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被遮蔽的“钱赈”:清代灾赈中的货币流通初探 被引量:9
1
作者 韩祥 《清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7-93,共17页
"钱赈"指灾赈中以小额通货为中心的资源调配与赈济机制,其思想源远流长,理应在中国荒政思想中占据重要一席,但一直为相关研究所忽略。清代"钱赈"经历了一个由临时举措到固定惯例,再到成熟制度的演变过程,成熟标志... "钱赈"指灾赈中以小额通货为中心的资源调配与赈济机制,其思想源远流长,理应在中国荒政思想中占据重要一席,但一直为相关研究所忽略。清代"钱赈"经历了一个由临时举措到固定惯例,再到成熟制度的演变过程,成熟标志为同治九年"畿南钱赈案"中制定的《会拟办贷章程》。通过考察灾赈中赈款的调拨、运输、兑换、散放、消费、回流、沉淀的各个阶段,可以发现银钱兑换是灾赈中货币流通的核心环节,而钱赈则是该链条的主线。结合先前研究可知,灾荒对清代城乡货币流通具有双重性影响,一方面灾荒会引发灾区严重的钱荒危机;另一方面大规模的灾赈活动会推动外部赈钱输入灾区,实现小额通货从城镇向农村的流动与沉淀,从而引发城乡金融资源的重新分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货币流通 小额通货
原文传递
投靠还是扩张?--从甲午战后两湖灾赈看盛宣怀实业活动之新布局 被引量:6
2
作者 朱浒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4-70,共17页
学界长期认为,盛宣怀在甲午战后接办汉阳铁厂之举,乃是张之洞为其提供政治庇护的交易。然而,用以证实这项交易的证据始终不足。当时一个看似与铁厂问题无关的事件即两湖灾赈活动更表明,两人之间的关系十分淡漠。据此来解析所谓证据不足... 学界长期认为,盛宣怀在甲午战后接办汉阳铁厂之举,乃是张之洞为其提供政治庇护的交易。然而,用以证实这项交易的证据始终不足。当时一个看似与铁厂问题无关的事件即两湖灾赈活动更表明,两人之间的关系十分淡漠。据此来解析所谓证据不足的情况,其实是因为这项交易并不存在。同样基于两湖灾赈提供的人脉线索,还可发现使盛宣怀从战后危机中解脱出来的人,是王文韶而非张之洞。由此才可理解,盛宣怀何以能够充分利用张之洞的困境来强力扩张其实业活动的范围。据此而言,通常被纳入社会史领域来研究的赈灾事件,也有放在政治史、经济史等坐标系内加以考量的必要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阳铁厂 盛宣怀 张之洞 王文韶
原文传递
道光二十一年豫皖黄泛之灾与社会应对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陈业新 《清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90-101,共12页
1841年,黄河发生了持续8个月的南泛,河南、安徽受灾严重。面对这场近200年来罕见之灾,社会上下各有应对。道光帝自灾害发生之日起,就对水情、灾情予以关注,谕令河督、豫抚伺机堵口,并通过济民粮物、以工代赈、蠲免税赋等手段,赈恤灾民... 1841年,黄河发生了持续8个月的南泛,河南、安徽受灾严重。面对这场近200年来罕见之灾,社会上下各有应对。道光帝自灾害发生之日起,就对水情、灾情予以关注,谕令河督、豫抚伺机堵口,并通过济民粮物、以工代赈、蠲免税赋等手段,赈恤灾民。河督、豫抚和皖抚等官员,虽从其职守出发,采取了一定的应对措施,然而受专制制度的制约和行政管理条块分割的影响,其行为缺乏主动性、积极性,且迟缓、低效;与应对洪患本身相比,朝廷和各级官吏更为关切的是,灾民潜在的对政府统治的威胁。因此,有关应对基本着眼于安定社会秩序、维护专制制度。另外,受长期灾荒、区域社会发展滞缓的掣肘,除个别地方外,泛区内士绅阶层缺乏足够的参与社会事务能力,在应对灾害方面,没有起到引人关注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光 黄河 社会应对
原文传递
乾隆年间盛京地区的灾赈——以皇庄和旗地水灾为中心的考察
4
作者 吴忠良 黄晓雪 《黑龙江民族丛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9-134,共6页
遍布盛京地区的众多皇庄和旗地,深受清朝政府重视。本文主要利用《黑图档》《盛京内务府粮庄档案汇编》等档案史料,通过一些案例,对乾隆年间盛京地区的皇庄和旗地所受的水灾,及清朝采取的赈济措施进行梳理,进而探讨了赈灾的标准和程序... 遍布盛京地区的众多皇庄和旗地,深受清朝政府重视。本文主要利用《黑图档》《盛京内务府粮庄档案汇编》等档案史料,通过一些案例,对乾隆年间盛京地区的皇庄和旗地所受的水灾,及清朝采取的赈济措施进行梳理,进而探讨了赈灾的标准和程序、皇庄与旗地的异同,以及乾隆朝前、后期赈灾措施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乾隆朝 盛京地区 皇庄 旗地
