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1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37例烧伤后严重组织缺损创面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23
1
作者 李叶扬 李罡 +3 位作者 林伟华 孙敬恩 米兰 王仁坤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93-394,共2页
严重组织缺损创面在烧伤科主要见于电击、热力挤压等毁损性强、作用时间长的因素所致损伤,多属Ⅳ度烧伤,清创后可见大量软组织缺损,甚至出现神经、肌腱及骨骼等深部组织外露。部分组织坏死呈渐进性,彻底清创较困难。
关键词 软组织缺损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 创面修复 烧伤 深部组织外露 组织坏死 彻底清创 烧伤科
原文传递
品管圈活动提高烧伤科护士手卫生依从性的效果 被引量:23
2
作者 鲁虹言 王淑君 +4 位作者 李方容 司亚 吴娜娜 李媛媛 李旭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6年第14期1929-1932,共4页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烧伤科护士手卫生依从性的影响。方法2013年3—7月成立品管圈小组,设计手卫生依从性现况调查表,运用品管圈手法进行原因分析,制订并落实3项改进措施。结果活动实施后,烧伤科护士手卫生不合格率由活动前的35....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烧伤科护士手卫生依从性的影响。方法2013年3—7月成立品管圈小组,设计手卫生依从性现况调查表,运用品管圈手法进行原因分析,制订并落实3项改进措施。结果活动实施后,烧伤科护士手卫生不合格率由活动前的35.6%减少至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品管圈活动可有效提高烧伤科护士手卫生依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管圈 烧伤科 手卫生 依从性
原文传递
手卫生管理对烧伤科工作人员洗手依从性和感染率的影响 被引量:19
3
作者 易艳斌 吴英 +4 位作者 古丽芳 陆彦项 夏艳萍 吴容婵 黄运燕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6年第14期1933-1935,共3页
目的:探讨在烧伤科实施手卫生管理对工作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和医院感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2015年4—10月对烧伤科40名工作人员进行手卫生管理干预,干预措施包括完善科室手卫生设施、开展多形式的手卫生宣传、规范手卫生监督等。观察干... 目的:探讨在烧伤科实施手卫生管理对工作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和医院感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2015年4—10月对烧伤科40名工作人员进行手卫生管理干预,干预措施包括完善科室手卫生设施、开展多形式的手卫生宣传、规范手卫生监督等。观察干预前后手卫生执行情况,并比较干预前后医院感染发生率。结果干预前,医生、护士、护理员、保洁员洗手依从性分别为41.5%,45.7%,31.0%,29.0%,干预后分别为88.8%,91.7%,74.9%,68.8%,干预后所有工作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干预前后医生和护士的手卫生依从性均高于护理员和保洁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干预前感染发生率为13.2%,干预后为6.8%,干预后医院感染发生率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采取有效的手卫生管理措施,可提高烧伤科工作人员的洗手依从性,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科 医院感染 手卫生 依从性 工作人员
原文传递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烧伤科常见难治性创面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8
4
作者 周杰 徐刚 +3 位作者 黄金华 周荣芳 刘森 刘亦峰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0年第12期1764-1765,共2页
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是一种治疗急、慢性创伤创面和(或)创腔的新技术,于1992年由德国ULM大学创伤外科Fleisehmann博士首创[1]。2008年10月至2009年10月我们采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结合常规治疗手段治疗烧伤科... 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是一种治疗急、慢性创伤创面和(或)创腔的新技术,于1992年由德国ULM大学创伤外科Fleisehmann博士首创[1]。2008年10月至2009年10月我们采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结合常规治疗手段治疗烧伤科常见难治性创面,疗效良好,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 难治性创面 常规治疗 烧伤科 封闭负压引流技术 应用 2009年 创伤创面
