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内蒙昭盟巴林左旗林东街北山坡辽代遗址出土的陶器
被引量:8
- 1
-
-
作者
汪宇平
-
出处
《文物》
1956年第2期29-33,共5页
-
文摘
在内蒙古东部区昭乌达盟巴林左旗林东街的南方二公里,是著名的辽代上京临潢府古城的所在地。在林东街的北山坡上,早知道有些辽代和近代的墓葬,而没发现大规模的遗址。1954年夏季以来,林东街的建筑工程需要很多黄土,用户在北山坡上挖土,在黄土里发现灰堆,因为不可使用,留在地面越来越多。1954年5月我到林东街时,地面上留下的灰堆已经约有15处了。
-
关键词
陶器
巴林左旗
遗址
陶片
灰堆
出土
辽代
内蒙古东部
建筑工程
北山
-
分类号
K8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內蒙昭烏達盟印紋陶的時代問題
被引量:3
- 2
-
-
作者
汪宇平
-
出处
《考古》
1955年第4期14-18,4-5,共7页
-
文摘
我在1954年8—10月间,第二次前往昭烏達盟調查文物古蹟。在五個旗縣之間,發現了新(細)石器時代的遺址共12处;我們所做的工作,主要是(与本文直接有關的): 1.清理了林东街北山坡契丹人時代的遺址1处、灰堆15座; 2.在巴林左旗宝泉村發掘契丹人時代甕棺墓2座;
-
关键词
陶片
新石器
契丹人
陶器
山坡
古城
巴林左旗
共存
清理
灰堆
-
分类号
K85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内蒙古伊盟杭锦旗锡尼镇附近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被引量:1
- 3
-
-
作者
盖山林
-
出处
《考古》
1983年第12期1097-1101,共5页
-
文摘
杭锦旗位于内蒙古伊克昭盟西北部,锡尼镇是杭锦旗旗府所在地。1971年8月笔者与李作智同志到杭锦旗作文物调查时,在该镇东南不远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一处。遗址位于锡尼镇东南约1公里,东胜至锡尼镇的公路在其西北穿过。遗址的北面和西面有陶来沟环绕,这是一条很宽的乾河。遗址西、南两面,为固定沙丘构成的台地,其间沙丘密布,有些地方的表土已被狂风吹去,将原来的沙土地面露出,地势西南高、东北低。遗址中心地区,南北约100米,东西约150米,在其附近约300米范围内,均可发现遗物。地表上遗迹较多,发现灰堆四处,其上部灰土已被风吹去,灰堆周缘的界限不甚清楚,亦没有一定的形状,面积大小不等。
-
关键词
新石器时代遗址
内蒙古
文物调查
中心地
伊克昭盟
细石器
第二步加工
固定沙丘
刮削器
灰堆
-
分类号
K85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朱熹反切考》后记
- 4
-
-
作者
陈鸿儒
-
机构
福建龙岩师专中文系
-
出处
《怀化学院学报》
1991年第3期84-93,共10页
-
文摘
王力先生《朱熹反切考》载于《龙虫并雕斋文集》第三册(中华书局出版,1982年10月第一版)257页至338页。王先生《汉语语音史》第七章宋代音系以此文的结论为主要依据。笔者在学习过程中,觉得文章分韵时在材料上、方法上都有一些疏忽,并逐条记于其所分每个韵部之后,今择其大者依韵部次序抄录于下,请读者自备原文对照。
-
关键词
叶音
韵字
朱熹反切
反韵
韵例
灰堆
韵叶
去声
阳韵
平声
-
分类号
G4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我儿时的唐家巷
- 5
-
-
作者
龚平
-
出处
《苏州杂志》
2004年第3期17-20,共4页
-
文摘
唐家巷在相门城内。我住在唐家巷的辰光,正是自己的童年和少年时代。这条长不过三百米、铺着小石子的巷子,当年有着苏州古城特有的小巷深处氛围,又因地处城东僻静的一隅,巷子里和巷子周边,还留着城乡结合处那种种别样的情趣。"唐角朗"、"场朗向"、"灰堆园"和"钟楼头"……这些,组成了记忆深处我儿时的唐家巷那些难以忘怀的片段。
-
关键词
灰堆
城乡结合
苏州古城
钟楼
石库门
居委会
四十年
小巷
记忆
苏州话
-