原文传递
农业复苏及诚信塑造:清前期官方借贷制度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周琼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4-59,195,共17页
清前期确立了由官方给灾民借贷钱粮、籽种、耕牛、农具等农本的借贷制度。该制度起源于康熙朝,经雍正初建,乾隆朝完善并确立。规定仓谷借贷据灾情决定是否收息或免息,确立了"春借秋还、秋借春归"借贷期限,重灾时全部或半数免... 清前期确立了由官方给灾民借贷钱粮、籽种、耕牛、农具等农本的借贷制度。该制度起源于康熙朝,经雍正初建,乾隆朝完善并确立。规定仓谷借贷据灾情决定是否收息或免息,确立了"春借秋还、秋借春归"借贷期限,重灾时全部或半数免还借贷籽种;兵丁从司库内借支的饷银两年内扣饷还款;向灾民借贷耕牛及草料,禁卖禁宰耕牛,严惩偷盗耕牛者,惩处执行禁令不当的官员及借贷失信者。灾荒借贷保障了灾民的再生产能力,促进灾区农业经济的恢复及发展;借贷免息及豁免制度,凸显了专制统治的温情面纱,有利于统治者获取民心;借贷偿还实践塑造了民众灾害自救、自助的文化心态及诚信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前期 借贷制度 农业恢复 诚信塑造
原文传递
清代救灾法规的文献载体 被引量:2
6
作者 赵晓华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8-43,共6页
清代的救灾法规不仅反映在会典、则例等行政、经济类法典及法律规范中,还反映在省例、救灾章程等地方性、临时性的法律规范及其汇编中。清代许多荒政著述对救灾法规进行了整理和归纳,为各级官吏在救灾过程中遵循法定程序、提高办赈效率... 清代的救灾法规不仅反映在会典、则例等行政、经济类法典及法律规范中,还反映在省例、救灾章程等地方性、临时性的法律规范及其汇编中。清代许多荒政著述对救灾法规进行了整理和归纳,为各级官吏在救灾过程中遵循法定程序、提高办赈效率提供了很大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规 章程 省例
下载PDF
清前期灾害信息上报制度建设初探 被引量:1
7
作者 周琼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7-53,共17页
清代报灾制度是在救灾实践中建立、完善起来的,始建于顺治朝,发展于康雍朝,完善于乾隆朝。清代的报灾制度规定了报灾期限及冒灾、瞒灾及告灾不实的处罚,建立了卫所、粮庄报灾制。完备的报灾程序成为确保康乾盛世灾赈制度顺利执行的基础... 清代报灾制度是在救灾实践中建立、完善起来的,始建于顺治朝,发展于康雍朝,完善于乾隆朝。清代的报灾制度规定了报灾期限及冒灾、瞒灾及告灾不实的处罚,建立了卫所、粮庄报灾制。完备的报灾程序成为确保康乾盛世灾赈制度顺利执行的基础,凸显了帝制顶峰阶段灾赈制度成效显著的原因。建立系统的灾赈预警及灾情信息的绿色上报通道机制,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是清代报灾制度垂鉴后代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前期 害信息 制度 害防治
下载PDF
清代淮河流域灾赈中的“局部正义”问题——兼对光绪三十二年苏皖水灾的再探讨 被引量:1
8
作者 袁飞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11-119,共9页
黄河夺淮入海后,淮河流域便成了一个灾害频仍的地区。光绪三十二年(1906)淮河流域苏北皖北地区发生了一场罕见的大水灾,而在随后救济中两地却得到了差别巨大的际遇和厚此薄彼的对待。有五个方面的原因导致了这种差别的产生,但这种层面... 黄河夺淮入海后,淮河流域便成了一个灾害频仍的地区。光绪三十二年(1906)淮河流域苏北皖北地区发生了一场罕见的大水灾,而在随后救济中两地却得到了差别巨大的际遇和厚此薄彼的对待。有五个方面的原因导致了这种差别的产生,但这种层面上的原因分析稍缺理论性高度和整体性观察。职是之故,以光绪三十二年苏皖水灾为讨论线索,从淮河流域灾赈的整体着眼,利用"局部正义"等相关理论框架试图从哲学理论的高度来探讨和分析清代淮河流域灾赈中存在的救济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 局部正义 分配
下载PDF
从辛酉灾赈看嘉庆中衰 被引量:1
9
