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北太平洋温带气旋爆发性发展的热力-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22
1
作者 黄立文 仪清菊 +1 位作者 秦曾灏 宇如聪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581-593,共13页
利用天气、位涡分析和导出的Lagrangian型广义Z-O发展方程的诊断分析,考查了两个西北太平洋温带气旋爆发件发展的主要强迫机制和热力一动力空;司结构。结果表明,热力强迫对爆发性气旋发展起主要控制作用,当反映大气斜乐性的Laplac... 利用天气、位涡分析和导出的Lagrangian型广义Z-O发展方程的诊断分析,考查了两个西北太平洋温带气旋爆发件发展的主要强迫机制和热力一动力空;司结构。结果表明,热力强迫对爆发性气旋发展起主要控制作用,当反映大气斜乐性的Laplacian温度平流、积云对流和湍流加热为主的热力强迫共同作用使地转相对涡度急剧增长时,气旋便出现了爆发性发展,其中积二尺度的对流加热贡献更大。Laplacian绝热冷却、大气向海洋的感热输送和摩擦效应起阻滞发展的作用,也是控制气旋衰亡的主要过程。爆发性发展启动同子因例而异,涡度平流、Laplacian温度平流和Laplacian大尺度加热均可成为主要启动因子。垂直积分平均分布和垂直结构考查进一步佐证了诊断分析的结果,并揭示了气旋爆发性发展过程中一些重要的热力-动力学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太平洋 温带 气旋 爆发性发展 热力-动力学
下载PDF
大孔吸附树脂吸附染料木素的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熊春华 李大方 +1 位作者 姚彩萍 励建荣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2007年第6期71-76,共6页
为了优化染料木素吸附工艺条件,研究了不同pH、洗脱剂浓度和温度等条件下3种大孔吸附树脂吸附染料木素的过程。试验结果表明:在pH4.0时对染料木素的吸附效果最佳;在298K下静态饱和吸附容量为277mg/g树脂;用乙醇作解析剂,其解析率可达96.... 为了优化染料木素吸附工艺条件,研究了不同pH、洗脱剂浓度和温度等条件下3种大孔吸附树脂吸附染料木素的过程。试验结果表明:在pH4.0时对染料木素的吸附效果最佳;在298K下静态饱和吸附容量为277mg/g树脂;用乙醇作解析剂,其解析率可达96.5%;其热力学参数为:△H=-19.0kJ/mol、△G=-17.8kJ/mol、△S=-4.0J/(mol·K);等温吸附服从Freundlich和Langmuir经验式;表观吸附常数为k298=3.83×10-5/s-1,表观吸附活化能Ea=19.3kJ/mol。由于XDA-200吸附容量高、洗脱率高,因此适合于染料木素的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DA-200树脂 染料木素 吸附 热力动力学
原文传递
温室大棚小气候的热力—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刘春 刘思波 +2 位作者 张春辉 杨婷 李春林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2年第4期70-75,共6页
根据大棚的结构特点,利用简化的大气热力—动力学方程组,以分析和数值的方法,对大棚内温度的时空分布进行了分析。并以该模型下的解析解作为加热下大棚温度的初始场,通过对热传导方程的边界值和初始场的讨论,利用分离变量法给出了方程... 根据大棚的结构特点,利用简化的大气热力—动力学方程组,以分析和数值的方法,对大棚内温度的时空分布进行了分析。并以该模型下的解析解作为加热下大棚温度的初始场,通过对热传导方程的边界值和初始场的讨论,利用分离变量法给出了方程的简单解析解,并给出其在不同时刻的数值模拟。通过对解析解的进一步分析,得出了该模型达到定常状态的时间。这一模型可以为以后以动力学方法进一步研究小气候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热力-动力学方程组 热传导方程 初始场 边界值 定常
下载PDF
一种非板块深俯冲快折返的柯石英形成新机制——评析“石英—柯石英相变研究中若干问题讨论”一文 被引量:3
4
作者 苏文辉 许大鹏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24-236,共13页
