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范德瓦尔斯气体的焦——汤效应 被引量:6
1
作者 刘国跃 何光普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12期45-46,共2页
本文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势能出发,用统计物理的方法分析了范德瓦尔斯气体的统计特性,以Lennard-Jonse 模型的简化情况Sutherland模型为基础对范德瓦尔斯气体的焦——汤效应进行了深入分析,求出了范氏气体的焦——汤系数,并分析了范德瓦... 本文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势能出发,用统计物理的方法分析了范德瓦尔斯气体的统计特性,以Lennard-Jonse 模型的简化情况Sutherland模型为基础对范德瓦尔斯气体的焦——汤效应进行了深入分析,求出了范氏气体的焦——汤系数,并分析了范德瓦尔斯气体焦——汤效应的微观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范德瓦尔斯气体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势能 ——效应
下载PDF
焦—汤效应远比焦耳效应显著吗?
2
作者 刘文瑞 其木苏荣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4年第2期29-31,共3页
本文指出在P→0极限条件下,将焦─汤系数μ与焦耳系数λ进行比较,并得出焦─汤效应大于焦耳应效的结论是不妥的.其原因是μ与λ具有不同的士纲.文中提出了两种对比方法.一种是选择性质相同的偏导数μ与.来表征其微分效应并进行... 本文指出在P→0极限条件下,将焦─汤系数μ与焦耳系数λ进行比较,并得出焦─汤效应大于焦耳应效的结论是不妥的.其原因是μ与λ具有不同的士纲.文中提出了两种对比方法.一种是选择性质相同的偏导数μ与.来表征其微分效应并进行对比;另一种是对有限过程的两种温变进行了估算.其结果都表明,焦─汤效应与焦耳效应相差并不悬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效应 效应 气体的性质
下载PDF
焦一汤效应与气体偏离焦耳定律玻意耳定律的关系
3
作者 袁都奇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3年第2期83-85,共3页
本文证明了节流膨胀过程中实际气体偏离焦耳定律、玻意耳定律对焦一汤效应的贡献并不完全独立;指出了实际气体偏离焦耳定律与焦耳效应对焦一汤效应贡献的关系。
关键词 效应 玻意耳定律 耳定律
下载PDF
涡流温度分离技术在天然气行业的应用 被引量:11
4
作者 吕青楠 张王宗 《天然气与石油》 2010年第2期37-42,共6页
涡流管又叫朗格-希尔茨效应管,是一种结构简单而且能将压缩气体分为冷热两股温度不同气体的能量分离机械装置,具有结构简单、温度变化范围大、无运动部件、免维护、使用寿命长、适应环境能力强、稳定可靠、节能、安全、环保等优点。着... 涡流管又叫朗格-希尔茨效应管,是一种结构简单而且能将压缩气体分为冷热两股温度不同气体的能量分离机械装置,具有结构简单、温度变化范围大、无运动部件、免维护、使用寿命长、适应环境能力强、稳定可靠、节能、安全、环保等优点。着重研究涡流效应在天然气输配行业的加热效果及推广应用价值,通过对涡流特性分析,涡流温度分离结构的改进,天然气输配系统运行特征分析,得出涡流加热的优越性。虽然涡流技术已在很多工业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但目前为止,天然气领域的涡流技术应用依然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其独特的优势,决定了涡流技术将在天然气行业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流管 朗格-希尔茨效应 效应 自适应 外部能源 能量转移 涡流先导燃气 加热器
下载PDF
费米气体的Joule-Thomson效应 被引量:1
5
作者 潘玉灼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6期33-36,共4页
应用热力学理论以及费米积分的特性 ,导出理想费米气体焦汤系数的解析表达式 ,详细讨论了低温下费米气体的定压热容和焦汤系数 ,并阐明了费米气体的量子本性对焦汤效应的影响 .结果表明理想费米气体的焦汤效应为负效应 .
关键词 费米气体 Joule-Thomson效应 效应 费米积分 定压热容 系数 热力学
下载PDF
气体阵列微喷射换热特性实验研究
6
作者 戴佳男 崔晓钰 张建 《轻工机械》 CAS 2018年第4期72-75,80,共5页
针对近年来电子元件发热量和热流密度不断增大,导致其工作性能受到严重影响的问题,课题组用气体阵列喷射冷却的方法来加强电子设备换热效果。为研究气体换热特性,实验采用0.5 mm及0.7 mm孔径线性排布的阵列孔板,通过改变喷射间距和喷射... 针对近年来电子元件发热量和热流密度不断增大,导致其工作性能受到严重影响的问题,课题组用气体阵列喷射冷却的方法来加强电子设备换热效果。为研究气体换热特性,实验采用0.5 mm及0.7 mm孔径线性排布的阵列孔板,通过改变喷射间距和喷射孔径,以氩气和空气为工质研究了不同条件下气体射流冲击的换热特性。并将氩气的换热效果与空气进行比较。实验发现:气体射流冲击换热条件下的换热系数可达到150 W·m^(-2)·K^(-1),明显高于传统电子设备散热方式;在2 mm喷射间距下气体的射流冲击换热效果好于4 mm及6 mm;在3种喷射间距下,增大喷射孔径均能有效提高换热效果;在喷射孔径小,间距小时,空气的换热效果好于氩气,当增大孔径和间距时,两者的换热效果变得十分接近。实验结果对工业应用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化换热 冲击冷却 阵列喷射 效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