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灾害政治学:灾害中的国家 被引量:5
1
作者 丁志刚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35-138,共4页
灾害学因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综合性,是一门综合性强并不断扩展的科学,呈现出明显的多学科交叉、科际结合的特点。在加强自然学科对灾害问题研究的基础上,要加强人文社会科学对灾害的研究。灾害政治学对灾害问题的研究具有其他人文社会... 灾害学因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综合性,是一门综合性强并不断扩展的科学,呈现出明显的多学科交叉、科际结合的特点。在加强自然学科对灾害问题研究的基础上,要加强人文社会科学对灾害的研究。灾害政治学对灾害问题的研究具有其他人文社会学科不可比拟的优势,它是运用人类社会政治组织的形式和优势,研究国家运用政权的力量对各类重大自然灾害进行预防、干预、抗灾救灾,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并对灾后进行重建的科学。构建"灾害政治学",需要探讨其研究对象、研究前提、研究特点、研究任务、研究目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害 灾害政治学 国家
下载PDF
灾害政治学:研究视角与范式变迁 被引量:6
2
作者 李翔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5-80,共6页
灾害政治学是灾害学与政治学互相交融产生的新兴学科,尽管其研究成果并不丰富,且仍在为学科范畴的划定和研究框架的定型而努力,但其研究意义和重要性随着世界范围内灾害事件的增加和加剧而日益凸显。本文在探寻政治与灾害内在联系的基础... 灾害政治学是灾害学与政治学互相交融产生的新兴学科,尽管其研究成果并不丰富,且仍在为学科范畴的划定和研究框架的定型而努力,但其研究意义和重要性随着世界范围内灾害事件的增加和加剧而日益凸显。本文在探寻政治与灾害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对现有灾害政治学研究的视角作出宏观、中观和微观的划分,并且对其研究范式的演进进行了历史梳理,以期对灾害政治学能够获得广泛认可、具有独立性的学科身份做出一定理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害政治学 视角 范式变迁
下载PDF
灾后重建绩效会影响官员晋升吗?——基于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考察
3
作者 张小明 张欣 张天舒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104-112,共9页
选人用人工作任何时期都在进行,而学界对官员晋升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常态化的分析维度。为弥补这一不足,厘清非常态下的官员晋升规律,本研究聚焦汶川地震受灾区,搜集、整理出263位县级“一把手”数据来系统考察灾后重建绩效对官员晋升的... 选人用人工作任何时期都在进行,而学界对官员晋升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常态化的分析维度。为弥补这一不足,厘清非常态下的官员晋升规律,本研究聚焦汶川地震受灾区,搜集、整理出263位县级“一把手”数据来系统考察灾后重建绩效对官员晋升的影响。研究发现,经济重建绩效和社会重建绩效能显著增加县级“一把手”晋升概率,但对党政“一把手”晋升具有不同的影响机制,此外,良好的社会重建绩效能加快县委书记和县长的晋升速度。研究结果表明,“一把手”官员在重要关头、关键时刻的表现会成为上级部门干部任用决策时的考虑,这一发现拓宽了官员晋升的研究范畴,能为完善非常态时期人事管理工作提供一定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重建绩效 官员晋升 灾害政治学
下载PDF
从1942年河南赈灾看抗战时期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博弈 被引量:4
4
作者 孔祥成 刘芳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7-78,共12页
在抗战相持阶段最艰苦的1942-1943年,河南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大饥荒。河南省启动了勘灾和报灾机制,向中央请求赈济并减免军粮征实征购任务。中央政府始出于对地方报灾请赈的不信任和抗战全局的考量,对河南灾荒的介入较慢。围绕军粮减免,... 在抗战相持阶段最艰苦的1942-1943年,河南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大饥荒。河南省启动了勘灾和报灾机制,向中央请求赈济并减免军粮征实征购任务。中央政府始出于对地方报灾请赈的不信任和抗战全局的考量,对河南灾荒的介入较慢。围绕军粮减免,地方与中央以及各部委之间讨价还价、纵横捭阖,凸现了抗战与赈灾、征粮与拨款、中央调控与地方自筹、灾区与邻省以及党、政、军、民多维之间异趋共振的复杂利益格局。媒体尤其是外媒的干预,加速了中央赈灾体制的运作。国民政府最终采取了救灾和正面宣传交叉运用的两手策略化解了其统治合法性危机。究其原因,从赈灾社会化到政治化体现了近代国家统一和集权的进程。窥其利弊,大政府救灾体制的形成具有一体两面辩证的双重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42年 河南大灾 中央与地方 灾害政治学 赈灾近代化
原文传递
隆庆大雨与河东盐政:一项灾害政治学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裴孟华 《天府新论》 2020年第2期50-60,共11页
隆庆四年(1570),晋南地区遭遇了区域性暴雨灾害。自黄河沿岸的荣河、蒲州、永济,到太行山脚下的夏县、安邑、解州等地,都留下了相关记载。位于这一地区的河东盐池面临减产风险,但是由于其特殊的生产机制,国家对盐政的管理体系,以及盐场... 隆庆四年(1570),晋南地区遭遇了区域性暴雨灾害。自黄河沿岸的荣河、蒲州、永济,到太行山脚下的夏县、安邑、解州等地,都留下了相关记载。位于这一地区的河东盐池面临减产风险,但是由于其特殊的生产机制,国家对盐政的管理体系,以及盐场长官的主观选择等因素,中央未能第一时间掌握实况。次年朝廷获悉灾情之后,各方争论的焦点并非池盐生产,在纷扰的政局和边事中整个事件被认为是朝臣间的政治斗争。直到隆庆大雨过后的十余年,时人才重新提起隆庆大雨的深刻影响,并以此为动因各自设计了改革盐政的策略。由隆庆大雨而起的一系列事件,反映了明中期国家财政与区域供给间的勾连,可能会危及国课收入的自然灾害一度被淹没于官员间的互相攻讦之中,之后又演变为一种集体记忆和符号性事件,不断地被各种群体赋予不同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隆庆大雨 河东盐池 明代盐政 灾害政治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