下载PDF
烧伤科护士疼痛认知状况调查 被引量:15
5
作者 赵继军 秦洁 邱彩锋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807-808,共2页
目的 了解烧伤科护士对疼痛相关知识的掌握状况和在临床中的实践能力 ,为提高疼痛控制水平提供参考。方法 对 15所医院 2 5 3名烧伤科护士进行问卷调查 ,用SPSS 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结果 学历与职称是疼痛知识得分的主要影响因... 目的 了解烧伤科护士对疼痛相关知识的掌握状况和在临床中的实践能力 ,为提高疼痛控制水平提供参考。方法 对 15所医院 2 5 3名烧伤科护士进行问卷调查 ,用SPSS 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结果 学历与职称是疼痛知识得分的主要影响因素 ;对疼痛的评估和疼痛控制方面的知识掌握较好 ,而对药物的作用、药物成瘾性和护理干预方面的知识掌握较差。结论 烧伤科护士疼痛知识欠缺 ,建议从在校护士教育抓起 ,将疼痛知识的课程纳入护理学课程体系 ,同时面向在职护士 ,为临床护士提供多种形式的有针对性的疼痛知识继续教育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疼痛控制 护士 烧伤科 认知状况 知识 调查 对药 得分 继续教育 实践能力
原文传递
PDCA循环法在烧伤科护理实习生带教管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6
作者 赵蕾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14年第2期169-170,共2页
目的探讨PDCA循环法在烧伤科护理实习生临床带教中的应用,旨在寻找提高烧伤科临床带教质量的方法。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实验,将烧伤科的护生60名随机划为两组,其中30名为对照组,采用一对一的方法带教,其余30名为观察组,采用PDCA循环法带教... 目的探讨PDCA循环法在烧伤科护理实习生临床带教中的应用,旨在寻找提高烧伤科临床带教质量的方法。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实验,将烧伤科的护生60名随机划为两组,其中30名为对照组,采用一对一的方法带教,其余30名为观察组,采用PDCA循环法带教,以理论、操作综合考核评分,学习积极性为观察指标。结果观察组护生在理论、操作综合考核评分和学习积极性上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CA循环法应用于护生临床带教中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既调动了带教老师的积极性,又使护生学有所获,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CA循环 带教管理 烧伤科 护理实习生
下载PDF
有关烧伤科与创面修复科协调发展的思考 被引量:15
7
作者 黄跃生 付小兵 +2 位作者 陆树良 胡大海 吕国忠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11-414,共4页
2019年11月2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通知要求,在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建立创面修复科,以加强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诊疗管理工作。为了解除建立创面修复科会影响烧伤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担忧,笔者从创面修复科建科需求,烧伤科与创面修复科各自... 2019年11月2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通知要求,在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建立创面修复科,以加强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诊疗管理工作。为了解除建立创面修复科会影响烧伤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担忧,笔者从创面修复科建科需求,烧伤科与创面修复科各自的发展空间,以及如何使烧伤科与创面修复科协调发展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思考,供读者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创面 创面修复科 烧伤科 协调发展
原文传递
美宝湿润烧伤膏联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治疗烧烫伤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被引量:14