作者 张艳丽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5期6-8,共3页
嘉庆六年京畿地区发生了一次大水灾,因本年为辛酉年,故又被称为"辛酉大水"。辛酉大水发生在封建统治的中心地区,因此,统治者对此次水灾极为关注,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救灾。嘉庆帝提出周施博济的救灾思想,同时也注意尽力拨付钱粮... 嘉庆六年京畿地区发生了一次大水灾,因本年为辛酉年,故又被称为"辛酉大水"。辛酉大水发生在封建统治的中心地区,因此,统治者对此次水灾极为关注,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救灾。嘉庆帝提出周施博济的救灾思想,同时也注意尽力拨付钱粮。但是,嘉庆时期清王朝开始中衰,救灾成效大不如前。在此次救灾过程中,工赈、煮赈受到最高统治者的特殊关注。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状况,清政府逐渐调整政策,鼓励民间力量参与救灾,给予民间赈济以合法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酉大水 嘉庆中衰
下载PDF
乾隆朝官方灾赈耗用钱粮数额考论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祥稳 韦长发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111-115,共5页
乾隆时期,直隶等18直省灾害频仍、严重。面对灾情,清高宗始终将灾赈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加以实施,灾赈州县厅次达11 505个,为此耗费了国库岁入银、粮的13.4%和11.6%,创有清一代甚至中国古代史上历朝灾赈钱粮额之最。18世纪中期以来,有关乾... 乾隆时期,直隶等18直省灾害频仍、严重。面对灾情,清高宗始终将灾赈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加以实施,灾赈州县厅次达11 505个,为此耗费了国库岁入银、粮的13.4%和11.6%,创有清一代甚至中国古代史上历朝灾赈钱粮额之最。18世纪中期以来,有关乾隆朝的官方灾赈耗用钱粮额问题,引发社会关注。对相关问题的探讨,有利于我们窥视乾隆帝对灾赈的重视程度,洞察其灾赈政策和行为的成败得失,也有助于后世从一个新的视角思考乾隆盛世兴衰之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乾隆朝 钱粮总额
下载PDF
嘉道年间两江总督陶澍的灾赈救荒思想述论
11
作者 李治群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年第5期116-117,共2页
陶澍是嘉庆、道光年间重要官员,经世派代表人物。他的经世致用思想、改革弊政措施日益引起学者重视。本文着重对目前尚不为学界重视的陶澍的灾赈救荒(如灾前预防、灾中救助、灾后重建诸方面)思想进行论述,以期从其救荒思想中有所借鉴。
关键词 陶澍 救荒
下载PDF
嘉道年间解决灾赈问题的对策及其效果
12
作者 林昱明 《陇东学院学报》 2021年第3期55-59,共5页
嘉道年间清王朝国力中衰,府库空虚,赈银吃紧,开始出现荒政危机。对此清政府采取各项应对措施,主要从捐赈和监查两方面入手,试图缓解和防弊赈济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但施行效果不一,无法妥善根除弊病。其中政府的应对政策固然重要,但更... 嘉道年间清王朝国力中衰,府库空虚,赈银吃紧,开始出现荒政危机。对此清政府采取各项应对措施,主要从捐赈和监查两方面入手,试图缓解和防弊赈济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但施行效果不一,无法妥善根除弊病。其中政府的应对政策固然重要,但更为关键的是执行政策的人如何作为,他们的一举一动将直接决定各项政令的最终施行效果。然而事与愿违,赈灾制度本身存在的疏漏之处与政策执行人间难以控制的贪腐问题,常常使得朝廷的赈灾之策不易落到实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嘉道年间 政策
下载PDF
试探林则徐办理灾赈中的防弊措施
13
作者 雷玲凤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39-43,共5页
