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20年珠三角城市群城市空间相互作用时空演变 被引量:87
1
作者 梅志雄 徐颂军 +1 位作者 欧阳军 史策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94-701,共8页
利用改进的引力模型和潜力模型,结合GIS空间分析方法,从地级市和县域两个空间尺度分析了近20 a珠三角地区城市间相互作用的时空演变。结果表明:珠三角地级城市空间联系总体逐步加强,并充分体现出广州的中心城市地位;县域尺度上,空间联... 利用改进的引力模型和潜力模型,结合GIS空间分析方法,从地级市和县域两个空间尺度分析了近20 a珠三角地区城市间相互作用的时空演变。结果表明:珠三角地级城市空间联系总体逐步加强,并充分体现出广州的中心城市地位;县域尺度上,空间联系强度较大的主要是各地市市区之间及广-佛都市区的县市间和各地市市区与其所辖县市之间,其它县市间联系强度则较小;珠三角核心区内大部分县市之间联系总体呈逐渐增强趋势,核心区外的县市之间及其与核心区内的县市间联系强度有升有降,规律性不明显。广-佛都市区和深圳-东莞-惠州都市区的城市潜力较大且变动较大,对外辐射带动作用强,其它城市潜力相对较小且变化不明显;珠三角城市潜力的区域不平衡态势明显,城市潜力的空间分异和空间辐射的特征与演变规律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相互作用 引力模型 潜力模型 珠三角城市群
下载PDF
长三角城市群旅游流潜力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43
2
作者 黄泰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64-376,共13页
旅游流潜力格局是影响城市群旅游空间竞合关系协调与一体化发展的根本基础。基于旅游供需系统视角,利用GIS和改进的旅游流潜力模型研究2000年、2010年两个时间点长三角城市群旅游流潜力格局的空间变化特征,利用离散指数和Zipf分维数研... 旅游流潜力格局是影响城市群旅游空间竞合关系协调与一体化发展的根本基础。基于旅游供需系统视角,利用GIS和改进的旅游流潜力模型研究2000年、2010年两个时间点长三角城市群旅游流潜力格局的空间变化特征,利用离散指数和Zipf分维数研究旅游流潜力格局变化的等级秩序特征,并利用积矩相关与秩相关系数分析不同因素对旅游流潜力格局变化的影响差异。研究发现:1长三角城市群旅游流潜力格局整体呈现出以扩散为主的等级结构均衡化演变特征,上海、杭州的扩散特征显著,长三角中心区域的苏州、嘉兴、常州、无锡等城市的旅游流潜力集聚提升明显;2长三角城市群旅游流潜力分布具有非均衡、多层极核的结构特征,核心-边缘模式是解释长三角旅游流潜力格局的基本模式;3旅游流潜力格局的等级秩序存在幂律分布和分形特征,进一步证实说明旅游现象中可能普遍存在幂次法则和分形发育;4旅游业水平与旅游流潜力的等级相关性和影响程度最高,人口分布、时间距离的影响程度一般,但都呈现出不断增强趋势,影响因子体系之间的紧凑性和结构效率整体增强,说明长三角城市群旅游发展的整体服务效率和旅游流竞合格局趋于优化;5旅游流潜力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显著性相关并随时间变化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增强趋势,证实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城市旅游流潜力的重要变量,也相应说明了本文旅游流潜力模型具有有效性和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流潜力 潜力模型 ARC GIS网络分析 空间格局变化 等级秩序变化 影响因素 长三角城市群
原文传递
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合作路径研究 被引量:38
3
作者 马俊炯 《调研世界》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9,共7页
本文分析京津冀三地产业协同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讨三地产业协同发展的合作方向及路径。从必要性来看,三地产业协同发展是优化国家区域发展布局、形成新的增长动力的必然要求,是减少重复建设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有效途径,是解决三地... 本文分析京津冀三地产业协同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讨三地产业协同发展的合作方向及路径。从必要性来看,三地产业协同发展是优化国家区域发展布局、形成新的增长动力的必然要求,是减少重复建设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有效途径,是解决三地发展中面临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必然选择。从可行性来看,三地经济发展阶段不同,产业发展处于不同梯度,存在一定互补性,为实现区域内产业合理分工、协同发展奠定了基础。本文利用潜力模型计算得出北京、天津和河北省11个地级市的潜力值,根据不同潜力能级划定出三地开展产业合作的空间圈域——京津核心区,唐山、保定、廊坊、沧州、石家庄、邯郸产业协作区和秦皇岛、邢台、衡水、张家口、承德联动支撑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协同发展 潜力模型 产业合作
