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准噶尔盆地油气源、油气分布与油气系统 被引量:110
1
作者 陈建平 王绪龙 +7 位作者 邓春萍 梁狄刚 张越迁 赵喆 倪云燕 支东明 杨海波 王屿涛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21-450,共30页
准噶尔盆地是中国西部典型的多旋回叠合盆地,发育有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和古近系6套烃源岩,同时存在6大类原油和3大类天然气,广泛分布于盆地不同地区。西北缘原油总体相似,碳同位素组成轻(δ^(13)C<-29‰),胡萝... 准噶尔盆地是中国西部典型的多旋回叠合盆地,发育有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和古近系6套烃源岩,同时存在6大类原油和3大类天然气,广泛分布于盆地不同地区。西北缘原油总体相似,碳同位素组成轻(δ^(13)C<-29‰),胡萝卜烷、类异戊二烯烷烃、三环萜烷、伽马蜡烷丰富,甾烷以C_(28)、C_(29)为主,基本没有重排甾烷,为第二类原油,来源于二叠系湖相烃源岩。腹部绝大多数原油与西北缘原油相似,但胡萝卜烷、类异戊二烯烷烃、伽马蜡烷等有差异,来源于不同凹陷的二叠系湖相烃源岩;少量原油碳同位素组成重(δ^(13)C-28‰^-26‰),Pr/Ph大于2.5,三环萜烷以C_(19)、C_(20)为主,藿烷丰富而伽马蜡烷极低,以C_(29)规则甾烷及重排甾烷为主,为第四类原油,来源于侏罗系煤系烃源岩。东部存在5种类型原油,第一类原油碳同位素组成特别重(δ^(13)C>-26‰),来源于石炭系烃源岩;第二类原油与腹部地区绝大多数原油十分相似,来源于二叠系湖相烃源岩;第三类原油碳同位索组成轻,重排甾烷、Ts、C_(29)Ts及C_(30)重排藿烷异常丰富,来源于中上三叠统湖相烃源岩;第四类原油源于侏罗系煤系烃源岩;混合类原油为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原油的混合,各自贡献平均分别为20%、15%和65%。南缘存在4类典型原油,为第二、第四、第五和第六类原油,其中第二、第四类分别源于二叠系和侏罗系;第五类原油碳同位素组成轻(δ^(13)C<-29‰)、Pr/Ph<1.0、伽马蜡烷丰富且有两个异构体、Ts、C_(29)Ts、C_(30)重排藿烷、C_(27)~C_(29)异胆甾烷及C_(30)甲基甾烷丰富,来源于白垩系湖相烃源岩;第六类原油主要为中低成熟原油,碳同位素组成δ^(13)C^28‰^-26‰,C_(27)、C_(28)、C_(29)甾烷呈"V"型分布,甲藻甾烷异常丰富,来源于古近系湖相烃源岩。准噶尔盆地天然气有油型气、混合气和煤型气,前两类主要来源于二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原油 天然气 油气 油气系统
下载PDF
再论中国陆上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地质特征与勘探前景 被引量:99
2
作者 赵文智 胡素云 +2 位作者 刘伟 王铜山 李永新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9,共9页
深层碳酸盐岩是我国陆上油气勘探发展的重要接替领域,加强对深层碳酸盐岩的油气地质研究与探索,对于实现我国油气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深层碳酸盐岩基本地质条件的深入分析,发现中国陆上深层碳酸盐... 深层碳酸盐岩是我国陆上油气勘探发展的重要接替领域,加强对深层碳酸盐岩的油气地质研究与探索,对于实现我国油气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深层碳酸盐岩基本地质条件的深入分析,发现中国陆上深层碳酸盐岩资源潜力可能超过预期,具备发现大油气田的良好前景。具体表现在4个方面:①发育常规烃源岩和源岩内滞留液态烃裂解两类烃源灶,都可以规模供烃;②受顺层、层间两类岩溶作用和埋藏、热液两类白云石化作用的控制,深—超深层碳酸盐岩仍可以发育规模有效储层;③在递进埋藏和退火受热耦合作用下,部分海相烃源岩可以跨构造期成藏,晚期仍有大量液态烃生成,深层碳酸盐岩油、气均富;④多期构造运动作用形成的大型隆起背景、3种类型成藏模式(隆起斜坡区岩溶储层似层状大面积成藏、古潜山风化壳岩溶储层倒灌式大面积成藏、礁滩储层大范围成藏),以及古隆起围斜区及台缘带广泛发育的地层、岩性圈闭群呈集群式大面积分布。结论认为:中国陆上深层碳酸盐岩具备大面积、规模成藏的有利条件,可以形成大油气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陆上 海相碳酸盐岩 深层 规模储集层 潜力 勘探前景
