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3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资源与环境协调(绿色)开采 被引量:267
1
作者 钱鸣高 缪协兴 许家林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7,共7页
分析了研究煤炭资源绿色开采的必要性和意义,对煤炭资源绿色开采的内涵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介绍了绿色开采技术体系框架及其研究进展.从煤炭经济与管理角度,分析了实现绿色开采存在的困难,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煤炭资源 绿色开采 循环经济 关键层
下载PDF
打造我国主体能源(煤炭)升级版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探讨 被引量:165
2
作者 武强 涂坤 +1 位作者 曾一凡 刘守强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625-1636,共12页
我国“相对富煤、贫油、少气、缺铀”的能源禀赋特征决定了煤炭资源作为我国主体能源的地位在短期内不会改变;同时,相对丰富的煤炭资源仍然是我国目前稳定供应最有保障、成本可接受的优势能源矿产,抛弃以煤为主的现实能源选择去解决中... 我国“相对富煤、贫油、少气、缺铀”的能源禀赋特征决定了煤炭资源作为我国主体能源的地位在短期内不会改变;同时,相对丰富的煤炭资源仍然是我国目前稳定供应最有保障、成本可接受的优势能源矿产,抛弃以煤为主的现实能源选择去解决中国的能源问题,是本末倒置,是不现实、不科学、不明智的,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可以说,煤炭产业虽然不是“朝阳产业”,但短期内也决不会变成“夕阳产业”。但是,应该看到煤炭资源在过去的地质勘查、开发和消费利用全生命周期过程中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损害、资源浪费、超高排放等诸多问题。因而,在新时代我国煤炭工业的发展必将发生重大变革,以科学化、安全化、生态化、高效化、标准化、数字化、和谐化和智能化等为特征的科学勘查和开发及清洁化、低碳化的消费利用方式,将是实现我国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针对我国煤炭工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分析了煤炭资源从地质勘查到开发和利用全生命周期过程中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制定了打造我国主体能源(煤炭)升级版的战略思路,提出了在实现我国主体能源(煤炭)升级版过程中面临的十一大关键科技难题,即:煤炭资源在地质勘查过程中的综合协调、绿色、深部、智慧难题和开发过程中的绿色化、安全、采出率、职业健康、高效益难题以及消费利用过程中的清洁化和低碳化难题,并探讨性地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措施,对推动我国从煤炭生产大国转变为煤炭工业强国的转型升级、破解我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尖锐矛盾,具有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资源 主体能源 升级版 关键科技难题 对策
下载PDF
深地煤炭资源流态化开采理论与技术构想 被引量:127
3
作者 谢和平 高峰 +6 位作者 鞠杨 葛世荣 王国法 张茹 高明忠 吴刚 刘见中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47-556,共10页
地球浅部煤炭资源逐步开采殆尽,煤炭资源开发不断走向地球深部。然而,面对深部地层环境与极限开采深度的限制,传统采矿学与力学等理论难以解决深部煤炭开采出现的技术难题,深部煤炭绿色安全高效生产面临严峻挑战。结合深地煤炭资源开发... 地球浅部煤炭资源逐步开采殆尽,煤炭资源开发不断走向地球深部。然而,面对深部地层环境与极限开采深度的限制,传统采矿学与力学等理论难以解决深部煤炭开采出现的技术难题,深部煤炭绿色安全高效生产面临严峻挑战。结合深地煤炭资源开发的未来趋势,提出深地煤炭资源流态化开采的颠覆性科学构想及流态化开采定义、目标与内涵,建立深地流态化开采的应力-温度-渗流-化学-微生物等多种作用机制的多场耦合模型与可视化理论,揭示煤炭流态转换的物理、化学与生物机制,建立深地煤炭资源的采、选、充、电、热、气一体化的物理流态化开采、化学转化流态化开采、生物降解流态化开采、物理破碎流态化开采等颠覆性理论和技术。在此基础上,提出"2025基础研究、2035技术攻关、2050集成示范"的战略实施路线,构建深地煤炭资源无人智能化的采选充一体化开采、热电气集成转化的流态化开采理论与技术体系,达到"地上无煤、井下无人"的绿色环保目标,实现深地煤炭资源开采的颠覆性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地开发 煤炭资源 流态化开采 物理转化 化学转化 生物转化 无人智能化