8
作者 李少敏 《中国民间疗法》 2016年第6期25-26,共2页
一般资料患者共计42例,均来自本院烧伤科门诊。男性20例,女性22例;年龄最大者75岁,最小者6岁。烧伤原因:热液烫伤33例,高温金属烫伤4例,高温固体烫伤2例,大蒜灼伤1例,火焰伤1例,电弧烧伤1例。按烧伤程度分:浅Ⅱ度29例,深浅混合Ⅱ度13... 一般资料患者共计42例,均来自本院烧伤科门诊。男性20例,女性22例;年龄最大者75岁,最小者6岁。烧伤原因:热液烫伤33例,高温金属烫伤4例,高温固体烫伤2例,大蒜灼伤1例,火焰伤1例,电弧烧伤1例。按烧伤程度分:浅Ⅱ度29例,深浅混合Ⅱ度13例。烫伤面积均小于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宝湿润烧伤 烧伤程度 烫伤面积 电弧烧伤 烧烫伤 烧伤原因 热液烫伤 临床观察 创面处理 烧伤科
下载PDF
烧伤复菌败血症203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2
9
作者 张宏 高增寿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1994年第3期3-5,63,共3页
烧伤复菌败血症文献报道较少。我院烧伤科1981~1992年共收治203例,占同期败血症总数的39.88%,其死亡率为47.78%,为烧伤败血症的主要类型。本文对复菌败血症发生和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预防和治疗途径。
关键词 临床分析 1992年 烧伤败血症 预防和治疗 文献报道 主要类型 烧伤科 死亡率
下载PDF
骨科与烧伤科住院患者创面感染革兰阴性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12
10
作者 夏守慧 沈娟 +3 位作者 杨海燕 周芸 朱健铭 黄支密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97-601,共5页
目的分析骨科与烧伤科住院患者创面感染主要革兰阴性菌的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1-2015年骨科与烧伤科住院患者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及耐药性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1-2015年骨科与烧伤科患者创... 目的分析骨科与烧伤科住院患者创面感染主要革兰阴性菌的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1-2015年骨科与烧伤科住院患者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及耐药性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1-2015年骨科与烧伤科患者创面分泌物检出革兰阴性菌分别为691株、200株,骨科居前4位病原菌依次为阴沟肠杆菌(19.97%)、鲍氏不动杆菌(19.54%)、铜绿假单胞菌(17.08%)和肺炎克雷伯菌(8.39%),烧伤科病原菌居前4位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26.50%)、鲍氏不动杆菌(15.50%)、阴沟肠杆菌(11.00%)和肺炎克雷伯菌(10.50%);铜绿假单胞菌对15种抗菌药物耐药率均为烧伤科高于骨科,除左氧氟沙星、替卡西林、氨曲南和多黏菌素E耐药率差别不明显外,其他11种差别均较明显(P<0.05);其中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差别非常明显(P<0.001),鲍氏不动杆菌对21种抗菌药物除四环素耐药率烧伤科明显高于骨科外(P=0.028),其他20种差别均不明显,阴沟肠杆菌对26种抗菌药物耐药率骨科与烧伤科差别均不明显,肺炎克雷伯菌对26种抗菌药物耐药率除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西丁和头孢呋辛烧伤科明显高于骨科外(P<0.05),其他23种差别均不明显。结论骨科与烧伤科住院患者创面感染主要革兰阴性杆菌种类及构成比无明显差别;总体上烧伤科主要革兰阴性杆菌耐药性要强于骨科,其中以铜绿假单胞菌最为明显;临床应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 烧伤科 住院患者 创面感染 革兰阴性菌 分布 耐药性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
原文传递
烧伤科多重耐药菌患者流行特征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12
11
作者 张亚峰 邢虎 +4 位作者 杨丹 阴晴 吴洪敏 蒋明 伍彬 《中国消毒学杂志》 CAS 2019年第11期818-821,共4页