下载PDF
乌尔逊-贝尔凹陷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被引量:33
3
作者 李明刚 庞雄奇 +2 位作者 马中振 徐旺林 魏建设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4,共4页
乌尔逊-贝尔凹陷是海拉尔盆地最重要的油气发现区。经过20多年的油气勘探,乌尔逊-贝尔凹陷油气勘探已取得长足进展,但是该凹陷地质条件相当复杂,影响油气成藏因素较多,油气勘探难度越来越大。在乌尔逊-贝尔凹陷油气藏特征研究的基础上,... 乌尔逊-贝尔凹陷是海拉尔盆地最重要的油气发现区。经过20多年的油气勘探,乌尔逊-贝尔凹陷油气勘探已取得长足进展,但是该凹陷地质条件相当复杂,影响油气成藏因素较多,油气勘探难度越来越大。在乌尔逊-贝尔凹陷油气藏特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4个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烃源灶控制着油气藏规模、数量与分布;沉积岩相控制着油气富集和分布;区域盖层越厚,其下储集层富集油气概率越大;断裂作用对圈闭含油气性变化的影响十分显著。通过主控因素研究表明,贝中次洼及乌东斜坡带是下步有利勘探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尔逊-贝尔凹陷 主控因素 断裂
下载PDF
白云深水区东部油气成因来源与成藏特征 被引量:33
4
作者 朱俊章 施和生 +4 位作者 庞雄 张志琳 柳保军 龙祖烈 施洋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12年第4期20-28,6,共9页
白云深水区东部位于珠江口盆地珠二坳陷白云凹陷东部深水区,是一个发育文昌组、恩平组、珠海组3套有效烃源岩、早中新世富砂深水扇和晚渐新世陆架浅水三角洲储盖组合及构造—岩性圈闭的复合油气成藏区。油—岩特征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对比... 白云深水区东部位于珠江口盆地珠二坳陷白云凹陷东部深水区,是一个发育文昌组、恩平组、珠海组3套有效烃源岩、早中新世富砂深水扇和晚渐新世陆架浅水三角洲储盖组合及构造—岩性圈闭的复合油气成藏区。油—岩特征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对比结果和原油轻烃组成特征表明,LW3-1、LH34-2构造所产凝析油和原油及LH29-1构造气藏所产凝析油主要来自白云主洼恩平组烃源岩,LH29-1、LH16-2构造油藏所产原油主要来自白云东洼恩平组烃源岩,该区凝析油和原油有珠海组烃源岩的贡献。天然气主要源自白云主洼恩平组烃源岩干酪根裂解气,有文昌组烃源岩生成的原油裂解气的贡献。白云深水区东部油气成藏带主体有两期成藏,早期聚油,晚期聚天然气及凝析油,主成藏期在粤海期—现今,LH29低凸起成藏带油藏遭受气洗。白云深水区东部存在的5个断裂带、流体底辟是垂向输导体,区域砂岩层、不整合面与构造脊耦合形成侧向运载层,共同控制该区成藏带的有效烃源灶位置与运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凹陷 深水区 油气成因 成藏特征 输导体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烃源灶及其对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27
5
作者 王力 金强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67-472,共6页
