坡上发现数座儿童瓮棺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墙 遗址 试掘 半两钱 遗物 燕国 古城 图版 发现 西北
原文传递
东北境内燕、秦长城考 被引量:18
6
作者 李殿福 《北方文物》 1982年第1期59-62,共4页
长城是举世闻名的奇迹,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两千多年前的齐、楚、燕、韩、赵、魏、秦,史称战国七雄。随着封建地主阶级的形成。
关键词 秦长城 辽东郡 燕国 东北 鸭绿江 新发现 辽西 匈奴列传 褐石 秦始皇
原文传递
河北容城县南阳遗址调查 被引量:14
7
作者 孙继安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235-238,290-291,共6页
1981年春季,我们在晾马台乡进行考古调查时,在该乡南阳村附近,发现几处较大的古代遗址,并征集、清理出铜器、陶器、骨器等文物40多件,其中几件文物上有铭文和陶文,根据这些文物查阅历史文献,发现南阳遗址有春秋战国时燕国"易都&qu... 1981年春季,我们在晾马台乡进行考古调查时,在该乡南阳村附近,发现几处较大的古代遗址,并征集、清理出铜器、陶器、骨器等文物40多件,其中几件文物上有铭文和陶文,根据这些文物查阅历史文献,发现南阳遗址有春秋战国时燕国"易都"迹象。南阳遗址位于容城县城东14公里,雄县县城西北11公里处。这里是华北平原中部,遗址东3.5公里是大清河(古易水)。调查时发现,南阳村南、北、西三面均有古代遗址,尤以村南250米处的遗址较大,遗存丰富,当地群众称这里为"燕国城"(图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址 南阳 春秋战国 容城 文物 调查 燕国 河北 大清河 华北平原
原文传递
盱眙所出重金络■·陈璋圆壶读考 被引量:15
8
作者 周晓陆 《考古》 1988年第3期258-263,294,共7页
1982年2月,江苏省淮阴市盱眙县穆店乡南窑庄出土了一处引起广泛重视的文物窖藏,内藏重9000克的金兽1件,共计重达11000克的金币36块。此外,还藏有一件带铜质网络外套的铜壶,当时测其通高24、口径12.8、腹径22.2、圈足径13.8厘米,重6250... 1982年2月,江苏省淮阴市盱眙县穆店乡南窑庄出土了一处引起广泛重视的文物窖藏,内藏重9000克的金兽1件,共计重达11000克的金币36块。此外,还藏有一件带铜质网络外套的铜壶,当时测其通高24、口径12.8、腹径22.2、圈足径13.8厘米,重6250克。因为铜壶外套的腹下部锈蚀残损,与圈足已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铭文 金络 铜壶 战国策 燕国 陈梦家 战国晚期 宣王 郭沫若 说文
原文传递
周初太保器综合研究 被引量:13
9
作者 殷玮璋 曹淑琴 《考古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1-21,共21页
燕国之封,始于西周初年,这在古籍中是有明确记载的。司马迁在《史记·周本纪》中记述武王灭商以后曾分"封功臣谋士",提到的有齐、鲁、燕、管、蔡等国,其中明确写有"封召公奭于燕"。在《史记·燕召公世家》... 燕国之封,始于西周初年,这在古籍中是有明确记载的。司马迁在《史记·周本纪》中记述武王灭商以后曾分"封功臣谋士",提到的有齐、鲁、燕、管、蔡等国,其中明确写有"封召公奭于燕"。在《史记·燕召公世家》中,又一次提到"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的内容,把封燕之事记在召公奭的名下。但是,历来学者们对召公奭是否去燕就封多有疑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召公 综合研究 太保 铜器铭文 成王 西周初年 周王朝 燕国 周公 周武王
原文传递
《山海经》貊国考 被引量:15
10
作者 刘子敏 金荣国 《北方文物》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53-55,52,共4页
貊国是《山海经》中记载的东北亚地区的一个古国。对貊国的情况,国内外学者并无专门研究,虽然有人也偶有提及或阐述,但意见也极不一致。如对确定貊国地望至关重要的“汉水”,一些学者的解释就大相径庭。有人认为汉水是东辽河或辉发河,... 貊国是《山海经》中记载的东北亚地区的一个古国。对貊国的情况,国内外学者并无专门研究,虽然有人也偶有提及或阐述,但意见也极不一致。如对确定貊国地望至关重要的“汉水”,一些学者的解释就大相径庭。有人认为汉水是东辽河或辉发河,有人认为汉水即今之浑河,还有人认为汉水是滦河的一个支流,而貊国“位于现今大凌河中游的朝阳地方的东部地区”,“在古朝鲜的西部地,与古朝鲜南北相接”。另外,在谈到貊国的时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海经》 古朝鲜 朝鲜半岛 辽东地区 战国时期 明刀钱 燕国 货币经济 东北亚地区 大凌河