目的分析烧伤科多重耐药菌患者流行特征及其耐药情况,为临床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某医院2012年1月~2018年11月烧伤科多重耐药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出多重耐药菌患者102例,临床分离多重... 目的分析烧伤科多重耐药菌患者流行特征及其耐药情况,为临床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某医院2012年1月~2018年11月烧伤科多重耐药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出多重耐药菌患者102例,临床分离多重耐药菌147株,病原菌分布主要以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为主,分别占54.42%和43.54%;其次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占1.36%,肺炎克雷伯菌占0.68%。标本主要来源于伤口分泌物、脓液、痰、静脉置管、血以及中段尿,构成比依次为56.46%、14.97%、12.93%、7.48%、7.48%、和0.68%。药敏结果,MRSA对替加环素、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三线抗菌药物100%敏感,对利福平耐药率较低(18.84%),MRSA对检测的一线抗菌药物耐药率均>50%。MDR-AB仅对替加环素、米诺环素、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较低,分别为19.05%、25.81%和29.51%,对检测的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90%。结论本地区烧伤科耐药菌分离种类较少,以MRSA、MDR-AB为主,感染部位主要来源于伤口分泌物、脓液和痰液,其中MRSA、MDR-AB对临床常见抗菌药物普遍耐药,临床科室应当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防止多重耐药菌进一步蔓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科 多重耐药菌 流行特征 耐药
原文传递
烧伤科患者感染铜绿假单胞菌外排泵基因变异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11
12
作者 冯建科 王立新 +3 位作者 秦蓓蓓 李娟 吴宏志 杨蒙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754-758,共5页
目的分析烧伤科患者感染铜绿假单胞菌外排泵基因变异情况及菌株耐药性,以控制耐药性的进一步发展,并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收集分离自本院烧伤科住院患者临床标本,采用法国VITEK-2Compact鉴定为铜绿假单胞菌菌株210株,采用K-B纸片法... 目的分析烧伤科患者感染铜绿假单胞菌外排泵基因变异情况及菌株耐药性,以控制耐药性的进一步发展,并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收集分离自本院烧伤科住院患者临床标本,采用法国VITEK-2Compact鉴定为铜绿假单胞菌菌株210株,采用K-B纸片法检测菌株对9种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从菌株中提取基因组DNA,采用PCR扩增外排泵基因,纯化基因扩增产物并测序,对比标准株基因序列分析铜绿假单胞菌外排泵基因变异情况。结果药敏试验显示,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环丙沙星、哌拉西林、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45.71%、57.62%、40.00%、72.86%、81.90%、68.57%、61.90%、70.95%和76.67%。PCR扩增铜绿假单胞菌oprM基因大小为849bp,mexB基因为232bp,mexR基因为719bp,mexT基因为638bp,mexZ基因为1 000bp,nfxB基因为827bp。基因序列对比显示,52株铜绿假单胞菌中有8株发生mexR基因126位氨基酸突变,突变类型为缬氨酸→谷氨酸;26株发生mexT基因26位氨基酸突变,突变类型为亮氨酸→缬氨酸;9株发生mexZ基因氨基酸突变,突变位点和类型有两种:3株50位甘氨酸→组氨酸,6株138位亮氨酸→精氨酸;13株发生nfxB基因82位氨基酸突变,突变类型为精氨酸→亮氨酸。mexR、mexT、mexZ、nfxB基因突变率分别为15.38%、50.00%、17.31%和25.00%。结论烧伤科患者感染铜绿假单胞菌对所选用抗菌药物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这些耐药性的产生与其外排泵基因的突变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科 铜绿假单胞菌 耐药性 外排泵基因
原文传递
烧伤科护士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孔悦 夏哲远 +1 位作者 黄榕 殷婷婷 《护理研究(下旬版)》 2015年第10期3740-3743,共4页