分类号
I267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锦灰堆与蔷薇花——阅读前史与书的轮回(之十四)
- 6
-
-
作者
吴亮
-
出处
《书城》
2011年第4期47-53,共7页
-
文摘
回首往事,普鲁斯特对那块马德兰小点心的百年记忆,被后人反复引用的,半睡半醒的,赢弱,恋床,女性化,或受弗洛伊德式儿童期性欲支配的那种缠绵视角。
-
关键词
二十世纪
蒋介石
七十年
乔伊斯
灰堆
安东尼奥
梁启超
民国时期
记忆
垃圾
-
分类号
I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走进哈巴湖
- 7
-
-
作者
侯凤章
-
出处
《朔方》
2005年第1期59-60,共2页
-
-
关键词
史书记载
新石器文化遗址
丘陵
盐池县
遗存
灰堆
淡水湖
刮削器
夏朝
烧尽
-
分类号
I267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天津市河西区灰堆人民公社的一年
- 8
-
-
作者
杨英豪
-
机构
灰堆人民公社
-
出处
《经济研究》
1960年第5期22-27,共6页
-
文摘
灰堆人民公社在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在上级党的正确领导下,从1958年10月开始筹备,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于1959年4月诞生了。它是以国营天津造纸总厂为中心,包括灰堆地区的工业、农业、商业、文教卫生事业以及机关、邮局、银行等十三个单位组成的,工农商学兵五位一体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公社共有2,752户,17,434人。其中职工及其家属15,393人,占全社人口的88%,农业人口2,040人占11%,其他为1,513人占1%。全社面积共约30平方华里,有可耕地2,166亩,其中园田1,284亩,稻田810亩。
-
关键词
人民公社
卫生事业
灰堆
粘合剂
生活服务
大工业
劳动力
塑化剂
工业生产
生产服务
-
分类号
F0
[经济管理—政治经济学]
-
-
题名红军爷
- 9
-
-
作者
葛林
-
出处
《朔方》
1996年第6期16-28,共13页
-
文摘
一 红军爷那时还不是红军爷,红军爷那时还小,三根筋挑着一颗大脑瓜儿。红军爷没有各姓,却因了那颗大头,人们便唤他叫个瓜儿,那麻秆粗的腿脚,被十二月的寒风刺刮得血口儿涟涟。两只小手像刚从炭灰堆儿里走出的两只鸡爪儿;一爪儿抓了根柳条棍子。
-
关键词
文化大革命
红军
婆姨
农场
战士
顺口溜
脾性
共产党员
管理员
灰堆
-
分类号
I247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冬天里那一炉火
- 10
-
-
作者
宁眸
-
出处
《老友》
2018年第1期18-18,共1页
-
文摘
每到冬天,我都会怀念老家厅堂里那一炉火。那炉用木柴燃起来的炉火,飘着最原始的温暖。那屋顶上冉冉升起的淡蓝色烟,柔柔地融化了多少游子归来的念想。那时候,我家住在山区,我们那儿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四四方方、半米见方的火炉,作为冬天全家取暖的设备。火炉设置在厅堂靠墙一角的背风位置,也有人专门用一间僻静小屋作为设置火炉的屋子。
-
关键词
柔柔
四四方方
半米
念想
祖母
一间
我们小时候
灰堆
壶水
盆里
-
分类号
TS974.1
[轻工技术与工程]
-
-
题名幸福的回忆
- 11
-
-
作者
金爱平
-
机构
中央音乐学院少年班
-
出处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1982年第3期10-10,共1页
-
文摘
亲爱的母校,您好!在离别二十五年后的今天,您的儿女们从四方八方来到您的身边,欢天喜地,百感交集…… 曾有人问:你在哪儿度过了一生中最难忘的年月?我毫不犹豫地回答:音院附中! 啊!怎能忘记那丰富多彩的队日和团日——灰堆的军事游戏,水上公园的半夜偷营,火车站前自编自演的街头活报剧……记得吗?
