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早三叠世北澜沧江结合带碰撞作用:类乌齐花岗质片麻岩年代学、地球化学及Hf同位素证据 被引量:33
1
作者 王保弟 王立全 +4 位作者 强巴扎西 曾庆高 张万平 王冬兵 程万华 《岩石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2752-2762,共11页
西藏东部类乌齐一带吉塘岩群中新识别出一套花岗质片麻岩,其Cameca锆石U-Pb年龄为246.3±0.8Ma,表明该变质花岗岩形成于早三叠世。该套变质侵入体具高SiO2(68.21%~74.82%)、富K2O(K2O/Na2O>1)和低P2O5(<0.26%)特征,铝饱和指... 西藏东部类乌齐一带吉塘岩群中新识别出一套花岗质片麻岩,其Cameca锆石U-Pb年龄为246.3±0.8Ma,表明该变质花岗岩形成于早三叠世。该套变质侵入体具高SiO2(68.21%~74.82%)、富K2O(K2O/Na2O>1)和低P2O5(<0.26%)特征,铝饱和指数(ACNK)为1.01~1.19,属准铝质到过铝质岩石;富集Rb、Th和U,亏损Ba、Nb、Ta、Sr、P和Eu等;并具不均一的锆石εHf(t)值(-1.3~+3.7)和古老的锆石Hf同位素地壳模式年龄(1.0~1.4Ga),具有碰撞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类乌齐变质侵入体很可能形成于澜沧江结合带所代表的洋盆闭合后碰撞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可能是幔源岩浆诱发古老地壳物质重熔并与之混合形成母岩浆,再经历高程度分离结晶作用而形成,为北澜沧江结合带碰撞造山过程的产物,暗示澜沧江结合带在早三叠世存在岩浆增生事件,藏东类乌齐地区在246Ma之前己进入陆-陆碰撞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质片麻岩 碰撞型花岗岩 锆石U-PB年龄 澜沧江结合带 类乌齐 西藏
下载PDF
藏东类乌齐地区花岗质片麻岩锆石Cameca 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3
2
作者 曾庆高 王保弟 +2 位作者 强巴扎西 尼玛次仁 李虎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123-1128,共6页
西藏东部类乌齐一带吉塘岩群中新识别出一套花岗质片麻岩。花岗质片麻岩中锆石Th/U比值较高(Th/U>0.49),阴极发光图像显示锆石内部韵律环带明显,具典型岩浆锆石成因的特征。Cameca锆石U-Pb同位素加权平均年龄为282.1Ma±0.9Ma,... 西藏东部类乌齐一带吉塘岩群中新识别出一套花岗质片麻岩。花岗质片麻岩中锆石Th/U比值较高(Th/U>0.49),阴极发光图像显示锆石内部韵律环带明显,具典型岩浆锆石成因的特征。Cameca锆石U-Pb同位素加权平均年龄为282.1Ma±0.9Ma,表明花岗岩岩体形成于早二叠世,暗示澜沧江结合带在早二叠世存在岩浆增生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CamecaU-Pb年龄 花岗质片麻岩 澜沧江结合带 类乌齐地区
下载PDF
澜沧江结合带中二叠世达弄岩片的发现及特征 被引量:6
3
作者 邱军强 强巴扎西 +1 位作者 李虎 拉巴次仁 《地质调查与研究》 2011年第4期258-267,共10页
达弄岩片出露于藏东类乌齐县达弄沟及其附近地区,经采样分析测得糜棱岩化绿泥片岩的SIMS锆石U-Pb年龄为272.8±2.4 Ma,表明这套岩石形成于中二叠世。岩石SiO2含量从48.12%到76.93%,它们的原岩可能为基性-中性-酸性的火山岩,岩石系... 达弄岩片出露于藏东类乌齐县达弄沟及其附近地区,经采样分析测得糜棱岩化绿泥片岩的SIMS锆石U-Pb年龄为272.8±2.4 Ma,表明这套岩石形成于中二叠世。岩石SiO2含量从48.12%到76.93%,它们的原岩可能为基性-中性-酸性的火山岩,岩石系列主体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地球化学分析数据表明在中二叠世,澜沧江结合带为岛弧构造环境。达弄岩片的发现为澜沧江结合带地层对比、岩浆活动和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乌齐地区 澜沧江结合带 达弄岩片 U-PB年龄 岩石地球化学 构造环境
下载PDF
藏东察雅县察拉地区中生代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和构造环境 被引量:3
4
作者 李彬 向树元 +3 位作者 冯德新 罗拉次旺 噶桑顿珠 周渝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96-706,共11页