下载PDF
辽中南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的时空演变 被引量:35
4
作者 关伟 周忻桐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48-55,共8页
利用改进后的引力模型和潜力模型并结合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辽中南城市群2002—2011年这10年间空间相互作用的时空演变,结果表明:辽中南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强度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其中沈阳与城市群内其它城市间的空间相互作用强度... 利用改进后的引力模型和潜力模型并结合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辽中南城市群2002—2011年这10年间空间相互作用的时空演变,结果表明:辽中南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强度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其中沈阳与城市群内其它城市间的空间相互作用强度普遍较高,充分体现了沈阳的中心城市地位,但近10年来也存在波动下降的趋势;大连与大多数城市的空间相互作用强度处于中等强度以下且有渐弱的趋势,未能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其他城市之间,除了辽阳与鞍山联系强度较大外均处于较低水平且波动较小。潜力值的空间分异和空间辐射能力的特征及演变规律比较明显,近10年来呈现出普遍递减的趋势;沈阳、鞍山、抚顺潜力值一直稳居前3位但变动幅度较大,辐射带动能力强,其中鞍山渐渐呈现出明显的对外辐射作用,成为继沈阳之后新的辐射中心;其他城市潜力相对较小且变化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相互作用 引力模型 潜力模型 IDW 辽中南城市群
原文传递
中国滑雪场可达性及市场潜力测度 被引量:31
5
作者 窦文康 王世金 +1 位作者 韩彤彤 颉佳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19-327,共9页
利用可达性分析方法与潜力模型对中国滑雪场空间分布格局与市场潜力进行了系统分析,全面认识了滑雪场在交通可达性方面的优劣势,并针对不同区域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或改进方向。研究表明:中国滑雪场距离城市中心的平均最短旅行时间为1.24 h... 利用可达性分析方法与潜力模型对中国滑雪场空间分布格局与市场潜力进行了系统分析,全面认识了滑雪场在交通可达性方面的优劣势,并针对不同区域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或改进方向。研究表明:中国滑雪场距离城市中心的平均最短旅行时间为1.24 h,南方可达性普遍较差,北方同一城市内部差异较大。全国各城市到达某一滑雪场的最短时间呈圈层式分布,可达性最好的区域在河南,最差的区域在新疆。北京与重庆凭借发达的经济、众多的人口与较好的可达性,成为滑雪旅游市场潜力最大的城市,黑龙江、天津、河北、山东四省市场潜力次之。该研究可为旅游者滑雪旅游目的地选择提供参考,也可为滑雪场规划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雪场 可达性 市场潜力 最短时间距离 潜力模型
下载PDF
基于潜力模型的广东城市可达性度量及经济联系分析 被引量:29
6
作者 陈少沛 丘健妮 庄大昌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4-69,共6页
以城市中心职能强度指数分析为基础,应用和改进潜力模型对广东省各地级市的可达性进行综合测算和空间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广东城市可达性及由此反映出来的经济联系的空间格局呈现同心圈层结构,并以佛山市禅城区和顺德区为中心向外辐射... 以城市中心职能强度指数分析为基础,应用和改进潜力模型对广东省各地级市的可达性进行综合测算和空间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广东城市可达性及由此反映出来的经济联系的空间格局呈现同心圈层结构,并以佛山市禅城区和顺德区为中心向外辐射。广东珠三角城市群表现出最优的可达性和经济联系强度,而北部和东、西两翼城市在交通网络结构缺乏横向关联、远离经济中心的地理位置和过于依赖珠三角城市群的带动作用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可达性程度和经济联系最差。通过城市可达性和经济联系强度的空间分异规律分析,揭示出广东区域空间结构和交通网络结构存在的问题,诠释城市经济水平、发展模式和地理区位对可达性空间分异的作用,从而为广东省城镇网络体系发育、区域经济协调及珠三角产业转移规划优化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力模型 经济联系 可达性 空间格局 广东
