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柏拉图的“洞穴喻” 被引量:19
1
作者 田海平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2期16-21,共6页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洞穴喻”的哲学寓言。这是一个关于人从黑暗走向光明 ,从无知走向有知 ,从被遗弃状态走向被拯救状态的神话。它最形象地表达了柏拉图的哲学理想 :“光源”是理念论的终极实在 ;“灵魂转向”是理念论的基本...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洞穴喻”的哲学寓言。这是一个关于人从黑暗走向光明 ,从无知走向有知 ,从被遗弃状态走向被拯救状态的神话。它最形象地表达了柏拉图的哲学理想 :“光源”是理念论的终极实在 ;“灵魂转向”是理念论的基本原理。柏拉图为西方思想精心设计了一个“光源隐喻” ,它是对光明的一种理解 ,是理性自主独立的凯歌 ,其核心是对“永恒在者”的“光源化”。西方现代文明之“根”一直可以回溯到柏拉图的这个最基本的哲学寓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拉图 洞穴喻 光源隐喻 灵魂转向
下载PDF
试论柏拉图教育本质观的证成逻辑——以《理想国》的隐喻为线索 被引量:6
2
作者 刘海娟 《教育学术月刊》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34-38,共5页
在柏拉图看来,教育是实现其"理想国"的重要手段。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明确提出:教育是一种灵魂转向的技艺。从《理想国》的几个典型隐喻(即洞穴喻、戒指喻、太阳喻、线段喻)中可以发现其教育本质观的证成逻辑。洞穴喻象征... 在柏拉图看来,教育是实现其"理想国"的重要手段。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明确提出:教育是一种灵魂转向的技艺。从《理想国》的几个典型隐喻(即洞穴喻、戒指喻、太阳喻、线段喻)中可以发现其教育本质观的证成逻辑。洞穴喻象征着何谓灵魂转向,戒指喻象征着灵魂为何转向,太阳喻象征着灵魂转向何方,线段喻象征着灵魂如何转向,这一完整的线索使得其教育的本质统一在灵魂转向的技艺之中,从而形成柏拉图教育本质观的系统合理的证成逻辑,也为我们现今思考教育问题提供经典文本的证成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拉图 教育本质观 灵魂转向 洞穴喻 至善
下载PDF
灵魂的转向——教育理念 被引量:4
3
作者 毕世响 《江苏教育研究》 2009年第4期3-7,共5页
按照柏拉图的理念,教育在于灵魂的转向。教育要使人的灵魂,从我们的眼睛看到的感觉世界,进入一个用灵魂的眼睛才能看到的至善至美的理念世界。否则,沉迷于感觉世界的人,就像习惯于在洞穴中生活的囚徒一样,走到洞穴上面的世界,反而觉得... 按照柏拉图的理念,教育在于灵魂的转向。教育要使人的灵魂,从我们的眼睛看到的感觉世界,进入一个用灵魂的眼睛才能看到的至善至美的理念世界。否则,沉迷于感觉世界的人,就像习惯于在洞穴中生活的囚徒一样,走到洞穴上面的世界,反而觉得是痛苦的,仍然想逃回到洞穴中去。教育家是走出洞穴的人,要把洞穴里的囚徒解救出来,使他们的灵魂看到善。当下,我们应该建立这样的教育理念:"人"与"民主","人"与"民主"就是这个时代的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念 至善 可见世界 可知世界 教育 灵魂转向
下载PDF
启蒙中的明与暗:柏拉图的洞穴和鲁迅的铁屋子 被引量:3
4
作者 段从学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64-72,共9页
一个熟悉鲁迅的人,当他合上《呐喊·自序》,随手翻开《理想国》,读到著名的“洞穴”寓言时,会不会惊奇地觉得,鲁迅的“铁屋子”,也有可能是在重复柏拉图的故事呢?当他沿着“洞穴”与“铁屋子”那令人惊奇的相通之处往前行进... 一个熟悉鲁迅的人,当他合上《呐喊·自序》,随手翻开《理想国》,读到著名的“洞穴”寓言时,会不会惊奇地觉得,鲁迅的“铁屋子”,也有可能是在重复柏拉图的故事呢?当他沿着“洞穴”与“铁屋子”那令人惊奇的相通之处往前行进,想要进一步探究两者的异同时,他会不会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鲁迅改造国民灵魂,打破“铁屋子”的“呐喊”,和柏拉图引导“洞穴囚徒”实现“灵魂转向”的“辩证法”,想要解决的都是同一个问题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穴” 柏拉图 鲁迅 《理想国》 国民灵魂 灵魂转向 辩证法