本文分析评论了嵇少丞等(2010)发表的"石英—柯石英相变研究中若干问题讨论"一文。指出他们对柯石英非俯冲折返新机制的一些误解,对某些热力学、物理学概念,及其在地学问题中的解释理解的不同。分析了机械球磨的作用机制;论... 本文分析评论了嵇少丞等(2010)发表的"石英—柯石英相变研究中若干问题讨论"一文。指出他们对柯石英非俯冲折返新机制的一些误解,对某些热力学、物理学概念,及其在地学问题中的解释理解的不同。分析了机械球磨的作用机制;论证了机械球磨作用本质与构造挤压剪切作用本质的同一性。分析了岩石糜棱岩化过程的两个阶段;讨论了地震波形成柯石英机制的可能性。围绕比较标准问题,论证了高能机械球磨(预处理)能大大降低α-石英转变成柯石英的压力、温度和合成时间,促进柯石英的形成。用小尺度不均匀局域高压微区模型解释了人工合成柯石英的规律性、南极洲天然矿物的行为,柯石英的寄生矿物、岩石——锆石、榴辉岩包裹体、非包裹体的形成。列举事例澄清了"球磨引进的Fe杂质提高柯石英形成压力迟缓合成"的说法;讨论了第二相存在对石英—柯石英转变的影响和"应变禁区"边界区的应力梯度相变驱动力可以形成柯石英问题。指出了机械球磨石英原料预处理和静高压合成柯石英后处理两步法,是一种实验室研究柯石英形成规律的有效物理方法;小尺度不均匀局域高压微区模型和无需板块深俯冲快折返的柯石英形成机制,是一种有希望的柯石英形成新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柯石英 超高压变质 动态挤压 剪切作用 高能机械球磨作用 不均匀局域高压微区 板块深俯冲 相变驱动力 相变热力动力学理论
下载PDF
模糊逻辑控制理论在农业智能温室系统中的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邵怡琳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第4期136-140,共5页
现有的农业智能温室系统,由于没有考虑到温室墙体的传热系数和水分自然蒸发等因素,导致不能准确描述温室动态环境。针对农业温室环境中温度和湿度的精确建模与控制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模糊逻辑控制(FLC)的控制系统。根据热力—动力学中的... 现有的农业智能温室系统,由于没有考虑到温室墙体的传热系数和水分自然蒸发等因素,导致不能准确描述温室动态环境。针对农业温室环境中温度和湿度的精确建模与控制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模糊逻辑控制(FLC)的控制系统。根据热力—动力学中的热量平衡和质量平衡理论,精确构建温室温度和湿度的动态模型。以温度和湿度的实际值与设定值的差作为输入,通过模糊规则获得加热器、通风器、加湿器和除湿器的控制输出。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系统能够快速且稳定的跟踪温湿度设定值,对外部环境变化具有较强的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环境控制 模糊逻辑控制器 热力-动力学分析 动态模型
下载PDF
论f-和β-坐标系
6
作者 冯士筰 《山东海洋学院学报》 1982年第3期1-10,共10页
旋转着的地球周围的大气和海洋中的行星尺度流场的描述,固然可以采用较精确的球坐标系统[1],但是,更方便、更经常采用的却是所谓“f-平面”和“B-平面”坐标系[2]。譬如大气中Rossby波的引入[3]、大洋环流的西向强化的揭示[4]都是利... 旋转着的地球周围的大气和海洋中的行星尺度流场的描述,固然可以采用较精确的球坐标系统[1],但是,更方便、更经常采用的却是所谓“f-平面”和“B-平面”坐标系[2]。譬如大气中Rossby波的引入[3]、大洋环流的西向强化的揭示[4]都是利用了B-坐标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平面 β-坐标系 热力-动力学模型 不可压缩流体动力学
下载PDF
改性树脂对β-萘磺酸的吸附性能
7
作者 李跃金 李营 李长海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63-467,共5页
将D301树脂与FeCl3-NaOH体系反应进行改性,制备一种改性树脂作为吸附剂,吸附去除废水中的β-萘磺酸的研究。通过SEM技术对改性树脂进行了结构表征;考察了pH值、吸附时间和温度因素对改性树脂吸附β-萘磺酸的影响:最佳的实验条件pH值为3... 将D301树脂与FeCl3-NaOH体系反应进行改性,制备一种改性树脂作为吸附剂,吸附去除废水中的β-萘磺酸的研究。通过SEM技术对改性树脂进行了结构表征;考察了pH值、吸附时间和温度因素对改性树脂吸附β-萘磺酸的影响:最佳的实验条件pH值为3、反应时间为7 h、温度为298 K,且最大吸附量达778 mg/g。改性树脂对β-萘磺酸的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方程;热力学实验数据:ΔG<0,ΔH<0,该吸附过程为放热、自发过程;吸附动力学符合二级动力学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树脂 β-萘磺酸热力动力学
原文传递