下载PDF
中国省域入境旅游吸引力空间耦合关系研究 被引量:25
7
作者 路春燕 白凯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05-911,共7页
本文以2002年、2004年、2006年和2008年的入境旅游者在中国大陆各省的流向为研究内容,分别运用引力模型和潜力模型对中国省域间入境旅游相互吸引力和各省入境旅游总体吸引力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应用地统计分析检验了中国大陆各省入境... 本文以2002年、2004年、2006年和2008年的入境旅游者在中国大陆各省的流向为研究内容,分别运用引力模型和潜力模型对中国省域间入境旅游相互吸引力和各省入境旅游总体吸引力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应用地统计分析检验了中国大陆各省入境旅游总体吸引力的空间耦合关系,结果显示:①国内各省入境旅游总体吸引力大致呈逐年增强趋势,但省域之间的入境旅游相互吸引力则呈减弱趋势;②在空间上,国内各省入境旅游总体吸引力呈由东向西逐渐减弱的分布特征;随着年份的增加,省域之间的入境旅游总体吸引力差距逐步减小。文后就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和在今后研究实践中应关注的方面进行了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境旅游 引力模型 潜力模型 地统计分析 中国
原文传递
基于潜力模型的南京都市圈城市等级划分 被引量:19
8
作者 罗芳 冯立乐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2010年第6期7-11,共5页
文章在以前南京都市圈的基础上,根据2008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利用引力模型和潜力模型,讨论了近几年活跃于加入南京都市圈的泰州市,淮安市,合肥市,蚌埠市,铜陵市,淮南市,宣城市等几个城市加入的可能性。从分析的14个城市中得出... 文章在以前南京都市圈的基础上,根据2008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利用引力模型和潜力模型,讨论了近几年活跃于加入南京都市圈的泰州市,淮安市,合肥市,蚌埠市,铜陵市,淮南市,宣城市等几个城市加入的可能性。从分析的14个城市中得出可以划分入圈内的11个城市,然后在新的范围内讨论各圈内城市(地级市)的发展潜力值,并将圈内城市进行分级讨论,并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都市圈 引力模型 潜力模型
下载PDF
基于潜力模型的上海都市圈城市等级划分 被引量:14
9
作者 刘美华 罗守贵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3903-3904,3907,共3页
传统的根据行政级别和人口规模进行的城市等级划分并不能反映都市圈内各城市实际的经济地位。基于引力理论和潜力模型,提出了新的城市等级划分方法,并通过对上海都市圈内53个城市的潜力值求解和欧氏聚类分析,得到都市圈内新的城市等级... 传统的根据行政级别和人口规模进行的城市等级划分并不能反映都市圈内各城市实际的经济地位。基于引力理论和潜力模型,提出了新的城市等级划分方法,并通过对上海都市圈内53个城市的潜力值求解和欧氏聚类分析,得到都市圈内新的城市等级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都市圈 潜力模型 等级划分
下载PDF
中国城市经济发展潜力的综合测度和统计估计 被引量:13
10
作者 柯善咨 韩峰 《统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4-71,共8页
本文根据要素供给和市场需求的空间分布构建城市供求潜力指标,估计我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供求潜力,分析和评价我国城市经济规模。研究发现,不同地区发展潜力差距明显,潜力较大的城市在空间上连片分布;城市供求潜力以重点城市和主要... 本文根据要素供给和市场需求的空间分布构建城市供求潜力指标,估计我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供求潜力,分析和评价我国城市经济规模。研究发现,不同地区发展潜力差距明显,潜力较大的城市在空间上连片分布;城市供求潜力以重点城市和主要城市群为依托按点—线—面依次推进;我国城市系统空间分布与城市供求潜力显著关联。分析还表明,许多特大和大城市可能已经出现集聚不经济,而大批中小规模的地级城市则有尚未利用的发展潜力。本研究提供了新的统计测度,研究结果可为各地区制定区域发展战略、选择优先发展城市、因地制宜推进城市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发展潜力 集聚经济 新经济地理 潜力模型