原文传递
柏拉图论灵魂与教育——从《会饮》和《理想国》谈起 被引量:2
5
作者 聂萌 《理论界》 2012年第8期77-78,共2页
柏拉图的教育理念以灵魂不死和轮回学说为基础,包含着两个层面,一些人被灵魂自身驱迫着先去认识实在的世界,而后他们回到城邦,帮助仍在意见世界生活着的人们转向真实。《会饮》作为成熟期著作,能很好地展示第一种教育观念,《理想国》的... 柏拉图的教育理念以灵魂不死和轮回学说为基础,包含着两个层面,一些人被灵魂自身驱迫着先去认识实在的世界,而后他们回到城邦,帮助仍在意见世界生活着的人们转向真实。《会饮》作为成熟期著作,能很好地展示第一种教育观念,《理想国》的洞穴比喻则是对这两种教育观念的综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魂不死 灵魂轮回 灵魂转向 自我教育 教育他人
原文传递
教育的内在品格:精神交流与灵魂转向 被引量:3
6
作者 余小茅 《教育发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0-65,共6页
在中国,当下人们比较关注教育的数量、投入、效率等,由此也使得教育的功利主义、物质主义等逐渐显露,这已经对教育的深入变革与发展带来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为了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全发展,我们认为应关注教育的内在品格,尤其是精神... 在中国,当下人们比较关注教育的数量、投入、效率等,由此也使得教育的功利主义、物质主义等逐渐显露,这已经对教育的深入变革与发展带来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为了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全发展,我们认为应关注教育的内在品格,尤其是精神交流与灵魂转向方面的内在品格,让教育回归教育的本体。其实,这也是教育之为教育的本质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 内在品格 精神交流 灵魂转向
原文传递
柏拉图“洞穴比喻”探析 被引量:3
7
作者 邵晗 古艳芳 《许昌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1期124-127,共4页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借助"洞穴比喻",象征性地说明了两个世界的划分问题,论述了灵魂转向的必要性,并系统地阐述了理念论的丰富内涵。"洞穴比喻"是柏拉图对理念论的深化和总结,它代表了柏拉图的基本思想,是西方哲...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借助"洞穴比喻",象征性地说明了两个世界的划分问题,论述了灵魂转向的必要性,并系统地阐述了理念论的丰富内涵。"洞穴比喻"是柏拉图对理念论的深化和总结,它代表了柏拉图的基本思想,是西方哲学的真正开端,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穴比喻 两重世界 理念论 灵魂转向
下载PDF
论无理数的哲学意义——基于柏拉图和胡塞尔的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方向红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42-148,160,共7页
无理数的出现瓦解了毕达哥拉斯把算术、几何学与宇宙论锻造在一起的统一性,推动了柏拉图将数字本身与计数对象分离开来,发现了有形对象在某种程度上的非存在性以及无形对象在某种程度上的存在性,进而提出可感世界与可知世界、意见与真... 无理数的出现瓦解了毕达哥拉斯把算术、几何学与宇宙论锻造在一起的统一性,推动了柏拉图将数字本身与计数对象分离开来,发现了有形对象在某种程度上的非存在性以及无形对象在某种程度上的存在性,进而提出可感世界与可知世界、意见与真理相互区别的"分离学说"。可以说,无理数直接引发了柏拉图所谓的"灵魂转向"。无独有偶,无理数的出现打碎了数学博士出身的胡塞尔企图从心理主义出发理解计数过程和重建算术学科的理想,迫使胡塞尔承认包括数在内的一般对象相对于具体对象的分离性和在先性特征,从而提出现象学还原理论,而还原其实正是现代版的灵魂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理数 柏拉图 胡塞尔 灵魂转向 现象学还原