Thermodynamic Properties of NH_4^+ Fixation in Manured Loess Soil in Shaanxi Province, China 被引量:4
8
作者 FANXIAOLIN JUANGTZOCHUAN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1997年第1期49-58,共10页
Some thermodynamic properties of NHk fixation by loess soil in plowing and clay layers are discussed.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four ion adsorption equations commonly used can describe the properties of NHk fixati... Some thermodynamic properties of NHk fixation by loess soil in plowing and clay layers are discussed.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four ion adsorption equations commonly used can describe the properties of NHk fixation in these soils under constant temperature. Among the four adsorption equations, the singlesurface Langmuir equation is the best. When the concentration of NH4Cl solution is 10-1 mol below, the Freundlich equation can be used.The changes of apparent standard free energy (△Go), enthalpy (△Ho) and entropy (△So) illustrate that NHk fixation in soil is an endothermic adsorption and spontaneous reaction, and the process can be enhanced by a higher temperature and clay content in soil.The "proper value of NHk fixation by soil (K1×qm)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clay content and temperature. The heat of NHk fixation in soil (Qm) confirms the conclusions made in this pap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H fixation free energy ENTHALPY ENTROPY heat of NH_4^+ fixation in soil
下载PDF
多组元化合物掺杂改善MgH_(2)释放氢的催化作用与催化机制研究进展
9
作者 董小平 张昭卿 +2 位作者 杨丽颖 忻胜海 李健 《材料导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28-35,共8页
镁氢化物的结构热力学稳定性高、释放氢动力学缓慢等延缓了其实用化进程,研究者通过向其掺杂适量的具有催化效应的合金元素或化合物来改善该问题。MgH_(2)氢化物释放氢难易程度与其反应焓变和活化能有关,其机制主要有:较大颗粒或大块材... 镁氢化物的结构热力学稳定性高、释放氢动力学缓慢等延缓了其实用化进程,研究者通过向其掺杂适量的具有催化效应的合金元素或化合物来改善该问题。MgH_(2)氢化物释放氢难易程度与其反应焓变和活化能有关,其机制主要有:较大颗粒或大块材料中镁形核生长——MgH_(2)基体表面的氢原子扩散模型;微米或纳米级的Mg形核生长——新形成镁外层的氢原子扩散模型。掺杂金属元素(M、RE)或二元氧化物或卤化物的催化作用在于形成的(M或RE)-H削弱了Mg-H键的结合能力,在机械球磨的协助下,二元氧化物或卤化物促进MgH_(2)形成丰富的缺陷并增大其比表面积、诱导Mg表面改性、激发Mg-H解离等。掺杂三元或多元化合物的贡献在于改善复合材料的微观特性、降低释放氢的起始温度和释放氢反应的活化能、提高释放氢速率。掺杂化合物对MgH_(2)的催化机制主要为:调整了MgH_(2)释放氢的反应途径、增加释放氢的反应活性点、在MgH_(2)基体中分布均匀、具有独特的化学活性、与MgH_(2)反应原位形成的产物——金属单质、氧化物或氟化物或合金、氢化物等具有多相协同催化作用。本文归纳了改善MgH_(2)释放氢掺杂的三元或多元化合物的催化作用与机制,提出了改善MgH_(2)释放氢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的研究措施并展望了其应用前景,以期为研制出使用条件温和、热力学/动力学条件不苛刻的MgH_(2)氢化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gH_(2)氢化物 三元或多元化合物 热力学/动力学 催化机制