下载PDF
基于潜力模型的城市公路网络可达性及经济联系分析--以唐山市为例 被引量:13
11
作者 李晨曦 吴克宁 +2 位作者 高星 宋文 高翔宇 《现代城市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08-113,共6页
通过城市中心职能强度指数分析,应用和改进潜力模型对唐山市各区、县、市及经济开发区的可达性进行综合测算和空间差异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唐山市市域城市可达性及经济联系强度分布不均;城市圈层状空间分布结构正在形成。文章基于城市... 通过城市中心职能强度指数分析,应用和改进潜力模型对唐山市各区、县、市及经济开发区的可达性进行综合测算和空间差异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唐山市市域城市可达性及经济联系强度分布不均;城市圈层状空间分布结构正在形成。文章基于城市可达性和经济联系强度的空间差异特征,揭示了唐山市区域空间和交通网络结构中存在的问题,解释了城市经济水平、发展模式以及地理区位对可达性空间差异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力模型 经济联系 可达性 空间格局 唐山市
下载PDF
基于潜力模型和经济势理论的卫星城发展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马书红 周伟 王元庆 《城市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9-33,共5页
在深入剖析大城市和卫星城市发展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基于空间相互作用的潜力模型和交通对城镇发展影响的经济势理论,构建了卫星城发展优势度模型,该模型可用于分析卫星城规划、主卫城间交通联系对卫星城发展的影响等,并以西安市为例,验... 在深入剖析大城市和卫星城市发展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基于空间相互作用的潜力模型和交通对城镇发展影响的经济势理论,构建了卫星城发展优势度模型,该模型可用于分析卫星城规划、主卫城间交通联系对卫星城发展的影响等,并以西安市为例,验证了该模型在卫星城规划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力模型 经济势理论 优势度 卫星城规划
原文传递
武汉城市圈城市空间相互作用时空演变分析 被引量:11
13
作者 俞艳 童艳 +2 位作者 胡珊珊 柯圆圆 TONG Yan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784-1794,共11页
引入人口重心、GIS网络分析及时序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对传统引力模型进行修正,由此测算城市潜力值,以定量测度2002~2013年武汉城市圈城市空间相互作用强度,并结合IDW空间插值法和CTCSTP算法揭示出其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武汉城市圈... 引入人口重心、GIS网络分析及时序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对传统引力模型进行修正,由此测算城市潜力值,以定量测度2002~2013年武汉城市圈城市空间相互作用强度,并结合IDW空间插值法和CTCSTP算法揭示出其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武汉城市圈各城市与其他城市间相互作用总强度总体呈增长趋势,其中武汉市增幅远高于其他城市,其与孝感-鄂州-黄石形成显著的轴线式发展格局,其余城市始终为空间联系弱区地带。(2)武汉市辐射带动作用日趋强劲,辐射范围逐年扩大并呈现一定的"圈层式"分布,其余城市辐射带动作用较弱,仅孝感市略显对外辐射趋势。(3)整个区域的空间相互作用表现出显著的"西南部低、北部高、东部适中"的空间分异特征,且其重心由南向北转移明显,区域发展不均衡特性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相互作用 潜力模型 IDW CTCSTP 武汉城市圈
原文传递
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群空间联系特征比较研究——以我国西北地区城市群为例 被引量:10
14
作者 申立敬 程广斌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26-132,共7页