原文传递
困境囚徒与光明使者——柏拉图“洞穴喻”的伦理探析 被引量:2
9
作者 冯昊青 胡祎赟 《红河学院学报》 2006年第6期13-15,23,共4页
柏拉图“洞穴喻”形象地说明了世界有可感领域和可知领域两个部分。可感领域是变动不居的现象世界,可知领域是“善的理念”的世界。柏拉图“洞穴喻”的伦理内涵表现在:要达到对“善的理念”的把握,灵魂要发生一系列转向,最终回到它的本... 柏拉图“洞穴喻”形象地说明了世界有可感领域和可知领域两个部分。可感领域是变动不居的现象世界,可知领域是“善的理念”的世界。柏拉图“洞穴喻”的伦理内涵表现在:要达到对“善的理念”的把握,灵魂要发生一系列转向,最终回到它的本真状态。柏拉图“洞穴喻”给我们的伦理启示:真正能够达到对理念把握的人是很少的,这不仅需要伟大的心灵智慧,更需要承担人类责任的巨大勇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拉图 "洞穴喻" 灵魂转向 理念论
下载PDF
教育:引导灵魂转向的技艺——基于对“洞穴隐喻”的解读 被引量:1
10
作者 周东艳 《语言与教育研究》 2023年第4期51-57,共7页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探讨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是正义”,他从“理想国”的思想建构引申出培养城邦统治者的教育问题。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对“洞穴隐喻”进行深入解读,发现教育的基础条件在于灵魂自身具有的德性;教育的本质内涵在于引导...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探讨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是正义”,他从“理想国”的思想建构引申出培养城邦统治者的教育问题。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对“洞穴隐喻”进行深入解读,发现教育的基础条件在于灵魂自身具有的德性;教育的本质内涵在于引导灵魂转向,实现灵魂的超越和完善;同时由“哲学王悖论”问题的探讨揭示人的存在始终具有二重性。借此审视现代教育,发现现代教育存在灵魂转向与物欲解放的价值倒转问题;现代教育承担着协调人的个体性存在与社会性存在之间永恒张力的使命;现代教育正在逐渐从引导灵魂转向走向视界的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想国》 洞穴隐喻 灵魂转向 哲学王悖论 视界融合
下载PDF
浅谈柏拉图的“回忆说” 被引量:1
11
作者 许晨晴 《文教资料》 2016年第36期6-8,共3页
“回忆说”在柏拉图的文艺思想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在摆脱了摹仿的肤浅性后进入到灵魂的迷狂,从而连结了可见的客观世界与可知的理式世界。灵魂在上界曾观照过真实体,它自身的不朽不灭与不断的转世回生,以及在此过程中积累的充分的知识... “回忆说”在柏拉图的文艺思想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在摆脱了摹仿的肤浅性后进入到灵魂的迷狂,从而连结了可见的客观世界与可知的理式世界。灵魂在上界曾观照过真实体,它自身的不朽不灭与不断的转世回生,以及在此过程中积累的充分的知识,让回忆具有可能性。在降落尘世之后,受到尘世与肉体的阻碍,灵魂的回忆需要得到适当的提问和感觉的提示,由此进入到灵魂中用理智回忆自身实在,让灵魂追忆起理式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忆说 理式 灵魂转向
下载PDF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与正义观——基于《理想国》中的“洞穴喻”隐喻
12
作者 周妍璇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10-13,共4页