下载PDF
重金属在松花江沉积物中的竞争吸附行为及pH的影响 被引量:33
10
作者 路永正 阎百兴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0-25,共6页
研究了复合污染的重金属体系(多元体系)中松花江沉积物吸附Hg2+,Cu2+,Pb2+,Zn2+和Cd2+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特征,以及pH对重金属吸附量的影响.结果表明:Langmuir吸附等温线可以很好地描述多元体系中沉积物吸附重金属的热力学过程,沉积物吸附... 研究了复合污染的重金属体系(多元体系)中松花江沉积物吸附Hg2+,Cu2+,Pb2+,Zn2+和Cd2+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特征,以及pH对重金属吸附量的影响.结果表明:Langmuir吸附等温线可以很好地描述多元体系中沉积物吸附重金属的热力学过程,沉积物吸附5种重金属离子能力的顺序为Hg2+>Cu2+>Pb2+>>Zn2+>Cd2+.在相同的条件下,与单一体系相比,多元体系中Pb2+,Zn2+和Cd2+吸附量减小的程度远远大于Hg2+和Cu2+,Pb2+,Zn2+和Cd2+的吸附量分别减少了31.9%,32.1%和68.1%.一级动力学方程和Langmuir动力学方程可以较好地描述沉积物吸附Hg2+,Cu2+,Pb2+,Zn2+和Cd2+的动力学过程.沉积物对5种重金属的吸附速率为Cd2+>Zn2+>Pb2+>Cu2+>Hg2+.沉积物对Cu2+,Pb2+,Zn2+和Cd2+的吸附能力随pH的降低而减小,pH的降低造成锰氧化物的溶解,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沉积物对重金属的吸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沉积物 竞争吸附 热力学和动力学 PH
下载PDF
重轨钢中MnS析出热力学和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26
11
作者 张学伟 张立峰 +2 位作者 杨文 董元篪 李扬洲 《钢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30-39,共10页
采用无水有机溶液电解法分离提取重轨钢中的Mn S夹杂物,采用扫描电镜观察铸坯内和钢轨中Mn S夹杂物的三维形貌,并结合能谱仪分析其成分。铸坯被轧制成钢轨后,相应的Mn S夹杂物都沿着轧制方向被轧制成长条状。基于热力学和动力学模型,分... 采用无水有机溶液电解法分离提取重轨钢中的Mn S夹杂物,采用扫描电镜观察铸坯内和钢轨中Mn S夹杂物的三维形貌,并结合能谱仪分析其成分。铸坯被轧制成钢轨后,相应的Mn S夹杂物都沿着轧制方向被轧制成长条状。基于热力学和动力学模型,分析重轨钢中Mn S夹杂物析出行为以及在钢液凝固过程中锰元素和硫元素偏析的程度。热力学分析表明,Mn S夹杂物在凝固末期凝固分数为0.94时开始析出,其析出量由初始w([Mn])和初始w([S])决定,且在凝固过程受到冷却速率的影响,对比发现,热力学的计算析出结果与Thermo-Calc和Fact Sage6.4的计算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动力学分析表明,在钢液凝固过程增加冷却速率,凝固析出的Mn S颗粒尺寸将减小。通过调整钢中w([Mn])和w([S])以及改变冷却速率,可以控制Mn S的析出时机和形态,减小其对钢性能的有害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轨钢 MnS夹杂物 热力学与动力学 分析与控制
原文传递
Al-Ti-B晶粒细化剂研究进展:细化机理及第二相控制 被引量:20
12
作者 闫敬明 黎平 +2 位作者 左孝青 周芸 罗晓旭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52-157,163,共7页
