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4篇文章
< 1 2 4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生物学特性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75
1
作者 程建平 曹凑贵 +4 位作者 蔡明历 汪金平 原保忠 王建漳 郑传举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859-1865,共7页
以杂交水稻两优培九为试验材料,利用测坑栽培条件,比较了4种灌溉方式下的水稻生物学特性与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与淹水灌溉相比,间歇灌溉叶面积指数大,叶片光合速率高,蒸腾速率较低,叶片水分利用效率高;半干旱栽培叶片水分利用效率相... 以杂交水稻两优培九为试验材料,利用测坑栽培条件,比较了4种灌溉方式下的水稻生物学特性与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与淹水灌溉相比,间歇灌溉叶面积指数大,叶片光合速率高,蒸腾速率较低,叶片水分利用效率高;半干旱栽培叶片水分利用效率相对较高;干旱栽培叶面积指数小,叶片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降低,且后期叶片早衰.间歇灌溉、半干旱栽培和干旱栽培比淹水灌溉分别节水8.75%、17.96%和29.69%;产量分别增产24.02%、减产5.07%和减产38.93%;水分利用效率以间歇灌溉最高,半干旱栽培次之,淹水灌溉和干旱栽培较低.间歇灌溉下稻粒的整精米率、精米率、粒长均高于其它处理,但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低于其它处理;随着稻田耗水量的减少,水稻的直链淀粉含量降低,而胶稠度和蛋白质含量提高.试验结果表明间歇灌溉为南方稻区较适宜的灌溉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学特性 灌溉方式 水稻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产量和水分生产率的影响 被引量:73
2
作者 程建平 曹凑贵 +3 位作者 蔡明历 原保忠 王建漳 郑传举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28-33,共6页
以杂交水稻两优培九和Ⅱ优725为试验材料,利用测筒栽培条件,比较了4种不同灌溉方式下的水稻产量、品质及水分生产率。结果表明:与淹水灌溉相比,间歇灌溉、半干旱栽培和干旱栽培下两优培九全生育期的耗水量分别减少了10.65%、25.70%、34.... 以杂交水稻两优培九和Ⅱ优725为试验材料,利用测筒栽培条件,比较了4种不同灌溉方式下的水稻产量、品质及水分生产率。结果表明:与淹水灌溉相比,间歇灌溉、半干旱栽培和干旱栽培下两优培九全生育期的耗水量分别减少了10.65%、25.70%、34.68%,产量分别增产7.38%、减产17.29%和减产41.01%;Ⅱ优725耗水量分别减少了12.49%、22.08%、32.24%,产量分别增产8.54%、减产20.00%和减产46.43%。水分生产率以间歇灌溉最高,半干旱栽培次之,淹水灌溉和干旱栽培较低。间歇灌溉下稻粒的整精米率、精米率、粒长均高于其他处理,但垩白粒率、垩白度低于其他处理;随着稻田耗水量的减少,稻粒的直链淀粉含量降低,而胶稠度和蛋白质含量提高。试验结果表明间歇灌溉为南方稻区较适宜的灌溉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方式 水稻 产量 水分生产率 品质
下载PDF
不同灌溉方式对番茄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4
3
作者 刘明池 刘向莉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3-95,共3页
针对目前水资源紧缺与蔬菜生产用水的矛盾,采用滴灌、渗灌等新的节水灌溉技术与传统漫灌方式进行比 较,研究了3种不同灌溉方式对番茄植株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和节水效果。试验表明,滴灌和渗灌灌溉方式的植 株生长和产量都较漫灌方式... 针对目前水资源紧缺与蔬菜生产用水的矛盾,采用滴灌、渗灌等新的节水灌溉技术与传统漫灌方式进行比 较,研究了3种不同灌溉方式对番茄植株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和节水效果。试验表明,滴灌和渗灌灌溉方式的植 株生长和产量都较漫灌方式有较大的提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增加;采用滴灌和渗灌栽培的灌水量显著减少,极大地 提高了水分生产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方式 滴灌 渗灌 番茄 植株生长 产量 水分生产率 蔬菜生产 增加 影响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效益和应用前景分析 被引量:41
4
作者 常旭虹 《耕作与栽培》 2004年第1期1-3,44,共4页
对保护性耕作在社会、生态、经济三方面的优势效益进行了系统分析 ,并针对保护性耕作技术在研究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建议 。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技术 效益分析 应用前景 土壤PH值 病虫草害防治 环境污染 免耕机械 灌溉方式
下载PDF
生态用水的概念界定及其在西北干旱区实施的策略 被引量:33
5