经实测数据与测井信息相关分析,建立了柴西地区烃源岩有机碳含量与电阻率和声波时差的相关关系。利用这一关系对柴西地区125口井进行了计算,获得了上、下干柴沟组4套烃源层的大量评价数据和用此数据编制的烃源灶平面分布图。综合考虑烃... 经实测数据与测井信息相关分析,建立了柴西地区烃源岩有机碳含量与电阻率和声波时差的相关关系。利用这一关系对柴西地区125口井进行了计算,获得了上、下干柴沟组4套烃源层的大量评价数据和用此数据编制的烃源灶平面分布图。综合考虑烃源岩分布面积、厚度和成熟度,柴西地区主力烃源灶为下干柴沟组,次要烃源灶为上干柴沟组。烃源灶的分布控制了柴西地区的油气聚集,已发现的油气藏大都紧邻或围绕主力烃源灶分布。根据这一规律,南乌斯东西两侧、油泉子西侧、红沟子构造带、大风山等地区可作为下步勘探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井评价 油气聚集 第三系 柴达木盆地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输导体系及成藏效应 被引量:25
6
作者 魏福军 高志前 +2 位作者 樊太亮 李尧 曾清波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66-273,共8页
利用地震、测井和分析测试资料对塔中地区的输导体系进行了分析,认为断层、裂缝、不整合、岩溶和砂体是构成塔中地区油气运移输导系统的基本元素。不同构造期、不同层序界面输导体系的平面分布特征和纵向演化特征显著不同。输导体系与... 利用地震、测井和分析测试资料对塔中地区的输导体系进行了分析,认为断层、裂缝、不整合、岩溶和砂体是构成塔中地区油气运移输导系统的基本元素。不同构造期、不同层序界面输导体系的平面分布特征和纵向演化特征显著不同。输导体系与烃源灶配置网络的有效性决定了塔中地区的成藏效果。区内断裂和不整合非常发育,断裂和不整合是塔中地区油气运移的主要途径;塔中地区具有多期成烃、多运移通道、多期成藏特征,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和海西晚期是塔中海相油藏的主要成藏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导系统 成藏效应 塔中地区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南堡凹陷构造型油气藏分布主控因素及预测方法 被引量:23
7
作者 黄曼宁 董月霞 +2 位作者 庞雄奇 郝海江 郭继刚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95-704,共10页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已发现的油气藏多为构造型油气藏,但油气资源的分布特征不明确,无法有效地指导勘探。通过分析,揭示出地质相、流体势和烃源灶是南堡凹陷油气分布的3个主控因素。应用相-势-源复合的方法,对南...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已发现的油气藏多为构造型油气藏,但油气资源的分布特征不明确,无法有效地指导勘探。通过分析,揭示出地质相、流体势和烃源灶是南堡凹陷油气分布的3个主控因素。应用相-势-源复合的方法,对南堡凹陷的油气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地质相控油气作用的基本模式为"优相-高孔渗"控藏,流体势控油气作用的基本模式为"低势"控藏,烃源灶控油气作用的基本模式为"近源"控藏。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近源-优相-低势"控藏的综合模式,并运用该模式对南堡凹陷的油气分布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背斜类油气藏的潜在勘探目标位于北堡构造带的Ⅰ级有利区和南堡4号构造带的Ⅱ级有利区;断块类油气藏的潜在勘探目标位于北堡构造带的Ⅱ级有利区、南堡3号构造带的Ⅱ级有利区、南堡4号构造带的Ⅱ级有利区和南堡5号构造带的Ⅲ级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相 流体势 构造型油气藏 南堡凹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塔南凹陷油气成藏条件与富集规律 被引量:23
8
作者 王玉华 蒙启安 +3 位作者 张革 杨步增 张亚金 王显东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3-17,共5页