随着铝合金使用日益广泛,人们对高品质Al-Ti-B晶粒细化剂的需求也日益增加。氟盐法是国内外Al-Ti-B晶粒细化剂制备的主流方法,国内研究者们在氟盐法制备工艺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依然未能在高品质Al-Ti-B晶粒细化剂的制备上获得突破... 随着铝合金使用日益广泛,人们对高品质Al-Ti-B晶粒细化剂的需求也日益增加。氟盐法是国内外Al-Ti-B晶粒细化剂制备的主流方法,国内研究者们在氟盐法制备工艺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依然未能在高品质Al-Ti-B晶粒细化剂的制备上获得突破。Al-Ti-B晶粒细化剂的细化机理主要有硼化物粒子理论、包晶反应理论、双重形核理论等,其中,双重形核理论可以较好地解释Al-Ti-B晶粒细化剂的晶粒细化过程。双重形核理论表明:Al-Ti-B晶粒细化剂中的第二相TiAl 3和TiB 2尺寸越小、数量越多、分布越弥散,则Al-Ti-B晶粒细化剂的细化性能越突出。氟盐反应热力学分析表明:在氟盐反应产物控制方面,TiB 2的生成趋势最大,TiAl 3次之,AlB 2最小;在750~800℃的反应温度范围内,适当缩短反应时间,可在保证TiAl 3生成的同时避免AlB 2的生成。氟盐反应动力学分析表明:TiAl 3和TiB 2的形成由氟盐分解、第二相形核及长大三个过程组成,通过减小氟盐尺寸、提高氟盐分解气体TiF 4和BF 3与Al熔体的接触界面面积、减小Ti、B元素的绝对过饱和度、缩短反应时间等措施,有望获得内含细小弥散第二相的Al-Ti-B晶粒细化剂。本文主要介绍了Al-Ti-B晶粒细化剂的发展历程及制备方法,阐述了国产Al-Ti-B晶粒细化剂与进口产品的差距和存在的问题。基于Al-Ti-B晶粒细化剂的晶粒细化机理、氟盐反应热力学与动力学,讨论了TiAl 3、TiB 2的细化、弥散化控制原理,并对其细化、弥散化控制技术及潜在技术进行了综述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Ti-B晶粒细化剂 细化机理 热力学和动力学 第二相控制
下载PDF
搅拌铸造法制备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机制 被引量:11
13
作者 郝斌 崔华 +3 位作者 蔡元华 程军胜 杨滨 张济山 《稀有金属快报》 CSCD 2005年第6期22-25,共4页
对搅拌铸造制备金属基复合材料中增强相粒子进入金属溶液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机制进行了推导,得出了粒子进入金属溶液中外力做功与润湿角、粒子密度、熔体密度、粒径和表面张力的关系式,为采用搅拌铸造法制备金属基复合材料时制订工艺参数... 对搅拌铸造制备金属基复合材料中增强相粒子进入金属溶液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机制进行了推导,得出了粒子进入金属溶液中外力做功与润湿角、粒子密度、熔体密度、粒径和表面张力的关系式,为采用搅拌铸造法制备金属基复合材料时制订工艺参数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强相粒子 金属溶液 热力学和动力学机制 润湿角
下载PDF
CCl_2与CH_2O插入反应机理及热力学与动力学特性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李志锋 吕玲玲 康敬万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019-1026,共8页
采用密度泛函B3LYP/6-311G*和高级电子相关耦合簇[CCSD(T)/6-311G*]方法计算研究了CCl2与CH2O的插入反应机理,全参数优化了反应势能面各驻点的几何构型,用内禀反应坐标(IRC)和频率分析方法,对过渡态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反应(1)是... 采用密度泛函B3LYP/6-311G*和高级电子相关耦合簇[CCSD(T)/6-311G*]方法计算研究了CCl2与CH2O的插入反应机理,全参数优化了反应势能面各驻点的几何构型,用内禀反应坐标(IRC)和频率分析方法,对过渡态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反应(1)是单重态二氯卡宾与甲醛插入反应的主反应通道.该反应由两步组成:(i)两反应物首先经一无能垒的放热反应,放出9.73kJ·mol-1的热量,生成一中间体IM1,(ii)中间体IM1经一过渡态TS1,发生H的转移,生成产物P1,其势垒为47.32kJ·mol-1.用RRKM-TST理论计算了300~1900K温度范围内反应(1)的压力效应.用经Wigner校正的Eyring过渡态理论研究了不同温度下该反应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性质.从热力学和动力学角度综合分析,在高压限101325Pa下,该反应进行的适宜温度范围为400~1800K,如此,反应既有较大的自发趋势和平衡常数,又具有较快的反应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l2 CH2O 插入反应 密度泛函理论 热力学与动力学性质
下载PDF