作者 张思玉 杨辽 陈戈萍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77-282,共6页
通过对生态用水的概念进行了界定 ,并结合西北干旱区的实际提出了以下几点实施生态用水的策略 :(1)把生态用水放在西北干旱区经济建设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优先考虑 ;(2 )对天然植被 ,特别是在干草原和干旱的荒漠草原区域 ,通过... 通过对生态用水的概念进行了界定 ,并结合西北干旱区的实际提出了以下几点实施生态用水的策略 :(1)把生态用水放在西北干旱区经济建设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优先考虑 ;(2 )对天然植被 ,特别是在干草原和干旱的荒漠草原区域 ,通过人工降水补充其用水 ;(3)对人工植被 ,以引水灌溉为主 ;(4 )对于绿洲 ,结合生产用水进行合理再分配 ;(5 )充分发挥西北干旱区的廊道效应优势 ;(6 )改变传统的灌溉方式 ,大力开展节水灌溉 ;(7)协调好生态用水和生产用水、生活用水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用水 西北干旱区 可持续发展 天然植被 绿洲 人工植被 灌溉方式
下载PDF
灌溉方式和施氮量对棉花生长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45
6
作者 王肖娟 危常州 +4 位作者 张君 董鹏 王娟 朱齐超 王金鑫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54-561,共8页
设置2年田间小区试验,探讨了不同灌溉方式及施氮量对棉花生物量、氮素吸收量、皮棉产量及氮素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漫灌相比滴灌显著增加了棉花生物量、氮素吸收量、皮棉产量以及氮肥利用率;滴灌棉花地上部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 设置2年田间小区试验,探讨了不同灌溉方式及施氮量对棉花生物量、氮素吸收量、皮棉产量及氮素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漫灌相比滴灌显著增加了棉花生物量、氮素吸收量、皮棉产量以及氮肥利用率;滴灌棉花地上部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吸收量显著大于漫灌,而地下部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吸收量显著低于漫灌,滴灌条件下较好的水分条件抑制了棉花根系生长而促进地上部生长。施用氮肥显著提高了棉花生物量、氮素吸收量。皮棉产量在施氮量为360 kg.hm-2时最大,过高氮肥投入无助于棉花产量提高。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氮肥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偏生产力均显著降低。灌溉方式与施氮量互作效应对棉花单株铃数及皮棉产量产生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方式 施氮量 产量 氮素利用效率 棉花
下载PDF
灌溉方式对减轻水稻高温危害的作用 被引量:42
7
作者 段骅 俞正华 +3 位作者 徐云姬 王志琴 刘立军 杨建昌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7-120,共14页
为探明灌溉方式对减缓水稻高温危害的影响,以中籼水稻品种黄华占和双桂1号为材料,在抽穗灌浆期进行高温(白天/夜间平均温度为35.1℃/20.8℃)和正常温度(白天/夜间平均温度为29.0℃/20.8℃)处理并设置轻干湿交替灌溉(土壤落干至土水势为?... 为探明灌溉方式对减缓水稻高温危害的影响,以中籼水稻品种黄华占和双桂1号为材料,在抽穗灌浆期进行高温(白天/夜间平均温度为35.1℃/20.8℃)和正常温度(白天/夜间平均温度为29.0℃/20.8℃)处理并设置轻干湿交替灌溉(土壤落干至土水势为?15kPa时复水)、重干湿交替灌溉(土壤落干至土水势为?30kPa时复水)和水层灌溉(对照)3种灌溉方式,观测产量和品质形成的特点。结果表明,在相同温度尤其是在高温胁迫下,与水层灌溉相比,轻干湿交替灌溉显著增加结实率、千粒重和产量,增加出糙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降低垩白米率和垩白度,增大崩解值,减小消减值,重干湿交替灌溉的结果则相反。2个品种结果趋势基本一致。说明抽穗结实期遭受高温胁迫,采用轻干湿交替灌溉方式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和较好的稻米品质。冠层相对湿度降低、叶片活性氧()生成速率减小、抗氧化物质抗坏血酸和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增加、内源细胞分裂素浓度及籽粒亚精胺和精胺浓度的提高是轻干湿交替灌溉方式减轻水稻高温危害的重要生态生理原因。O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高温 灌溉方式 产量 品质 生理机制
下载PDF
灌水方式对不同小麦品种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0
8
作者 吕丽华 胡玉昆 +1 位作者 李雁鸣 王璞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8-92,共5页