下载PDF
绿色开采的理念与技术框架 被引量:113
4
作者 许家林 钱鸣高 《科技导报》 CAS CSCD 2007年第7期61-65,共5页
绿色开采的理念是针对煤炭开采造成的严重环境问题提出的,它是从广义资源的角度认识和对待煤、瓦斯、地下水、土地、矸石等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基于采动岩层运动规律防止或尽可能减轻开采煤炭对环境和其他资源的不良影响;目标是取得最... 绿色开采的理念是针对煤炭开采造成的严重环境问题提出的,它是从广义资源的角度认识和对待煤、瓦斯、地下水、土地、矸石等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基于采动岩层运动规律防止或尽可能减轻开采煤炭对环境和其他资源的不良影响;目标是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构建的绿色开采技术框架包括保水开采、减沉开采、煤与煤层气(瓦斯)共采、矸石减排、煤炭地下气化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资源 环境保护 循环经济 绿色开采 关键层
下载PDF
资源与环境协调(绿色)开采及其技术体系 被引量:93
5
作者 钱鸣高 缪协兴 许家林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5,共5页
煤炭资源开采对环境的影响问题,是国际上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更是影响中国社会与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问题之一.从国家对煤炭工业发展要求出发,阐述了研究煤炭资源绿色开采的必要性和意义,对煤炭资源绿色开采的内涵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在论... 煤炭资源开采对环境的影响问题,是国际上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更是影响中国社会与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问题之一.从国家对煤炭工业发展要求出发,阐述了研究煤炭资源绿色开采的必要性和意义,对煤炭资源绿色开采的内涵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在论述煤炭资源绿色开采技术体系框架的同时,对保水开采、煤与瓦斯共采、条带开采与充填开采、井下矸石处理、煤炭地下气化等主要的关键问题与研究现状作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进一步研究与发展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资源 循环经济 绿色开采 关键层
下载PDF
我国煤炭资源空间流动的基本格局与流输通道 被引量:57
6
作者 赵媛 于鹏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96-200,共5页
我国煤炭资源生产与消费在空间上的错位性分布,使其流动成为一种广域性、大规模的空间现象,煤炭流输通道成为煤炭供需平衡的关键所在。文章首先将我国30个煤炭资源流动省(市、区)划分为三大系统输出源地系统、输入汇地系统和后备资源储... 我国煤炭资源生产与消费在空间上的错位性分布,使其流动成为一种广域性、大规模的空间现象,煤炭流输通道成为煤炭供需平衡的关键所在。文章首先将我国30个煤炭资源流动省(市、区)划分为三大系统输出源地系统、输入汇地系统和后备资源储备系统,在分析我国铁路、公路、水路和管道流输通道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应在进一步完善煤炭铁路和公路流输通道的同时,大力提高水路煤炭运输能力,并从长远考虑重视发展管道运输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资源 空间流动 基本格局 流输通道
下载PDF
煤炭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福”与“祸”:基于山西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53
7
作者 景普秋 王清宪 《中国工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80-90,共11页