富Cr碳化物析出行为的热力学与动力学计算 被引量:10
15
作者 何燕霖 朱娜琼 +1 位作者 吴晓瑜 李麟 《材料热处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34-137,共4页
对时效处理条件下富Cr碳化物在Fe基多元合金中的演变行为进行了分析与计算。采用3DAP、XRD以及TEM技术表征了组织中碳化物的类型及尺寸随时间的变化,而后采用Thermo-Calc和PANDAT软件对碳化物的演变过程进行了热力学与动力学计算。结果... 对时效处理条件下富Cr碳化物在Fe基多元合金中的演变行为进行了分析与计算。采用3DAP、XRD以及TEM技术表征了组织中碳化物的类型及尺寸随时间的变化,而后采用Thermo-Calc和PANDAT软件对碳化物的演变过程进行了热力学与动力学计算。结果表明:经800℃时效处理后合金组织中初始形核的相为M23C6型碳化物,10 min后该析出相的半径约为9 nm,而100 h后M23 C6型碳化物逐渐向稳定相M7 C3型碳化物转变;结合Thermo-Calc和PANDAT软件的计算结果可以较为准确地预测碳化物类型以及颗粒尺寸随时效时间的变化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基合金 富Cr碳化物 时效处理 热力学与动力学计算 3DAP
原文传递
热等离子体裂解甲烷的热力学与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7
16
作者 罗义文 漆继红 +1 位作者 印永祥 戴晓雁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2003年第4期33-37,共5页
应用Gibbs自由能最小法和平衡常数法分别计算了热等离子体裂解甲烷在均相体系和非均相体系中的平衡组成。采用简化的动力学模型,用特雷纳法数值模拟了不同的压力和温度下,甲烷、乙烯、乙炔、氢气和炭5种稳定物质的浓度随反应时间的演变... 应用Gibbs自由能最小法和平衡常数法分别计算了热等离子体裂解甲烷在均相体系和非均相体系中的平衡组成。采用简化的动力学模型,用特雷纳法数值模拟了不同的压力和温度下,甲烷、乙烯、乙炔、氢气和炭5种稳定物质的浓度随反应时间的演变。热力学计算结果表明:甲烷在1200K时几乎完全裂解,2500K以下时,炭黑由芳香烃中间体生成;2500~4200K时,C2H、乙炔和氢气是主要产物,炭黑由C2H2、C2H中间体生成;4200K以上时,体系中仅有炭、氢自由基,炭黑由炭自由基生成。动力学计算结果表明:2000K、100kPa,反应时间1.0ms时,甲烷已几乎全部裂解,0.1~1.0ms时,乙炔是主要产物,10.0ms以后炭黑产率接近100%。压力增加,乙炔收率下降,炭黑的收率增加,温度越高,乙炔和炭黑的生成速率越大。热力学和动力学计算表明在3500~4500K的温度范围内,5.0~10.0μs的时间范围内可同时获得较高收率的乙炔和炭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等离子体 甲烷 热力学与动力学计算 乙炔 炭黑
下载PDF
无取向硅钢中氮化物的析出机理 被引量:9
17
作者 乔家龙 郭飞虎 +2 位作者 胡金文 仇圣桃 张兴中 《材料热处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0-118,共9页
采用透射电镜(TEM)观察和第二相析出相关理论对无取向硅钢中氮化物的析出机理及其对晶粒长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合理论计算和检测分析表明,无取向硅钢中氮化物主要为AlN和TiN。含铝无取向硅钢中AlN和TiN在连铸过程优先在晶界形核,随... 采用透射电镜(TEM)观察和第二相析出相关理论对无取向硅钢中氮化物的析出机理及其对晶粒长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合理论计算和检测分析表明,无取向硅钢中氮化物主要为AlN和TiN。含铝无取向硅钢中AlN和TiN在连铸过程优先在晶界形核,随着温度的降低将以位错形核为主。在均热过程中,高牌号无取向硅钢中AlN和低牌号无取向电工钢中TiN平衡析出量分别达97%和95%以上,但无铝无取向电工钢中AlN和高牌号无取向硅钢中TiN主要在热轧、卷取和退火过程中析出且尺寸较小。薄板坯流程无铝无取向电工钢中[Als]含量达到93×10^(-6)时,钢中AlN的析出将明显抑制晶粒长大。含铝无取向硅钢中的AlN将对退火过程中的晶粒长大起到抑制作用,且对低牌号无取向电工钢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取向硅钢 氮化物 析出机制 热力学和动力学 晶粒长大
原文传递
甲醛改性花生壳对亚甲基蓝的吸附特性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余纯丽 傅遍红 +1 位作者 吴四维 易运梅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0期9618-9620,共3页