[目的]探讨烧伤科护士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编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创伤后应激障碍检查量表平民版(PCL-C)、职业倦怠量表(MBI)、组织支持感量表(POS)对纳入本研究的烧伤科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护士的... [目的]探讨烧伤科护士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编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创伤后应激障碍检查量表平民版(PCL-C)、职业倦怠量表(MBI)、组织支持感量表(POS)对纳入本研究的烧伤科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护士的不同工作年限、职称PCL-C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支持感中,除工具性支持与回避/麻木、警觉性增高两维度不具有相关性外,组织支持总分及各维度与PCL-C总分及各维度均呈负相关(P<0.05);职业倦怠中,除去人格化与重新体验、警觉性增高两维度不具有相关性外,各维度与PCL-C总分及各维度均呈正相关(P<0.05);回归分析显示,情感耗竭、情感性支持、低成就感是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的影响因素。[结论]烧伤科护士是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的高危人群,护理管理者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维护其身心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科 创伤后应激障碍 职业倦怠 组织支持 心理健康
下载PDF
烧伤科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的变迁及原因分析 被引量:10
14
作者 李涛 颜保松 +1 位作者 杨小丽 王莉雪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709-1711,共3页
目的探讨2007年7月-2011年12月医院烧伤科患者感染病原菌的变迁规律,分析其原因,为临床防治病原菌感染提供参考。方法对2007年7月-2011年12月烧伤科送检的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统计和分析。结果共分离出病原菌1432株,其中A组200... 目的探讨2007年7月-2011年12月医院烧伤科患者感染病原菌的变迁规律,分析其原因,为临床防治病原菌感染提供参考。方法对2007年7月-2011年12月烧伤科送检的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统计和分析。结果共分离出病原菌1432株,其中A组2007年7月-2010年6月808株,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铜绿假单胞菌占61.4%,大肠埃希菌占12.3%,肺炎克雷伯菌占14.4%;B组2010年7月-2011年12月624株,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金黄色葡萄球菌占59.1%,肺炎克雷伯菌占13.8%,大肠埃希菌占11.1%;4种革兰阴性杆菌除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均<10.0%,对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等均表现出耐药,特别是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较高,耐药率均>45.0%;金黄色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菌株占88.6%,对多种抗菌药物均耐药。结论医院烧伤科感染病原菌由铜绿假单胞菌为主转变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亚胺培南在烧伤科的广泛应用和耐甲氧西林菌株在病房内播散,是导致感染病原菌变迁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科 感染 变迁 耐药性 播散
原文传递
汽化过氧化氢应用于烧伤重症监护病房终末消毒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张寅 唐毅 +7 位作者 王亦晨 叶震遐 汪雯靓 刘怡青 滕培敏 张祎博 王群 糜琛蓉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830-834,共5页
目的运用汽化过氧化氢消毒法对烧伤重症监护病房进行终末消毒,比较不同消毒用量的消毒效果。方法选取某院灼伤整形科一间110 m^3空病房作为试验场地。将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菌片打开后放置于事先预定无遮隔的15个布点位置(距消毒机器0... 目的运用汽化过氧化氢消毒法对烧伤重症监护病房进行终末消毒,比较不同消毒用量的消毒效果。方法选取某院灼伤整形科一间110 m^3空病房作为试验场地。将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菌片打开后放置于事先预定无遮隔的15个布点位置(距消毒机器0、1、2、3、4 m处,每处再分上、中、下3个平面),以及无盖无菌试管内15个布点(位置同前),每个位点无盖无菌试管内和无遮隔各放置一张过氧化氢指示胶带。根据病房的大小分别以8、12 g/m^3计算过氧化氢用量。待消毒5 h后,观察化学指示胶带变色情况,菌片放入肉汤培养,培养后观察结果。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采用8 g/m^3过氧化氢消毒时,峰值浓度为255.9 g,达到峰值浓度的时间为1 h 48 min;采用12 g/m^3消毒时,峰值浓度为337.6 g,达到峰值浓度的时间为2 h 26 min。