自然资源,尤其是矿产资源,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是一把双刃剑,既可能成为经济发展的"引擎"或者催化剂,也可能给区域发展带来经济增长波动、反工业化、区域收入差距扩大等"资源诅咒"现象。本文从省域、地级市、县域三个... 自然资源,尤其是矿产资源,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是一把双刃剑,既可能成为经济发展的"引擎"或者催化剂,也可能给区域发展带来经济增长波动、反工业化、区域收入差距扩大等"资源诅咒"现象。本文从省域、地级市、县域三个层面,通过对丰富的煤炭资源与山西经济增长、结构演进、区域差异等方面的关系研究,论证了煤炭资源开发给山西经济发展带来的正反两方面影响: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也加剧了经济增长的波动;推动了经济与就业的非农化,也是资源产业向制造业、第三产业进一步演进的制约因素;加快了人口城镇化进程,却造成工业化与城镇化之间严重的偏差现象;区域人均收入迅速提高的同时,区域收入差距也在扩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资源 资源诅咒 经济增长 经济结构 收入差距
原文传递
中国煤炭资源不均衡性及流动轨迹 被引量:56
8
作者 高天明 沈镭 +1 位作者 刘立涛 刘粤湘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2-103,共12页
应用洛伦茨曲线对中国煤炭资源分布、生产及消费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煤炭分布与生产表现出了高度的一致性,在空间上表现出显著的不均衡性(0.716 1/0.683 8>0.4),而消费与人口则表现出了较好的均衡性(0.273 8<0.4)。煤炭产消... 应用洛伦茨曲线对中国煤炭资源分布、生产及消费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煤炭分布与生产表现出了高度的一致性,在空间上表现出显著的不均衡性(0.716 1/0.683 8>0.4),而消费与人口则表现出了较好的均衡性(0.273 8<0.4)。煤炭产消地的分离,导致了中国煤炭的北煤南运、西煤东运。2009年中国煤炭输出源地有:山西、内蒙古、陕西、贵州等省份,煤炭交汇中心有:河南、安徽、河北等省份,煤炭汇流中心有:山东、江苏、浙江等。从源地来看,山西的煤炭资源服务范围不断缩小,服务强度主要集中在邻近的省份,山西煤炭主要通过煤运北、中通道,输往华北,部分运往华东,南通道运输沿线的煤炭输往河南、江苏、山东、湖北等地。近年来内蒙古煤炭外运量不断增加,主要服务东北地区。鄂尔多斯的煤炭资源通过京包、神黄铁路运往华北、东北等地。蒙东煤炭资源主要经集通铁路供应辽宁、吉林等省。陕西的煤炭资源主要经陇海线运往华东、中南地区。贵州的煤炭除服务西南地区外,大量资源通过南昆、黔桂铁路运往广西、广东。随着"三西"地区煤炭资源的不断开发,铁路外运能力不足将成为煤炭外运的瓶颈。规划煤炭资源服务区域,调整和改扩建山西南部、内蒙古西部、新疆煤炭外运通道将成为优化煤炭资源流动的核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资源 不均衡性 流动轨迹 洛伦茨曲线 中国
原文传递
我国煤炭资源势的空间分布及其应用 被引量:52
9
作者 汪应宏 郭达志 +1 位作者 张海荣 申宝刚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25-230,共6页
为了研究分析我国煤炭资源储量空间分布及其开发利用状况,借鉴物理学中场的概念和原理,提出了煤炭资源势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分类,研究了煤炭资源相对势、煤炭资源潜力势以及煤炭资源-经济势的计算方法,导出了其计算公式,借助GIS技术,实... 为了研究分析我国煤炭资源储量空间分布及其开发利用状况,借鉴物理学中场的概念和原理,提出了煤炭资源势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分类,研究了煤炭资源相对势、煤炭资源潜力势以及煤炭资源-经济势的计算方法,导出了其计算公式,借助GIS技术,实际计算了我国78个主要煤矿区的3种煤炭资源势,并以煤炭资源-经济势为例分析了我国煤炭资源势的空间分布及其特征,初步提出了煤炭资源势的一些应用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矿工程 煤炭资源 经济场 资源 空间分布 经济重心
下载PDF
我国煤炭资源“井”字形分布特征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被引量:53
10
作者 彭苏萍 张博 王佟 《中国工程科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9-35,共7页
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科学地认识煤炭资源现状,需要对煤炭资源分布格局与赋存特征有系统的区划辨识,进而制订相应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发现,我国煤炭资源分布受东西向展布的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大别山两条纬向构造带和南北向... 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科学地认识煤炭资源现状,需要对煤炭资源分布格局与赋存特征有系统的区划辨识,进而制订相应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发现,我国煤炭资源分布受东西向展布的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大别山两条纬向构造带和南北向展布的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两条经向构造带控制,呈"两横"和"两纵"相区隔的"井"字形分布特征。"