塔南凹陷位于蒙古国塔木察格盆地,为中生代断陷盆地。东断、西超的箕状断陷具有断陷结构简单、多凸多凹、凹隆相间的构造格局,形成了多物源、多沉积中心的特点。铜钵庙组扇三角洲前缘砂体、南屯组水下扇砂体和三角洲前缘砂体为油气聚... 塔南凹陷位于蒙古国塔木察格盆地,为中生代断陷盆地。东断、西超的箕状断陷具有断陷结构简单、多凸多凹、凹隆相间的构造格局,形成了多物源、多沉积中心的特点。铜钵庙组扇三角洲前缘砂体、南屯组水下扇砂体和三角洲前缘砂体为油气聚集成藏提供了良好的储集空间。在中、西部,断裂隆起区和陡断带易形成以构造控制为主的油藏,而缓坡区和洼槽区多形成以岩性控制为主的油藏。构造沉积背景、烃源灶、不整合面和不同级别的湖泛面控制了油气在平面和纵向上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木察格 断陷盆地 水下扇 次生孔隙
下载PDF
渤海海域深层潜山油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气来源 被引量:22
9
作者 李慧勇 徐云龙 +2 位作者 王飞龙 罗小平 于海波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5-56,共12页
渤海湾盆地渤海海域渤中19-6深层潜山构造带周缘发育多个富烃深次洼,油气聚集条件复杂,对其油气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主要来源认识尚不明确。为此,利用饱和烃及轻烃色谱、色谱—质谱、天然气组分及碳同位素组分检测等地球化学测试技术... 渤海湾盆地渤海海域渤中19-6深层潜山构造带周缘发育多个富烃深次洼,油气聚集条件复杂,对其油气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主要来源认识尚不明确。为此,利用饱和烃及轻烃色谱、色谱—质谱、天然气组分及碳同位素组分检测等地球化学测试技术对该潜山构造带的原油、天然气与其周缘富烃深次洼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对比分析,运用油—源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技术,系统研究了渤中19-6潜山构造带油气的来源与特征。结果表明:(1)渤中19-6深层潜山构造带周缘凹陷主要发育古近系东营组二段下亚段、东营组三段、沙河街组一段及沙河街组三段上亚段等4套烃源岩,其中东三段和沙三上亚段烃源岩为其主力烃源灶,有机质丰度较高,为偏腐泥混合型有机质类型,已进入生烃高峰期;(2)深层太古界潜山及上覆古近系孔店组天然气为典型的油型气,具有不同成熟度天然气混合特征,成藏过程具有多阶段性;(3)浅层与深层油气来源都具有3套烃源岩混源输入的特征,但仍存在着差异性,其中浅层油气来源以东三段烃源岩的输入为主,并且可能存在着东二下亚段烃源岩的输入,而深层油气来源则以沙三上亚段烃源岩的输入为主。结论认为,该区油气源条件复杂,油气源主要以周缘富烃深次洼内沙三上亚段烃源岩为主,其深层凝析气藏表现出多期次油型气输入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渤海海域 渤中凹陷南部 深层潜山 有机地球化学 生物标志化合物 对比
下载PDF
下扬子区海相油气勘探选区评价研究 被引量:22
10
作者 金之钧 刘光祥 +2 位作者 方成名 张长江 彭金宁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73-479,486,共8页
下扬子区中古生代发育了多类型的盆地,构建了海相下组合、上组合2套成油气组合,但受印支期—中燕山期、晚燕山期—喜马拉雅期构造改造和盆地叠加,海相层系油气生成演化、运聚成藏十分复杂,难以用传统的方法进行有利区带优选。从"... 下扬子区中古生代发育了多类型的盆地,构建了海相下组合、上组合2套成油气组合,但受印支期—中燕山期、晚燕山期—喜马拉雅期构造改造和盆地叠加,海相层系油气生成演化、运聚成藏十分复杂,难以用传统的方法进行有利区带优选。从"源—盖控烃"出发,通过对加里东末期、印支末期、中燕山末期及现今等关键时期烃源灶与盖层的匹配组合关系研究和有利油气聚集与保存区的预测,利用多层多期多元复合成藏预测模型预测了有利油气勘探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组合 上组合 盖层 -盖匹配 海相油气勘探 下扬子区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地层有机质热史及其对区域地质演化研究的启迪 被引量:20