为给冬小麦生产中合理灌溉提供依据,以河农859和豫麦49为材料,设置三种灌水方式,即S1(冻水+拔节水)、S2(拔节水)和S3(拔节水+灌浆水),主要研究了不同水分处理下2个品种各生育时期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动态、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性状。结果表... 为给冬小麦生产中合理灌溉提供依据,以河农859和豫麦49为材料,设置三种灌水方式,即S1(冻水+拔节水)、S2(拔节水)和S3(拔节水+灌浆水),主要研究了不同水分处理下2个品种各生育时期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动态、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性状。结果表明,在拔节期、灌浆前期和生育后期,S1、S2处理0-80cm土层分别处于不同程度的水分胁迫条件下,S3处理0-40 cm处于不同程度胁迫。豫麦49的水分利用效率以S3处理最高,且显著高于S1和S2;河农859的水分利用效率以S2、S3较高,且显著高于S1,同时S2与S3的产量差异不显著,说明适度水分胁迫在不影响河农859产量的同时还可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河农859籽粒产量以浇2水的S3较高,但与浇1水的S2产量差异不显著;而豫麦49在S3处理下的产量显著高于S2和S1。表明河农859抗旱性较强,只浇拔节水即可以在基本满足产量形成需要前提下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而豫麦49只有在供水充足条件下才能发挥其高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灌溉方式 水分利用效率 产量
下载PDF
不同灌水方式对水稻生育特性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37
9
作者 张荣萍 马均 +2 位作者 王贺正 李艳 李旭毅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5年第9期144-150,共7页
以冈优527、D优363、汕优63为材料,设4个不同水分灌溉方式,研究了不同灌溉方式下水稻生育特性、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结果表明:与淹水灌溉相比,湿润灌溉(前期)+浅水灌溉(孕穗期)+干湿交替灌溉(抽穗-成熟期)的灌溉方式,可促进叶片和根系生... 以冈优527、D优363、汕优63为材料,设4个不同水分灌溉方式,研究了不同灌溉方式下水稻生育特性、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结果表明:与淹水灌溉相比,湿润灌溉(前期)+浅水灌溉(孕穗期)+干湿交替灌溉(抽穗-成熟期)的灌溉方式,可促进叶片和根系生长,剑叶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高,有利于干物质积累;植株生理活动旺盛;其有效穗、结实率、千粒重、产量和水分利用率均高于淹水灌溉。湿润灌溉有利于根系生长,延缓根系和叶的衰老;产量和水分利用率比淹水灌溉略高。旱种抑制水稻根系生长和地上部干物质积累,产量和水分利用率比淹水灌溉显著降低。因此,湿润灌溉(前期)+浅水灌溉(孕穗期)+干湿交替灌溉(抽穗-成熟期)的灌溉方式更有利于稻株生长发育、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提高。冈优527、D优363的水分利用率显著高于汕优6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灌溉方式 生育特性 产量 水分利用率 灌水方式 冈优527 干物质积累 淹水灌溉 根系生长
下载PDF
中国利用微咸水灌溉研究与实践进展 被引量:38
10
作者 刘静 高占义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1-104,共4页
利用微咸水进行灌溉是应对水资源短缺的重要措施之一。中国在微咸水灌溉方面已进行了大量研究和实践,并取得了许多成功经验。本文概括总结了中国利用微咸水进行灌溉的方式和关键技术,以及微咸水灌溉的优点,并探讨了微咸水灌溉存在的问... 利用微咸水进行灌溉是应对水资源短缺的重要措施之一。中国在微咸水灌溉方面已进行了大量研究和实践,并取得了许多成功经验。本文概括总结了中国利用微咸水进行灌溉的方式和关键技术,以及微咸水灌溉的优点,并探讨了微咸水灌溉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应加强的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咸水 农业灌溉 灌溉方式 关键技术
下载PDF
不同试点灌溉方式对冬小麦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32
11
作者 白莉萍 林而达 饶敏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917-922,共6页
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小麦高品质的需求日益迫切。未来全球环境变化背景下,CO2 浓度升高、气候变暖、降水格局变化等将可能影响作物的生理过程,继而影响作物产量和质量。为此,选择两个试点(CO2 浓... 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小麦高品质的需求日益迫切。未来全球环境变化背景下,CO2 浓度升高、气候变暖、降水格局变化等将可能影响作物的生理过程,继而影响作物产量和质量。为此,选择两个试点(CO2 浓度、温度等环境条件不同) ,同期进行不同灌溉方式对两个冬小麦品种(中育5号和中优970 1)的产量和品质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2灌(拔节水和开花水)对小麦经济产量最有利;小麦生育后期增加灌溉可提高千粒重,尤其浇灌浆水对增加千粒重有利。