井"字形区划格局不仅辨识了含煤盆地和煤炭资源的聚集与分布特征,还与区域自然地理、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要素直接关联。"井"字形区划格局下,中部晋陕蒙(西)宁区和蒙东区以及西部北疆区煤炭资源富集,勘探开发潜力巨大,而东部除黄淮海区少数省市以外,可供开发的煤炭资源面临枯竭。本文在系统分析我国煤炭资源发展面临的形势和问题的基础上,从攸关能源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实现我国煤炭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路、目标、重点实施路径以及相应的保障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资源 “井”字形分布 东部资源保护 可持续发展战略
下载PDF
煤工业的代谢分析及其生态优化 被引量:26
11
作者 周哲 李有润 +1 位作者 沈静珠 胡山鹰 《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93-198,共6页
工业代谢分析方法作为生态工业的主要分析手段 ,借鉴了自然生态的概念 ,从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 ,追踪和分析物流、能流的走向 ,找出生产系统中造成污染的原因和主要环节及其相应对策。本文尝试运用生态工业中的代谢分析方法对煤炭利用过... 工业代谢分析方法作为生态工业的主要分析手段 ,借鉴了自然生态的概念 ,从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 ,追踪和分析物流、能流的走向 ,找出生产系统中造成污染的原因和主要环节及其相应对策。本文尝试运用生态工业中的代谢分析方法对煤炭利用过程造成的污染情况加以分析 ,提出相应地改进模型 ,并在此基础上找出环境最优的产品结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工业 工业代谢 煤工业 生态优化 煤炭利用 污染 煤炭资源 能源化工生产综合代谢模型
原文传递
鄂尔多斯盆地叠合演化及构造对成煤作用的控制 被引量:49
12
作者 王双明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4-63,共10页
鄂尔多斯盆地是多期成煤盆地叠合改造形成的构造盆地。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和侏罗纪成煤盆地的沉积演化过程具有一定差异,但煤炭资源形成的时空规律具有高度相似性。大地构造背景转换过程控制聚煤期,石炭纪、二叠纪含煤岩系形成于加... 鄂尔多斯盆地是多期成煤盆地叠合改造形成的构造盆地。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和侏罗纪成煤盆地的沉积演化过程具有一定差异,但煤炭资源形成的时空规律具有高度相似性。大地构造背景转换过程控制聚煤期,石炭纪、二叠纪含煤岩系形成于加里东—海西构造运动转换过程,三叠纪和侏罗纪含煤岩系形成于印支—燕山转换过程。沉积作用转换区域控制成煤区,在近海型盆地中,成煤区位于向陆一侧的河-海沉积作用转换区域。在内陆湖泊型盆地中,成煤区位于围绕湖心呈环带状分布的河-湖沉积作用转换区域。燕山及以后的构造运动控制了含煤岩系的形变方式和煤炭资源赋存状态。鄂尔多斯成煤盆地后期改造的显著特点是西部逆冲,东部隆起,南部和北部隆升和断陷共生。盆地西缘发育近南北向逆冲推覆构造,导致侏罗纪含煤岩系大面积剥蚀,造成石炭纪、二叠纪含煤岩系剥蚀、重复、褶皱和断裂。东部发生大面积隆起,石炭纪、二叠纪和侏罗纪含煤岩系遭受大范围剥蚀。盆地内部形成向北西缓倾的斜坡和南北向延伸的向斜,使晚古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煤炭资源得到保存。南部和北部边缘相继发生先抬升后断陷,形成了银川—河套断陷和汾渭断陷,构成了鄂尔多斯盆地含煤岩系的南北边界。构造背景和沉积作用转换是控制煤炭资源形成的重要地质条件,在大地构造运动界面上覆岩系中,寻找沉积体系转换区域是战略性找煤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煤炭资源 成煤期 成煤区 构造控煤
下载PDF
中国煤炭资源的流动格局及流场规律研究 被引量:45
13
作者 王成金 莫辉辉 王姣娥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402-1411,共10页