林则徐任职的道光年间,自然灾害频繁,尤其是特大水灾。清朝虽是历朝救灾制度最为完备的朝代,但当时的清政府已经走向衰败,灾赈也出现了众多弊端。林则徐为官四十载,历官十四省,多次救灾办赈,经验十分丰富,对灾赈种种流弊有着深刻的认识... 林则徐任职的道光年间,自然灾害频繁,尤其是特大水灾。清朝虽是历朝救灾制度最为完备的朝代,但当时的清政府已经走向衰败,灾赈也出现了众多弊端。林则徐为官四十载,历官十四省,多次救灾办赈,经验十分丰富,对灾赈种种流弊有着深刻的认识。面对十分棘手的灾赈问题,他始终清正廉明,孜孜不倦地进行兴利除弊的改革,采取包括重视查赈、整顿吏治、兴办义赈、彻底公开、稳定灾区秩序、防止米价上涨等防弊措施。在颟顸腐败的清朝官场上,林则徐的改革卓有成效,被世人誉为"清赈"。尽管凭借林则徐的一己之力,无法实现"民沾实惠,弊绝风清"的终极目标,但他所付出的努力以及所积累的实践经验是值得后人肯定与深思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则徐 防弊
下载PDF
略论林则徐对灾赈弊端的认识
14
作者 陈继勇 《福建文博》 2015年第2期2-4,共3页
嘉道时期,时逢中衰,灾患频仍,灾赈弊端不断,成为难以解决的顽症。林则徐为官三十多年,多次经手赈务,饱有经验。他并非笼统地说明灾赈弊端问题,而是深入剖析各色人等,一一揭露委员、吏胥、州县、生监、土棍、流民、奸商、殷户八类人存在... 嘉道时期,时逢中衰,灾患频仍,灾赈弊端不断,成为难以解决的顽症。林则徐为官三十多年,多次经手赈务,饱有经验。他并非笼统地说明灾赈弊端问题,而是深入剖析各色人等,一一揭露委员、吏胥、州县、生监、土棍、流民、奸商、殷户八类人存在的弊病,见解深刻,针对性、可操作性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则徐 弊端
下载PDF
清代赈灾制度的外化研究——以乾隆朝“勘不成灾”制度为例 被引量:10
15
作者 周琼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17,共8页
"勘不成灾"是达不到赈济标准的灾荒,历代均不予救济,凸显了传统赈灾制度的缺陷。清代在总结传统灾赈制度的基础上对"勘不成灾"进行赈济并将其制度化,雍正朝开始对"勘不成灾"制度的建设,乾隆朝予以完善,... "勘不成灾"是达不到赈济标准的灾荒,历代均不予救济,凸显了传统赈灾制度的缺陷。清代在总结传统灾赈制度的基础上对"勘不成灾"进行赈济并将其制度化,雍正朝开始对"勘不成灾"制度的建设,乾隆朝予以完善,促成了清代赈灾制度的外化并使其发挥了较好的社会效用,如缓征、分年带征、折征及就地抚恤、酌量赈给银米、蠲免积欠钱粮、借贷、以工代赈等赈济措施,对原本不能享受赈济的灾区的经济恢复产生了促进作用,成为促使清代灾赈制度走向中国传统灾赈制度巅峰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乾隆朝 制度 勘不成 外化
原文传递
民国华洋义赈会河南灾赈述略 被引量:6
16
作者 苏新留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04年第5期37-39,共3页
民国时期 ,河南灾荒严重 ,在政府救荒不力的情况下 ,“义赈”便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表现了出来。不仅国内的慈善人士积极参与 ,以西方传教士为主体的力量也加入了赈灾的行列。华洋义赈会在河南组织了多次灾救活动 ,它先进的救灾理念和所采... 民国时期 ,河南灾荒严重 ,在政府救荒不力的情况下 ,“义赈”便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表现了出来。不仅国内的慈善人士积极参与 ,以西方传教士为主体的力量也加入了赈灾的行列。华洋义赈会在河南组织了多次灾救活动 ,它先进的救灾理念和所采取的具体措施 ,如造林、建桥、修路等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地方的生活环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华洋义 河南活动 农业
下载PDF
救荒无奇策:清代灾赈方式及其特点
17
作者 赵晓华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21-132,共12页
清朝灾赈方式名目繁多,贯穿整个赈灾过程,不同的赈名面向不同的赈济对象,规定了不同时期的赈灾期限和标准,体现了清代荒政既系统严密又灵活多变的实施特点,这有利于加强对灾赈钱粮的合理分布和管控,也有利于将赈灾和农业生产恢复紧密关... 清朝灾赈方式名目繁多,贯穿整个赈灾过程,不同的赈名面向不同的赈济对象,规定了不同时期的赈灾期限和标准,体现了清代荒政既系统严密又灵活多变的实施特点,这有利于加强对灾赈钱粮的合理分布和管控,也有利于将赈灾和农业生产恢复紧密关联起来。不过,由于灾赈方式名目繁多而不易把握,增加了赈灾的繁难程度,对地方官员的办赈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晚清以降,在官赈能力衰落、筹赈艰难的情势下,地方官不得已改赈为抚,对传统灾赈方式进行了变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方式 荒政