在小麦拔节后期,随灌溉增加,小麦品质性状普遍呈现下降趋势,但个别品质性状因品种而异,即灌溉增加,对中优970 1的面包体积影响不大,对其沉降值、面团拉伸参数反而有利。同一品种产量和品质性状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在小麦开花至成熟期,大田环境CO2 浓度较高(增幅6 9.0μmol/ mol)、日均温度高2℃多的北京试点,与安阳试点相比,产量表现较低,多数小麦品质性状较优。说明北京试点的环境条件有益于品质改善,不利于产量提高,而且在小麦生育后期较高温度可能更为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从而在未来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温度小幅增加将可能改善小麦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方式 冬小麦 产量和品质 生态环境变化
下载PDF
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6
12
作者 邓环 曹凑贵 +2 位作者 程建平 蔡明历 汪金平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3期602-606,共5页
为充分发挥水稻的产量潜力和实现水分高效利用,以超级杂交水稻“两优培九”和“红莲优6号”为材料,比较了间歇灌溉(B)、半旱栽培(C)、干旱栽培(D)和淹水灌溉(A)方式下的水稻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随着田间灌水量的减少,水... 为充分发挥水稻的产量潜力和实现水分高效利用,以超级杂交水稻“两优培九”和“红莲优6号”为材料,比较了间歇灌溉(B)、半旱栽培(C)、干旱栽培(D)和淹水灌溉(A)方式下的水稻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随着田间灌水量的减少,水稻生育期延迟,生育期最长的干旱处理与淹水处理的全生育期天数相差长达13.5d。间歇灌溉水稻的最高分蘖期比淹水灌溉推迟5~7d。与淹水灌溉相比,间歇灌溉的叶片光合速率高,叶面积指数大,叶片蒸腾速率较低,提高了水分利用率;半干旱栽培的水稻叶片蒸腾速率比净光合速率下降快,水分利用率相对较高;干旱栽培的叶片净光合速率降低,水分利用率低,后期叶片出现早衰。间歇灌溉与淹水灌溉的水稻株高、叶面积指数、气孔导度差异不显著,但与半旱和干旱栽培差异显著。综上所述,间隙灌溉比其他3种灌溉方式能更好地改善水稻生物学特性,在生产上有较好的利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灌溉方式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控水灌溉对水稻根系生长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31
13
作者 王秋菊 李明贤 +1 位作者 赵宏亮 迟力勇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8年第8期206-208,共3页
采用单因素重复试验,探讨不同控水灌溉方式对水稻根系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根系影响不同,适当的控水灌溉可以增加水稻根系长度、数量、根体积及干物质的重量,同时能够增强水稻根系活力;控水灌溉能够节约用水2625... 采用单因素重复试验,探讨不同控水灌溉方式对水稻根系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根系影响不同,适当的控水灌溉可以增加水稻根系长度、数量、根体积及干物质的重量,同时能够增强水稻根系活力;控水灌溉能够节约用水2625m3/hm2,提高水稻产量580.35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方式 根系 节水 产量
下载PDF
不同灌溉方式对保护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 被引量:30
14
作者 袁德玲 张玉龙 +2 位作者 唐首锋 任秉枢 魏巍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25-128,134,共5页
以相同方案在同一地块连续10年进行节水灌溉试验研究为基础,通过测定渗灌、滴灌和沟灌3种灌溉方法长期灌溉保护地土壤水稳性结构的变化,探讨了灌溉方法对土壤结构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滴灌能够提高0-15 cm土层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 以相同方案在同一地块连续10年进行节水灌溉试验研究为基础,通过测定渗灌、滴灌和沟灌3种灌溉方法长期灌溉保护地土壤水稳性结构的变化,探讨了灌溉方法对土壤结构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滴灌能够提高0-15 cm土层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和大小;渗灌则能够提高15-45 cm土层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和大小。(2)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WSA)和平均重量直径(MWD)随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高而增大。(3)从土壤团聚体角度考虑,保护地应优先选择滴灌,其次是渗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方式 水稳性团聚体 平均重量直径