藏东察拉地区广泛发育中生代侵入岩体,沿澜沧江结合带呈带状展布,以复式岩基、岩枝和透镜体产出,侵入于早石炭世卡贡岩卡组和吉塘群变质岩系中,主要岩性有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及少量闪长岩。目前该区研究程度较低,报道较少,构造意义... 藏东察拉地区广泛发育中生代侵入岩体,沿澜沧江结合带呈带状展布,以复式岩基、岩枝和透镜体产出,侵入于早石炭世卡贡岩卡组和吉塘群变质岩系中,主要岩性有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及少量闪长岩。目前该区研究程度较低,报道较少,构造意义不明确。本次在察拉地区获得4个岩体样品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数据,时代为中—晚三叠世,其中1件样品测试结果为219.8Ma±2.4Ma,代表澜沧江结合带闭合期的年龄,其余3件测试结果相近,分别为239.2Ma±1.7Ma、241.5Ma±2.3Ma和242.5 Ma±1.6Ma,为俯冲消减期的年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区内岩体具有从同碰撞一直到碰撞后板内花岗岩的特点,经历了从造山运动的碰撞前期至造山运动最后阶段的构造体制转变过程,总体为"后造山"构造环境,为澜沧江洋板块向东与昌都微陆块碰撞之后地壳伸展、快速隆升背景下地壳深熔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东 澜沧江结合带 花岗岩 LA-ICP-MS锆石U-PB年龄 构造环境
下载PDF
滇西北澜沧江结合带的边界断裂和主要特征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学武 李新仁 +4 位作者 严城民 周喜林 王长兵 张子军 朱琳 《地质与资源》 CAS 2018年第4期366-370,共5页
澜沧江结合带的东、西边界断裂分别为位于澜沧江西岸的吉岔断裂和位于碧罗雪山主峰的碧罗雪山断裂.澜沧江结合带由上古生界吉东龙组(P1j)、沙木组(P2sm)组成,形成于浅海陆棚-陆棚边缘盆地环境.其中,沙木组上段(P2sm2)的火山岩形成于岛... 澜沧江结合带的东、西边界断裂分别为位于澜沧江西岸的吉岔断裂和位于碧罗雪山主峰的碧罗雪山断裂.澜沧江结合带由上古生界吉东龙组(P1j)、沙木组(P2sm)组成,形成于浅海陆棚-陆棚边缘盆地环境.其中,沙木组上段(P2sm2)的火山岩形成于岛弧环境.沿吉岔断裂出露的超镁铁-镁铁岩划分为2个部分:吉岔超镁铁-镁铁-斜长花岗岩具蛇绿岩特征,很可能属澜沧江洋壳的零星残片,在澜沧江洋消亡过程(早中三叠世?)中迁移定位;维登镁铁岩属阿拉斯加型,是兰坪-思茅中生代沉积盆地消亡过程(白垩纪)中沿吉岔断裂上侵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澜沧江结合带 碧罗雪山断裂 吉岔断裂 吉东龙组 沙木组 吉岔超镁铁-镁铁-斜长花岗岩 维登镁铁岩 滇西北
下载PDF
澜沧江结合带北段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刘登忠 王国芝 +3 位作者 李佑国 朱利东 陶晓风 徐新煌 《中国区域地质》 CSCD 1999年第3期334-335,共2页
澜沧江结合带北段位于澜沧江以西约6km、海拔3900m的碧罗雪山东侧。由于地形险恶,工作程度相对较低。前人仅在碧罗雪山花岗岩中获得黑云母KAr年龄98.5Ma[1]。我队在进行兔峨幅等3幅1∶5万区调联测过程中,新... 澜沧江结合带北段位于澜沧江以西约6km、海拔3900m的碧罗雪山东侧。由于地形险恶,工作程度相对较低。前人仅在碧罗雪山花岗岩中获得黑云母KAr年龄98.5Ma[1]。我队在进行兔峨幅等3幅1∶5万区调联测过程中,新发现沿澜沧江结合带发育一喜山期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地质学 地质年代学 澜沧江结合带
下载PDF
青海南部杂多地区超镁铁质—镁铁质岩石的特征及Ar-Ar定年 被引量:18
7
作者 王毅智 祁生胜 +1 位作者 安守文 许长青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68-674,共7页
通过野外地质研究和室内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在位于青藏高原中部的青海杂多地区的双湖-澜沧江结合带中发现了一套超镁铁质岩、镁铁质岩。该超镁铁质岩、镁铁质岩沿北西—南东向区域构造线多呈岩脉状侵入在早石炭世杂多群中,局部... 通过野外地质研究和室内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在位于青藏高原中部的青海杂多地区的双湖-澜沧江结合带中发现了一套超镁铁质岩、镁铁质岩。该超镁铁质岩、镁铁质岩沿北西—南东向区域构造线多呈岩脉状侵入在早石炭世杂多群中,局部呈构造透镜体分布在断裂带中或呈包体分布在白垩纪花岗岩中,出露规模不大,局部侵入体具有层状侵入杂岩体的特征。主要岩石类型为辉石橄榄岩、辉长岩、辉长辉绿岩,岩石地球化学具高Ti、Fe、Al、Ga和LREE中等富集的特征。橄榄岩中角闪石的^(40)Ar/^(39)Ar同位素测年得到275.3Ma±1.9Ma的坪年龄,表明这套超镁铁—镁铁质岩石可能为早、中二叠世弧后盆地拉张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双湖-澜沧江结合带 早二叠世 超镁铁质-镁铁质岩 岩石地球化学 AR-AR定年
下载PDF