鉴于社会经济和资源分布的非均衡性,煤炭运输历来为政府所关注,探讨其流场规律有助于认识中国能源供需格局和区域经济联系。从省区和地市角度,剖析中国煤炭资源的汇源格局及演变特征,分析表明:源流区早期集中在华北,目前略向中西部转移... 鉴于社会经济和资源分布的非均衡性,煤炭运输历来为政府所关注,探讨其流场规律有助于认识中国能源供需格局和区域经济联系。从省区和地市角度,剖析中国煤炭资源的汇源格局及演变特征,分析表明:源流区早期集中在华北,目前略向中西部转移,形成中部供应区,山西成为全国源流中心;北方沿海是主要汇流区,目前向东南沿海延伸,形成东部调入区。同时,分析煤炭流场的空间特征,界定主要集散场及等级体系,认为:扩散中心多分布在华北,目前向西部延伸,大型扩散场形成于北方;集聚中心早期多分布在北方沿海,目前向东南沿海延伸,以港口、工业城市和经济中心为主。然后,全面解析煤炭资源的流动路径,连接港口的铁路成为主通道,下水港多分布在北方沿海和长江,接卸港多分布在东南沿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资源 流动格局 流场特征 流动轨迹
原文传递
中国煤炭资源分布特征及其基础性作用新思考 被引量:45
14
作者 王海宁 《中国煤炭地质》 2018年第7期5-9,共5页
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但是经过长期开发,东部大部分整装含煤区块多已进入开发后期,造成了不可持续的严峻局面,重新认识我国煤炭资源的分布与勘查开发特性迫在眉睫。从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出发,总结了煤炭资源的分区和分布特点,分析了... 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但是经过长期开发,东部大部分整装含煤区块多已进入开发后期,造成了不可持续的严峻局面,重新认识我国煤炭资源的分布与勘查开发特性迫在眉睫。从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出发,总结了煤炭资源的分区和分布特点,分析了煤炭资源现今勘查与开发现状,对于煤炭在新形势下作为能源的基础作用进行了新思考,提出了进一步开发利用好煤炭资源的建议:一是加强煤炭地质基础理论与开发地质保障技术的研究,包括煤系多能源资源特别是煤系气资源研究;二加强绿色煤炭资源评价与煤炭资源绿色开发清洁利用相关地质问题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资源 煤系多能源 煤系气资源 基础性作用
下载PDF
我国“三下”压煤及开采中若干问题浅析 被引量:40
15
作者 徐法奎 李凤明 《煤炭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26-27,共2页
关键词 煤矿 中国 “三下”压煤 煤炭管理 煤炭开发 开采成本 煤炭资源
下载PDF
使用者成本法及其在煤炭资源价值折耗测算中的应用 被引量:35
16
作者 李国平 吴迪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23-129,共7页
自然资源中的不可再生资源与其他资源相比具有有限性和稀缺性的特征,因此在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必须对其资本价值的损耗进行计算,这样才能得到反映国民经济真实水平的GDP,更为重要的是这样得到的GDP是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GDP。... 自然资源中的不可再生资源与其他资源相比具有有限性和稀缺性的特征,因此在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必须对其资本价值的损耗进行计算,这样才能得到反映国民经济真实水平的GDP,更为重要的是这样得到的GDP是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GDP。随着"绿色GDP"观念的深入,用于测度资源价值损失量的方法也逐渐成熟。该文回顾和总结了国际上被广泛使用的度量资源价值折耗的"使用者成本法",并讨论其在实务上的应用。以我国1981年~2000年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数据作为对象,利用使用者成本法对其进行实证计算,分别计算了0%、2%、5%折现率下中国煤炭资源的资本价值损失量,发现我国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造成了严重的价值折耗而未得到补偿,据此得出加快我国能源资源可持续利用刻不容缓的结论。最后结合实证结果提出使用者成本法应用中的几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使用者成本法 煤炭资源 绿色GDP 价值折耗
下载PDF
我国煤炭资源、生产与环境概况 被引量:32
17
作者 张绍强 张运章 《环境保护》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07A期53-57,共5页
关键词 煤炭资源 能源生产 优化能源结构 环境 一次能源 煤炭产量 能源供应 增长方式 全面发展 国务院
下载PDF
中国煤炭资源综合勘查技术新体系架构 被引量:38
18
作者 徐水师 王佟 +2 位作者 孙升林 曹代勇 李增学 《中国煤炭地质》 2009年第6期1-5,共5页
