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人类学者为何要研究灾难 |
安东尼·奥利弗-史密斯
苏珊娜·M·霍夫曼
彭文斌
|
《民族学刊》
|
2011 |
44
|
|
2
|
魔兽与母亲--灾难的象征论 |
苏珊娜·M·霍夫曼
赵玉中(译)
|
《民族学刊》
|
2013 |
15
|
|
3
|
中国人类学灾难研究的学理追求与现实担当——生活世界的可持续性与弹韧性机制的在地化营造 |
张原
|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11
|
|
4
|
脆弱性辨析与灾难形态的类型学划分——人类学灾难研究本土化的可能路径 |
汤芸
张原
|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7
|
|
5
|
国外灾难研究百年:十大转变 |
周大鸣
夏少琼
|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7
|
|
6
|
灾难人类学视野下常态文化的断裂与非常态再建应用取向——以羌族非物质释比文化灾后重建为案例 |
赵曦
|
《地方文化研究》
|
2013 |
3
|
|
7
|
资源诅咒还是利民开发——大渡河上游一项采铅案例的灾难人类学研究 |
代启福
马衣努.沙娜提别克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3
|
|
8
|
异地重建中政府与民间应对方式的反思——邛崃羌族异地安置区的灾难人类学分析 |
杨娅
田廷广
周毓华
|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8 |
2
|
|
9
|
灾难人类学视角下的人祸研究——以艾滋病为例 |
张楠
|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2
|
|
10
|
“官话”与“民声”:汶川灾后重建标语表述研究 |
赵靓
付海鸿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
2015 |
2
|
|
11
|
政府与民间应对灾害方式的差异分析——以贵州东南部雷山县“5.27”特大洪灾为例 |
王金元
|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2
|
|
12
|
由卡特琳娜和丽塔飓风引发的灾难人类学思考 |
苏珊娜·M·霍夫曼
黄春(译)
彭文斌(校注)
|
《民族学刊》
|
2011 |
1
|
|
13
|
风险认知的人类学视角探讨 |
李海燕
冉利军
|
《西部学刊》
|
2016 |
0 |
|
14
|
作为文化感应变化的间断熵——埃克森·瓦尔迪兹石油泄漏事故研究 |
克里斯托弗.L.戴尔
张永春
刘源
杨公卫
|
《民族学刊》
|
2013 |
0 |
|
15
|
“栖居生境”的弹韧性演进营造 |
张原
汤芸
|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
2020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