北澜沧江结合带晚白垩世花岗岩成因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洪梁 杨东旭 +3 位作者 田尤 李元灵 王灵 李宝幸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30-1350,共21页
北澜沧江结合带花岗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印支期,对白垩纪花岗岩却鲜有报道.在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对藏东类乌齐地区新发现的花岗岩进行了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定年和Hf同位素研究.结果显示,2件花岗岩样品成岩年龄分别为75.06±0.82... 北澜沧江结合带花岗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印支期,对白垩纪花岗岩却鲜有报道.在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对藏东类乌齐地区新发现的花岗岩进行了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定年和Hf同位素研究.结果显示,2件花岗岩样品成岩年龄分别为75.06±0.82 Ma(MSWD=1.90)、74.89±0.65 Ma(MSWD=1.05),为晚白垩世岩浆活动的产物;花岗岩含白云母(~5%),具高SiO2(69.07%~69.39%)、富K2O(5.31%~5.77%)、低Mg#(0.30~0.33)的特点,A/CNK比值为1.11~1.15,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LREE,亏损高场强元素和HREE,轻、重稀土元素强烈分馏,负Eu异常显著,属过铝质S型花岗岩,其源岩为变泥质岩和变质杂砂岩.岩石具分布较为分散的锆石εHf(t)值(-4.6~1.1)和古老的Hf同位素二阶段模式年龄(T_(DM2),1.07~1.43 Ga).综合分析认为,北澜沧江结合带晚白垩世花岗岩是拉萨-南羌塘地体后碰撞伸展构造背景下,由加厚岩石圈拆沉引发软流圈物质上涌和减压熔融形成的幔源镁铁质岩浆底侵于古老地壳,诱发其部分熔融,并与之混合形成的母岩浆,再经历一定程度分离结晶作用而形成,指示晚白垩世藏东类乌齐地区造山演化处于后期造山带破坏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型花岗岩 晚白垩世 后碰撞 地球化学 锆石U-Pb定年与Hf同位素 澜沧江结合带 岩石学
原文传递
澜沧江结合带北段纽多细粒二长花岗岩成因与构造意义
9
作者 徐长昊 任飞 陆彪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37-247,共11页
北澜沧江结合带是研究特提斯洋扩张、消减、闭合构造演化的天然实验室,该区大致平行结合带所出露的吉塘岩体、纽多岩体、东达山岩体,记录了澜沧江洋的地质演化历史,对揭秘特提斯洋的演化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北澜沧江结合带之纽多岩体进... 北澜沧江结合带是研究特提斯洋扩张、消减、闭合构造演化的天然实验室,该区大致平行结合带所出露的吉塘岩体、纽多岩体、东达山岩体,记录了澜沧江洋的地质演化历史,对揭秘特提斯洋的演化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北澜沧江结合带之纽多岩体进行了岩石地球化学及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纽多细粒二长花岗岩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值为(248.9±1.3)Ma(MSWD=1.1,n=30),属于早三叠世奥伦尼克阶的产物;细粒二长花岗岩的IA/CNK(铝饱和指数)为1.06~1.45、刚玉分子介于1.05~4.96,为过铝质的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样品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Ba、Sr、Nb、Zr、Hf、P、Ti等元素相对亏损,Rb、K、Th、U、Nd、Sm等元素富集的特征,为S型花岗岩,成岩年龄介于(262±1.3)Ma^(243.6±1.4)Ma之间,反映了澜沧江洋消减过程中的持续变化。与临沧花岗岩侵位时代介于261~203Ma相比,无论岩石成因还是成岩时代,均具有相似岩浆演化历程,暗示其具有相近的大地构造演化过程,澜沧江洋在藏东地区于(248.9±1.3)Ma之前已经进入俯冲碰撞阶段。纽多细粒二长花岗岩的源区与变质泥质岩的部分熔融有关,成因与碰撞造山导致地壳加厚增温以及岩石圈剪切、伸展期的深熔作用引起的深部热流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澜沧江结合带 特提斯洋 细粒二长花岗岩 岩石成因 构造意义
下载PDF
书海拾贝
10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80-80,共1页
关键词 西藏 特提斯地质 澜沧江结合带 地质构造 沉积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