中国煤炭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和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性,造成单一勘查技术手段难以解决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勘查目标。在系统分析我国煤炭资源赋存规律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煤田地质勘查工作的特点、重新确立了煤炭地质勘查的基本原则,将"... 中国煤炭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和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性,造成单一勘查技术手段难以解决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勘查目标。在系统分析我国煤炭资源赋存规律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煤田地质勘查工作的特点、重新确立了煤炭地质勘查的基本原则,将"煤田地质勘探"发展为涵盖煤炭勘查、矿井建设、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内容的"煤炭资源综合勘查",提出了适合当代需要的煤炭资源综合勘查技术新体系。综合勘查技术新体系的的确立,应以取得最佳勘查效果为目标,统筹考虑勘查区具体的地理、地质和地球物理条件,选择最适宜的勘查技术手段及组合。基于理论分析,评述新体系兼备的主要技术特色及科学性、先进性,并依据地质和自然条件的差异,将我国煤炭地质勘工作划分为4种勘探模式以及与其相对应的区域。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在全国近20个省区100多个地质勘查项目的实践中证明,煤炭资源综合勘查技术新体系的实施,为煤矿建设提供了详细、完整、准确的煤炭资源信息数据,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煤炭地质勘查工作,对提高我国煤炭资源保障能力、促进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资源 地质条件 综合勘查技术
下载PDF
煤炭近零生态环境影响开发利用理论和技术构想 被引量:39
19
作者 王金华 谢和平 +4 位作者 刘见中 吴立新 任世华 姜鹏飞 周宏伟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98-1209,共12页
以煤炭资源组分和性质为基础,以能值为衡量基准,提出了煤炭近零生态环境影响开发利用的理念;论述了深部开采力学基础理论、煤炭超低损害开采理论、绿色高效开发理论、重大灾害防治基础理论、煤与瓦斯共采新理论、煤水双资源型矿井开采... 以煤炭资源组分和性质为基础,以能值为衡量基准,提出了煤炭近零生态环境影响开发利用的理念;论述了深部开采力学基础理论、煤炭超低损害开采理论、绿色高效开发理论、重大灾害防治基础理论、煤与瓦斯共采新理论、煤水双资源型矿井开采理论等开发理论,煤炭高效燃烧新理论、煤炭清洁转化理论、常规污染物深度脱除理论、二氧化碳捕集利用理论等利用理论;从近零生态损害的智能化无人开采、近零污染物排放的清洁低碳利用两大方面,凝炼形成了与"十三五"、未来15年和30年相适应的升级与换代技术(2020年前)、拓展与变革技术(2020—2035年)、引领与探索技术(2035—2050年),提出了煤炭开发的超低生态损害的信息化自动化开采、近零生态损害的智能化无人化开采、构建智慧能源系统的三个发展阶段和发展路线图,煤炭利用的超低排放、初步近零排放、近零排放的三个发展阶段和发展路线图,形成了系统的煤炭近零生态环境影响开发利用理论和技术构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资源 近零生态环境影响 理论 技术体系
下载PDF
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优化中基础性作用的思考 被引量:22
20
作者 倪斌 《中国能源》 2004年第7期16-20,共5页
煤炭是中国能源的主体。文章论述了煤炭在我国能源中的基础性地位,指出我国能源结构的优化,必需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立足国内,以煤为主,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同时还提出要注意能源终端消费结构的优化、大力发展推广洁净煤技术和加强统一、协... 煤炭是中国能源的主体。文章论述了煤炭在我国能源中的基础性地位,指出我国能源结构的优化,必需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立足国内,以煤为主,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同时还提出要注意能源终端消费结构的优化、大力发展推广洁净煤技术和加强统一、协调、高效能源管理机构建设等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资源 基础作用 优化结构 能源安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