下载PDF
干旱区土壤盐分积累过程研究进展 被引量:31
15
作者 刘丽娟 李小玉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891-898,共8页
中国干旱区盐碱化土壤面积大,分布广,盐碱化作为土壤退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已严重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国作为土壤盐碱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盐分的聚积及影响一直是干旱区研究的热点问题,全面开展土壤盐碱化的防治任重而道... 中国干旱区盐碱化土壤面积大,分布广,盐碱化作为土壤退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已严重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国作为土壤盐碱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盐分的聚积及影响一直是干旱区研究的热点问题,全面开展土壤盐碱化的防治任重而道远。本文在分析干旱区土壤盐碱化的监测技术与方法的基础上,从土地利用、灌溉方式、自然环境因子等3个方面,综述了土壤盐分积累与运移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并认为:在盐碱化土地改良方面,应综合考虑各灌区的不同因素,探求既环保又经济的最佳组合改良模式;而在耐盐植物的筛选方面,应加强培育高效的土壤盐分改良植物。针对土壤盐分运移过程,提出了在流域或景观尺度上研究绿洲盐分运移过程的展望,以期为干旱区土壤盐碱化的防治和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化 监测技术 土地利用 灌溉方式 土壤盐分 干旱区
原文传递
灌溉方式对黄瓜生长、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31
16
作者 杜社妮 白岗栓 梁银丽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33-439,共7页
以黄瓜为试验材料,研究常规沟灌、滴灌、交替沟灌和固定沟灌4种灌溉方式对日光温室内黄瓜生长、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灌溉方式对黄瓜株高、茎粗、叶片数和叶面积的影响不同;黄瓜前期产量是交替沟灌>滴灌>常规沟... 以黄瓜为试验材料,研究常规沟灌、滴灌、交替沟灌和固定沟灌4种灌溉方式对日光温室内黄瓜生长、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灌溉方式对黄瓜株高、茎粗、叶片数和叶面积的影响不同;黄瓜前期产量是交替沟灌>滴灌>常规沟灌>固定沟灌,中期和后期产量是滴灌>交替沟灌>固定沟灌>常规沟灌,总产量的变化与中期和后期产量的变化相同;滴灌和交替沟灌的黄瓜根系活力无显著差异,但二者的根系活力极显著地高于常规沟灌和固定沟灌;水分利用效率和水分产出率的变化趋势一致,滴灌最高,交替沟灌次之,常规沟灌最低,而耗水量的变化与水分利用效率和水分产出率的变化相反.说明日光温室内黄瓜适宜的灌溉方式为滴灌和交替沟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 灌溉方式 生长 产量 根系活力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不同灌溉方式对保护地土壤酸化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31
17
作者 李爽 张玉龙 +2 位作者 范庆锋 虞娜 刘畅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09-915,共7页
自连续13a在同一地块以不同灌溉方式进行灌溉试验的保护地,分层采集沟灌、滴灌、渗灌3个处理0~60cm土层土壤样品,研究灌溉方式对土壤酸化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灌溉处理土壤活性酸度和交换性酸含量均随着土层加深而降低,各处理间土... 自连续13a在同一地块以不同灌溉方式进行灌溉试验的保护地,分层采集沟灌、滴灌、渗灌3个处理0~60cm土层土壤样品,研究灌溉方式对土壤酸化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灌溉处理土壤活性酸度和交换性酸含量均随着土层加深而降低,各处理间土壤活性酸度在0~40cm土层差异明显,总体为沟灌>渗灌>滴灌;土壤交换性酸差异出现在0~30cm土层,为渗灌>沟灌>滴灌;土壤交换性Al3+随土层加深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且以滴灌含量最低。各处理土壤盐基饱和度(BS)随土层加深而增加,在0~30cm土层为滴灌>渗灌>沟灌。土壤pH与交换性酸、硝态氮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盐基饱和度、特别是Ca2+饱和度呈极显著正相关;Al3+占交换性酸比例与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总之,保护地土壤酸化与硝态氮含量、盐基饱和度、有机质含量关系密切;与沟灌和渗灌相比,滴灌更利于抑制土壤酸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地 灌溉方式 活性酸 交换性酸 盐基饱和度
下载PDF
稻农节水灌溉技术采用行为分析——以干湿交替灌溉技术(AWD)为例 被引量:29
18
作者 李丰 《农业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53-61,共9页