原文传递
东北地方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11
11
作者 李治亭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CSSCI 2001年第4期1-10,共10页
关键词 东北地方史 辽东 燕国 战国 回顾与展望 地理方位 行政区划 域名 战略地位 先秦时代
原文传递
太保罍、盉铭文的再探讨 被引量:13
12
作者 张亚初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60-67,共8页
北京房山县琉璃河M1193出土的太保罍和太保方盉(或称克罍、克盉及余罍、余盉),由于它们记录了太保召公奭封于燕的重要史实,引起了人们普遍关注。它们虽然只有短短的43个字,由于从释字、断句到对铭文内容的理解,都有相当的难度,因此,学... 北京房山县琉璃河M1193出土的太保罍和太保方盉(或称克罍、克盉及余罍、余盉),由于它们记录了太保召公奭封于燕的重要史实,引起了人们普遍关注。它们虽然只有短短的43个字,由于从释字、断句到对铭文内容的理解,都有相当的难度,因此,学者们曾对铭文发表了相当分歧的意见。本文拟在《纪要》发言的基础上,对二器铭文再作探讨。为关心此间题的同志,提供一点个人不很成熟的参考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周铭文 太保 召公 殷墟卜辞 古文字研究 西周早期 成王 说文 燕国 周王
原文传递
燕兵器铭文格式、内容及其相关问题 被引量:11
13
作者 沈融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91-99,共9页
燕兵器铭文格式、内容及其相关问题沈融战国时期的燕国兵器普遍作铭,是研究燕国历史的极为可贵的实物资料.前辈学者对于燕国兵器铭文的考释已作出很大贡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由于战国文字同形异羲和同羲异形现象的普遍存在,各家... 燕兵器铭文格式、内容及其相关问题沈融战国时期的燕国兵器普遍作铭,是研究燕国历史的极为可贵的实物资料.前辈学者对于燕国兵器铭文的考释已作出很大贡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由于战国文字同形异羲和同羲异形现象的普遍存在,各家考释颇有分岐,文字无法识读或用意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兵器 燕国 战国时期 步兵部队 中华书局 《说文》 军制改革 封建制 燕昭王 军队
下载PDF
战国时期燕朝关系的再探讨 被引量:13
14
作者 顾铭学 南昌龙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192-198,共7页
这里所说的燕朝关系,是指战国时期位于我国北方以现今北京为中心的燕国与同一时期位于朝鲜西北地方以现今平壤为中心、的古朝鲜之间的迄今我们所能了解到的一些关系。事件发生的时间,大致在公元前4世纪晚期到公元前3世纪早期。这时的燕... 这里所说的燕朝关系,是指战国时期位于我国北方以现今北京为中心的燕国与同一时期位于朝鲜西北地方以现今平壤为中心、的古朝鲜之间的迄今我们所能了解到的一些关系。事件发生的时间,大致在公元前4世纪晚期到公元前3世纪早期。这时的燕朝关系,虽已表现在民间和官方以及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方面,但本文所能涉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朝鲜 战国时期 再探讨 清川江 燕国 辽东郡 公元前 鸭绿江 领土扩张 秦开
原文传递
关于古代北京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11
15
作者 侯仁之 《文物》 1959年第9期1-7,共7页
(一) 起源试探北京是世界同名的古城,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它的名称,最初见于记载的叫做薊,以薊为中心而最早兴起的一个奴隶国家就是燕。根据古代传说,薊或燕国,乃是周武王所始封。但是始封的事实,古籍所载,很有出入。有的说受封的... (一) 起源试探北京是世界同名的古城,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它的名称,最初见于记载的叫做薊,以薊为中心而最早兴起的一个奴隶国家就是燕。根据古代传说,薊或燕国,乃是周武王所始封。但是始封的事实,古籍所载,很有出入。有的说受封的是黄帝之后,封地在薊。有的说受封的是召公,所封为燕,或称北燕。后来又有人说,召公也就是黄帝之后。但是也有人认为黄帝之后始封于薊的已经绝了,到成王时,才又封召公于薊,是为燕国。更有的说召公始封,乃在北平无终县,叫做燕国,因燕山而得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牧部族 燕国 华北平原 太行山 古代 北京城 高梁河 周武王 节度使 东北方