当两种消毒用量消毒时间达到8 h,病房内的浓度基本相同。无遮隔情况下,两种消毒用量化学指示胶带均变色;无盖无菌试管内的化学指示胶带不能完全变色。过氧化氢消毒用量分别为8、12 g/m^3时,无遮隔的标本阳性率分别为6.67%和2.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各位点不同消毒用量的消毒效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化学指示胶带变色在临床中可作为消毒效果的初步判断。使用汽化过氧化氢进行终末消毒时要尽可能地充分暴露需消毒的物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消毒时间和消毒用量,病室内不同位点消毒效果基本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化过氧化氢 消毒 烧伤科 重症监护病房
下载PDF
细胞自噬与瘢痕疙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6
作者 王其飞 秦泽莲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032-1035,共4页
瘢痕疙瘩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病理性瘢痕。病变范围超过最初皮肤损伤界限,外观表现为高出皮肤表面、质硬和充血的结节状或条索状的病理性瘢痕[1]。作为整形外科、烧伤科和创伤外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瘢痕疙瘩具有治疗抵抗和治疗后易复发的... 瘢痕疙瘩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病理性瘢痕。病变范围超过最初皮肤损伤界限,外观表现为高出皮肤表面、质硬和充血的结节状或条索状的病理性瘢痕[1]。作为整形外科、烧伤科和创伤外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瘢痕疙瘩具有治疗抵抗和治疗后易复发的类肿瘤特征[2],临床上以手术切除联合化疗或放疗为主要治疗方案。病理性瘢痕尤其瘢痕疙瘩严重影响外观和关节部位功能[3],同时也影响微创治疗效果。自噬主要是用于降解异常细胞蛋白聚集体和受损细胞器的有效细胞内分解代谢途径,最初认为自噬主要是应答细胞应激反应,但更多证据表明它在多个生物过程中发挥正常的生理作用[4],自噬水平异常可导致多种疾病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部位 创伤外科 细胞自噬 联合化疗 烧伤科 瘢痕疙瘩 异常细胞 病理性瘢痕
下载PDF
多学科协作诊治模式管理烧伤创面换药疼痛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9
17
作者 潘艳 刘义娟 魏亚利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CAS 2021年第4期362-364,共3页
目的探讨采用多学科协作诊治(MDT)模式管理烧伤创面换药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西安市中心医院烧伤整形科2018年1月至3月未进行MDT管理的烧伤患者165例为对照组,选择2018年4月至6月实施MDT疼痛管理后的烧伤患者172例为实验组。对照组... 目的探讨采用多学科协作诊治(MDT)模式管理烧伤创面换药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西安市中心医院烧伤整形科2018年1月至3月未进行MDT管理的烧伤患者165例为对照组,选择2018年4月至6月实施MDT疼痛管理后的烧伤患者172例为实验组。对照组患者均在门诊由同一专科护士团队进行常规换药操作,并采用数字评分法(NRS)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分;实验组由烧伤科医师、疼痛科医师、伤口治疗师、专科护士团队组成MDT团队,所有患者均先进行常规换药操作,并对此过程中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NRS评分(同对照组),然后根据患者的NRS评分等级,进一步选择相应的镇痛方式进行换药操作:无痛(0)的患者由专科护士继续常规规范换药;轻度疼痛(1~3分)的患者由专科护士或伤口治疗师揭除外敷料后,用0.5%利多卡因生理盐水纱布湿敷创面15 min后常规换药;中度疼痛(4~6分)的患者口服烧伤科医师开具的口服止痛药[氨酚羟考酮1片(5 mg)],2 h后由专科护士或伤口治疗师揭除外敷料,用0.5%利多卡因生理盐水纱布湿敷创面15 min再开始常规换药;重度-剧烈疼痛(7~10分)患者给予肌肉注射地佐辛,30 min后再0.5%利多卡因生理盐水湿敷后换药,或联系疼痛科医师评估患者心肺情况,心肺功能良好者在严密监测呼吸的情况下给麻醉止痛剂后常规换药,换药结束后再次使用NRS评分对实验组患者换药过程中总体疼痛感受进行评分。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换药过程中的疼痛等级情况;创面治疗结束后1周通过电话随访跟踪记录2组患者的创面愈合时间;于当天治疗结束后进行患者满意度评价,计算患者满意度。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对照组中中度疼痛、重度-剧烈疼痛患者分别为89例(53.94%)、66例(40.00%),实验组中中度疼痛、重度-剧烈疼痛患者分别为42例(24.42%)、8例(4.65%),实验组中度疼痛、重度-剧烈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科护士 西安市中心医院 实验组 纱布湿敷 常规换药 利多卡因 烧伤科 疼痛科