原文传递
清代灾赈数据的生成及相关问题——以乾隆朝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5
18
作者 杨双利 《清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15,共15页
有关历史时期的数据大都有着复杂的生成过程,根据不同史料来源、计量标准、统计方法、估算依据所得出的结果千差万别。因此,进行量化历史研究时,有必要对基础数据本身进行一番细致的考察。已有的灾荒史研究中,由于对灾荒规律、文献特征... 有关历史时期的数据大都有着复杂的生成过程,根据不同史料来源、计量标准、统计方法、估算依据所得出的结果千差万别。因此,进行量化历史研究时,有必要对基础数据本身进行一番细致的考察。已有的灾荒史研究中,由于对灾荒规律、文献特征、荒政制度等方面欠缺考虑,以及统计和估算方法上的粗糙与失误,相关的灾情、灾赈数据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在量化数据的获取过程中,不仅要充分考虑学术研究的现实需要,实现方法的科学化,更要注意把握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和文献记录的内在逻辑,实现方法的史学化。在数据的运用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数据之间的匹配关系及其适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数据 数据 《清实录》 量化研究
原文传递
清中后期山西乡村的民间灾赈——以灵石县静升村为中心
19
作者 郝平 《贵州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8-55,共8页
清中后期,山西灵石县静升村频繁遭受各类灾异侵袭。在国家荒政体系衰败、乡村社义仓赈济收效甚微的大背景下,静升村西王氏在乾隆年间多次开展捐输施赈,除本族人外,亦兼及族外乡民。随着西王氏的式微以及异姓乡民实力的增强,静升村逐渐... 清中后期,山西灵石县静升村频繁遭受各类灾异侵袭。在国家荒政体系衰败、乡村社义仓赈济收效甚微的大背景下,静升村西王氏在乾隆年间多次开展捐输施赈,除本族人外,亦兼及族外乡民。随着西王氏的式微以及异姓乡民实力的增强,静升村逐渐形成以村社为核心,通过捐赈公项购粮救济全体乡民的民间灾赈机制。历次灾荒赈济过程中,静升村不仅有效地救济了乡民,而且捐赈公项往往留有盈余,甚至在丁戊奇荒赈济后还有余额。静升村的个案研究表明清代华北以村社为核心的民间灾赈具备持续开展较大规模赈济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中后期 山西 灵石县 静升村 宗族 村社 民间
原文传递
困境与路径:清光宣时期云南灾赈近代化转型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聂选华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25-131,共7页
清朝光宣时期,云南与全国一样同处于"清末自然灾害群发期"或"清末宇宙期",各类自然灾害频繁暴发,官府以清中前期形成的荒政制度为蓝本,按照救灾赈济活动所遵循的原则、步骤和所运用的策略及举措等开展灾赈工作,但... 清朝光宣时期,云南与全国一样同处于"清末自然灾害群发期"或"清末宇宙期",各类自然灾害频繁暴发,官府以清中前期形成的荒政制度为蓝本,按照救灾赈济活动所遵循的原则、步骤和所运用的策略及举措等开展灾赈工作,但因这一时期清廷和云南地方财政资源短缺,传统荒政制度并未在云南救灾实践中得到有效贯彻和落实。在此期间,云南处于社会转型的阵痛期,传统经济结构和社会阶层的裂变与整合推动着地方赈济事务从传统向近代转变,主要表现为民间救灾力量纷纷兴起,灾赈措施被迫近代化,救灾力量、物资、钱款实现从单一向多元转变。尤其是电报通讯、铁路运输等近代科技被运用到救灾环节中,新闻报刊适时宣传近代救荒思想和救灾策略,国内外救灾力量积极参与捐款救灾,相继促进了云南灾荒赈济由传统向近代转型,为云南灾赈的近代化发展提供了可行性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宣时期 云南 清代荒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