以长期淹水为主的传统灌溉方式是造成我国农业用水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发展节水农业的关键是在农户层面有效普及节水灌溉技术。本文主要以安徽省稻农为例分析了南方地区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户节水灌溉技... 以长期淹水为主的传统灌溉方式是造成我国农业用水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发展节水农业的关键是在农户层面有效普及节水灌溉技术。本文主要以安徽省稻农为例分析了南方地区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用行为主要是受灌溉模式、风险认知以及部分耕地特征和农户特征等因素的共同影响。通常,使用合作灌溉模式、耕地位置靠近渠尾、家庭富裕、受教育程度高的农户采用节水灌溉技术的程度较高,而耕地质量差、认为农业旱灾风险大的农户采用节水灌溉技术的程度则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水灌溉技术 灌溉方式 农业用水效率 水稻种植户 南方地区
原文传递
不同灌溉方式对棉田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27
19
作者 柴仲平 梁智 +1 位作者 王雪梅 贾宏涛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CAS 2008年第5期57-59,共3页
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25团滴灌、沟灌、漫灌的棉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不同灌溉方式棉田土壤的比重、容重、孔隙度以及团聚体结构和机械组成等物理性状。结果表明:棉田不同灌溉方式对其土壤各种物理性状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比重... 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25团滴灌、沟灌、漫灌的棉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不同灌溉方式棉田土壤的比重、容重、孔隙度以及团聚体结构和机械组成等物理性状。结果表明:棉田不同灌溉方式对其土壤各种物理性状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比重、容重表现为漫灌>沟灌>滴灌,而孔隙度则反之;土壤团聚体中粒径小于0.25 mm的微团聚体占了较大比重,良好结构团聚体的含量表现为滴灌>沟灌>漫灌,而微团聚体则相反;土壤机械组成中砂粒的含量占了较大比重,而砾石没有,砂粒、粉粒的含量均表现为漫灌>沟灌>滴灌,而粘粒则表现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疆 棉田 灌溉方式 土壤物理性状
下载PDF
秸秆还田下灌溉方式对水稻产量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29
20
作者 赵宏亮 王麒 +5 位作者 孙羽 曾宪楠 张小明 王萍 王曼力 冯延江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59-969,共11页
为探究秸秆还田结合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效果,本试验通过在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设置不同灌溉方式,研究其对水稻生长发育、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水分利用效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稻生长发育上,秸秆还田下节水灌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水... 为探究秸秆还田结合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效果,本试验通过在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设置不同灌溉方式,研究其对水稻生长发育、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水分利用效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稻生长发育上,秸秆还田下节水灌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水稻中前期分蘖数,降低成熟期水稻植株株高,随着灌水量的减少,分蘖成穗率逐渐降低;在水稻生长发育的中前期,适当减少水分供给有利于水稻叶片和茎鞘干物质的积累,叶片干物质输出率与转换率以控灌I处理最大,分别达到14.19%和4.15%,茎鞘干物质输出率和转换率间以歇灌溉处理最大,分别达28.69%和17.39%;在产量及其构成因子上,水稻产量依次为间歇灌溉>淹水灌溉>控灌I>控灌II;在水分利用效率上,灌溉水水分利用效率以控灌II最大,为3.55 kg·m-3,自然降水水分利用率以间歇灌溉最大,为1.10 kg·m-3,总水分利用率以控灌I最大,为0.75 kg·m-3。综上,在秸秆还田和保证产量的前提下,间歇灌溉和控灌I处理最佳。本研究为东北地区水稻秸秆还田下水分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灌溉方式 生长发育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