“洞穴喻”是柏拉图的《理想国》中非常关键的内容,蕴意丰富,具有多种解读的可能,其对真理的探索和对人生意义的追问,仍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文章首先对“洞穴喻”进行简单地阐释,在巩固与强调《理想国》中的其他隐喻的基础上,剖析了人类... “洞穴喻”是柏拉图的《理想国》中非常关键的内容,蕴意丰富,具有多种解读的可能,其对真理的探索和对人生意义的追问,仍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文章首先对“洞穴喻”进行简单地阐释,在巩固与强调《理想国》中的其他隐喻的基础上,剖析了人类对真理层层递进的看见以及对至善真理的追求。接着,围绕柏拉图的人性论,通过阐释灵魂的永恒性、向善性以及“理性”的含义、可能性和凌驾性,强调“洞穴喻”所体现的教育的最终目的——促进灵魂转向。最后围绕“洞穴困境”凸显柏拉图的正义观,即正义一定比不正义幸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穴喻 灵魂转向 理性 正义
下载PDF
教育:灵魂转向还是技术培训——兼谈自由教育观念下的文科教育 被引量:1
13
作者 金林南 《现代教育管理》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3,共3页
古今教育发生的一个核心转换是从"灵魂转向的技艺"到专门化的"技术培训",这种转换具体体现为教育在社会功能、目的基础及内容上所发生的变化。施特劳斯认为,大众文化平庸化的侵蚀,特别期待自由教育提供人性的卓越,... 古今教育发生的一个核心转换是从"灵魂转向的技艺"到专门化的"技术培训",这种转换具体体现为教育在社会功能、目的基础及内容上所发生的变化。施特劳斯认为,大众文化平庸化的侵蚀,特别期待自由教育提供人性的卓越,自由教育的成品是一个有文化的人,它的重要前提是老师首先接近大师。文科教育必须在关注人的灵魂、注重阅读、倾注耐心和开放的格局下才能求解当代文科生的窘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教育 灵魂转向 技术培训 文科教育
下载PDF
守望儿童世界的“灵魂转向”——对教育回归儿童立场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玮 《中小学德育》 2012年第8期17-19,共3页
当下,儿童“被成人化”已使儿童世界处在危险边缘,而儿童立场的缺失则使教育走进了一个死胡同。儿童立场的确立是教育的根本旨归和出发点。要使儿童的灵魂转向,教育者的灵魂应当先于儿童转向。要正视儿童世界的存在,实现教育思想和... 当下,儿童“被成人化”已使儿童世界处在危险边缘,而儿童立场的缺失则使教育走进了一个死胡同。儿童立场的确立是教育的根本旨归和出发点。要使儿童的灵魂转向,教育者的灵魂应当先于儿童转向。要正视儿童世界的存在,实现教育思想和行为的转变:教师要做长大的儿童,要保护童心,要积极面对成人和儿童世界的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世界 儿童立场 灵魂转向
下载PDF
《理想国》中“洞喻”的教化意含
15
作者 肖会舜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91-95,共5页
柏拉图在理念论的基础上区分了可见世界与可知世界并确立了灵魂转向的方向。笔者主要分析《理想国》中"洞喻"所叙述的"灵魂转向"所体现出的对本体性知识的专注、德性超越的内向性及其教化的本质。
关键词 《理想国》 “洞喻” 灵魂转向 教化
下载PDF
黑暗世界的烛照——以柏拉图“洞喻”理论阐释莫言《檀香刑》 被引量:1
16
作者 齐菲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15年第12期37-39,共3页
莫言获诺奖后,文学界对莫言的评论层出不穷,其继《丰乳肥臀》之后的力作《檀香刑》,更是受到了文学评论者的热议。他们或是对其独特的叙述方式进行阐释,或是对其所表现出的封建文化进行解构,或是将其与鲁迅的"看客文化"作对... 莫言获诺奖后,文学界对莫言的评论层出不穷,其继《丰乳肥臀》之后的力作《檀香刑》,更是受到了文学评论者的热议。他们或是对其独特的叙述方式进行阐释,或是对其所表现出的封建文化进行解构,或是将其与鲁迅的"看客文化"作对比研究,而用理论阐释其文化内涵的甚少。文章采用柏拉图的"洞喻"理论,揭示《檀香刑》中所表现的处于半封建社会的人们的灵魂转向,挖掘莫言植根于民族精神的洞喻情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言 《檀香刑》 柏拉图 灵魂转向 洞喻情结
下载PDF
解读柏拉图“洞穴比喻” 被引量:1
17