原文传递
慕容鲜卑音乐论略 被引量:11
16
作者 黎虎 金成淑 《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63-79,共17页
公元 2至 5世纪活跃于北部中国政治舞台的慕容鲜卑 ,其文化要素之一音乐的发展变化 ,是其民族封建化、汉化的一个缩影。慕容鲜卑音乐在汉唐时期的发展变化与其民族历史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大致同步 ,其早期阶段是以反映狩猎、游牧生活的... 公元 2至 5世纪活跃于北部中国政治舞台的慕容鲜卑 ,其文化要素之一音乐的发展变化 ,是其民族封建化、汉化的一个缩影。慕容鲜卑音乐在汉唐时期的发展变化与其民族历史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大致同步 ,其早期阶段是以反映狩猎、游牧生活的“马上之音”为代表的民歌 ;入主中原建立封建国家的兴盛阶段 ,是以中原王朝传统音乐与慕容鲜卑民歌相结合为代表的新型宫廷音乐 ;灭国之后至唐代 ,是其融合于中华民族音乐之中的消亡阶段。其早期民歌的代表作《阿干之歌》所反映的慕容与吐谷浑相争事件发生于太康十年 (公元2 89年 )慕容部迁居徒河青山之后 ,创作时间在西晋末吐谷浑迁徙陇右之后 ,慕容创作此歌的动机不仅是一般的思兄之情 ,而且是针对慕容氏家族内部矛盾、兄弟相争的政治现实 ,作为感化、教育家族内部团结 ,达到巩固其统治地位的政治目的。慕容燕国一方面吸收了中原王朝传统音乐 ,一方面将慕容民歌提升、改造为适应其统治需要的宫廷音乐———“辇后鼓吹大曲” ,并创作了以《燕颂》为代表的雅乐 ,成为其政治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慕容燕国的宫廷音乐不仅在诸燕国家中相互传递 ,而且向其他少数民族国家和汉族封建王朝展转传播。自传入拓跋魏国之后 ,经其改造、融会为一种泛鲜卑音乐 ,从而继续流传于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谷浑 汉化 燕国 迁居 中原王朝 封建化 封建王朝 代表 国家 中国政治
原文传递
试论战国赵文化构成的二重性 被引量:8
17
作者 孙继民 郝良真 《河北学刊》 1988年第2期44-49,共6页
李学勤先生在《东周与秦代文明》一书中,曾将东周时代列国划分为七个文化圈,其中中原文化圈:“以周为中心,北到晋国南部,南到郑国、卫国,也就是战国时期周和三晋(不包括赵国北部)一带。”北方文化圈:“包括赵国北部、中山国、燕国以及... 李学勤先生在《东周与秦代文明》一书中,曾将东周时代列国划分为七个文化圈,其中中原文化圈:“以周为中心,北到晋国南部,南到郑国、卫国,也就是战国时期周和三晋(不包括赵国北部)一带。”北方文化圈:“包括赵国北部、中山国、燕国以及更北的方国部族。”根据这样的划分,赵国的南部和北部分别属于中原和北方两个文化圈。李先生的划分实际上已经包含了赵文化二重构成这一命题的基本内涵。 本文所谓赵文化构成的二重性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含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文化 中原文化圈 二重性 战国时期 赵国 李学勤 郑国 《史记》 晋国 燕国
下载PDF
略论北京昌平白浮M2墓主人身份 被引量:11
18
作者 韩建业 《中原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6-38,共3页
随葬较多兵器的北京昌平白浮西周女性墓葬M2,当属于商遗民性质的燕国墓葬,墓主人可能为燕国女将军。其中随葬的少量北方系兵器可能是其与北方民族打仗时缴获,并不能作为其为狄人女首领的证据。
关键词 北京 白浮墓葬 燕国
原文传递
战国时期燕、赵、秦长城新论 被引量:10
19
作者 白音查干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51-55,共5页
燕、赵、秦三国为了自保修建了南长城或东长城;同时为了区分农业社区和牧业社区修建了北长城。中原地区的分裂状态与兼并战争是产生燕、赵、秦三国南长城和东长城的根本原因。中原势力的发展和农牧界线北移是产生燕、赵。
关键词 战国 古长城 秦国 赵国 燕国 括地广境 农牧分界
下载PDF
保定境内战国中山长城调查记 被引量:10
20
作者 李文龙 《文物春秋》 2001年第1期44-52,58,共10页
关键词 中山 赵国 燕国 战国时期 内战 长城 文物古迹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