以丝绸之路经济带暨第二亚欧大陆桥沿线的我国境内西北地区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构建城市综合竞争力指标,运用修正的引力模型、隶属度模型及潜力模型等对西北地区城市群空间联系特征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伴随该区域城市群的迅速发育,城... 以丝绸之路经济带暨第二亚欧大陆桥沿线的我国境内西北地区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构建城市综合竞争力指标,运用修正的引力模型、隶属度模型及潜力模型等对西北地区城市群空间联系特征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伴随该区域城市群的迅速发育,城市间最短时间距离缩短,通达性大为改观;城市群城市空间联系强度水平较差,空间分异呈由东向西逐渐递减的趋势,受最短时间距离影响明显;城市群内城市受其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不足;西北地区城市群潜力值整体呈东西两头好、中间凹陷的"哑铃型"状态,各城市群内城市集聚能力差异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城市群 空间联系 修正的引力模型 隶属度模型 潜力模型
原文传递
河西走廊绿洲型城镇空间相互作用时空演变 被引量:9
15
作者 聂晓英 石培基 +3 位作者 吕蕊 张学斌 朱艳芬 周文霞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76-83,共8页
运用因子分析、改进的引力模型、改进的潜力模型和空间点的吸引范围模型,基于六个时间断面的数据,分别从空间相互作用强度、城镇潜力值和城镇空间吸引范围的时空变化方面探讨了1990—2012年河西走廊县域城镇空间相互作用时空格局演变特... 运用因子分析、改进的引力模型、改进的潜力模型和空间点的吸引范围模型,基于六个时间断面的数据,分别从空间相互作用强度、城镇潜力值和城镇空间吸引范围的时空变化方面探讨了1990—2012年河西走廊县域城镇空间相互作用时空格局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城镇空间相互作用强度总体加强,空间相互作用强度大小主要受城镇综合实力、城镇行政地位和城镇地理位置的影响。嘉峪关市和肃州区表现出明显的同城效应和强烈的一体化趋势,金川区和凉州区受空间邻近效应影响明显。(2)河西走廊城镇潜力分布区域不均衡,空间分异和空间辐射的特征及演变规律显著,嘉峪关市和肃州区潜力值大且增长迅速,空间集聚能力强。(3)城镇空间吸引范围的变化,各层次的城镇存在差异。城镇综合实力、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域的面积是影响城镇空间吸引范围大小的三个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相互作用 引力模型 潜力模型 空间点吸引范围模型 加权Voronoi图
原文传递
北京城市职住空间演变、通勤需求与就业可达性特征 被引量:9
16
作者 刘常平 徐学明 +1 位作者 赵晖 梁晓红 《交通运输研究》 2019年第2期1-8,共8页
为准确把握北京城市职住空间演变特征、理清轨道交通发展对就业可达性的影响,结合国际城市的发展路径,基于北京城市人口经济普查数据和交通调查数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空间分析手段和潜力模型,对北... 为准确把握北京城市职住空间演变特征、理清轨道交通发展对就业可达性的影响,结合国际城市的发展路径,基于北京城市人口经济普查数据和交通调查数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空间分析手段和潜力模型,对北京城市空间发展特征和就业可达性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北京城市人口在中心城区聚集和向近郊区扩散发展的双动力态势正在形成,职住分离的程度继续加深,远距离通勤出行比例逐步提高;城市就业增长呈现出规模扩大与空间结构调整的双驱动模式,就业多中心格局已经确立,通勤交通流的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区域化特征,就业中心对其相邻街道及居住组团具有明显的吸引力;轨道交通的网络化运行有效提升了城市整体的就业可达性,也促进了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就业可达性 潜力模型 职住空间 轨道交通 地理信息系统
下载PDF
基于遥感数据SOFM网络分类结果的城市增长潜力模型研究——以北京1994~2003年城市扩展为例 被引量:7
17
作者 戴芹 马建文 +1 位作者 刘建波 陈雪 《遥感技术与应用》 CSCD 2006年第3期200-205,共6页
在长时间序列多光谱遥感数据和高精度自组织神经网络分类方法的支持下,对北京地区1994~2003年城市化的基本过程进行了分析和研究,5种地物分类结果表明:北京近10年来城市扩展基本是以老城为中心围绕环线不断向外围扩展,呈现一个中... 在长时间序列多光谱遥感数据和高精度自组织神经网络分类方法的支持下,对北京地区1994~2003年城市化的基本过程进行了分析和研究,5种地物分类结果表明:北京近10年来城市扩展基本是以老城为中心围绕环线不断向外围扩展,呈现一个中心多个环线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潜力模型,计算潜力指数和生成潜力指数图,潜力指数图呈现从四环以内向外围环线不断递增的趋势,说明北京市发展主要是农业用地发展为城市用地类型,这与北京北部2000年~2003年航空照片反映的变化规律一致,同时还介绍了利用潜力指数对2003年~2012年城市增长潜力的预测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FM网络分类 城市扩展 潜力模型