11
作者 王铁冠 戴世峰 +3 位作者 李美俊 张卫彪 邱楠生 王广利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331-1341,共11页
基于塔里木盆地14条地层镜质组反射率Ro剖面的研究,确认塔中隆起东段及塔北隆起塔河-轮南油田的单井Ro剖面均属二阶错断型,在C1b巴楚组底(或D3d东河塘组底)不整合面处,出现Ro值突变,上覆三叠系-下石炭统处于成熟阶段,在生烃"液态窗... 基于塔里木盆地14条地层镜质组反射率Ro剖面的研究,确认塔中隆起东段及塔北隆起塔河-轮南油田的单井Ro剖面均属二阶错断型,在C1b巴楚组底(或D3d东河塘组底)不整合面处,出现Ro值突变,上覆三叠系-下石炭统处于成熟阶段,在生烃"液态窗"范畴之内,而下伏的下古生界则属过成熟阶段,超出"液态窗"范畴,其过成熟性在志留纪末期,至迟在泥盆纪早期业已定型.塔中隆起西段Ro剖面属于一阶连续型,下古生界也属过成熟阶段,其成熟度却是晚近地质时期定型的.从上述地层热史可得到下列启迪:(1)塔北、塔中隆起东段及满加尔坳陷过成熟的下奥陶统-寒武系,不可能成为塔里木盆地台盆区黑油的烃源灶;(2)塔中隆起东、西段Ro剖面的差异,反映早古生代古构造面貌呈现"东低西高",晚古生代以来反向成为"东高西低"今构造面貌;(3)推算并恢复塔中隆起东段与塔北隆起下奥陶统上覆地层剥蚀量,将会引起对台盆区古构造面貌的再思考;(4)考虑到过成熟烃源层"液态窗"的存续时间,预测介于阿瓦提坳陷与满加尔坳陷之间,具有"坳中隆"构造属性的顺托果勒"低隆起"利于成为下古生界潜在的烃源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镜质组反射率Ro剖面 二阶错断型 古构造面貌 液态窗存续时间
原文传递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烃源灶特征和天然气成藏过程 被引量:18
12
作者 王飞宇 杜治利 +3 位作者 张水昌 张宝民 陈建平 Bernhard Cramer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31-439,共9页
根据模拟实验数据,建立了库车坳陷典型源岩天然气产率和碳同位素的化学动力学参数。基于探井和人工井(13条地震剖面共230个人工井点)地质数据和今、古地温数据,采用BasinMod软件,分析了各井点成熟度和天然气产率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查明... 根据模拟实验数据,建立了库车坳陷典型源岩天然气产率和碳同位素的化学动力学参数。基于探井和人工井(13条地震剖面共230个人工井点)地质数据和今、古地温数据,采用BasinMod软件,分析了各井点成熟度和天然气产率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查明了三叠、侏罗系源岩的生烃历史和烃源灶的演化特征,指出,库车坳陷中生界源岩自新近纪以来快速埋藏和成熟,特别是5×106a以来,上新统库车组快速沉积,引起成熟度急剧增高,进入干气阶段,表现为5×106a以来气源灶极高的生气速率,这是库车坳陷形成高效天然气藏的重要原因。库车坳陷的前缘隆起带和克依构造带捕获了同一腐殖型气源灶(T-J)不同阶段生成的天然气;前缘隆起带的牙哈凝析气田主要捕获了生油窗阶段近源生成的天然气,表现为天然气甲烷碳同位素相对较轻;克拉2气藏主要是晚期(5×106a以来)捕获了镜质体反射率在1.0%~2.5%阶段生成的天然气,表现为天然气甲烷碳同位素相对较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库车坳陷 化学动力学 天然气生成和聚集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北三台西南斜坡带油气成藏分析 被引量:14
13
作者 曾军 康永尚 +2 位作者 韩军 薛泽磊 邱楠生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3-57,共5页