作者 冯晓洁 《武夷学院学报》 2016年第8期10-13,共4页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得意门生,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一位大哲学家,在其早期的著作《理想国》中提出著名的"洞穴比喻"。在这个比喻中,他将世界划分为感觉世界和理念世界,并且柏拉图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伟大的哲学家,为政治服务,...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得意门生,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一位大哲学家,在其早期的著作《理想国》中提出著名的"洞穴比喻"。在这个比喻中,他将世界划分为感觉世界和理念世界,并且柏拉图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伟大的哲学家,为政治服务,他还提出教育本质就是促进个体灵魂的转向。柏拉图提出的观点当时震惊一时,对后世的影响也是不可估量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穴比喻 感觉世界 理念世界 灵魂转向
下载PDF
《王制》中的洞穴与灵魂转向 被引量:1
18
作者 戚瑞 《社科纵横(新理论版)》 2008年第4期340-342,共3页
在这里会忘记的人是不知道标准数量的人,也即不懂得适度,这是因为没有智慧的帮助。智慧是如何获得的?通过灵魂转向,而灵魂转向发生在《王制》第七卷的"洞穴"之中。"洞穴"影像一只被认为是描写的是城邦和哲人的关系... 在这里会忘记的人是不知道标准数量的人,也即不懂得适度,这是因为没有智慧的帮助。智慧是如何获得的?通过灵魂转向,而灵魂转向发生在《王制》第七卷的"洞穴"之中。"洞穴"影像一只被认为是描写的是城邦和哲人的关系,在其中哲人被城邦处死。因此我们还要问一个问题,在洞穴中的灵魂转向获得是什么样的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穴 爱欲 美好 生活方式 哲人 灵魂转向
原文传递
从柏拉图的“洞穴比喻”来浅谈灵魂转向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根磊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2期11-12,共2页
柏拉图的"洞穴比喻"具有深刻的寓意,"洞穴比喻"中囚徒走出洞穴,克服困难得到理念知识,然后返回洞穴中。这一过程是灵魂附着身体遗忘理念知识,经过训练学习,然后回忆起理念领域的知识的现实写照。同时,柏拉图通过&qu... 柏拉图的"洞穴比喻"具有深刻的寓意,"洞穴比喻"中囚徒走出洞穴,克服困难得到理念知识,然后返回洞穴中。这一过程是灵魂附着身体遗忘理念知识,经过训练学习,然后回忆起理念领域的知识的现实写照。同时,柏拉图通过"洞穴比喻"来阐明了哲学家的使命,表明了哲学家是实现灵魂转向的真正引导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拉图 洞穴比喻 灵魂转向
下载PDF
论教育作为灵魂转向的方向性——柏拉图《理想国》第七卷释义 被引量:1
20
作者 胡君进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2015年第1期51-69,共19页
本文通过对柏拉图《理想国》第七卷的释义,在对洞穴隐喻的结构和意义梳理基础上,发现教育作为一门灵魂转向技艺的同时,这一灵魂转向还具有不同维度的方向性。这一方向性关涉到不同灵魂状态和生活方式的变动。尤其在洞穴隐喻中,存在着囚... 本文通过对柏拉图《理想国》第七卷的释义,在对洞穴隐喻的结构和意义梳理基础上,发现教育作为一门灵魂转向技艺的同时,这一灵魂转向还具有不同维度的方向性。这一方向性关涉到不同灵魂状态和生活方式的变动。尤其在洞穴隐喻中,存在着囚徒从洞穴内朝洞外的日光出离,又从洞外世界返回下降到洞穴之中的过渡。本文认为这两次不同方向的灵魂转向存在着极其丰富的隐晦意蕴,其必须放置于《理想国》大的政治哲学背景才能被理解。本文提出哲人重新返回洞穴虽是一种被迫或被派遣的行为,但它却恰好促成了灵魂的成熟。柏拉图试图借此隐射出教育作为灵魂转向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走出城邦世界,而是应该重新下降到现实城邦以获得实践智慧在灵魂中的生成。但这却是一次艰辛和危险的过渡,其又隐晦表露出哲人的个体幸福与城邦的政治生活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的紧张。而柏拉图在处理这一紧张关系时,最终选择了哲人应该返归城邦政治生活的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 洞穴隐喻 灵魂转向 隐晦意蕴 哲人与城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