下载PDF
基于辐射模型及潜力模型划分城乡地域功能的土地整治模式 被引量:8
18
作者 王丹 方斌 陈正富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3期270-278,共9页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土地整治应与城乡地域功能紧密结合,因地制宜,从耕地增加单目标工程转型为"三生"空间重塑和人口结构优化的系统工具。该研究以扬州市41个镇(街道)619个行政村(社区)为例,通过辐射模型和潜力...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土地整治应与城乡地域功能紧密结合,因地制宜,从耕地增加单目标工程转型为"三生"空间重塑和人口结构优化的系统工具。该研究以扬州市41个镇(街道)619个行政村(社区)为例,通过辐射模型和潜力模型进行城乡地域功能划分,在此基础上构建不同转型目标的土地整治分区,由此将土地整治空间从乡村地域拓展为城乡全域、整治过程从空间重构拓展为人地关系重构。结果表明:1)扬州市区可划分为城镇核心功能区、城镇功能拓展区、中心村功能区、生态农业区4类地域功能区,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76%、27.62%、6.55%、58.07%;2)根据功能区设定,将扬州市区土地整治区划分为都市拓展区、镇区拓展区、中心村、生态农业区,分别分布于沿江平原、交通轴线沿线、生态农业区中心地带、宁镇扬丘陵区与里下河平原区;3)都市拓展区空间目标在于重塑"工业生产+生活+公共服务"空间,人口转型目标在于实现兼业生产者向城市型生产者转型;镇区拓展区空间目标与都市拓展区类似,人口转型目标在于实现农业生产者向兼业生产者转型;中心村土地整治区空间目标在于重塑"生活+公共服务"空间,人口转型目标在于实现兼业生产者要素整合能力的提升;生态农业区空间目标在于重塑"生态+农业生产"空间,人口转型目标在于实现兼业生产者向高素质农业生产者的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模型 土地整治 城乡地域功能区 辐射模型 潜力模型 空间转型 人口转型 扬州市
下载PDF
浅议辽中南城市群的中部崛起——辽中南城市群的双三角空间发展模式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东 游志鸿 《现代经济探讨》 2006年第5期88-91,共4页
辽中南城市群的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以往双中心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辽宁经济发展的需要。该文从区域空间发展模式出发,采用城市间引力模型、潜力模型及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分析,得出基于点轴开发架构的“双三角形”模式,可能是辽宁经济发展... 辽中南城市群的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以往双中心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辽宁经济发展的需要。该文从区域空间发展模式出发,采用城市间引力模型、潜力模型及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分析,得出基于点轴开发架构的“双三角形”模式,可能是辽宁经济发展的优选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力模型 潜力模型 “双三角形”模式
下载PDF
广东区域可达性综合探测及空间分异特征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陈少沛 庄大昌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9-116,共8页
本文以广东省陆路交通网络为对象,综合利用可达性度量模型对广东省区域可达性进行测算和空间特征分析,并进一步实现广东省省域的等级分区。结果表明,广东区域日可达性和时间可达性呈现出同心圆分布特征,并具有明显交通网络指向性;但在... 本文以广东省陆路交通网络为对象,综合利用可达性度量模型对广东省区域可达性进行测算和空间特征分析,并进一步实现广东省省域的等级分区。结果表明,广东区域日可达性和时间可达性呈现出同心圆分布特征,并具有明显交通网络指向性;但在空间、交通网络结构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潜力可达性表现出多中心圈层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揭示了广东省区域可达性的空间格局及分异规律,探讨了地理区位和城市发展在可达性空间分异中作用,从而为广东产业布局优化、土地集约化利用以及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达性 潜力模型 等级分区 空间分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