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原油族群的划分和流体包裹体均一化温度的测定和分析,认为在准噶尔盆地三台-北三台-北三台西南斜坡带存在早燕山期、晚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3个成藏期,构成了该地区的成藏过程。早燕山期以博格达山前二叠... 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原油族群的划分和流体包裹体均一化温度的测定和分析,认为在准噶尔盆地三台-北三台-北三台西南斜坡带存在早燕山期、晚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3个成藏期,构成了该地区的成藏过程。早燕山期以博格达山前二叠系为烃源灶,油气自山前凹陷由南向北沿三台-北三台构造梁运移最远至北三台南坡,晚燕山期以阜康凹陷二叠系和侏罗系为烃源灶,油气自凹陷向北东、东和南东方向运移,喜马拉雅期油气运移的总格局与晚燕山期一致,在三台-北三台凸起高部位油气以垂向运移再分配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流体包裹体 原油族群 油气成藏期
下载PDF
论南方海相层系有效供烃能力的主要控制因素 被引量:11
14
作者 钟宁宁 赵喆 +2 位作者 李艳霞 梁狄刚 陈建平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49-158,共10页
通过对烃源条件和天然气成藏过程的动力学分析,从高有机质丰度海相碎屑岩层段发育、构造沉积类型特征、高—过成熟阶段烃源灶性质演变形成的气源接替效应以及生烃强度与非构造性散失强度(速率)在地质历史中数量关系等若干方面,探讨了影... 通过对烃源条件和天然气成藏过程的动力学分析,从高有机质丰度海相碎屑岩层段发育、构造沉积类型特征、高—过成熟阶段烃源灶性质演变形成的气源接替效应以及生烃强度与非构造性散失强度(速率)在地质历史中数量关系等若干方面,探讨了影响中国南方海相层系天然气成藏的有效供烃能力的主要地质-地球化学因素。指出有效供烃效率是烃源岩性质、构造-沉积类型、烃源灶类型及其叠合、生烃强度历史演化和天然气散失速率诸控制要素的综合效应。提出烃源条件分级评价指标,并对南方海相层系的有效供烃能力进行了初步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层系 能力 天然气成藏 动力学
下载PDF
波斯湾盆地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气分布规律 被引量:11
15
作者 杨永才 孙玉梅 +1 位作者 李友川 张功成 《海洋地质前沿》 2013年第5期36-46,70,共12页
波斯湾盆地具有形成烃源岩优越的古构造、古地理、古气候等条件,长期继承性地发育多套海相优质烃源岩,即前寒武—寒武系海相碳酸盐岩、志留系热页岩、侏罗系海相碳酸盐岩、白垩系海相碳酸盐岩和古近系海相页岩。前寒武系至古近系烃源灶... 波斯湾盆地具有形成烃源岩优越的古构造、古地理、古气候等条件,长期继承性地发育多套海相优质烃源岩,即前寒武—寒武系海相碳酸盐岩、志留系热页岩、侏罗系海相碳酸盐岩、白垩系海相碳酸盐岩和古近系海相页岩。前寒武系至古近系烃源灶在波斯湾盆地从东南部至西北部发生迁移。波斯湾盆地油气存在"下气上油"的纵向分布特征和"东南气西北油"的平面分布特征。烃源灶分布及规模控制油气分布范围及资源规模。烃源岩成熟度控制着纵向和平面油气相态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成熟度 油气田分布 被动大陆边缘 浅海陆架
下载PDF
二连盆地赛汉塔拉凹陷烃源岩有机相与烃源灶 被引量:10
16
作者 赵志刚 王飞宇 +3 位作者 王洪波 王名巍 王浩 蓝宝峰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8-35,共8页