-
关键词
军事游戏
水上公园
百感交集
火车站
队日
灰堆
团日
中央音乐学院
四方
自编
-
分类号
J6
[艺术—音乐]
-
-
题名让有趣成为生活的主题
- 12
-
-
作者
佚名
-
出处
《家庭之友(佳人)》
2012年第7期34-34,共1页
-
文摘
提起有趣的生活,总是难以略过"京城第一玩家"王世襄,老先生一辈子沉迷于各种小情致,养狗、放鸽、喂蛐、驾鹰、烹饪,不仅样样上手,而且样样精通。如此"玩物丧志"却有个很励志的结局,不仅出了一系列专门讲怎么玩乐的书,比如《锦灰堆》;还收获了数不清的赞誉,2003年。
-
关键词
生活
收获
烹饪
结局
灰堆
荷兰
京城
主题
精通
颁发
-
分类号
C913
[经济管理]
-
-
题名黎里皮蛋
- 13
-
-
作者
陈志强
-
出处
《苏州杂志》
2002年第5期79-79,共1页
-
文摘
皮蛋,也称彩蛋、松花蛋,传说出自江南古镇黎里。黎里自东向西流淌着一条三里多长的市河,市河边上布满了商肆店摊,其中有一爿茶馆店,店主姓林。店后有一个小院,店内烧灶的砻糠灰和泡过的茶叶全倒在小院的东墙角。西墙角砌有一个鸭棚,养着蛋鸭。一天,林老板到小院里来清理砻糠灰。
-
关键词
皮蛋
江南古镇
彩蛋
松花蛋
茶馆
茶叶渣
鸭蛋
传说
灰堆
老板
-
分类号
I267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慎防“死灰”复燃
- 14
-
-
作者
曹旺盛
-
出处
《消防月刊》
1998年第5期18-18,共1页
-
文摘
这里讲的“死灰”通常是指烧过的麦草灰、木柴灰、煤球灰等。这些东西从表面上看已经没有火星,好像不会再烧起来,其实这些“死灰”并没有真正熄灭,它们具有较多的热量,往往经风一吹,火星得到新鲜空气,就会使尚未燃尽的可燃物继续燃烧,引燃灰堆里、墙角处和附近的可燃物。
-
关键词
死灰
未燃尽的可燃物
新鲜空气
继续燃烧
火星
并没有
灰堆
煤球
再烧
热盆
-
分类号
TU998.1
[建筑科学—市政工程]
-
-
题名明清皇宫用煤的故事
- 15
-
-
作者
祁守华
-
出处
《当代矿工》
1996年第7期30-30,共1页
-
文摘
明清两朝定都北京,位于京城中心的故宫博物院就是当年的皇宫。有人说,明清时期皇宫炊饭取暖,只烧木炭,不生煤火,其实不然。史料证实,皇宫用煤经历了一个由不用到用、由用量少到用量多、由单一烧用原煤到制作并兼用型煤的发展变化过程。 据《明宫史》记载,从明朝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朝廷迁都北京到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的两百年间,皇宫为防止发生火灾,一直。不敢用煤”,宫中官员人等的“日用饭食”,都是在皇城墙外护城河边等处做熟,然后担抬入宫,在铁皮钉成的火池内用木炭火“热而食之”,这是明朝历代皇帝相沿的旧规。 到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熹宗即位。巨宦魏忠贤被任为司礼秉笔太监(记录皇帝口述命令的宦官),后又兼掌东厂(由皇帝控制的特务机关)。
-
关键词
明清
宫内
太监
公元
宫中官
木炭
灰堆
魏忠贤
煤炭
生煤
-
分类号
K249
[历史地理—历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