[目的]为花生壳在染料工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通过甲醛改性花生壳对亚甲基蓝的吸附试验,探讨振荡时间、初始浓度、pH值、温度等因素对吸附过程的影响。[结果]15 min内,甲醛改性花生壳对亚甲基蓝的吸附量随时... [目的]为花生壳在染料工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通过甲醛改性花生壳对亚甲基蓝的吸附试验,探讨振荡时间、初始浓度、pH值、温度等因素对吸附过程的影响。[结果]15 min内,甲醛改性花生壳对亚甲基蓝的吸附量随时间的延长而快速增加15 min后,吸附量随时间变化增加缓慢。35~55 min内,改性花生壳对亚甲基蓝的吸附量变化较小,55~75 min变化较大,95 min后,基本不再改变。pH值为1~3时,改性花生壳对亚甲基蓝的吸附量随pH值的增加而减小,pH值为3~5时吸附量达到最小值 pH值为5~8时,吸附量增加,pH值大于8时,其吸附量又减小。改性花生壳对亚甲基蓝的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与Freundlich模型,其吸附平衡常数与最大吸附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结论]该吸附过程为自发的吸热过程且符合二级动力学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壳 酸性甲醛改性 亚甲基蓝 吸附热力学和动力学
下载PDF
材料基因组与相图计算 被引量:8
19
作者 AGREN John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5期3633-3637,共5页
作为新型药品和医疗手段的发展基础,在过去10年间人类基因图谱的绘制获得了巨大的研究经费支持.2011年6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了结合计算模拟和先进材料数据库的材料基因组计划(MGI).遗憾的是,在公告中对材料基因组仅仅给出了一个相当... 作为新型药品和医疗手段的发展基础,在过去10年间人类基因图谱的绘制获得了巨大的研究经费支持.2011年6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了结合计算模拟和先进材料数据库的材料基因组计划(MGI).遗憾的是,在公告中对材料基因组仅仅给出了一个相当模糊的定义.材料基因组的定义与生物基因组类似,对于特定的材料,它的性能取决于其化学成分(储存在基因组中的固有特性)和使用环境(外部交互作用、加工处理、使用条件).基于此,材料基因组可以定义为一组通过仔细评估实验数据和量子力学的计算结果而获得的,以热力学语言描述的信息,从中可以得到材料的相关结论.相图计算(CALPHAD)数据库包含材料体系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性质.这些数据库可以用于预测材料的组织结构以及加工和使用条件对结构的影响,是集成计算材料工程(ICME)的主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材料基因组 热力学与动力学 计算 相图计算
原文传递
丁基钠黄药浮选斑铜矿的吸附热力学和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孙乾予 印万忠 +1 位作者 朱张磊 姚金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74-579,共6页
研究了斑铜矿的浮选行为,并通过吸附量测试、红外光谱、吸附动力学及热力学计算研究丁基钠黄药(简称Na BX)在斑铜矿表面的吸附机理.斑铜矿在pH为5~9时可浮性较好,药剂在矿物表面的吸附属Freundlich模型的多分子层吸附;当pH为12时可浮性... 研究了斑铜矿的浮选行为,并通过吸附量测试、红外光谱、吸附动力学及热力学计算研究丁基钠黄药(简称Na BX)在斑铜矿表面的吸附机理.斑铜矿在pH为5~9时可浮性较好,药剂在矿物表面的吸附属Freundlich模型的多分子层吸附;当pH为12时可浮性差,属于Lamgmuir模型的单分层吸附. Na BX在矿物表面吸附符合二阶动力学方程,是自发进行的化学吸附过程,通过热力学计算得出pH为9时的吸附反应比pH为12时更容易发生.红外光谱测试表明,当pH为5~9时Na BX在斑铜矿表面的吸附产物为Cu(BX)_2,Fe(BX)_3和(BX)_2,而当pH为12时的吸附产物为Cu(BX)_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铜矿 丁基钠黄药 吸附 热力学和动力学 红外光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