在油气勘探过程中,有机相的研究有助于定量表征烃源灶。为了更好地分析二连盆地赛汉塔拉凹陷的勘探前景,应用大量岩石热解数据对烃源岩有机相进行划分,实现了对烃源岩的分类评价,同时结合烷烃参数、生物标志物参数和镜质体反射率标定烃... 在油气勘探过程中,有机相的研究有助于定量表征烃源灶。为了更好地分析二连盆地赛汉塔拉凹陷的勘探前景,应用大量岩石热解数据对烃源岩有机相进行划分,实现了对烃源岩的分类评价,同时结合烷烃参数、生物标志物参数和镜质体反射率标定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进而实现了对烃源灶的定量表征。研究表明:赛汉塔拉凹陷自下而上发育阿尔善组、腾一段和腾二段3套烃源岩,其中阿尔善组主要发育F相烃源岩,腾一段和腾二段主要发育D/E相烃源岩,兼有少量C相烃源岩,垂向上从阿尔善组到腾一段和腾二段下部再到腾二段上部,显示出F相—D/E相—F相的烃源岩分布特征;腾一段烃源灶为主力烃源灶,排烃强度为(500~3500)万t/km^2,阿尔善组烃源灶为次要烃源灶,排烃强度为(200~800)万t/km^2。研究结果为二连盆地赛汉塔拉凹陷资源潜力分析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有机相 赛汉塔拉凹陷 二连盆地
下载PDF
黄骅坳陷上古生界烃源灶排烃特征及供烃模式 被引量:8
17
作者 杨润泽 赵贤正 +5 位作者 李宏军 赵长毅 蒲秀刚 刘海涛 付立新 李传明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67-380,共14页
受多期构造活动影响,黄骅坳陷上古生界烃源灶排烃特征及供烃模式不明,制约了该地区的油气勘探.针对存在的问题,基于录井、测井资料,运用岩心观察、地球化学分析及典型油气藏剖面解析等多种手段,结合烃源岩埋藏史和热史,明确了烃源岩排... 受多期构造活动影响,黄骅坳陷上古生界烃源灶排烃特征及供烃模式不明,制约了该地区的油气勘探.针对存在的问题,基于录井、测井资料,运用岩心观察、地球化学分析及典型油气藏剖面解析等多种手段,结合烃源岩埋藏史和热史,明确了烃源岩排烃特征、烃源灶演化及供烃模式.认为烃源灶由早期"单灶为主"演化到后期南北部"双灶供烃",两期排烃使油气在空间上广泛分布,存在3种源-藏组合.研究结果表明:1)煤、炭质泥岩和泥岩的排烃门限深度分别是2000 m(Ro为0.68%),2100 m(Ro为0.70%)和2150 m(Ro为0.72%);3种烃源岩达到排烃门限后均会经历一段快速排烃的过程,之后排烃速率持续下降;泥岩的排烃效率低于炭质泥岩和煤.2)侏罗纪末和白垩纪末黄骅南部最大排烃强度(21.00×10^8 m^3和22.77×10^8 m^3)远大于黄骅北部(2.96×10^8 m^3),古近纪末北部最大排烃强度(58.09×10^8 m^3)与南部(78.26×10^8 m^3)差距减小,现今南北部基本一致(98×10^8 m^3和89×10^8 m^3).3)天然气成因判别和油源对比证实煤系源岩供气层位分布于奥陶系、二叠系、中生界和古近系,原油聚集于奥陶系、二叠系和中生界;存在"源下"、"源内"和"源上"油气藏,对应不同的供烃模式,源内岩性油气藏为勘探潜在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系 模式 强度 模式 黄骅坳陷
原文传递
油藏地球化学在勘探中的研究进展及应用:以北部湾盆地福山凹陷为例 被引量:9
18
作者 李美俊 王铁冠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15-222,共8页
基于成熟度梯度和油气运移地色层分馏效应原理,油藏地球化学研究可示踪油气运移方向、优势充注路径、潜在烃源灶方位,从而定位"卫星"油气藏,直接指导油气勘探工作。目前示踪标志物已从传统的咔唑类含氮化合物和甾萜类生物标... 基于成熟度梯度和油气运移地色层分馏效应原理,油藏地球化学研究可示踪油气运移方向、优势充注路径、潜在烃源灶方位,从而定位"卫星"油气藏,直接指导油气勘探工作。目前示踪标志物已从传统的咔唑类含氮化合物和甾萜类生物标志化合物发展到含硫和含氧杂原子多环芳烃化合物。南海北部边缘北部湾盆地福山凹陷早期油藏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位于凹陷中部构造带的花场次凸已发现石油主要来自位于其北东方向的白莲次凹烃源灶,并预测位于花场次凸东部的花东、白莲构造带及凸起往白莲次凹的上游方向最有利的勘探目标区,并得到油气勘探发现和后期的油藏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证实。精细的示踪参数值等值线图不但确定了油气运移的方向,也预测了优势的充注路径,可直接指导勘探部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地球化学 油气运移方向 福山凹陷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烃源灶控藏临界条件与控藏特征 被引量:9