原文传递
可冲洗式持续负压引流在烧伤科治疗难治性创面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8
作者 陈文美 祝伟建 +2 位作者 徐溪 蒋青岳 王敏 《中国医疗美容》 2016年第1期27-30,共4页
目的探讨可冲洗式持续负压引流在烧伤科治疗难治性创面修复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我科应用可冲洗式持续负压引流治疗的难治性创面病例资料共32例,其中电烧伤2例,四肢烧、烫伤4例,糖尿病足坏疽8例,顽固性溃... 目的探讨可冲洗式持续负压引流在烧伤科治疗难治性创面修复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我科应用可冲洗式持续负压引流治疗的难治性创面病例资料共32例,其中电烧伤2例,四肢烧、烫伤4例,糖尿病足坏疽8例,顽固性溃疡12例,臀部褥疮2例。创面彻底清创止血,放置可冲洗式持续负压引流(VSD–B-2)引流7-21天,肉芽组织生长后二期创面植皮26例,皮瓣修复6例,直接缝合2例。结果本组32例患者,二期术后创面愈合良好。26例植皮患者,植皮成活率95%以上,6例皮瓣移植患者,皮瓣成活良好,无皮瓣下积血、皮瓣坏死、感染等并发症。随访6个月,功能、外形满意。结论采用可冲洗式持续封闭负压引流技术使创面渗液、渗血得以充分引流、促进肉芽组织生长,更好地收缩创面,为各种难治性、复杂性或特殊的创面修复提供一个很好的治疗手段,创面操作简单,疗效确切可靠,安全方便,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冲洗式持续负压引流 烧伤科 难治性创面
下载PDF
烧伤ICU患者并发精神障碍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被引量:8
19
作者 刘君 《护理学报》 2012年第18期43-44,共2页
探讨分析烧伤ICU收治的22例重度烧伤患者并发精神障碍的原因;认为重度烧伤后创伤应激、监护病房环境因素及脓毒症是烧伤ICU患者发生精神障碍的常见因素。提出对策,包括针对谵妄型精神障碍和抑郁型精神障碍给予不同的心理护理;改善监护环... 探讨分析烧伤ICU收治的22例重度烧伤患者并发精神障碍的原因;认为重度烧伤后创伤应激、监护病房环境因素及脓毒症是烧伤ICU患者发生精神障碍的常见因素。提出对策,包括针对谵妄型精神障碍和抑郁型精神障碍给予不同的心理护理;改善监护环境;提高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度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CU 烧伤科 烧伤患者 重度 精神障碍 护理
下载PDF
烧伤科患者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和耐药基因分析 被引量:8
20
作者 付晓蕊 康蓓佩 +2 位作者 徐修礼 马越云 周磊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0年第12期1655-1658,共4页
目的了解该院烧伤科患者创面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和耐药基因分布,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在烧伤感染方面的研究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收集2018年9月至2019年5月该院烧伤科分离的135株金黄色葡萄球菌,采用VITEK-2 Compact系统和纸片扩... 目的了解该院烧伤科患者创面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和耐药基因分布,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在烧伤感染方面的研究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收集2018年9月至2019年5月该院烧伤科分离的135株金黄色葡萄球菌,采用VITEK-2 Compact系统和纸片扩散法进行菌种鉴定和药敏试验,同时检测其耐药基因。结果135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奎奴普汀/达福普利和替加环素的敏感率均为100.0%。对青霉素G的耐药率为97.0%,对庆大霉素、红霉素、克林霉素和四环素耐药率均超过60.0%;ermA、ermB、ermC的阳性率分别是51.9%、28.1%和62.2%;mecA、TEM、ant6、aac6′/aph2′基因的阳性率为54.1%、32.6%、17.0%和62.2%。结论烧伤科患者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多数抗菌药物都有比较高的耐药性,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奎奴普汀/达福普利和替加环素高度敏感,耐药基因以mecA、ermA、ermC和aac6′/aph2′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科 金黄色葡萄球菌 耐药性 耐药基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