19
作者 代一丁 余秋华 +3 位作者 李洪博 王卓超 白静 彭辉界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2期145-155,共11页
烃源灶作为油气生成的物质来源,对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具有决定性控制作用,但以往研究都限于定性分析,不能满足含油气盆地不断深化勘探的要求。在烃源岩排烃研究的基础上,应用定量方法详细分析珠一坳陷烃源灶与油气分布的关系,确定烃源... 烃源灶作为油气生成的物质来源,对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具有决定性控制作用,但以往研究都限于定性分析,不能满足含油气盆地不断深化勘探的要求。在烃源岩排烃研究的基础上,应用定量方法详细分析珠一坳陷烃源灶与油气分布的关系,确定烃源灶控藏的定量模式,并对烃源灶控制下的油气分布有利范围进行了定量预测。结果表明,在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文昌组和恩平组烃源灶控制着油气的来源、成藏时间、油气分布范围和资源潜力。烃源灶控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临界条件表现在两个方面:1离烃源灶排烃中心越近,油气成藏概率越大,反之成藏概率越小;2烃源灶排烃强度越大,油气充注能力越大,油气成藏概率也越大。珠一坳陷内EP17洼、PY4洼、XJ27洼、HZ26洼以及LF13洼及其邻近区是油气成藏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藏分布预测 油气成藏临界条件 定量模式 珠一坳陷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缘盆地深水区油气勘探新认识及攻关方向 被引量:3
20
作者 谢玉洪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25,I0001,共14页
南海北部陆缘盆地深水区已成为我国海洋油气勘探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但由于构造演化史复杂,该区不同凹陷的沉积—构造特征、烃源岩生烃—储层成岩演化和成藏模式均存在明显差异。为准确认识该区油气勘探潜力和方向,基于前人研究成果和... 南海北部陆缘盆地深水区已成为我国海洋油气勘探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但由于构造演化史复杂,该区不同凹陷的沉积—构造特征、烃源岩生烃—储层成岩演化和成藏模式均存在明显差异。为准确认识该区油气勘探潜力和方向,基于前人研究成果和勘探实践,在综合分析烃源岩、储层、差异成藏等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剖析了南海北部陆缘盆地深水区成藏特征、油气勘探作业面临的挑战,并指出了下一步油气攻关研究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受地壳拆离作用及强烈薄化影响,该区地层沉积特征特殊,岩石地球物理性质多样;②软流圈差异抬升形成深水区独特的高热流背景,促使区域性湖相、煤型及叠合型等3类烃源灶快速、高强度生烃,生烃门限变浅;③深水盆地群的演化和成盆规模差异大,构造演化控制了盆地几何形态和储集体时空展布,深水区独特的板块构造位置、复杂的构造演化史、温压变化剧烈的地质特征等控制了油气成藏模式。结论认为:①该区油气勘探面临地震资料解析度低、规模有效储层预测困难、勘探成本高等技术与经济的双重挑战;②需要创新形成高地温背景下优质储层差异化分布规律的研究思路;③亟需提升勘探设备能力建设,攻关高效地震采集、“重磁电震”地球物理一体化采集处理、双井架钻探作业、多井段“一趟钻”等勘探关键技术,为我国海洋深水油气勘探开发的高质量发展做好理论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陆缘盆地深水区 岩类型 成藏模式 构造演化 勘探挑战 高效勘探作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